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父亲一直都缺位的,因为父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证家庭的安全、健康的发展,这意味着父亲的主要工作是对外,而不是对内。在家庭中母亲的责任才是教育,这就意味着孩子实际上在童年时期很难接触到父亲。这种特性在古代尤其明显——只有到了七岁左右,男孩子才需离开母亲的怀抱,进入社会生活,此时父亲才开始成为他人生中的领路人,但女孩子仍旧继续由母亲来教育,以保障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在此期间,父亲象现代人一样,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甚至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一个神龛里供奉的神像。 五、六岁的小男孩开始跟着父亲开始学习生活技能,有的贫穷家庭的孩子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外出学徒了,据说华陀七岁开始离家到蔡医生处学徒,虽然未见得准确,但是事实上是差不多的,所以过去的孩子真正跟随父亲的时间并不长,即便跟父亲在一起,也不是为了陪伴,而是为了训练。 最近有个很火爆的电视剧《白鹿原》的原著里,白孝文结婚我隐约记得刚刚十五岁,他的妻子十八岁,所以在他日夜疯狂的时候,他的奶奶才会一再干扰他,因为他的年纪太小了,而在他结婚之前几年,他就离开了学堂,跟随父亲学习成为一族之长,家里家外地操持,这个时候父亲才在他的生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一直是白孝文的奶奶在照顾两个孙子,因为父亲的责任是教会儿子生存技能,在纷乱的世界中保持冷静,以及担负家庭的安全和发展,父亲的更象是老师,而不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的爸爸,就象《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就象《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关于这一点,我在千聊Live的独步清凉的直播间里有相关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另外课程已经结束,不太清楚后来的人能不能加入听课,如果有听不了的,麻烦你在评论区通知我一下)。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古人谈到父亲在家庭中缺位的问题,“父慈子孝”一直都是我们的传统,即便父亲长年不回家,只有一个类似神像的位置,那个位置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存在的——母亲对父亲的尊重让孩子知道父亲的价值,让孩子敬畏这个“权威”。 男女平等了以后,这事就打破了,女人不但在家里说了算,而是家里外面一把手,人人争当“权威”,有个女人牛闪闪地跟我说说:“凭什么让我尊重他?谁来尊重我呀!”,还有人说:“万老师,你说不是我不尊重他,实在是他吧……我跟他没法说话,你说让我怎么尊重他?” “人家一个人工作,养活你们娘仨,你凭什么不尊重人家?”我问她。她特别吃惊地看着我:“那照你这么说还是我错了?!” 如果男人养家是应该的,那么男人就应该获得女人的尊重,这个“权威”的位置就应该留在那里,即便只是一个神像的位置,否则如果母亲没有尊重父亲,无论是什么原因,子女是不会尊重父亲的。 古时如果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育作用发生在七岁之后,那么对于女儿来说,几乎是一生都缺位,因为女儿一直以来都由母亲教育,虽然有一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但事实上从古至今,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没有不让女儿读书的,因为读书是培养德行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这个“无才”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读书识字受教育”,而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与生活无关的技能。比方说弹个小曲,唱个京剧之类。 所以古人的女儿跟父亲一直接触得都不太多,因为女儿主要的老师是母亲,在女孩结婚之前,也就是十五、六岁左右之前,她需要跟母亲学会所有的生存技能,从小到纺纱、织布、绣花,织补、厨艺,甚至于夫妻相处之道、照顾婴儿等等,大到大家族的内部管理事物,奴仆的调配使用管理,家族之间的礼尚往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要在她出嫁之前全部学会,至于读书识字属于业余爱好,女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也不强求。 用《京华烟云》的里木兰妈妈的说法,之所以对女儿的要求如此之高,实是在是因为“虽然女儿生在富贵之家,但是却不一定能嫁到富贵之家”,所以为了女儿一生的生活能够有保障,必须要给女儿严格的训练,让她即便嫁入贫寒人家,也一样能够生活下去。 《大学》里有一句话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很多后人译为:哪有先学养子而后才嫁的呢? 这种翻译完全受限于个人对“性”的羞耻感以及对生活的想象而成,事实上这句话说的是:没有先学会做人,就象一个女人没有学养孩子就出嫁了。 养孩子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生下来那么简单,尤其对于我们这种非常重视儿童教育的民族来说,“养子”实际上是意味着经营整个家庭内部运作,或至少是“抚养婴儿”,在多子女家庭姐姐帮助妈妈带弟弟是常态,而在带弟弟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抚养婴儿。 退一步说,即便单纯指生育这件事,古人在姑娘未出嫁之前,也是要受过相关的教育的,比方说古人给嫁女儿的陪嫁里必须要有“春宫图”和“压箱底”,甚至结婚前夜要与母亲同寝,这个设计并不是享受最后的陪伴,而是由母亲对女儿进行性教育。 