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恩赞一家,因叙利亚战争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惨的生活境况。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何以为家》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何以为家》观后感(一)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他从不看最近五年内出版的书。他的道理简单又科学:一本书如果经历了五年的时光洗礼,还能占据在头排书架的位置上,或者说还能被读者提及,这就不会是一本烂书。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这般地去寻找电影。电影实在太多了,看惯了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画面,听多了喧闹鼎沸、乱作一团的人声,如果电影开场前二十分钟还没有激烈的打斗、疯狂的赛车和惊险的狙击、跌宕的剧情,就很难再坚持看下去。以这样的标准,《何以为家》恐怕是要落选了。
不敢去网上看其他的影评,担心别人的思考会影响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好好的抚养他。父母也振振有词:都是贫穷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处境,因贫穷所带来的难堪与无助,这种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种摧毁式的打击。
现在,稳定的国度、昌盛的社会免除了我们在物质上的后顾之忧。父母,这是一种无需技能、无需认证、无需资格便能上岗的职业。况且,无论你的表现优秀与否,没有人会轻易让你下岗。作为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养领养,可以挑三栋四,甚至可以失而复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丛边,也可以把他紧紧贴在心窝上。对孩子来说,别无他路地选择了我们,充满信任地接纳着我们,用他们的一生作为赌注,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昂贵且又不可逆转、不可轮回啊。孩子把父母作为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视为人间最规范、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涛说,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来教育我们的,是我们的老师。
《何以为家》观后感(二)
带着同情与伤感看完《何以为家》这部催人泪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战乱而流亡失所的灾民们苦难生活的同时,也对仁爱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挚的热爱。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小男孩恩赞一家,因叙利亚战争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惨的生活境况。因为没有身份证明,父母只能做一些杂工维持生计,孩子们也要在街头叫卖赚些小钱。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挤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即使这样,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个难题,父母无奈,只好把恩赞的妹妹——一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卖给别人。
恩赞知道后试图带着妹妹逃离这个家,后来没有成功,并遭到父母的呵斥,打骂,最后妹妹被卖给了别人做妻子。恩赞为此离家出走,到处寻找,希望有人雇佣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后遇到了同为难民身份的单亲母亲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赞,白天自己去工作,把两岁的儿子交给恩赞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张假身份证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证她买不起,只好到处凑钱,在凑钱过程中被警方拘留并关进了监狱,恩赞带着这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生计,度过了一段极端艰苦的日子,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把这个孩子卖掉了。恩赞回到了原来的家,希望找到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出国逃离这个暗无天日,过着像蟑螂老鼠一样卑贱的生活!
才知道原来自己一家人都没有身份证明,同时得知妹妹因怀孕意外出血过量未能及时抢救而死。他愤怒地拿着一把刀冲出家门,把买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他控诉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生了他,却没有尽养育的责任,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并借此向所有难民呼吁,呐喊“希望你们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杂破旧拥挤的居住环境,以恩赞一家为代表的街头巷尾四处流浪蓬头垢面饥饿的眼神,以及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维持生计地位卑微的难民。战争!罪恶的战争让无数无辜的平民流离失所!让无数个家庭陷入水深火热!
仁爱,和平,稳定,发展,繁荣!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战争!《何以为家》只是战后难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我们呼吁和平!只有仁爱,才能化解人类的矛盾纷争,只有仁爱,才能让社会稳定发展,只有仁爱,才能让民族繁荣昌盛!
