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利吧,因为我们其实都知道很多高考试题和竞赛试题的难度早已已经远远超出了“有用“的范畴。想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必须要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可以说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刻意练习”的程度,就是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那套理论。所以我就曾经做过比喻,其实应试教育就好比竞技体育,他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在人群中找到谁是那个更强者。因此应试教育最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人的素养和素质,而是把人分类。从高中毕业出来,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著名大学,他们日后会有很大的机会获得一份高薪而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上不了大学。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考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高考,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什么高考要选拔人的核心能力这完全是在瞎说八道,社会要分工,社会资源就这么多,谁都想多要,那不找到一个方式进行筛选和分配,不用一个方式把人挑选出来,那不完全就是乱套了。另外,我个人认为在这种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以及意志品质。而我作为一个带过多年高三毕业生的老师更是对此有很深的感受。高三这一年其实给很多的学生带来的真的不只是成绩,而是一个奋斗追求的过程。一个自己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自己要的东西的体验。
我的很多学生都是都在高三这一年中明白的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你越想考好,你反而越考不好,因为你在考试的过程中就会越紧张。而最后结果很多时候和生活给你的结果一样,就是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但是也不会是你想的那么差,但是不管如何你都要继续前进。再比如,你会发现没有人能考试的时候不紧张,你要学会的不是什么不紧张而是如何克服和控制这些情绪,以及要想提高控制这些情绪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时多多努力,其实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中生会那么喜欢科比和乔丹的原因吧。这些宝贵的人生体验,很多时候不是在应试这么大的压力下是很难体验和有深刻的感受的。所以对我来说我一直觉得什么快乐教育,都只是适合给孩子或者说16岁以下的少年,对于一个就要成人的学生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就是残酷的工具。
最后,说说弊端,确实应试教育,尤其是一考定终身这种方式的偶然性太大,只通过一次考试就对一个人多年的努力进行盖棺定论有失公平性。另外也会出现那种像楼主举出来的例子,就是单纯的为了应试只学习一些所谓的技巧。而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质是出在老师身上的,因为如果希望应试有好成绩那么必然要学习一些技巧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度。但是身为一个老师,更重要的应该不仅仅告诉学生技巧,也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技巧的出现,这样的技巧会不会有什么适用范围。我就会一直告诉我的学生们所谓技巧:不过是某些在特定情况下对一类问题的巧妙处理,能够有这些技巧更主要是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更接近了问题的本质,所以才能发现这些规律。总而言之,我会认为应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类工具。但是更适用于高三年级。其实现在很多顶尖的高中实行的都是两年素质教育,一年应试教育的方式。大家都是在规则之下,在寻找对学生最有力的培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