用林语堂的话总结一下过去的家庭教育其实是,男人学习的技能,而女人学习智慧。 巴尔扎克曾经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然所指的是正统文学,非网络小说和流行娱乐小说。 透过这些民族的秘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自古以来男人在孩子儿童时期一直都是缺位的。主要的教育责任一直都在母亲手里,毕竟女儿到出嫁前都是母亲一直带着,而男孩也是到了能自理了,七岁左右才开始交给父亲,交给父亲不是开始由父亲陪着玩,而是由父亲来始训练他学会承担生活的压力,甚至于是承担整个家族的命运。 这也是家庭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女人德行的重要原因——女人在家庭中主要的责任就是教育后代,一个女人的心理素质,德育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未来,女人在家庭内部占主导地位,所以有一句古话叫“娶一个好女人富三代”,这个“好女人”不是指有钱有地位的女人,而是指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女人,心理健康成熟的女人。“一家有女,百家逑”指的也是这样人家的女儿,所以古代的联姻是非常慎重的,最先要考察的不是这个家族的地位,而是这个家族的教育水平,所以士大夫的女儿,即便生活贫寒,一样会嫁入豪门,因为她的存在,是豪门幸福生活延续的基本保障。 而心理健康成熟的女人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报怨、不焦虑。 报怨和焦虑会导致整个家庭的四分五裂,所以古人的七出之条——不顺父母、无子、淫乱、善妒、有恶疾、两舌、窍盗。其中“不顺父母、善妒、两舌、”都是由报怨和焦虑导致的。 在现代的家庭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处于焦虑的状态,每一个人都感觉更为深刻的孤独、寂寞、也因此而恐惧、焦虑。这是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越自由,越孤独、越无力、越恐惧,然后越焦虑。古人很清楚一个焦虑、抱怨的人是无法成为丈夫的丞相的,只会增加身边人的焦虑和抱怨,所以在生活压力必然存在的情况下,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能保持安宁健康的心态,这样才能保障家庭整体的幸福,也因此古人一直以来对女人的事业要求并不高,只不过到了现代,我们继承了古人对女人事业要求不高状态,但却没有注意培养女人的心理健康。 所以虽然很多中国家庭都符合“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模式,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根源实际上是在家庭内部占主导地位的女人太焦虑了。 一个“焦虑的母亲”为了释放焦虑,而不由自主地抱怨、操控着父亲和孩子,当父亲拒绝被操控的时候,焦虑的母亲就是对父亲的怨恨就会加重,父亲从此开始在家庭中缺失——不是他真的消失了,而是他不被孩子们看到。 我的个案中有很多人说:“好象我父亲一直都没有起什么作用”,然后在咨询不断地深入下去之后,这些人又会感叹:“原来不是我父亲缺失了,而是我屏蔽了他。” 而他之所以会屏蔽父亲,实际上是因为母亲的焦虑和抱怨破坏了父子或父女的关系,所以即便父亲每天下班都回家,每个周末都在家,依然在家庭教育中处于缺位的状态——父母之间的紧张焦虑的状态,不断抱怨的母亲,以及母亲与子女之间从小到大就必然存在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会无原则地跟母亲站在同一个战壕,这其实意味着父亲在家庭中被孤立,甚至于处在隔绝状态。甚至于孩子会为了支持母亲,而站在父亲的对立面,反对父亲的言行。 此时男人在这个家庭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家庭不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近距离的巷战,有的父亲就会逃离,会到外面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新的落脚点,有的人是把心灵安放在工作上,成为工作狂;有的人会把心灵安放在娱乐上,打游戏、赌博等等;有的人会嗜酒、吸毒;而有的人则会出轨、嫖妓……而留下的人,即便留在家庭中,也是人在心不在。 父亲被孤立隔绝之后,这个“焦虑的母亲”因为无法操控这个父亲,就会将控制力全部投向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会过度溺爱,因为这个孩子不只是她的孩子,还是她整个生命的代表——这样的女人因为自身的情绪压力,心理问题,甚至认知错误,导致她无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子女就成了她实现人生所有野心和攀比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 而这必然又会造成对孩子过度操控、娇惯、当孩子力量不断增长之后,才会导致“失控的孩子”产生。 所以,如果想要解决家庭的问题,就必须要注重女人的焦虑,关注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想要解决父亲缺位的问题,也必须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毕竟家庭是一个整体,这件事绝不是父亲想要回来,就会被允许回来的,还是那句话,在家庭内部女人占主导地位,女人如果没有在家庭中给男人留下位置,男人无法回归家庭。 古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女人要学会尊重男人,被尊重的男人即便只是一尊神像,也要有神像的位置。 有些人看了我的文章,在后台留言给我,认为我有性别偏见,差点就会扣上“重男轻女”的帽子。 还有人直接质问我:亏你还是个女人。 但事实上我不是“重男轻女”,而是“重女轻男”,女人既然在家庭内部中占主导地位,必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如果女人不重视自己的问题,所带来的伤害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毁灭——子女的人生就象一场惩罚。 