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不存在对于理科生不公平的问题。因为在古代,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科生。
自从隋朝初创科举制度以来,经历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实践验证,充分证明了科举制度可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选拔一定的人才。比如说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于谦,清朝的左宗棠和李鸿章等等。
而从科举制度问世以来,它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固定,考试规则和对于文章文章的体裁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民众思想的禁锢性越来越强。科举制考试内容就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考试规则是“晋升制”,从童生试开始一直到会试;而明清时期更是明确要求科举考试答题要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无论怎么说,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是和文学写文章有关的,根本不会涉及像“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以及“导数”这些理科的知识。既然没有涉及,再加上大家学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内容上没有差别,那么就谈不上对理科生不公平了。
除了科举考试这种笔试以外,封建王朝还提供了一种练武之人的考试,也就是武举。像一些小孩子并没有志向读书,而是喜欢舞刀弄枪练武术的,或者说是有一颗上战场保家卫国之心的,那么他们都会早早的拜下一位师傅,然后准备去参加朝廷举行的武举考试。
如果能够夺得武举考试的第一名,那么就可以在军中大有作为,就像在科举考试当中获得第一名在官场上官运亨通一样。所以古代朝廷对于底层人民晋升的路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