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智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再探讨[J].理论经济学,1999(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3-25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
[6].迪克逊著,何雪场译.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7]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于连生,赵文晋,等.自然资源价值形态一功能定价模型研究[J].科技快报.1998,7(7):588-890
[9]孙毅.经济补偿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0]李金昌,等.自然资源核算初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11]陈浮.资源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分析[J].(9):28-54
[12]刘钢强.油藏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科技快报.1999,5(1):123-124
[13]杨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真正水分在哪里.
[14]沈振宇,朱学义.国有矿产资源总价值计算模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0(3):68-72
[15]沈振宇,王秀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量化体系初探[J].金属矿山.2000,283(1):16-20
[16]刘金平,张幼蒂,王明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耦合[J].能源环境保护.2005,19(1):5-7
[17]王立杰.煤炭资源资产价值及其估算方法[J].煤炭学报.1996(2)
[18]刘鸿亮.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及实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19]徐篙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0]夏士均,王庆堂.地下水资源价值估算方法探讨[J].1999(17)
[21]彭惠.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水价模式研究[J].海河水利.2005(1):59-61
[22]傅春,胡振鹏.劳动价值论与水资源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8(4):66-71
[23].水资源规划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46-49
[24]蒲志仲.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25]孔祥斌,张凤荣,李霖.农用地估价方法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7-61
[26]强真,朱道林,毕继业.农用地转用生态补偿价格评估理论初探[J].技术经济与管理.2005(2):35-40
[27]霍雅勤,蔡云龙.耕地资源只的评估与重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81-85
[28]刘玉林,杨国利,张明杰.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及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0(5):51-53
[29]童春富,陆健健,何文珊,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前沿论坛.200(11):31-35
[30]庄大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4,24(3):391-394
[31]刘年丰.生态容量及环境价值损失评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2]王浩,陈敏建,唐克旺.水生态环境价值和保护对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8-122
[33]邢尚军,张建锋,宋玉民.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生态修复[J].山东林业科技.2005,157(2):69-70
[34]韩美,张晓惠,刘丽云.黄河三角洲湿地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15(4):872-875
[35]许健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利用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2):45-49
[36]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湿地经济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7]郭中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一以兴山县为例[J].自然资旅学报.1997,13(3):242-248
[38]田廷山,刘延忠.中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J].中国地质.1999(11)
[39]杨启来.CEMP在下辽河盆地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07(8)
[40]强建科等.伽马能谱测量和米测温在地热调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3,31(4)
[41]卢予北等.地热矿泉水资源勘查手册[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9):22-25
[42]DZ40—85,地热资源评价方法[S]
[43]GB8537—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