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中国古代文化水平南北差异极大。北方不断有游牧民族南下,有文化传统的世家贵族都不断南迁,最后的结果就是单从文化水平和传统这方面来看,南方实在是比北方强大太多了。
南宋历史文献多,除了统治时间长,中央政府和统治者重视文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占据的地域主要是南方地区。
元朝的汉化水平比金朝低得多,两个朝代统治时间差不多长,但是为什么元朝文献明显比金朝多呢,主要就是因为大量的南宋遗民进入元朝,继续写文集、写诗集、写碑、写行纪,编成文集到处扩散。元代的文集大多是南方人写的,北方人写的比较少,以至于之前有一位日本学者来访学的时候,主要就是研究一个北方的元末人写的文集,认为为北方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在最重要的元代史料之一《元典章》,是江西行省的书坊把政府文件弄出来,私自编撰的《政府案例汇编》,专门提供给给那些想投身政府当公务员的地方文人。北方人绝对想不到这种生意,这绝对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传统的结果。
地方志也是各种编起来,元代现在留存下来的有《镇江志》《四明志》(宁波)《昌国志》(定海)《南海志》(广州)《金陵志》《昆山志》(太仓)《无锡志》《云南志》《嘉禾至》(嘉兴)。相比而言,北方的志书只有山东地区的《齐乘》(编得很简单)和官修《大元一统志》(估计也主要是南方人在编,不过大部分散轶了),此外还有一个《析津志》,虽然是大都地区的方志,却是个江西人编的。
也不是北方没有文献,譬如耶律楚材自己有文集和行纪,全真教也印过道藏,那也都是大批大批的文献。但一方面,耶律楚材这样一个人,写一本文集,还得自己在家印(原刊本末有“燕京中书侍郎宅刊行”),全真教也是靠自己的教门力量印书(后来还都被烧了,依靠政治获得的权力太危险),印书完全没有成为产业的一环。蒙古国时期,耶律楚材还建议太宗在平阳建了个经籍所,但是也没印过什么书,南方的浙江、福建等地的书坊书肆完全不因为改朝换代而放弃自己的饭碗,照样哗哗印书,连宋辽金史这种官修史书都是在江西和江浙二省印的。江西、江浙、福建各省都有专门的书坊和成熟的书籍出版产业链,你说不印书干嘛,南方文献能不多吗。
相比之下金朝就差远了。政书、志书基本没有(有个《大金集礼》,薄薄一册,都被人写博士论文了……),文集笔记有那么几部,这还算好的。再看看最南边界只到河北北部的辽朝,现在除了碑刻墓志和壁画还能研究啥,相关文献只能看北宋的。因为缺少史料,《辽史》也编成了极其玄幻的状态。相比之下,金朝的文献结构还算健康了。
当然了,本答案完全没有贬低北方的意思。文化和力量这两个东西,哪个更重要真的不是很好说,一边负责一个,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