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的素材非常重要,高分作文的内容绝对不是在现场编写出来的,而是对平时积累的素材的从新整合,所以平时对经典素材的积累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积累的议论文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1.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大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同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2. 不朽的行者:屈原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3. 费尔德曾构思了海底电缆的计划,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投资在这个项目上。可第一次铺设电缆失败了,第二、第三次均告失败。面对失败的打击,他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1858年,电缆铺好了,很遗憾电缆只运营几个星期就停了。之后他又在大西洋上来回50次筹集资金,眼看快成功了,可铺到2400英里的地方电缆又断了,一切又白费了,这次损失600万元。1866年7月27日,经过12年不懈努力,电缆铺设终于成功了。
4.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的精神,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500多篇科学著作,其中包括篇幅达数千页的著作。
5.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亦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江流入海,有穷且坚,不坠青云的傲岸,不"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之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暂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荣辱成败,尽显英雄本色。
1、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3、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4、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5、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立志(爱迪生、爱因斯坦、高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3岁发明白炽电灯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基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37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数学家高斯,17岁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岁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32岁提出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我们时而脚步匆匆,我们时而安静驻足,我们时而被要求迅速快捷,也时而被要求缓慢沉稳。生活就是这样,徐疾有致才能在时光中更加安定从容。
慢一点,体会人生的美好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的五柳先生便懂得在这悠然的南山下体会这慢生活,他不为这喧嚣的官场所累,他只为他的归隐生活所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慢下来,你方能体会。冰凉的按键快递不出温热的祝福,就像匆匆的灵魂来不及体会人间的温情。请走慢一点,等一等灵魂。早春的二月,白居易懂得慢下来看一看“草长莺飞,杨柳堤烟”。凛冽的寒冬,陆畅也能懂得慢下来品一品这“天人作巧,剪水飞花”的惊雪。慢一点,人生将因此沉静半分,芳香永存。快一点,追逐人生的精彩。你可曾注意到田径赛场上、运动员们矫健的步伐;你可曾为猎豹飞奔猎食的速度惊叹;你可曾也为自己的人生奋力拼搏。快一点,一切都在路上。快一点,你能看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刻你是否感到时间的可贵。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刻你是否感到奋斗的重要。你所遗弃的今天是多少人珍惜不可及的明天,快一点,别让梦想已在的那行道上奋力拼搏,人生将因执着追求而精彩。我们不断向前,以最快的速度想到达预定的目标,我们不断追寻,期待再下一秒就能达成心愿。生活永远不会以固有的轨道行进。快,轰轰烈烈。慢,细水流长。把握好这些,就像正好在孤单的时光里完成一次充实的旅行,就像在狂躁的岁月里得到一次恰到好处的心灵的洗礼。快与慢,把握好速度。你的生活将日益美好而丰盈。
小桥流水,低回缓行,是缓慢的诗情画意。滚滚长江,大浪淘沙,是速度的澎湃奔腾。慢,心灵在栖息,快,心灵在成长。快与慢,徐疾有致,才能在永久的年岁里安稳从容。
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天空包容着地面,大海包容着湖泊……这无数的“包容”,组成了这个世界,也才会有“你包容着我”,“我包容着你”。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所大房子,心越宽,房子就越大,容纳的也就越多。然而真正宽广的胸襟是永远不会满的,因为每当容纳下一件事,即会更增加一份广。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辛酸与无奈,假如一个人要将它们一一详解而铭记在心,此生无意。也许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着太多的伤感和痛苦,人往往也就只有在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人与人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些什么,而更需要的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理解和包容。
理解是春的温柔,是秋的收获,让你阳光,让你更加憧憬;而包容是夏的激情,是冬的神韵,让你奔放,让你更加缤纷。
我常常问自己,我能理解大海的博大、草原的无尽吗?我能包容时刻发生在周围头疼的生活琐事吗?
