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的含义是指事物中最能代表或反映其本质的东西。建筑特征也是一样,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此外,建筑特征还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即: 浅层次表现,它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的特征较多,也是易看到易反映的一种特征表现。一般在建筑中如平面、结构、材料、气候、地貌以及某些外形、细部、构件、图案等,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称作抄袭或模仿。 中层次表现,它已经开始进入建筑中去模索、综合,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或典型性特征,如符号、象征、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层次特征表现。 高层次表现,这是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一种特征表现,是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逐步形成的。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这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 轻巧的外观造型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建筑体型做成轻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虚实的对比。多用轻质通透的材料、以及选用通透的细部构件等。ƒ 明朗淡雅的色彩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a、 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的充分利用天然的即大自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湖泊作为环境,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b、 建筑与庭园的结合。其特征就是有庭又有园、庭与园的结合。庭有多种类型,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建筑物环绕庭院而建,称为绕庭建筑。将庭园引入室内,也是建筑与庭园的一种手法,具体做法有: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传统地方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运用。建筑象征特征表现这种特征表现比上述技术、外表或形式特征表现要深入一些,它深入到建筑的本性来反映,可以说是属于观念、规律等范围,它已经有一种概括性的内容表现,例如一般设计人员通常喜用的符号、手法、象征等都属于这一类。但是,这种如符号、手法、象征等特征表现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建筑特征表现,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淘汰、或升华。如广州地区七十年代流行的新建筑形式及其设计思潮,当地有一段谚语说,“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高楼低层相结合,遮阳板加通花窗”,这就是当时岭南新建筑的符号、形象和细部等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它比技术物质特征是进了一步。但是,为时不久,到了八十年代,这些特征也没落了,产生了新的特征。高层次建筑特征与表现高层次表现,这是属于文化思想内涵方面的表现,它已经超越某些表面形式等物质特征和符号、象征、手法等内容表现,而是进入到通过意匠、构思、并从哲学、美学、历史、人文等学科在理论综合上进行研究和创造来表达,这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通常业内人士所说要“神似”不要“形似”,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创造境界是较难达到,也是很艰苦才能做到,而且要化精力、化时间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创作中才能逐步达到的。如果在创作中能在思想内涵某一方面达到高层次表现,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下面我们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岭南建筑的特征。文化特征的形成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它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观念上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和交融。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结果。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则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ƒ 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在我国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上,两者应是统一的,但必须要强调社会效益。下面叙述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ƒ 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光明磊落的。创新不同于创造。创新主要是一种观念、思想,就是要求新奇,与众不同。而创造则是具体行为,是产生价值的行为,是具有科学依据进行艰苦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当然,两者有联系,在某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相通的。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2 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 地方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建筑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在历史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下,各个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就构成了时代因素。经济因素这是建筑形成的物质条件。同样的材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建筑形象和外貌,因为建筑创作并不由材料结构等科学技术来决定, 而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思想文化对建筑的要求来确定的。材料、结构方式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建筑实施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自然条件因素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地貌和材料,它是我国建筑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地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因素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建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而建筑又是由人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建筑的布局、空间、环境、形象产生不同的反映,建筑风格更是如此。建筑风格的形成,四项因素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建筑风貌、风格的不同。特别在南方地区,就要抓住岭南特点,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岭南的人文因素,另一个是岭南的自然因素。那么,什么才是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标帜?通过多实践总结,认为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和比较齐备的地方传统文化条件。Œ 成熟的人文条件人文条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性格特征,另一是文化特征。如果说,当地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地共同性格特征已经认真地总结出来,同时它的共同文化特征也已经总结出来,那么说,本地区的人文条件基本成熟了,这就为创造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人文基础。 明显的地域条件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建造起来的,每个地点都有它的具体地形、周围环境和具体气候特征,建筑物是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去做设计的。