所以想要解决“父亲缺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母亲的心理健康问题,女人必须要注重心理健康,女儿的培养也必须要注重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才华。 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后面的问题才能一一得到解决。 父子关系是人类从出生以来第一个与“权威”之间的人际关系,人类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与“权威”相处。 我有一个个案,严重的疑病症患者——焦虑无处释放,也无法解决跟领导之间的关系,于是焦虑全部被释放到身体上,怀疑身体有各种各样医院检查不出来的病理现象。她的特点之一就是把领导当“爹”,她跟领导之间的战争就是她跟她父亲之间战争的翻版。她自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她对父亲的厌弃、憎恨全部释放到领导身上……她的同事对此莫名其妙,就问她:“我怎么感觉你好象把咱们领导当你爸呢?” 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事业怎么可能会顺利发展?你爸会容忍你,因为他无法抛弃你,但是你的领导不会,领导为了团队的目标可以抛弃任何不符合团队目标要求的人,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一面。 但是很多心理学家基于这样一些案例的特征而提出一个观点,认为父亲应当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搞好亲子关系,多培伴儿童的成长,这样就解决了。然后很多女人更加理直气壮地批评,甚至指责自己的丈夫不够尽职尽责,不够完美,不够温柔善良,或不能在经营事业的同时经营好家庭——这其实是在要求一个人成为我们幻想中的“完美的人”。 但是实际上,一个完美型的父亲,只会毁掉孩子的人生,父亲越完美,孩子的人生越无解。因为慈爱的父亲无法让儿女获得成长,这些孩子无法在慈爱的父亲身上学会跟“权威”的相处——权威都不慈爱,这个世界不存在慈爱的权威。 近年来还经常会出现年轻人理直气壮地教育单位领导如何做人的事情。其实就是因为年轻人理直气壮地觉得权威应当,甚至必须是慈爱的——父亲的慈爱,会让孩子认为所有的“权威”都是慈爱的,但这是幻觉,是慈爱的父亲带来的幻觉。 另外儿子无法在慈爱的父亲身上获得力量,女儿也无法通过慈爱的父亲学会与异性相处。 一个人想要在这一生中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力量,而力量来自于父亲,一个温柔慈爱的父亲无法给予儿子这样的力量。 “慈爱”是形容妈妈的,不是用来形容父亲的,“父慈子孝”的“慈”,不是我们现在对完美父亲的要求,这个“慈”是带有力量的,是“慈故能勇”的意思,就象《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一样。 比方说,在孩子犯了错,需要改过的时候,他需要有人严格地要求他,因为改过是痛苦的,是需要压迫的,如果父亲是温柔慈爱包容的,那么这个孩子就失去了让他痛苦的压力,如果没有痛苦的压力,那还有什么理由要改过呢?人们幻想完美的父亲,或甚至抱怨父亲不够完美,不包容,其实是因为不想改过,不想接受现实,不想学习成长。 另外在婚姻中,夫妻之间难免会发生争斗,现代的女人都被父母娇生惯养长大,内心的欲望和要求会特别多,这时男人需要有力量才能不被女人影响,而男人的力量经常要来自于对父亲的依靠,如果父亲是有力量的,这个男人就会有力量,如果父亲习惯于妥协,这个男人就自然失去了榜样,失去了力量,因为父亲会教会儿子妥协——不只是在婚姻中妥协,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妥协,一个不断妥协的人,很难坚持自己的道路,也很容易被人潮吞没,一个人想要有所建树,在痛苦困难面前不妥协是最基本的要求。 某个案,母亲非常刚烈,父亲在家庭中被母亲排斥、打压,个案对此的评价是:“我父亲什么也不行,也不怪我母亲打压他,他干不了,只好我妈就做……现在我理解了,我父亲也挺可怜的……”个案在婚姻中完全重复了他父亲的命运,最后年纪轻轻就性无能,因为他缺乏力量,既没有力量离开这样的婚姻,也没有力量征服这个跟他妈妈一样的女人,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压抑自己,憎恨自己。儿子在婚姻中重复父亲的痛苦,在事业上重复父亲的懦弱。 所以父亲想要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良性的作用,必须要学会不要成为别人口中慈爱的父亲。父亲的“慈”,其实是理性、冷漠、力量的,但是却是为了孩子长远人生考虑的。 我还见过有些女孩子无法谈恋爱或婚姻不幸,因为她们自然要求男朋友或丈夫向她的父亲学习,永远都会觉得丈夫不够爱她们,不够男人,这使得这些女人永远都是女孩,永远在寻找“父亲”,也永远处于抱怨的状态,无论怎么样她都觉得她无法容忍——“他怎么就不如我爸呢?!”——这是她们内心最大的疑问,实际上她们经常拿男朋友或丈夫的缺点跟父亲的优点比较,而且是幻想中的优点,因为女人是不可能全面了解父亲的,很多父亲作为丈夫的优点都是女人站在女儿的角度幻想出来的。 所以一个非常慈爱的并且非常爱女儿的父亲,其实是会剥夺女儿爱别人的能力,甚至于剥夺女儿经营幸福婚姻的能力,以至于她会晚婚,甚至不婚,年纪越大越孤独,因为她的人生中绝对不可能找到另外一个能够给予她如此全然的爱的第二个人,拥有这样的父亲,尽管这个父亲在她眼中仍旧有种种不足,但居然这个世界上无法遇到比这个如此不足的父亲对她更好更优秀的男人——这是这个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童年起就买断了她整个人生的幸福。 我经常跟我的个案说,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相处的就是父母,如果一个人跟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个人跟任何“权威”都不可能相处好,也不可能得到贵人的帮助。