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大学教授,高级知识份子,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或者甚至在课堂上、网络上抱怨,到处传递负能量,就更是非常不恰当的,他会把这种消极因素传递给别人。 其次,可能对于大学教授这些学历和文化都很高的高知阶层,一旦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了,必然导致心情郁闷,这些年由于大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学里怀才不遇、甚至被不公平对待的老师是不少的。 当然也有很多老师自身性格不好、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导致他们人生的不如意,这应该怨他们自己。 再次,现在很多大学老师根本不像世人认为的那么光鲜亮丽,他们面对学历、教学、科研、职称以及各种考核的压力很大。 有很多老师因为 历史 原因,本科或硕士毕业就在高校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学历不如博士,处处被排挤。 教学上被听课、各种无聊的填表。科研上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非常不容易,现在申请项目竞争压力大,场内的和场外的因素都会影响申请成败。 评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学校这方面做的尤其不好, 游戏 开始了才制定规则,甚至根据领导好恶随意变化规则,搞得老师无所适从。 在一些行政化、官僚习气和近亲繁殖很重的大学,没有当官又想有一翻作为的老师,太难了。这些学校本身科研资源少,还都掌握在少数领导手中,普通老师想努力奋斗是非常困难的。 最后,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发展不平衡,高校所处地域发展不平衡,校内学科发展不平衡,擅长教学和擅长科研的老师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老师收入差距几倍甚至几十倍,必然导致很多老师发展前景不平衡! 我们也能想想,同样是大学老师,同样有上升意愿,结果呢?有人努力就可以成为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处长、院长,再不济也能混成教授,但有的人退休时还是副教授甚至讲师。 同样是老师,同样努力,为什么结果差别那么大呢?必然有人心中郁闷、心怀不满了啊! 一些大学教授们整天牢骚满腹怀才不遇的样子 因为以下几点: 1、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心态影响; 2、自私自利,物质生活追求过分强烈; 3、对利益方面,患得患失,心理不能平衡和平静; 4、受西方文化影响,过分强调自我,眼里面没有任何人,没有厚德载物的思想观念。 这些人大都是改革开放後培养起来的一代,恕我直言,他们对中国的全面了解不及我们这上一代,我们亲眼见证了新旧中国的对比,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解放之初的艰苦奋斗,见证了毛主席,共产党在一片废墟上艰苦奋斗的历程。所以没有牢骚,没有报怨! 我女儿说,所谓的怀才不遇就是才华和野心不相匹配,野心大于才华就会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了吧。 文人臭架子。没多大本事还以为什么都行!还有是中国大学优于国外大学的稳定而优厚的待遇!无经济压力,言论环境宽松 ,就胡说八道。让他们也按国外大学按课时付钱并无终身待遇,他们保不这样! 爱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课堂上牢骚满腹。 学者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作风,不是学者应该有的作风。 批判性思维,分析 社会 现象。应该在分析 社会 现象的同时。给出合理的积极的建议。而不是仅限于发牢骚。 社会 需要有知识的学者,积极进言,而不需要发牢骚者。 伟人毛主席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人很喜欢,这两句诗。希望那些总是发牢骚的教授。多多体会毛主席的诗句。 教授在做学问的同时,更在育人。应该用积极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引导学生,不要让下一代也陷入一种不断发牢骚的怪圈里去。这是一种不 健康 的现象。毛主席已经预见到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情况并做出了解决办法。让他们到农村去到山区去,中国的脱贫攻坚需要他们。大学的教授和那些在机关里的方方们只有沉下去才能客观的对事物和自身有清醒的认识。这方面的标杆楷模就是袁和平。 大学教授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一般可从专业上分 科技 和文化两个大类,也就是 科技 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题主所说的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多半是集中在后者的人文知识分子方面,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 现实生活中确实能看到,有些大学教授在本职工作之外有很多情绪性表达,给人留下题主所说的这种观感不好的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一现象: 1、大学教授一般都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但随着 社会 发展和知识传承的大众普及,这种优势被逐渐削弱。