可以说,每个成功的人都为理解放弃了很多,都为包容忍耐了很多,然而这理解、包容之后,是成功的喜悦,是众人仰慕的目光和赞誉的口碑。
生活中有的人没有包容的心态,只因一阵他人无意踩脚的疼痛,一句无意冒犯的话,一次朋友无意犯下的错而冷眼相待,甚至大发雷霆,从而失去了认识一个朋友的机会,拆掉了一架心灵沟通的桥梁。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你并不是只有一个人,你不得不在乎别人的目光。
如果我能包容一切,我会将这里的天,这里的地,这里无边无际的大海,这里成群的湖泊,这里的你和他,都装到心里去。一起看岁月的流失、世间的轮回。到那时,人人收起烦怒与不满,用天真、纯洁的笑颜迎接明日的阳光,磕碰之后,不再是心中怀恨,而是充满了包容、理解。
“退一步,海阔天空。”愿我们能够包容一切,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成功的青年,和你说:“改变你自己!”
纵使冬雪冰封了一切,也不要悲哀,不如改变自己罢,热血可以唤起春雷的喝彩!
人生势必有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但总有人通过改变自己而拨开云雾见到了森林。尽管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修鞋匠家庭,但他在青年时代就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着作。尽管他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八次竞选八次失败,其间还有过一次精神崩溃,但他仍选择勇敢向前,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最后终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是他把一个分裂的国家合二为一,是他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是他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了历史的笔迹。
纵使黄沙蒙蔽了一切,也不要悲哀,不如改变自己罢,心眼可以嗅到出水的清荷!
他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他清晰地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却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于是只好改变自己——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因为改变自己,他领悟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真谛;因为改变自己,他欣赏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之观;因为改变自己,他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也不要悲哀,不如改变自己罢,微笑可以点燃太阳的光彩!
然而那些不能改变自己的,只能活生生被环境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
即使峰回路转,也会有夜尽天明,
即使披荆斩棘,也会有前途似锦,
只要你相信——改变自己,你就是下一个成功的青年!
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墨家是败在不顾人间烟火上的。
兼爱,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是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从自然功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间,可以俯瞰人类了。
于是向往着单纯美好的墨家人怀着崇高的心走进世俗。当一个人的纯洁遇上了腐朽肮脏的时候,如果不能与之合流就终将郁郁寡欢,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墨家人坚持着那些高度清洁的原则,所以被各式各样心怀叵测的人怀疑、算计、利用和残害。
漠视人性与泯灭人性一样,换不来信仰。
兼爱,意味着毫无界限,毫无原则地爱人。墨家人爱自己,爱亲人,爱友人,爱君,爱民,爱敌人。
什么都爱,于是,什么都不爱。
墨家人爱所有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最应该爱的人。爱千般万般的人,是因为没有特别爱的那一般人。可他们爱的人有最爱的人或物,所以这些人不接受墨家人唐突施舍的爱。
于是“兼爱”成了一句只有墨家人读得懂的条文。
于是墨家人成了一个用来形容孤芳自赏的笑话。
所以有人说这不公平。墨家学说是高尚的,污秽的是世俗。
是,这没有错,谁都知道这是不公平的,可谁都不能为这不公平做些什么。
虽说人性本善,可那些贪婪和残酷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是动物,轻轻微微地还留着点野性,于是这样那样可怕的事,只要抛开道德,谁又做不出?
