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写今年新冠状病毒,钟南山爷爷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
正文:
自2020年初,人们还沉浸在过新年的欢乐气氛中,在中国,新冠状病毒就出现了,第一例”新冠状病毒”在武汉发生了,随后便一传十十传百。
一个人传遍整座城,一座城传向另一座城,这个防不胜防的病毒使本来在春节期间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人们一下子陷入了沉寂,街道不再热闹,餐厅不再开门,商店不再营业,感觉整个世界都缺少了生气。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我们都尽量把自己闷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为的就是不让病毒感染上。
然而,有些人依然在疫情中逆行,他们不怕牺牲,奋战在抗疫的“一 线”上, 他们努力奋斗,争分夺秒地冒着生命危险和温疫作斗争。他们在逆行中抢救生命,在逆境中消除病毒。
有不幸感染病毒的去世者,以自己的生命延续了别人的生命,有的昼夜无眠地在实验室研制疫苗,他们值得我们牢记,值得我们赞扬。特别是84岁的钟南山爷爷,他就是我心中的抗疫英雄。
钟南山爷爷是呼吸病学的顶尖级专家。还记得在17年前的非典中,他是第一个提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他那里去”,那年的他已经67岁了,可是一直奋战在前线。而今年的新冠状病毒肺炎出现时,他再次出征,在反复提醒大家不要去武汉的同时,自己却是奔赴武汉,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第一线,这种精神在我心中是不可磨灭的。
想想看,一个84岁的老人,心能这么的顽强,这是多么令人惊讶啊!按常理来说,他从60岁开始就已经到了享乐的年龄,但84岁的他却一刻也不停歇,正在拼尽全力挽救更多的病人,这是多么的伟大胸怀啊!
看完关于钟南山爷爷的伟大事迹后,再看看中国广大民众对他的褒奖,我感受颇深。疫情那么严重,情况那么危机,钟南山爷爷向灾区逆行,全然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全,钟南山爷爷真是太伟大了,我真该向他学习,学习他的认真,学习他的勇敢,学习他的顽强,学习他的心有大爱!
这场病毒使很多人不知所措,诚惶诚恐,但仍有像钟南山爷爷一样的英雄不惜生命危险来拯救病人,他们敬畏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他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一, 何人是英雄? 谈到英雄,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马上想起曹操与刘备煮梅论英雄的故事。当年刘备臣属曹操。一日,曹操邀刘备赴宴,席间评论起天下英雄。刘备举出当世握有重兵,雄居一方的各位诸侯,称他们为英雄。但是都被曹操嗤之以鼻。曹操举出这些人各自的弱点,认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当世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面前的这位出身布衣,目前还寄人篱下的刘备。刘备一听大惊失色,酒杯落于地。这时天上正响一巨雷,刘备趁机掩饰说,因惧雷而落杯。曹操听了便轻视了刘备,后来终于让刘备寻机脱身,后来三分天下。 这曹操的眼光确实利害。天下众多有权有势的豪杰在他眼里不屑一顾。但偏偏看出这位刘备将来的成就无可限量。而且竟被他说中。他与刘备论英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刘备被捧为英雄,不但未喜,反而大惊落杯。因为他知道曹操妒才,必然会除掉他,才故意示弱。曹操还是被蒙过去,是曹操的疏忽呢?还是刘备命不该绝? 以这个故事开头,因为它带出了本文的主题:就是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在对英雄们研究过以后,希望能够发现出规律:如何才能成为英雄。 古人说,美女爱英雄。其实,哪个不崇拜英雄?哪个不敬仰英雄?哪个不希望自己就是英雄。但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 本文要讨论的英雄是指曹操谈的那种有远大抱负的豪杰之士,“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够一呼百应、叱吒风云、万民敬仰、天下归心、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人才可以称为英雄。 二,何时出英雄? 既然要安邦定国,那么就要有邦让英雄来安,有国让英雄来定。如果是一个太平盛世,英雄也会磨去锐气。马卸鞍,刀入库,边疆烽烟不起,处处莺歌燕舞。和平会腐朽人的志气。所以,中国有句名言,叫“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说,在乱世里才会出现英雄。 这是因为,在乱世里,或者因外力入侵,或者因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减弱,各地诸侯于是雄踞一方,而且互相之间争抢地盘,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在乱世里,各级政府对土匪的征剿也无力进行,于是一些土匪豪强也纷纷召兵买马,拉山头,攻城掠地。这些人中也有发达而成群雄之一的。 在乱世中,百姓饱受战争的蹂躏,颠沛流离,背乡离井,因此希望伟人出世,能够平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就是受民众崇拜敬仰的英雄。所以,乱世之中才更有机会出现英雄。 三, 盛世无英雄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大家都来盼望乱世,好有机会一试身手,显出英雄本色吗?非也。和平盛世虽然会腐蚀人,但总比乱世好。所以,为国为民着想,不能希望乱世,更不能去破坏和平,制造动乱。为满足自己成名的欲望,而妖言乱世,蛊惑民众者,乃是人民的公敌。所以,想成为英雄的人不可因急功近利而误入歧途。要知道,定力也是检验英雄的一个标准。 这里就又要用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了,叫“英雄待时而动”。在盛世之中,英雄就必须遏制自己的成名欲望。他们应该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备未来之需;另一方面要热爱和享受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机会施展身手,正应该为天下太平而庆贺。不能为一己之私而害天下。 所以,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没有机会,就不要盲动。保持实力,待时而动是英雄们必须学会的一门功夫。古人曾以龙来喻英雄:“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京戏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唱词:“有朝一日风雷动,平步青云上九重。”这就是英雄待时时的心态。 四,谁造就英雄? 因为英雄必须待时而动,时机不到,英雄就出不了头。所以,中国又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古话,叫“时势造英雄”。对这句话必须认真地分析,因为它虽然正确,但也有误人之处。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英雄的出头必须等待合适时势的出现。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这是正确的。时势指的是时机和形势。英雄出山要看清楚形势是否有利,时机是否适当。