毕竟这是唯一一个绝对不会抛弃你的“权威”,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他们身边学习如何相处,即便你的父母可能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这都是非常好的成长之地。 所以事实上,越是难以相处的父亲,不那么慈爱的父亲,严厉的父亲,有着各种被母亲抱怨的缺点的父亲,实际上越有利于子女的人生成长——能跟这样的父亲相处得越来越好的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的人生中都会缺少很多障碍,而且父母关系的恶劣,成长的环境够复杂,孩子就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各种不同的压力,反会让孩子的情商得以成长。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父亲或母亲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中,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父母的矛盾,处理跟父亲或母亲的关系,而不是处理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多女人跟儿女抱怨,甚至逼迫儿女替她们去解决她们应当解决的夫妻关系,这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母亲,需要教会孩子处理跟父亲之间的关系,如果母亲没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就只能从书籍中学习,然后在生活中应用,然而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孩子学会跟严厉、冷漠的父亲相处,也会让这个父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在家庭中获得尊重,父亲也就感受到他在家庭中的价值,男人因此会愿意留在家庭中,哪怕夫妻关系艰难一点,父亲也不会轻易离开,而且会越来越温和,因为父亲得到了爱的滋养,会卸下防御的盔甲。 子女学会跟父母相处,除了事业上会减少障碍,获得助益之外,还会使得子女获得良好的夫妻关系。所以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声称父母的婚姻关系良好,子女的婚姻关系也会良好,这种说法毫无道理。父母的婚姻关系好,并不意味着子女的婚姻就一定会好,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甚至离异,也并不意味着子女的婚姻关系就会不好,甚至离异。 但是子女如果学会了跟父母相处,就会对子女未来的婚姻有益,尤其是父母在不那么好相处的情况下,子女如果能正确处理跟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子女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幸福。 所以关键点其实是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是否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处理矛盾,学个“学会处理”的意思不是说“父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子女才能学会”,这个“学会处理”的意思其实是说子女自己能够“见善思齐焉,见不善内自省也”。 也就是说,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这个问题处理得对,那么子女可以直接学为己用,而父母如果表现出各自的缺点,让矛盾激化了,那么子女就要学会“内自省”也,看到并且学到“原来这个问题不能这样处理,如果是我,我应当怎样处理”。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一句“箴言”,这个思维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子女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都能学习到对自己人生有益的东西。 尼采说:“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如果一个人能够训练拥有“见善思齐焉,见不善内自省也”的思维模式,意味着即便与魔鬼面对面,也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象“阿尔法狗”一样,一路自动升级,永远不会被深渊吞噬,永远也不会变成魔鬼。 而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美主义的要求,而是教育训练的结果。对于拥有这样思维模式的人来说,父母的夫妻关系是否良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原生家庭无论是什么样恶劣的环境,都不会对这个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但是想要让孩子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父亲或母亲必须至少有一人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父母如果都没有,就要擅于选择适当的教育环境。 所以父亲在一个家庭中是否缺位,第一取决于母亲对他的态度,第二取决于子女获得的教育,看待父亲的视角,如果子女意识到他必须要尊重父亲,必须要学会跟父亲相处,那么无论这个父亲是如何的不堪,他仍旧会在子女心目中获得一席之地,不可能是缺位的状态。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个位置不是父亲争来的,要求来的,很多父亲因为受到了现代心理学家的教育,会特别主动地参与到家庭中来,但是这种主动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纷争,因为相对来讲,父亲其实更容易宠爱孩子,也更有能力宠爱孩子,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所以其实男人在家庭中并不适合担任教育责任。 