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明祖陵虽为衣冠冢,但作为明王朝的“祖宗陵”,其历史文化价值是十分丰厚的,需要我们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辨析和再认识,有的需要发扬,有的则需要扬弃或批判。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道”思想。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以农民为社会主要构成力量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人们必须依赖土地、用汗水来获得生存,同时又要不断地挣扎、力图摆脱土地去谋求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的双重人格。在科技研究尚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自觉需要与追求的情况下,在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农民战争就成了必然要上演的一幕。在这出戏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已经成了定律。成功者不仅可以赢得自己的荣华富贵,更可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嗣。在中国封建社会列代王朝更迭过程中,大凡由农民起义出生而获得政权者,这种定律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对父辈的“孝道”又是这种定律中的重要内容。明祖陵以及明皇陵的兴建,就是朱元璋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孝道”思想影响的一种物质性的典型体现。后来,朱元璋将马皇后追谥为“孝慈皇后”,并将马皇后的所葬地命名为“孝陵”,最后又在他71岁驾崩后与马皇后合葬,这一系列的作为也许有其他原因可以分析,但它是朱元璋“孝道”思想的再度体现应是毋庸置疑的。“孝”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体系主要靠“仁”与“孝”两根大柱来支撑。从明祖陵兴建过程中提炼出“孝道”这一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不仅有历史文化的根源,也应有现实的意义。其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明祖陵及其四周的原始风貌因沧海桑田而丧失殆尽,今人难以一睹其山水形胜。根据《帝乡纪略》等记载,明祖陵营建的地点杨家墩原来只是一个方圆数百丈、高丈余的漫土堆,位于淮河下游西岸,地处河洼与岗坡相接之处,由于杨家墩所处的地势像龙头,加之葬身这块“地气暖”的风水宝地后,其子嗣能出天子的传说,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祖母王氏在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期待这块宝地可以给朱家带来好运,果然在第三代就出了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因此,杨家墩在明代又被称为朱明王朝“肇基帝运”、“耀灵显吉”的“基运山”,是“葬祥孕秀”的圣地。这种风水宝地出贵人的传说尽管有附会成分,但毕竟有地形地貌等作为依凭,它与山水形胜对人的成长会有潜移默化影响是同样道理,我们要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进行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简单地将用“封建迷信”将其一棍子打死。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风水学也是一门具有学术根基与生命力的学问,我们从后起的明代帝王陵墓地形选择中不难看出,明祖陵的风水理念影响是深远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的独龙埠玩珠峰下,其他如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的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金山脚下的景泰陵,以及位于湖北钟祥县城东北松林山下的明显陵等,无不与灵山秀水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祖陵找到原型。第三,体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帝王君临天下思想。朱元璋父亲朱五四(朱世珍)、母亲陈氏的合葬墓英陵(即明皇陵)在安徽凤阳,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在南京,这与他的出生地与定都所在地有关。其祖陵所在地为何在现在的江苏盱眙,很值得回味。元明时期的盱眙也许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作为隶属标准,同时,根据《帝乡纪略》、《泗州志》等记载,应与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当年曾葬在杨家墩有关。但从思想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应与中国封建帝王视天下如囊中之物的君临天下思想有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的有识之士对“君权神授”社会现象的概括,这种现象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始终。正是在这种封建帝王君临天下思想的指导下,朱元璋可以将自己的祖陵、皇陵乃至于自己及后裔的陵墓按照需要来任意择地而建。从《帝乡纪略》卷一可知,明祖陵玄宫的营建地点并不是原来朱初一夫妇合葬墓原址上的扩展,而是在其西北,原因主要是怕风水跑掉、王气外泄,同时也是为了将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的魂灵能招进杨家墩。其三代祖先衣冠共处一茔,一方面表现了朱元璋对祖先的追思与孝道,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朱元璋作为封建帝王的率意而为,因为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朱皇帝的。第四,体现了中国帝王陵墓的墓葬制度。明祖陵虽不在明代皇帝的16座陵墓之内,但却是明代诸位皇陵中的“祖宗陵”,因此,明祖陵又有“明代第一陵”之称。在陵墓规制上,明祖陵虽仿照明皇陵,但它们是明代帝王陵寝“家族成员”中的最早表现形式,对明代帝王陵寝的规制有一定的影响。明祖陵营建前后28年,里外三层,最外面为土筑罗城,罗城内筑砖城,最里面为砖砌内皇城;有玄宫(地下宫殿),玄宫上培土为“山”,封为“万岁山”;有内外御桥、金水河、下马碑;主要建筑有皇城正殿、金门、红门等。其建筑空间布局与明孝陵相比,除神道长短及走势有所变化不同、建筑规模大小有别外,在陵墓建筑规制上是基本相同的。明代帝王陵墓建筑的空间布局我们可以从汉代的茂陵、唐代的乾陵中寻找到一些依据,但最重要的还是明代自身的陵墓规制在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与追求。我们要始终将明祖陵置身于明代帝王陵墓“祖陵”这一特殊位置来进行认识,这样才使人们不至于疏忽或看轻对明祖陵文化价值的认识与研究,从而为早日寻回明祖陵在“明清皇家陵寝”中的“首席”地位作出努力。第五,明祖陵石刻艺术是明祖陵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体现。明祖陵被洪水浸泡了300年,土木建筑荡然无存,唯有神道上的石刻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与永恒,成了明祖陵600多年历史的见证。如果没有明祖陵石刻,很难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明祖陵会是什么模样。明祖陵石刻共由21对石刻组成,据有关专家研究,从数量上看,比明皇陵少11对,比明孝陵多4对,比明十三陵多3对。在石刻种类上,明祖陵比明皇陵少虎羊豹,比明孝陵、明十三陵少象、骆驼和獬豸。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与朱明王朝的政治需求有关,与社会习俗与伦理道德的需求有关。明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采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石刻线条细腻流畅,技法娴熟,石刻中的狮子、石望柱(华表)等的雕刻技法有唐宋石刻粗犷、简朴的特点,对此后的明清陵墓石刻影响深远。但我们不能忽视明祖陵及明皇陵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才出现的这一重要时代背景,不能忽略位于南京周边的南朝陵墓石刻对明祖陵及明代皇陵石刻的影响。我们要将明祖陵、明孝陵等明清皇家陵寝石刻的研究与南朝陵墓石刻的研究结合起来,为明祖陵等明清帝王陵墓石刻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启新的途径。我们今天能够见到南朝陵墓石刻,那么,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王公大臣们、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当时所有石刻艺术大师们,也应毫无疑问地会领略到这些前朝帝王陵墓石刻的艺术风采,匠师们在制作明代帝王陵墓石刻时,受南朝陵墓石刻的雄浑厚重与意气风发的艺术风格影响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