这就像冲浪运动一样,要等待大的浪头,并抓住最合适的时机,然后登上冲浪板,顺流而下,一击而成功。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古人原意是正面的,不是后人引申出来的反面意思。) 第二层意思带有消极意味,那就是:“时势造英雄,所以英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他们碰上了好机会。放上我,我也能。”因为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在世人中普遍有一种自怨自艾,消极悲观,归咎于天的情绪。比如常听到这样的话:“有什么了不起的?那些人成名是因为他们正好站在了浪头上。我的命不好,没赶上时机。要是我处在他们的境地,我也能成功。认命吧!” 这种说法其实既不健康,也不正确。确实,有些人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而是靠运气和机会而“出名”,但不是所有英雄都这样。而且,如果这些人仅靠机会,而不是靠实力,那么即使站上了浪头,得意一时,但终究还是不会成功。俗话说,人得了一时,不了一世。早迟都会露馅。就像曹操评论的那些诸侯,当时拥有雄兵,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都被消灭。 有些人虽居高位,但是只顾一己之私,勾结朋党,玩弄权术,危害社会。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因立身不正,行事乖理,只能被称为奸雄。邪不胜正。奸雄的事业不能长久,因而不可能留下不朽的功绩。 所以,英雄也分等。有名付其实的英雄,也有名不符实的假英雄;那些靠关系,靠机会,靠蒙而成名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英雄。 五,谁能成英雄? 英雄靠时势,也要靠自身。英雄待时而动,顺势而起。但是,起动以后还要靠自己的本事创造一片事业。 英雄要看清形势走向并顺势操作。正所谓,逆势者亡,顺势者昌。 有些人自命为反潮流的英雄,但是,他们的事业往往是事倍功半,要耗费数倍的力气,但却鲜有成功。 英雄善于掌握方向。就像船上的舵手,让事业成为顺风的航船,避开暗礁险滩,直到安全进港。 所以,英雄就像是具有高超技能的弄潮儿,时机未到,则潜伏不动,静如处子。时机一到,则顺势而发,动如脱兔。 但是这些英雄还是离不了时势的影响。尽管他们能够认清时势,掌握时机,并利用形势,但是如果时势离之而去,他们也会受困。就像楚霸王那样,力拔山气盖世,但是最后因“时不利”而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所以,仅能利用时势的,虽然是英雄,但仅能称为时雄,也就是说是一时之雄,因时而称雄。他们虽能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要被人征服或收服。 这些人都不是真英雄、大英雄。 六,谁能识英雄? 英雄顺时而起之时,除了时势外,往往还要有人提携。姜太公是英雄,但是如果文王不是碰巧出游到了他的隐居地,那他必然也只能垂钓终身了。诸葛亮是英雄,但是如果不是刘备真心请他,三顾茅芦,那他也就会一辈子“草堂春睡足”,成不了后人敬仰的英雄了。 所以,这些英雄还是靠人来赏识,提拔。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慧眼识英雄”的道理。市井之中有隐士,草莽之间出英雄,深山之内藏高人。这些人往往出身低微,虽有自己的实力,但要靠别人的慧眼发现,才能飞黄腾达。所以,世间往往有些怀才不遇的人概叹“未遇伯乐。”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那些有志有才之士,一生中寻找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明主。英雄得不到明主,就如宝珠暗投,一生不得志。三国中的赵云,不得明主,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无法成名。直到遇到刘备和孔明,才显出英雄本色。 但是,这些等人提拔的英雄还是不能算大英雄。他们既然等别人的慧眼,也就必然会为人所用,受制于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目标能够实现。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建功立业。但是,具有慧眼的刘备一死,诸葛亮便受到昏庸的后主刘禅牵制,六出岐山而无功,恢复汉室的雄心也冥灭在征途中。岳飞是抗金英雄,但是被昏庸的皇帝13道金牌召回,受屈而死。正所谓,“常使英雄泪满襟”。所以,英雄是不好当的。除非下决心,要当就当个大英雄。 七,谁是大英雄? 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只是些在某些方面有所长,且善于利用时势,而领一时风骚的人物。这些人虽有所长,但也有所短。遇到高明的对手,最后只能臣服。 与之相比,真正的大英雄就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人。 气概上:顶天立地、不信鬼神、不惧天地、欲与天公试比高。他们不靠命运、不待时势、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坚信人定胜天。他们仁心宅厚,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他们惠泽万民,以建立太平盛世为目标。他们气宇轩昂,妖魔鬼怪见之退避;他们胆量超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他们胸襟开阔,天下之才趋之若骛;他们大义凛然,为正义敢闯龙潭虎穴。 能力上:泽被天下、惩恶扬善、才华横溢、学贯古今、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审时度势、神机妙算、精通韬略、领袖群伦、恩威并用、号令群雄。就像毛泽东当年所描绘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所以,大英雄是英雄中的英雄。从道德文章,文韬武略各方面看,都是旷世奇才。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纹;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论道德可比圣贤,写文章字字珠玑,讲韬略算无遗策,藏胸中百万雄兵。如此,则安天下舍我其谁?这样的人才数百年才会出一位。中国不是有句古诗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吗。 八,英雄造时势 慢着!说书的,你刚才不是说,“英雄待时而动”吗?怎么现在又说“大英雄不待时势”了呢? 看官且听分解。待时而动者,可能会是英雄,但不是大英雄。靠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也不是真正的大英雄。能造时势者,方为大英雄也。所以,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缺陷,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英雄造时势”。 大英雄面对不利的时局,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叹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动,而是要改造形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方面有一条古兵法叫“隐真示形”。这就是造势的例子。当敌人部署严密、无懈可击的时候,就可以隐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队调动的方法,引诱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这样便可以看出敌人的空虚所在,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战机。 