到头来,墨家人把所有的爱摊开在世上,每个人都只分到微薄的一点,所以没有人珍惜,大家还是平庸且残暴。墨家的爱成了收不回的网。
人,不同于墨家人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顾着自己或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有明明白白爱着的人,把所有的爱倾注在某一个灵魂上,让这一个灵魂获得救赎。那么,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有特别爱的那一个,那么每个灵魂都在被拯救着。这些凡人,在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学着用世俗的方法,让全世界的不公平在自己面前低头。
把拯救人性的重活交还给被人性充斥着的人们,无论那些人性是好是坏,任其自生自灭有时候也是个好听的说法。墨家人把应摊给全世界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人都跟我说自己梦想着“兼爱”传遍人间的那一天,但还没有谁跟我说过他是兼爱者。
这是好的,没有谁告诉过你,有向往就一定要有结果。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兼爱的,那么他不爱任何人。他的人性有了漏洞。
兼爱,是因为没有特别爱的人。
兼爱,不如不爱。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每件事物都存在不同角度下的侧面,侧面与正面便形成了相对面。这样的相对面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就应运而生了“比”的艺术。世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判断成功,所以只能用相对的眼光追求完美。
较之星光,阳光更加明媚;较之阳光,星光更富诗情。比较是对完美境界最直接而感性的追求,通过比较,我们懂得了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利用比较,我们明确了方向与目标,获得了动力与进步。
比与攀比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居于相对之中寻求相对,而后者则在相对之间指向绝对。比较的前提,是首先拥有一种上进与求索的心态,比的目的是博采众长,比的目标是完善自我。比的本质,是吐故纳新评判自己的得失;而攀比的本质,则是争强好胜只着眼于表层。
世界给予每个人同一片天空,而我们却常常认为这片天空并不总是公平。其实,仰望天空的角度也是需要选择的,九十度的直视会使我们困倦,毕竟完全的对立并不能改变这一切。
方向也许是的但决不是绝对的。其实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善于比较,乐于比较,就会发现世事并不是无常,只是世人无平常之心。相对于半杯水,不一样的比较就会造就不一样的情感,如果幸福只是心中的一种感觉,那为何要舍弃幸福而在绝对的客观中沉溺呢?
理性的思考只可以分辨而不能改变。当我们失足于人生的低谷,当我们悲哀于既定的方向,正确的比较才是自我完善的真正良药。既然注定没有绝对的完美,那么就让我们在相对的正确中追寻圆满吧!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心被海伦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并深受震撼!
这个故事主要讲:海伦?凯勒,在出生后19个月的时候,由于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失去了宝贵的听觉和视觉,但她的发声器官没有受损,就是因为接受不到学习和模仿的刺激,所以不会说话,变成了一个五官三残的重度残疾儿。面对这样的不幸,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命,命不好又能怪谁?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绝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生命困境时,往往会失去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只是不愿意地接受这一切。而海伦?凯勒呢?她一开始,也曾因自己的条件而放弃过,可她又很快振作起来。这位美国女孩,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五种语言
文字!她一生共度过了八十八个春秋,却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
是什么给了她力量,答案是知识。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的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抱持希望,不断奋斗。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假如我只有三天的光明,我将如何使用我的眼睛?想到三天后,太阳再也不会在我的眼前升起,我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天?我又会让我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是一副强壮的躯体。”这正是对海伦的真实写照。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自身缺乏毅力。因此,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一、要正确地对待困难,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退缩,而要想方设法地将困难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正是自己进步的过程。
二、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有位名人曾说过:“什么是不容易?不容易是把每天应做的事每天都坚持做。什么是不简单?不简单就是把每件事都做得最好。”是啊,如果能按上面说的去做确实是十分难。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二天也很容易,但天天做到却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而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要上述的两点,还要有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如果我们能办到这两点,就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进步,得到提高。
三、要有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海伦在巨大的打击以及困难面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得到信心。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看完这本书后,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我们是独生子女,从小,爸爸妈妈就把我们看成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皇帝”。稍遇困难、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准备放弃。而海伦?凯勒所承受的困难与挫折是我们常人无法忍受的!坚贞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海伦。凯勒所拥有的!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才明白,不要老是去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应该把更多的情感投入到对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悟中去,而并非是一往的抱怨。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并不懈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就不会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实现它!