一座优秀的建筑物,特别是地方建筑一定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明显就能使建筑充分呈现出它的地方风貌和风格。Ž 比较齐备的传统文化条件建筑中的文化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偏重于文学艺术等直观型门类,如绘画,雕饰、彩塑、装饰、装修、图案以及匾额、楹联等,另一类是侧重于文化内涵,即情景意境等美感方面。后者比前者更深一步,但难度更大。建筑有艺术的一面,可以归属于艺术门类。它的表现主要是形象表现,但它也离不开材料、构造等物质技术条件。在古代,一些功能比较复杂、规模比较巨大的建筑物不得不借助于其它门类的艺术来表现,如雕饰、绘画等,这些艺术门类既帮助了建筑物增加它的形象表现,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呈现了更丰富的感染力。艺术表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积累和沉淀,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艺术有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对地方来说有它的地方性。既然是历史的文化,就必然有传统性、继承性。这些传统文化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表现和反映。离开了这些文化,无论是国家、民族、或者地方将是愚味的,没有生命力的。有了灿烂的、独特的丰富文化,国家、民族和地方就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光辉的。建筑风格也是一样,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作为它的表现基础。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建筑风格表现上必然也是有独特风貌的。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上雄伟、庄严、豪放、壮丽, 给人一种伟大、强盛的感觉。在民间建筑风格上的朴实、丰富、多式多样,以及园林中的自由、灵活、活泼、多变,构成了古代建筑风格中丰富性,多样性。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此,只要人文条件达到成熟了,有了明显的地域条件,再加上有了比较齐备的文化条件,那么岭南建筑风格就有了创造的基础和可能。 历史文脉、人的素养与岭南地方风格根据以上所述,当人文条件、地域条件和当地的文化条件都已齐备时,那么是不是建筑的地方风格就能够自然地产生了呢?回答是不一定,这三项条件虽然齐备,但是,它还只是形成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关键还在于人,也就是建筑师,是由建筑师的思想、素养、信念来决定的,这就是主观条件。作为建筑师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素养和信念,第一,要了解当地人民的习俗、生活、思想、性格、审美观等,同时,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等客观条件。第二,要掌握历史文脉,这是关系到创造的建筑风格是否有民族特色,是否有岭南特色。第三,提高本身的素养的,即思想、文化、信念、能力,例如对建筑的正确理解,对创作方向的坚定信念,有一定的业务文化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及认真务实、深入工作的作风等,这些素养都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基础。建筑师了解历史文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这是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便于我们批判、继承、吸取的需要;二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习俗信仰等;三是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它涉及到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四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这四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当地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创造岭南风格的实践基础。在这方面,土生土长的本地建筑师是最有条件进行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实践者,也是最能获得成就者,广东一些著名建筑师已有先例。在当代,有不少建筑师不是本地人,是新移民的建筑师,他们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岭南建筑风格的创作者。但是,他们必须像上面所谈的那样,要了解、熟悉和掌握形成地方风格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岭南的历史文脉,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岭南人文掌握岭南条件,培养感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岭南地方风格的建筑。
岭南建筑风格特点有:宁变勿仿 宁今勿古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教授以现代建筑风格设计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和华南工学院校园中的建筑群,在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作品中的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还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追求意境 力臻神似广东人在每一种艺术创作中都刻意追求岭南特色,建筑创作也一样,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岭南情调和神韵。例如白云山庄的诗情画意,能唤起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故乡水”。因借环境 融为一体岭南建筑重视选址立基,与环境融为一体,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华。“白云宾馆”、“双溪别墅”、“白天鹅”等宾馆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群体布局 组合空间岭南建筑结合气候特点,使建筑物具备现代景园特色,而只在门厅、中庭、休息廊、餐厅、走道、卧室之中布置园林花木,赋予环境以大自然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中国园林的精神与现代建筑的格调浑然一体的东方宾馆庭园。清新明快 千姿百态岭南建筑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特点,创造通透空间及虚灵形体,塑造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室内设计 丰富多彩岭南建筑在室内设计上利用传统手法,如灰塑、陶塑、砖雕、木雕、洞门景窗、空花博古、贴地铺地、彩色玻璃、镶拼壁画、盆景几架、特色家具、匾名对联等等,使室内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景园文脉 推陈出新岭南建筑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鉴中国古园林空间手法,移植到建筑与城市设计中,从而产生出鲜明的特色。例如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园、兰圃、烈士陵园、麓湖、东山湖公园等。神似之路 殊途同归岭南建筑学派主张新建筑与传统形式风格要神似,不要形似。神似反映了一种文脉意识,对传统精神及集体无意识的关注,对环境整体性及人性空间的尊重,对与世界潮流同步的强烈愿望。◆ 自古岭南地区就以绘画艺术为主要的文化,岭南绘画艺术萌芽与新石器时期。◆ 如今岭南建筑更是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典型,闻名世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随着广东新建筑的创作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对这种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关于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在这场方兴未艾的探讨争鸣中,其中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三是“过程论”。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说明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某些方面的技术个性。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有自己追求和风格的建筑创作流派。正如并不是所有岭南的绘画都可归于‘岭南画派’一样,并不是所有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岭南建筑’”。“风格论”更接近于对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揭示,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本质。