同时, 社会 价值走向多元,教授荣誉感等等也相对淡化,更多沦为谋生的普通职业。 2、一般大学教授的硬性薪酬待遇并不优厚。特别是一些文科教授,出学术成果太难,也没有理工科教授那么容易兼职,日子过得苦哈哈。这在认识 社会 和自我方面容易出现偏激错位。 3、大学教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自觉不自觉的做了公共知识分子,容易就一些带争议性的敏感话题发声。比如现在的方方日记,梁艳萍微博等等,争议太大,有碍观瞻。 4、大学教授更多时候面对的都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会有种不真实的自我崇高感。有的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会夹带私货,滑入以假修真的幻境而不自知。 5、大学教授的成长历程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读书时多,历事时少。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为现实利益诱惑而不得,会有心绪难平的时候。 总体看,大学教授是 社会 精英人群,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的通病。现代 社会 政治文明进步,因言获罪的比较少见了,纵有一些出格言论之类的, 社会 上也还是宽容的。怀才不遇牢骚满腹等等,也有很多其他出路。 他们觉得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地位和收入,古不如士人,今不如洋人,自然诸多不满。加上多数都到西洋镀过金,受过自由主义熏陶,总是在关键时刻跳出来表示自己的存在,意图多争取一点地位和失去的话语权。殊不知自己为利所惑,学术上不思进取,成天却想着启蒙别人,可悲可笑。 看到这道题,忍不住来聊几句。现在大学教授们确实压力蛮大,其中不乏有些人喜欢抱怨自己人生不如意,多么屈才。但是,事实是,他们的工作、 社会 地位要比大多数普通人好很多,所以对于这样的抱怨,我也是较为反感。 大学教授的压力 1.生存压力 众所周知,成为大学教授并不容易,从本科读到博士,想要入职一流院校,还需要去国外进修,再回来求职。优秀的学者,被高校预约,但这样情况比较少。大部分学者可能会遇到供求不平衡的状况 我想去的高校,高校没名额。想要我的高校,我嫌远嫌薪资低,不愿意去。每个研究方向的高校名额很有限,所以很多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从求没工作那天起就开始了。 自己读了将近20年书,写论文写到头秃,结果找到了工作不满意。这可能就是他们所谓的“怀才不遇”的伊使。 2.婚恋压力 大学教授,看似很棒的工作,婚恋压力理应不大。但是很多人结束漫漫求之路之后,可能会来到自己从未熟悉的城市任教,由此度过一生。在陌生的城市,如果还是单身,那么婚恋压力就是蛮大了。 每天忙科研,没时间谈恋爱。有了对象,又由于刚工作没啥积蓄,买房置业的压力就很大。这也增加了“怀才不遇”郁闷的可能。 3.晋升压力 教授的晋升压力很大,现在高校大部分都与教授签订短期合同,也就是说没有“铁饭碗”一说。 达不到一开始上方约定的科研成果,那么教授就面临被辞退,需要再择业。所以,很多教授没办法安心上课,只能自己没日没夜写论文。 有些人擅长科研,有些人只是会读书,拥有高学历。所以,真的很多人科研能力达不到。这又是一剂“怀才不遇”压力 几种“怀才不遇” 1.达不到理想的科研成果 很多学者一心想在科研上有所建树,于是常年受制于科研经费不足、助手不给力、教学压力大等等,科研方面成果极少。由此产生“怀才不遇”之感 2.达不到理想的教育初心 还有一部分教授,其实是非常喜欢课堂的,但是由于科研压力又大,自己没办法在三尺讲台发挥个人教育热情。由此,也有“怀才不遇”之感 3.达不到理想的薪酬待遇 单纯看工资,大学教授没有那么可观,至少与付出的科研辛苦相比,性价比不高。加之受到研究方向制约,有些人科研经费也不多。于是,随着年纪增长,工资不见太大涨幅,难免就“怀才不遇” 压力在所难免,牢骚大可不必 如上分析,我们其实看到大学教授不是很多眼中高薪、轻松、无忧无虑的工作。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是相比于很多工薪族或者普通工作的人们而言,他们比上不足,比下富富有余。 那么,牢骚就大可不必了。谁没有压力呢,其实是世界富豪他也有自己的烦恼不是。有牢骚的时间,去做好自己的科研、想好自己的方向,不是更有效吗。 很多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实主要问题是,自己能力不足所致。自怨自艾,自己付出这么多年辛苦读书,最后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我们看看现在好多教授开设直播,成为“网红”,为自己增加流量,同时提高了知名度和身价,这也是很好的方法呀。还有教授开设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吸粉无数,也能实现知识变现。遇到了问题和压力,想办法解决才是硬道理,一个大学教授像“小怨妇”满腹牢骚的话,未免太没格局了。 结语 所以说,压力无处不在,谁不曾负重前行,牢骚无用,办法总比困难多,开动脑筋转变思路,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