相貌,有些是天生丽质,有些是后天改造,貌丑貌美,除了在议论方面不同,在现实中的意义也不同。爱美之心人皆有,外貌协会的成员也是越来越多,很多东西都与外貌不自觉的挂钩。
这就引起了很多貌丑人的不满,同样是人,为何要区别对待。所以,貌丑的人就难免会走极端,干脆自毁来吸引人的眼熟。早年就有一个特火的人物——凤姐。只要一提到凤姐,大家都会心领神会,有时开玩笑都说日后把凤姐说给你做老婆,这比什么冷嘲热讽都来得厉害。还有星爷影视剧里的如花,也成了貌丑的代名词。
你不要觉得貌丑有什么了不起,我有才便是德。确实,有惜才而惜人的,但也不排除例外,不说现代,古代就有个例。罗隐是唐朝末年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广受大众喜爱。当朝宰相郑畋的女儿特别喜爱他的诗,再加上郑畋也赏识其才,便想凑合他俩。不料,当宰相女儿见到貌丑无比的罗隐,便从此将其诗全部扔掉,不再触碰,更不用提凑合他俩了。
不要觉得这太过于现实,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我们自己都比较喜欢貌美的,怎么还要求别人去喜欢貌丑的呢?那是不是貌丑就得淘汰了,当然不是,都说“三分身材,七分打扮”,若是你肯用心去改造自己,把自己的外在打扮得得体,又能把自己的内在修炼得迷人,那谁还会拒绝欣赏一个内外皆修的人呢?
其实,相貌很重要,但也不是决定一切的,而我们就可以改造自己的相貌。
生活很残酷。残酷它也是生活。
生活就是如此。
生活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办。是对是错,全靠自己。但,其实生活亦没有对或错。公道在于人心。傻子不会认为自己做的事傻,说他傻的事别的人。因此,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对的,你的世界就是对的。
生活是不公平的。成功两种:一种是偶尔的成功;一种是习惯于成功的成功。就像我和我弟弟。弟弟是比较好动的人,学习成绩一般,一旦他拿了张奖状回来,全家会高兴上半天,还贴起来。而我,学习还可以,拿的奖状很多,所以,我只能拿它们扔进抽屉。看似不公平,但是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但是,弟弟得到的是奖赏,而我亦有奖赏。是什么?是那种能平淡对待成功的心境和比较高的能力(考试能力)。不是吗?可见,生活虽是不公平,但在不公平的表面下有着平衡。生活就是一个天平,要平衡才能运作。
觉得,人心就是生活。所有的生活样子都是由自己的心态来决定的。你决定不是吗?那我举个例子。比如你认为来这儿读书不是你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你想去环游世界。但你去了吗?没有。为什么没去?怕家人担心怕家人骂怕出意外怕会后悔等等。为什么会怕?这就是你的心态造成的了。其实,你只要有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态,我想你早就不在这了。就是这样了,这就是生活。你心态决定的生活。
生活真的很残酷,或者说很残忍。它给予了我们太多的选择,不能让我们一往无前一往情深地以大无畏精神之杀到底――从生活的开始到结束。当然,还得怨造物主让我们有“后悔”这种心态,而千百年来的进化居然没把它给抛开,我们真的是可怜。我很坚决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两样,我们现在就大概不止这个程度了。至起码,我不用写得这么辛苦。
最后一句话:生活就是如此!
