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分享的留学美国研究生套磁的心得体会,教大家如何有效地查找教授的论文,希望帮助大家的美国留学申请。 套磁目的,就是要说服教授:我的研究背景和你很相关,我对你的项目有一些见解,我的成绩、英语什么的也都不错,如果你明年招人,我是你很合适的人选。 那么怎么说服教授呢?“我对……很感兴趣”“我GT、GPA……”云云教授们早就看恶心了。 很多人都在说,要套“match”的教授。这话很有道理。就像打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又像找老婆,脾气合不来的以后可怎么过日子? 由此看来,看教授的论文也许能算得上是套磁的必要条件。有人会说,每个教授在系主页的faculty里都有自己的profile,里面research interests/area/focus之类的都讲得挺清楚,还有必要看论文吗,况且我又看不懂?要我说,90%的人是看不懂的,但我们还是要看。 论文是最能反映一个教授研究动态的东西之一。诚然教授的主页上会列出自己的recent publication、research projects,好一些的会更新至08年,甚至直接写明什么项目有opening。但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很多教授的主页看起来都n年没更新了,组员照片还是05年的,最新的论文还是06年的。但这是不是就说明此人已经封刀挂帅退隐江湖了呢?未必。数据库里一查才发现,2个月前还刚有一篇paper available online呢,还很符合自己的口味。于是感叹一声:多好的教授,差点溜了。 还要说明一点的是教授主页上的方向可能会和论文有偏差,这大概也是实效性的问题。Things change, people change,没准哪天教授对某个方向失去了兴趣和耐心,就转而研究其它的方向,这时候就不要傻傻的对教授已经扔下三四年的东西“感兴趣”了。当然前后的变化一般也不会是180度大转弯,总会有些相关性的。 论文的key words, abstract, 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是需要重点关注的。key words和abstract让我们迅速识别此文研究方向与自己研究背景的相关度。一篇文章不可能只有一个关键词,我们的研究背景也都会多多少少的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两者比较,match的地方越多,套磁就越可能成功。相似点不多的也不妨尝试。如果只是做了一些皮毛上的研究工作,对于这个领域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像我们这样的小本尤其如此),那么就先努力看懂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 (summary),起码了解一下这个领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授的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今后的展望如何……这样万一教授一个电面过来总不至于没话说。至于正文里的Experimental, results之类,如果非牛,就可以先省省了,毕竟这是既费时又耗力的活。 论文标题下面的作者信息告诉你都有谁在教授手下干活,经常的情况是一个醒目的Chinese name排在第一作者,于是你可以在正式套教授之前先email我们的同胞打探一下消息,有时候会收获颇丰。多单位作者的情况(一般以a,b,c……区分)说明这个项目是多所大学或者研究所合作完成的,这就等于又多了一个/几个资源,这时候你又可以窃笑:小样,被我逮到了吧~ 正文结尾一般会有一个Acknowledgment,就是致谢,一般会列出科研经费的来源还有一些没有被列入author的合作者。从这里也许能对教授的funding情况略见一斑。一般情况下校内的research program或者州内补助都是些小钱,NSF的钱应该会多些,大公司还有军工项目一般给钱比较多。我在这方面没有做仔细研究,而且这需要对美国学术界的经费来源、分布和具体学科的情况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但我们对其略知一二肯定有用,因为老板的钱途就是我们的前途啊~ 论文最后是References,就是参考文献。这也能帮助我们的触角伸向其他教授,如果想对该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是很好的资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一近一半的文献里面都有中国人的身影(至少在材料学科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就yy将来自己的大名会赫然的躺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