自古以来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时候,都是孩子有了自理能力,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时候,在现代看来,父亲更适合教会在孩子上学之后,教会孩子如何跟同学相处,如何拥有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处理跟老师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代表着另一种权威关系,特别是在初中之后,父亲更适合的位置不是陪伴,而是引领他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甚至包括如何表达情绪,如何对喜欢的女孩表达好感,以及指出孩子不当之处,并有力量要求孩子修正自己,而一个家庭想要让父亲起到这样的作用,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母亲要尊重父亲,否则一个没有得到尊重的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毕竟在孩子出生起,他的心里最重要的位置就是母亲。 所以事实上父亲的位置不是争来的,而是智慧的母亲让出来的,尊重出来的,而不是要求出来,强迫出来的,而且时间不到,生硬地拉父亲必须进入家庭教育的环节,反而会因为教育观念不同而引发战争,如果孩子年纪不大,反而会养成孩子挑拨离间,看人眼色的恶习。 ��h���ؕ�
爸爸缺位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妈妈过于强势或者是妈妈和爸爸的意见常有分歧,以及爸爸对教育的不重视和对知识的缺乏造成的。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我觉得是因为缺少沟通,一个家庭里面爸爸即使再忙也应该能抽出一点点时间陪孩子,因为缺少沟通,开始缺席,到最后不知道怎么出席,就慢慢父亲与孩子冷淡起来。
一,父亲工作忙
有的时候不是父亲不想管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工作太忙了,毕竟父亲要照顾到全家上下,然后工作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每当这个时候,如果父亲想要在外面打拼,想要给全家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就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但这也意味着父亲要牺牲陪伴家庭的时间。所以久而久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肯定会缺位,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理解父亲,他们不是不想教育孩子,而是他们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
二,父亲责任心的缺失
有的父亲,他们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忙。然而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很忙,有一些父亲,他们时间很多,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上。他们觉得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完全是孩子母亲的事情。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对家庭中的大小事情都不管,就只顾着自己的工作,这类父亲是责任心缺失的的表现。所以这类父亲应该反思反思自己,毕竟如果有时间,还是把时间花在家庭上面更好一些。
三,父亲不应缺席孩子的教育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完整的家庭应该是有父亲有母亲的家庭。如果说一个父亲,他从来不管孩子,不过问孩子的话,那么他显然是没有责任的。父亲不应该成为孩子童年的过客。这样说可能有点残酷,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部分父亲都是不怎么管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有时候一些父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这个是很可怕的。所以一个父亲一定要尽到该尽的责任,有时候没有时间,没有精力那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一定要去管好孩子。
四,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有的男人非常的大男子主义,他们觉得不管是孩子的成长问题也好,家庭内务也好,所有的都应该女方来承担,可是家庭是大家的。不管男方女方都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守护好一个家。男方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就把所有的事情推给女方,有的时候女方照顾家庭也是非常辛苦的,更何况有的有一些女方,她们不仅要照顾家庭,她们还要在外工作,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是很力不从心的,所以说男方要懂得和女方一起承担责任。
126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263 浏览 4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284 浏览 2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3 回答
231 浏览 4 回答
135 浏览 5 回答
285 浏览 5 回答
308 浏览 6 回答
311 浏览 4 回答
82 浏览 3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