青梅煮酒论英雄
余尝闻英雄无数,多为沙场战士,民间壮士。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或如霸王自刎乌江边。今之视昔,是为远矣,此皆古时之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英雄与各人不同,众所想异乎,然细数历史古人,英雄皆为布衣之愤起或悲怆君王之事。
如今英雄何在,英雄为何人,于我心中无一准则,故酌酒一杯,暗忖古时今人之事,论英雄也!千古王朝,一朝皆尽,逝者如斯。英雄常游于八荒之内,寓于四海之间。而英雄于我,当侠肝义胆,壮志豪情,却不失仁义,更当有勇有谋,行走于乱世之间不惊,奔波于武林之内不傲;齐繁华与钱财为粪土,一丑恶与奸诈共敌,莫论人间是非,必循己行。
且知天之大任,常有远谋。英雄不若莽夫,空匹夫之勇;不似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满腹孔孟之道,行为端止,亦不惑于色,知大业定于千秋而毁于一旦也,行为谨然,想为民之所想,忧为民之所忧。纵家徒四壁,环堵萧然,不名一文,定位卑不忘忧国,惩奸除恶,不为斗方名士,不求为人所颂,但尽绵薄之力!吾今年少,方为十七,今于此论英雄,大可视为笑谈,待次年楹联红褪墨残,想必有另番感悟,日后生活,定如司马迁宫后立志,如韩信辱后更胜。
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然心智未苦,筋骨未劳,体肤未饿,若无所为,无颜面对恩师淳淳教诲,自今日,必痛定思过,亡羊补牢,报煌煌师恩,回喁喁亲情,望可弥以往之过。行文此处,脑中之物辄尽,再无它言,便结于此。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事难全,又何必苦苦追寻那不切实际的十全十美呢。懂得知足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也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懂得知足,会为我们带来自信,从而收获快乐。我在学校念书时,每逢小考大考都喜欢与同学攀比分数。我同桌的成绩与我相比较为优异,多数情况下,他的考试分数都要比我略胜一筹。每次我考分不如他的时候,我都会倍感失落。低落的情绪时常让我深感自卑,郁郁寡欢。后来,同桌发觉了我的心思。于是,他劝导我说,我何必总与成绩优秀的同学比分数呢,我若是与成绩略差的同学比就会自信一些。我试着听从同桌的劝导,按照同桌的建议自己开导着自己。我心想,虽然我与同桌相比成绩确实稍显逊色,但我在班级的排名也还可以,与排名靠后的同学相比,我优秀多了啊。这么一想,我茅塞顿开,自信满满,身心畅快无比。在后来的学习中,我的成绩较以前进步很多,竟多次超越同桌。同桌教会我知足,鼓舞了迷途中的我,愉悦了我疲惫的身心。
懂得知足,会改善我们的思想,从而收获快乐。从前,有个老奶奶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以卖伞为生,小女儿在晾衣场工作。老奶奶每天都忧心忡忡,天气晴朗时,他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时,她担心小女儿的衣服晾不干。有一天一个过路人对老奶奶说:“您可真幸福,天晴时,小女儿的工作顺顺利利;下雨时,大女儿的生意如火如荼。”老奶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中,只是自己不懂得知足,不知道转换思维,以前才生活在烦恼中。
人的欲望是无知无止境的,一味地渴望获得,只能是无知的妄想,最终会被忧虑缠身,落得一无所有的境地。过分的渴望获得只是一种贪婪,而贪婪会葬送我们的前程。学会知足,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不仅如此,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越走越开心,越走收获越多。
不懂得知足,会变得越来越贪婪,最终迷失自我。有一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样说道:一只饥饿的老鼠发现了一个装满糖果的细口瓶。于是,老鼠欣喜若狂地钻进去大吃一顿。可是,老鼠不懂得见好就收,硬生生地把糖果吃完。结果,因为吃得太多,老鼠的肚子鼓得像气球一样,在瓶子里钻不出来了,只能坐以待毙。不懂知足的老鼠因为贪恋一瓶糖果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不禁令人思索良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如果我们不以一个知足的心态去面对,就会像那只老鼠一样被诱惑吸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欲求诚可贵,知足价更高!
《青梅煮酒论英雄》(马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青梅煮酒论英雄
作者:马勇
豆瓣评分: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0-1
页数:265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知人论世。当历史发展至今天,回顾既往的历史道路时,我们深感历史评价的不易。尤其是怎样全面地评价历史上的那些“反面人物”,更是我们历史学者尤感困难的问题,当然也是读者颇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的“话语”系统发生转变之后,往往导致人物评价的变化。另外,我们也应该承认“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使笔者觉得,历史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再“作践”我们的先人。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更要承认他们的历史贡献。如果我们一味地嘲笑历史反面人物的无知、丑陋与罪恶,那么随着历史的进程,未来的历史学家还不知怎样嘲笑我们这一代人呢?
