中子的层次: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反中子:中子的反粒子。它是1956年发现的。它的磁矩对于其自旋是反号的。反中子与核子相碰可湮没为π介子。中子的重量:静止质量为×10^-27kg。中子衰变:中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乍得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中子具有与质子大约相同的质量,属于重子类,由两个底夸克和一个顶夸克构成。绝大多数的原子核都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仅有一种氢原子的同位素例外,它由一个质子构成)。在原子核外,中子性质不稳定,半衰期为15分钟。 基本粒子学理论认为,所有与带电粒子碰撞的反应形式都应释放出光子。但由于光子的能量很小,技术上很难“捕获”。目前,通过实验观察到的中子衰变方式只有一种,即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而没有观察到释放出的光子。 多年来,一个由俄罗斯、比利时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一直致力于中子衰变方式的研究。最近,研究人员使用三度重合的低能粒子记录技术:同时记录电子、光子的飞行时间和质子获得的脉冲能量,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的一种新衰变方式———放射β衰变,即衰变成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和光子。实验还发现,平均300分之一的自由中子能够释放光子。 中子和反中子相撞:当一个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碰撞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所以,当一个中子和它的反中子碰撞时,它们就湮灭,只留下能量。过程: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1)质子,中子(2)质子,反中子(3)反质子,中子(4)反质子,反中子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原子由原子核和在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一般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量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是指量子力学中研究的各种粒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粒子也是比较宽泛的概~泛指各种微粒。离子是带电微粒~因为量子,粒子范围太大,没法比较。能确定大小的最小的是电子吧~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B、Cl-C、2ClD、Cl2)。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查德威克和中子的发现 查德威克(Chadwick Sir James)1891年10月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9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院,1911年~1913年在卢瑟福指导下在该大学从事放射性研究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23年被任命为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助理,至1935年。在这段时间里与卢瑟福合作,于1932年发现了中子。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放出氢核,而发现了质子。1920年他在一次演说中谈到,既然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不能存在不带电的“中子”呢?他当时设想的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结合物。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用刚发明不久的盖革�缪勒计数器,发现金属铍在α粒子轰击下,产生一种贯穿性很强的辐射,当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能量的硬γ射线。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硬γ射线的能量大大超过了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射的γ射线的能量。同时他们还发现,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来。约里奥·居里夫妇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康普顿效应。但是打出的质子能量高达,按照康普顿公式,入射的γ射线能量至少应为50MeV,这在理论上是解释不通的。查德威克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卢瑟福,卢瑟福听了后很兴奋激动,但他不同意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解释。查德威克很快重做了上面的实验。他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由此,他断定这种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因为γ射线不具备将从原子中打出质子所需要的动量。他认为,只有假定从铍中放出的射线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才能解释。 他用仪器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新粒子的质量。查得威克还用别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都是这种未知粒子的质量与氢核的质量差不多。由于这种粒子不带电,所以叫做中子。后来更精确的实验测出,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质量,只比质子质量约大千分之一。�查德威克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中子的存在”发表在皇家学会的学报上。查德威克从重复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到发现中子,前后不到一个月。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人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基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能打破常规,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敢于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而约里奥·居里夫妇虽然已经遇到了中子,由于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而与中子失之交臂,错过了发现中子的机会。 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国际费米碰撞探测器(CDF)合作组的科学家23日说,他们利用Tevatron对撞机,成功地发现了两种罕见的粒子。经过鉴定,这两种粒子是最常见的质子和中子的“远亲”。 科学家认为,构成物质的基础是6种夸克,即上夸克(u)、下夸克(d)、奇夸克(s)、魅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在新发现的两种粒子中,一种是由两个上夸克加一个底夸克(u-u-b)组成,而另一种则是由两个下夸克加一个底夸克(d-d-b)组成。相比之下,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加一个下夸克(u-u-d)组成,而中子的构成是两个下夸克加一个上夸克(d-d-u)。据报道,费米碰撞器合作组的科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了103个u-u-b新粒子,它们带正电荷,记为ób;此外还观察到了134个d-d-b新粒子,它们带负电荷,记为ób。在过去5年中,科学家是用对撞机让100万亿个高能质子-反质子发生碰撞,才获得了这些新粒子。科学家表示,新发现的粒子的单个重量均为质子单个重量的6倍,不过它们的“寿命”极短,“存活”不足1秒就会发生衰减。 人类目前所接触的物质都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含有其他夸克的物质虽然在开创宇宙“大爆炸”后的一瞬间十分丰富,但现在,也只能通过高能物理实验装置才能获得它们。根据粒子物理学的概念,新发现的粒子属于重子的范畴。夸克理论预测存在着6种含一个底夸克和自旋J=3/2的重子,现在,费米碰撞器合作组的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两种。 对于新发现的粒子,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费米碰撞器合作组发言人杰克布·科尼戈斯伯格说:“这些被称为ób的粒子如同我们从数据中挖掘出的稀世珍宝。现在我们正一点一点地认识夸克组成物质的全貌,不断了解凝聚和分离夸克的亚原子力。新的发现将帮助人类完成重子周期表。” 费米实验室具有发现粒子物理的传统,1977年和1995年,他们曾分别发现了底夸克和顶夸克。目前,国际费米碰撞探测器合作组共有700名科学家参与,分别来自13个参与国的61家研究机构。
中子和反中子都不带电菏,自旋相反,中子和反中子一旦相遇会湮灭成光子,能量100%释效。
其它一堆问题?见下三图:
图中+-号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负电磁信息单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兴盛后,此概念升华为,万物源于量子比特)
注:位元即比特
245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165 浏览 5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259 浏览 3 回答
225 浏览 2 回答
274 浏览 3 回答
329 浏览 4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134 浏览 4 回答
212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2 回答
344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6 回答
339 浏览 2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227 浏览 3 回答
326 浏览 5 回答
122 浏览 7 回答
252 浏览 2 回答
35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