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3、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