《何以为家》观后感(三)
看完《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触就是真实。这世界就是真实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2岁左右的男孩扎因艰苦而悲惨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他们让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干活帮忙补贴家用。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快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死边缘奋力的挣扎。
原本我已经做好了在影片结束之后迎接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自己的准备。可事实是,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并没有留下眼泪,只是感觉心里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纯的内心不断叩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我感受到了绝望。
可他原本是一个那么善良,勇敢又有担当的孩子。他担心妹妹被卖给别人当老婆,为妹妹洗去沾满血的裤衩,偷拿家里的钱,准备带着妹妹逃离,虽然并没有成功。即使他在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带着小犹纳斯,像侠客一样行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苦中作乐,利用光学原理,将别人家的电视应到镜子上,模拟配音,乐在其中。我喜欢扎因用自制小拖车带着犹纳斯的背影,那么坚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难。可是除了苦难,除了贫穷扎因心中还有着对妹妹犹纳斯的爱和责任,让我思绪万千。
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就不会有像扎因一样的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快乐成长。
《何以为家》观后感(四)
你是人间的天使,你来这世上,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看太阳。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何以为家》观后感(五)
一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就很想去看了,感觉带孩子去看不太适合,里面有一些负面的镜头,看了之后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刚开头的镜头,一些小孩在抽烟就不好了,小孩子极具模仿力,还是等长大看吧。
以前看《神秘巨星》时哭的稀里哗啦,而这部片子感到特别心酸,看后自己更大的体会是要珍惜现在。
主人公赞恩是生活在黎巴嫩底层社会的一位小男孩,故事主要围绕起诉他的父母展开的。
对比一下我们周围的孩子,幸福指数马上飙升。
电影中有两位母亲,赞恩的母亲,她不停的生孩子,到底有几个孩子,具体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没有边界感,给自己贫穷的生活找理由,各种抱怨,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
另外是拉希尔(另一位小男孩特雷达的母亲),她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夹缝中用尽全力去爱护她的孩子,也看到了母亲的潜力无限,那种充满母爱的笑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没有逃避做母亲的职责。
从小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太多的闪光点和无奈。
1、帅气,那种忧郁的眼神真的令人爱怜,他和《暮色之城》男主人公很像。最后拍身份证照的笑容也令人难忘。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了!
2、聪明而富有智慧,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他抱不动拉希尔的孩子-特雷达,就弄了一个滑板车把特雷达放在上面拉着他去找他的妈妈。别人问他和特雷达的关系时,他说是兄弟关系,说他妈妈生弟弟的时候喝了很多咖啡才导致弟弟很黑。
3、正直,当拉希尔让赞恩帮带她孩子时,因为她们开始不是很熟悉,拉希尔还是有一点担心的,别人说赞恩会不会把她的孩子卖了,事实证明赞恩还是很正直的一个孩子,到最后为了去瑞典把小孩子卖了,也是很无奈的举动吧。
4、有爱心,赞恩为了姐姐可以不顾一切,他看到姐姐来了例假,知道这会给姐姐带来很大不利,帮她姐姐洗内裤,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姐姐当卫生巾,告诉姐姐可能带来的一切危险,可以预知的事都无巨细地告诉姐姐,这位姐姐有这么好的弟弟,太令人感动了,相比之下那可恶的父母,令人叹为观止。
5、尊严感,虽然穷,但依旧充满希望,不妄自菲薄,活的坦坦荡荡,在法庭上质问他的父母,那种勇气令人佩服。当特雷达的妈妈被捕不能回家时,他也质疑世界上还有和他妈妈一样的母亲?当拉希尔问他有几个兄弟姐妹时,他说很多,竟然数不过来了,更有讽刺性的是,他妹妹被害死了后,他妈妈又怀孕了,这下把他最后那根底线给击穿了,导致了他把父母送上了法庭。
当看到杂货铺老板对他妹妹那种邪恶的眼神时就提醒他提高警惕,那人给他妹妹的东西,他接到后在回去的路上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不贪图小利,保持自己的尊严。
6、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当有人告诉他可以去瑞典过美好的生活时,他全力以赴,为了证件也是豁出去了。
这部影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控诉没有责任和担当的父母,面对孩子,作为父母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自己都无能为力,又怎么能去保护孩子呢?拉希尔也是一样,她确实很爱她的孩子,当她因为非法身份被逮捕后,她更无力去照顾她的孩子了!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为孩子撑起他前行的伞,才能为他护航!
导演拉巴基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一方面让我们懂得感恩,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多样化和真实世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