作者简介:
马勇:1956年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梁漱溟评传》(199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儒学》(第1卷)、《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梁漱溟传》、《蒋梦麟传》、《旷世大儒董仲舒》、《大变革时代:1895-1915年的中国》等,另发表论文数十篇。
China's wine culture has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s a long history of wine in our win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rocess, making many as the "Shen Pin" 'Qiongjiang "wine treasures. I am the principal of Liquor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wine in Chin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I think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different people, and even different frame of mind whi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of different ways.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wine, the key is to make the best wine culture development, better for our services, which requir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of wine. Today, the West's wine culture to a large extent, the impact of China's wine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the tasting the mood in the West tend to be more, can hope to make more Western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fine tradition of wine culture. Talking about China's fine tradition of wine culture, wine and poetry had mention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ry of wine is give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rce of origin so that the culture of wine in a long, and is deeply rooted. From ancient times people do not know the number of Jie Jiu literati ink to write a good poem passed down until today, to express his or hi or bad feelings, a lot of people describe the beauty away. Such as: "grape wine Remanbar" scenery, "Doujiu 100 poems," the passion, "Jiejiuxiaochou worry even more unhappy" analogy, "When the wine song, geometry of life?" Free and easy, "Do not make Jinzun Air-to-month "spirit,"酒逢知己千杯少"the joy of" non-intoxicating liquor drunk people from "conception," ulterior motives "of the Miao Yu," live for today "no alternative , "Yao Zhi Heng Fa Chuen shepherd boy" sad, "hand-crisp red, yellow wine tie up" suffering "Yizuifangxiu" happy, as well, "Zhu Jiuge" Bold, "The Divine Comedy wine," the rough ... ... Liquor heroes were also given to the extraordinary feat, given the strong cultural flavor of life, Cao Cao Quiz cooking wine, toast the invitation of Li Bai's moon,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to see Zuili Xin Jian, Su asked the Liquor blue sky, Li Qingzhao sleep of course, very strong residual liquor, Huang Fei determined to swig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anti-gold star, and Yue Fei was drinking too much at fault, Emperor Zhao Gou and his mother have let him quit drinking, he listened to the advice immediately broken wine However, he has made under the vows: "Huang Zhi Dao House (the capital of the Jin), and those who swig ears!" In which "those who swig and ears" Hero is full of pride.), In fact, no matter Beixi, those who drink In the wine in the pursuit of life is freedom, forget the life and death for whom the honor easily, in the wine itself to be a real, I think this is what most people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wine in it! In Europe, especially in the wine and romance to that of France, drink what kind of wine samples with what the wine glass, is the Yidingzhigui. General with a complete set of wine should include a Jiuzun, a set of glass, a set of red wine, a set of champagne glasses, a white wine cup, a liquor glasses. In the glass on the table are also placed special attention. From left to right, the largest number in the cup on the left side, the smallest number i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up. So far the most popular European wine is still visible pure crystal cup. Each of the different cup mouth and body shape of the Cup, Cup of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different designs and different floriation family of Crystal Cup, seemed to represent a beautiful feeling. China in the table, we usually drink the wine of beer, such as Hapi, Qingdao beer, beer and so on snow, or white wine, such as Maotai, Wuliangye, Beijing Wotou II, and so 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lot of people who drink beer. However, I see very few Americans have a direc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fine drinking wine, and thi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hina. Also, I see very few Americans are on the table in a toast each other, we usually drink all of the. Only in certain occasions, we will toast together. This time is usually in a person after the speech, we cross a toast, a person wishing for a person something to celebrate. Think carefully, can be fou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drinking seriously, and look who drink to drink is the atmosphere; in the Wes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rink wine, depends on what wine to drink, it is necessary to the full enjoyment of wine The delicious. China's ceremonial drinking of alcohol reflects the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Masters of the guests have a fixed seat, have a fixed order of toast. When a toas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aster King, owner of disrespect End, is not eligible for other people's respect, if the order of the chaos to deserve to be punished. And a toast from som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guests began to King, a toast to wine full time, that the toast was also a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elders, the lower a toast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pose a