大英雄的任务是要定国安邦,所以他们进行的造势就不是一条兵法就能描述的。其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难度极大,需要明确的目标,完整周密的计划和高超的组织指挥能力。耗时也久,因为优势要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没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为要以弱胜强,所以要机动灵活,该让则让,该退则退,就像下棋中的抢先手,争主动。 英雄造时势的近代典范就存在于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采取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优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等口号和策略。这些都是为了争取民心,积聚实力,最后在适当时机再与蒋介石决战。蒋介石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只属于时雄和奸雄这一个等级。与毛泽东这样的大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与那些所谓的时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会完全被形势所左右。他们不但会认清形势,把握机会,更要会引导形势,和改造形势。当他们发现形势不利的时候,不会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当他们发现事业误入歧途时,会果断地采取行动,拨乱反正,把事业带上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蒋介石数十万大兵重重包围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重新接掌红军指挥权。红军数渡赤水,采用声东击西,飘忽不定的战术,迷惑敌军,从而掌握了主动。最后,红军摆脱了围困,完成了长征,建立了西北根据地。正是由于毛泽东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艺术并得到红军将领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英雄好汉)的一致推崇,在遵义会议被推举为红军的领袖,成为英雄中的英雄。正是有了毛泽东这位大英雄的领导,红军才能在1936年后无往而不胜。 所以,如果一般性的英雄是弄潮儿的话,真正的大英雄就是在弄潮儿背后的推波助澜者。是这些大英雄创造了潮流,创造了风尚,创造了时机,也创造了一批英雄。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大英雄成就了事业,追随他们并立下汉马功劳的当然就有封王称候的机会,也就成了英雄。 九, 英雄论现实意义 大家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代英雄们虽然已经消逝,但他们的故事却长流人间,不断地激励者一代代的后人。即使在当今科技发达现代化的时代,重温古人的旧事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区分假英雄和真英雄(大英雄)就是有现实意义的。 对于那些整天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人,不应该再用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不是真英雄。如果你是自信有真才实学的英雄,就应该奋发图强。要知道,锥处囊中,锋芒迟早要露出。所以,你不能虚度光阴,而应该更加努力,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应付未来的艰巨挑战。 而且,能造时势的才是大英雄。如果你自认是大英雄,那就应该身处困境而不馁,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创造形势。中国有句名言:“人事未尽,不可言天命。” 怨天尤人,不是英雄本色。 当然,在现实社会里,不是人人都想,都有能力,或者都当得成大英雄。但是那种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是永远具有教育意义的。在现代安定和平的社会里,人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持续地学习,不停地进取,在所从事的领域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目标。不愧对亲人,不虚度此生。这样的人就是大英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 十, 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 谈了许久的英雄,也许会被人误认为在吹捧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英雄主义不等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这个问题已经讲得比较清楚。英雄个人本领再高,还是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部属的努力。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离开了支持,一个人本领再大,也会变成虎落平阳,龙困沙滩,被犬欺,被虾戏。 所以,再大本领的英雄,也要团结部属,凝聚力量。一个人要成事业,离不开人才。要成英雄,就必须要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善用人才,并善待人才。为建立一个能够打拼的团队,英雄还要能够管理人才。有才能的人,也必然心高气傲,难以驾驭。唯有真英雄才能降龙伏虎,人才也需要真英雄来领导。英雄主义同集体精神和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范文:从古至今英雄人物总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业,而娇生惯养之辈总是缺少气概,难以成就伟业。 (李嘉诚)少年涉世 自古英雄多磨难2 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 茶楼的工时,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茶楼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时。李嘉诚回忆这段日子,说“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实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时,茶客较少,但总会有几个老翁坐茶桌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 仔,大伙计休息,他却要呆在茶楼侍候。 李嘉诚对儿子谈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先父所说的古代圣贤相去甚远,但一个个都是这么实在,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贫,或富;或豪放,或沉稳。