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上海,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张爱玲意气风发,她在9月再版的小说集《传奇》序言中踌躇满志地写下了个性化的名言:“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然而,彼时的好莱坞影视圈,有一位从影二十多年的华裔女演员正黯然落下了风华绝代的帷幕,渐渐隐退。
她是好莱坞最早成名的中国面孔,在李小龙等后辈闯出名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称得上国际明星的华人——黄柳霜,却终其一生都不快乐,深陷于既无国又无家的身份困惑中。
14岁东方少女初现好莱坞大银幕
黄柳霜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唐人街外围的一个种族混合街区,她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三代华裔美国人,祖辈是早在1855年就从中国的广东台山移民到加利福尼亚“淘金”的华工。
到了她出生的时候,黄家靠开洗衣铺维持生计,有8个小孩,她是家里的二女儿。
这一时期的华人历经了从被美国社会接纳、排斥到暴力种族敌视的动荡时代风云,由此埋下了黄柳霜一生悲欢的重要伏笔。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看电影已经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大众娱乐方式了。童年的黄柳霜在学校备受白人同学的欺辱,几乎没有朋友。
有一次帮家里的洗衣铺送衣服,得到一笔小费,于是她悄悄跑去电影院买了一张票,从此成为黑白默片的忠实影迷。
小女孩不仅省下餐费饿着肚子逃课看电影,还经常独自关在房间里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演戏。
爸爸很快注意到了正在长身体的女儿经常不吃午饭后的异常,得知实情后怒打了她,坚决反对她“学戏子”的爱好。妈妈也认为摄影机会摄走人的魂魄,不赞同她的“电影梦”。
这些来自家庭的阻力让年幼的黄柳霜十分忧郁。
但热爱电影的女孩还是等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1919年的一天,年方14岁的黄柳霜又去唐人街附近的电影拍摄现场看热闹,得到了在《红灯笼》中出镜演一个龙套角色的机会。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昙花一现的无名小角色拉开了黄柳霜跨越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以及广播剧的漫长演艺生涯序幕。
17岁年少成名,惊艳好莱坞
《海逝》是好莱坞现存最早的一部特艺彩色电影,17岁的黄柳霜在片中细致动人地演活了柔弱美丽的中国少女莲花,一举成名。
19岁时她在《巴格达窃贼》中担纲戏份吃重的蒙古女奴角色,表现惊艳,迅速走红,于是辍学专注演戏。
银幕上的黄柳霜形象清纯又妖艳,乌发剪成娃娃头,纤细的眉毛下方大眼睛黑亮有神,丰唇润泽,却身穿比基尼等暴露衣着,展示丰腴诱人的体态。
从1919年《红灯笼》的龙套到1960年最后一部电视剧的客串,黄柳霜一共参演了60多部影视剧。
但在顺风顺水的的开端之后,黄柳霜从影之路遍地荆棘。由于当时的美国排华风潮盛行,黄柳霜所演的各种配角、反派角色不仅形象非常负面,而且必须花式死去才能通过审查。
甚至即使有机会在B级影片中充任主角,片酬还低于同一部影片的白人配角。
同时观念守旧的黄家人强烈反对她继续“抛头露面”当“戏子”,黄父要求女儿找个好婆家,安分相夫教子。现实却是白人嫌弃她的黄色皮肤,亚裔嫌弃她美国的作风。
内外交困的处境没能让黄柳霜停止追梦,她近乎与家庭决裂,毅然坚定地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同时以“摩登女郎”的形象在好莱坞风靡一时。
作为土生土长的加州人,黄柳霜英语地道流利,中文基本上不会读写,就连说粤语也常夹杂英文单词,但“不中不西”的夹缝困境促使她对遥远的东方故国产生了向往。
中国人眼中毁誉参半的美国娇娃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国内媒体最早在1927年就开始关注这位在好莱坞声名鹊起的华裔女星了。那时的黄柳霜自己也认为她在影坛有了一定的地位,上海的两本重要杂志《良友》和《生活周刊》率先向国人介绍了她。
但最初与有荣焉的惊喜和自豪很快就转变为愤怒和失望,国内的观众发现她出演的影片“侮辱中国的情形令人发指”,直斥她“卖国”。
1936年2月6日,黄柳霜首次来到中国“寻根”,她在这段游历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的旅程中感到了“重新倒在久别的母亲的怀里”的归属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与《良友》杂志的对谈中,黄柳霜直接回应了中国人对她银幕形象的不满,表示自己也很不安。
可事实上导演根本不在乎闲杂角色,她还是新人演员时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毕竟“好莱坞不需要中国人”。拍戏久了她也开始审慎起来,会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建议修改剧本中过分辱华的内容。
失意困顿也要逆袭人生
在好莱坞做一个接戏谨慎的华人女演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戏可演,年过而立的黄柳霜眼看自己的银幕生涯陷入瓶颈,终于等到了一个饰演“中国农村妇女”的女主角剧本——由女作家赛珍珠小说《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
她信心十足地争取这个角色,竟然被片方以她“太东方”的理由充满歧视地拒绝了,最后选用的是德裔女演员路易斯·蕾娜。
更讽刺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柳霜不仅积极参与反法西斯电影《缅甸炸弹》《重庆夫人》的演出,并四处公开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
还拍卖了自己的珠宝首饰等行头,将所得钱财全部汇到国内支援抗战。
然而宋美龄在1942年到1943年的冬春之际赴美访问时,却因厌恶黄柳霜的银幕形象而特意交代不要邀请她出席活动。被“祖国”拒之门外让黄柳霜大受打击。
失望之余的黄柳霜退出了好莱坞影视圈,去了欧洲发展,却出乎意料地开辟了演艺事业的新天地。
她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唐人街繁华梦》《歌曲》《刀光剑影》等作品火遍了英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写真集还登上了全球发行的法国《名利场》杂志。
载誉回归好莱坞后,黄柳霜先后在百老汇参演了167场舞台剧,竟被《纽约时报》评论为“不可思议的纯情玉女”。
1960年,黄柳霜作为首位华人女星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的落成典礼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而后数十年这里才有了李小龙、成龙、刘玉玲这三位华人后辈“星星”。
次年2月2日,56岁的黄柳霜猝死于心脏病。
由于美国曾有反异族通婚法,规定华裔女性不能与欧洲裔男子通婚,黄柳霜与白人男友的几段恋情都惨淡收场,又不见容于华人圈,终身未嫁,同时她也从来没能得到家人的认可。
即使她成名后并未忘本,家中的手足皆由她资助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是依然被家人视为耻于提及的“黑羊”。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一书的作者就直接在序言里吐槽她的弟弟黄锦英“曾极大地受惠于黄柳霜”,却“断然拒绝以任何方式提供帮助”。
事实上,这位在银幕上风华绝代的华裔女星,不仅生前备受东西方社会排挤,无处栖身,死后也没有葬礼家祭。她的遗体归葬于母亲墓穴一侧,墓碑上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