然而,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但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也难以真正阐释建筑的风格问题。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有赖于对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论”强调建筑是一种纯粹的创作实践活动,无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流露出一种“建筑创作无需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无益于岭南建筑创作及发展,不利于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鉴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观点来界定岭南建筑,以表示对目前关于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文化地域性格”论的意义在于对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者的综合揭示。“文化地域性格”论诠释了岭南建筑的三大层面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而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思、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表、文化时代精神为里、人文艺术品格为核的。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辈,作为岭南建筑的先驱者,在论述岭南庭园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了“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 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正是岭南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塑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二 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以建筑的技术个性为基础的。建筑的技术个性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而建筑的技艺表现,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抑或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①。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所以,在“人为”即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不忘建筑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以便显露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岭南建筑于此有其独到之长,涌现出无数建筑佳作,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美生成的客观条件。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融、一种综合、一种凝炼。尤其是岭南近代文化,“经过对爱国的情感和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调适之后,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在融汇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又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二是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设计思维是建筑观的重要内容。岭南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追求建筑与环境、与自然、园林的亲和及结合,表现出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取向。如著名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设计并于1934年10月竣工的广州市府合署(现市府大楼),“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建筑的周围环境和风格,合署大楼在建筑形象艺术处理中采用宫殿式,屋顶铺置黄色琉璃瓦,内部装修天花图案并采用中国式纹样。”在1956年设计广东省科学馆时,他详细分析了建筑环境条件,重点解决了建筑与环境配合及建筑形象问题。他说:“科学馆位于中山纪念堂西侧,根据周围的环境,应起陪衬烘托作用,它与纪念堂、市府合署等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建筑组群。”佘畯南大师曾以友谊剧院的设计为例专门论述过剧院建筑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友谊剧院的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统一性。因为缺乏统一性,就会使人感到杂乱。整体性是统一性的高度表现。我们的构思力求体现剧院建筑的整体性。首先,剧院建筑是它周围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为增添美景而出现于大自然环境之中,它要同四周绿化环境结合成整体,充分表达南方花园剧院的特点。其次,剧院建筑是由无数的极其平凡的局部有机构成的。这些局部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而每个局部必须为其整体的统一性服务。”莫伯治先生对整体和合的设计思维有着自己的更具体的说明:“在我的建筑创作过程中,往往涉及一个重要的思维领域,就是遵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基地环境的处理(包括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性质的体现、新技术发展的运用等等。透过这些分析,从建筑的体形、空间、构造以至构图的处理,与上述客观因素固有的内在本质之间,达到形神相通,表里统一。”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的广州北园酒家、广州泮溪酒家、广州矿泉别墅、广东深圳银湖宾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岭南建筑佳作。置身其中,便可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对自然的复归感和建筑与环境的亲和感。三是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在岭南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林克明先生在谈及建筑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时说到,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盲目搬用木结构的处理手法,而不去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的特性,就无助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因此,他在设计原中山大学第二期教学楼工程时,有意作了改进和创新,采用了简化仿木结构形式,取消了檐下斗拱而代之用简洁的仿木挑檐构件。又如广州友谊剧院,在门厅的处理上,是国内首先打破惯用的双梯对称手法的实例。岭南建筑的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层求索和建筑意境的美学追求上。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就是很好的例证。齐康先生曾这样评说:“岭南画派纪念馆是莫老(莫伯治先生)在建筑艺术创作上大胆地从具象的建筑形象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作品,使建筑造型与画派的画意相吻合。这是一座新作,使人仰慕。它反映了展览建筑的性格又反映了抽象建筑造型的诗意。从艺术上讲做到了源于岭南画派的创作生涯又高于这生涯。”注释① 建筑的适应性原理是建筑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包括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和建筑的主观适应性两个基本层面,前者关涉建筑美的生成和创造,后者关涉建筑美的欣赏和评价.
314 浏览 4 回答
84 浏览 3 回答
144 浏览 5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
281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5 回答
335 浏览 4 回答
323 浏览 4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131 浏览 3 回答
359 浏览 4 回答
31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2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