toas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first King to do. The Hang Jiuling, Hua Quan, such as drinking etiquette, but also to allow people to drink more alcohol and enjoy the came into being. It is clear that the Chinese wine culture by young and old hierarc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thics, in the course of drinking alcohol on the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on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The rituals of wine drinking in the West, reflect the respect for alcohol. Kam goods to wine and watch their color, smell their fragrance, flavor of their products, to mobilize all kinds of sensory enjoyment of wine. Goods in order to drink, pay attention to drink white wine after drinking red wine, the first products of light and then liquor products of the rich wine, to drink young wine to drink in the long years of wi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aste changes gradually and in-depth Enjoy the taste of wine. The wine's choice, but also around how to fight the full enjoyment of those who drink win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hoice. Aroma Cup together so that the tulip-mouth goblet, so full of wine-Shu start of the wine decanter, as well as to master the temperature of wine and drink product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thermometer, all in the West reflect on the respect for alcohol, and their Ceremonial drinking, drinking culture is better to appreciate the delicious have been made. In China, wine is often used as a tool, the so-called ulterior motives. Qingmeizhujiu as to demonstrate who is a hero; Cup Mo Jiang Jinjiu stop in order to eliminate forever the same and Seoul worry; bamboo Poets of the Seven Sages, in order to Jiejiu asylum. Win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more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in China's wine culture of wine for their own lack of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but also about drinking after he brought a wonderful role . In the West, often drinking purpose is very simple, in order to enjoy the wine and alcohol, in order to enjoy the wine and alcohol. Of course, wine in the Wes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but it's more pursuing is how much of the flavor of wine to enjoy. Comparison of wine culture in the West, can be fou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lture of wine is actually a way of thinking in the West differences. Whether China is the booze or the West tasting, wine culture can all hope that the next time a relatively more and better wine, wine culture can be developed and inheritance, so tha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wine, Enjoy the wine culture! 中译: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酿酒历史使我国酒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酿造出许多被誉为“神品”、‘琼浆”的酒类珍品。我这次主要对中西酒文化进行比较,并侧重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史。 我觉得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们,甚至不同的心情当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对于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理解,关键在于能够使酒文化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这就需要中西酒文化相互融合。如今,西方的酒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酒文化,尤其在品酒的意境方面更趋向于西方,希望也可以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 说到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就不得不提到酒与诗的密切关系,诗赋予酒的是全新的诠释,使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墨士借酒写出流传至今的好诗篇,抒发了自己或喜或忧的感情,描绘了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黄縢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还有《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 酒也赋予英雄豪杰们以不凡的壮举,赐予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岳飞立志痛饮黄龙(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曾因饮酒过多而过失,其母及高宗赵构都让他戒酒,他也听从了劝告,立即断了酒,但他却发下誓愿:“直捣黄龙府(金国的都城),与诸君痛饮耳!”其中“与诸君痛饮耳”充满英雄豪情。),其实无论悲喜,醉酒者在酒中所追求的是生活的自由、忘记生死利禄荣辱的轻松,在酒中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酒精神的精髓理解吧! 在欧洲,尤其是在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是有一定之规的。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只酒樽,一套水杯,一套红酒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酒杯在餐桌上的摆放也有特别的讲究。从左到右,最大号杯在最左边,最小号杯在最右边。至今最受欧洲人喜爱的酒杯依然是纯净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状,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饰及不同设计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丽的心情。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这和中国很不同。还有,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这样的时刻通常是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仔细想想,可以发现: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主人,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显然,中国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而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拼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来选择的。让香气汇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脚杯、让酒体充分舒展开的滗酒器、乃至为掌握葡萄酒温度而为品饮专门设计的温度计,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他们的饮酒礼仪、饮酒文化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工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杯莫停的将进酒,为的是与尔同消万古愁;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饮用他后带来的美妙作用。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的豪饮,还是西方的品酒,都希望酒文化能够在以后的时间里比较出更多更好的酒,也可以是酒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酒文化,欣赏酒文化!
285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164 浏览 7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123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2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
254 浏览 5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323 浏览 4 回答
198 浏览 5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177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