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想社会主义必然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摘要: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愿望。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本文重点从它们的区别,过渡的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述,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讲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狭义上讲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质的区别。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而科学社会主义则论证了无产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指明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实现共产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正义原则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中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路径,社会主义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局,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头脑中构思社会改革的蓝图、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幻想。
再次,科学社会主义中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能够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放自己和全人类,这就批判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人群,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出现的局限性。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当然,空想社会主义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165年的历程,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历史性的飞跃。在我国,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坚持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建国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都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在另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发展来看,又说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段时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特别强调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同坚持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就是说,要自觉地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任务:“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正是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突破了把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神圣化的传统观念,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建立了和不断完善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主义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取胜,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取胜,以后又在欧亚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取胜。这样的国家在革命胜利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此,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外,大都对本国国情考虑不足,而在不同程度上去照搬马恩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应采措施的某些论断,致使其社会主义建设一再遭遇困难和挫折,而这又转而使一些人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去建设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使之成为一个世纪性难题。邓小平在把坚持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的紧密结合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破解了这个难题,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我们党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等等,提供了理论根据。国外有一些评论指出,这种理论和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突破”,“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解决好”,“有了这个突破,才有可能制定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政策”,而与此同时,我党的一系列政策又说明,我党从理论到实践都始终把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反之,在有些极度贫困落后而又自称搞了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却“忽视国情,急急忙忙实行了国有化和集体化,结果连人类最基本的‘吃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还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使社会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正确回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就是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江泽民、胡锦涛、把邓小平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对外“主张和平”的根本战略贯通起来,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1848年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