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他由此而养成观察人的习惯,这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诚尤其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 听茶客谈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进来之前,一个堂倌犯了李嘉诚同样的过失,那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没有批评李嘉诚,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漉漉的。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回到家,李嘉诚把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道:“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惟一一次“饭碗危机”。一年后,李嘉诚辞去茶楼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 他已经熬过最艰辛的一年,老板给他加了工钱,他能够向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茶楼工作出息不大,但他感谢茶楼老板,老板成全了李嘉诚养家糊口的基本愿望,给予他极好的人生锻炼。 为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他渴望从事新的职业,尤其是跟复杂钟表打交道的行当。李嘉诚迈向社会,曾拂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现在李嘉诚又觉得,他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是在社会闯荡和磨炼过的人,进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 庄静庵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诚进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为嘉诚是外甥而特别照顾。李嘉诚从小学徒干起,初时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儿,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李嘉诚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开始,许多职员不知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李嘉诚,说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舅父对嘉诚的长进心喜不已,但他从不当面夸奖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只是太阳旗重新换成米字旗。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治时期锐减为60万。大批的房屋遭破坏,英国接管香港,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港英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给,复兴香港经济。 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范文一:
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天边最后一抹斜辉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籍。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
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
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写作技巧: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9.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以及人所共知的部分。
10.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的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11、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12、先叙后议法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胆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煮水论英雄精英雄伟
我心目中的英雄真心英雄我们需要英雄你是我的英雄
关于英雄的新颖的作文题目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英雄的印记
英雄的心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英雄的形象
我的英雄梦
心中的小英雄
伟大的英雄
英雄身上的……
追寻英雄的脚步
写给英雄的一封信
每一天早上,正当你躺在暖和的被窝里时,每一天晚上,当你坐在沙发上专心地看着电视荧屏上精彩的节目时,你可否想起过大街上还有一些清洁工正在默默无闻地打扫着我们的城市?也许有很多人已经遗忘掉了这些“城市的美容师”,但是,能有几个能够透彻地了解这些呢?
记得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和爸爸妈妈起来的很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一齐到外面散步。刚走出大门,就看见几个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清洁工正在冒着凛冽的寒风,一点一点细致地打扫着卫生,一边扫,一边用手捡起塑料袋扔进垃圾桶里,还不时吸着感冒的鼻子。
我问妈妈:“他们不怕冷吗?”妈妈回答说:“他们怕冷,但是他们有着坚强的毅志,每年每一天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大雪纷飞,他们总是在五点多,街上的人很稀少时,无私地清扫着大地妈妈的脸庞!”听后,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虽然清洁工们付出了他们多少大好时光,但还有许多人在毫不顾及地扔着垃圾。就拿那一次说,有一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高年级的大哥哥正在看着一张宣传单,看完随手一扔继续往前走,一位清洁工阿姨看见了对他说:“小孩呀,以后别乱扔了,啊!”而那个大哥哥一点都不服气喊到:“我想扔就扔,关你什么事!”说完,扭头走了。那住阿姨长叹一声,毫不埋怨地捡起那张纸,扔进了垃圾桶。
啊!敬业的清洁工啊,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城市的美容师”,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87 浏览 9 回答
352 浏览 6 回答
326 浏览 3 回答
329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4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358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3 回答
238 浏览 6 回答
305 浏览 5 回答
28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