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二、发展历程
1、先秦
在原始社会中,宗族生活在原始歌舞中的村庄,随着宗族的逐渐成长,歌舞逐渐发展和完善。例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地区,仍有长期的歌舞传统,如“戏戏”;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歌曲和舞蹈,如“社交火”和“秧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些歌舞表演产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并向歌剧方向迈进了一步。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演艺人员的歌舞在娱乐神灵的歌舞中逐渐演变。从汉魏时期到中唐,出现了以竞争为主导的“角抵”,以“问答式”的方式表演的“加入军事剧”,以及“歌舞”。
2、唐代中后期
唐代文艺的繁荣促进了戏曲的自立,赋予了歌剧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音和叙事诗的成熟,对歌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音乐和舞蹈的繁荣为歌剧提供了坚实的表演基础。梨花园的专业研究和规范化培训提高了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加速了歌舞的戏剧化,并制作了许多用歌舞创作故事的戏剧剧目。
中唐之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元代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4、明清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和提高,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性质: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融合的民族艺术。这种全面性不仅体现在其融合各种艺术类别的新思想中,也体现在其高超富有的表演艺术中。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歌剧的全部功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
其中,演员的唱歌,阅读,做,演奏的有机构成是歌剧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唱歌,指的是唱歌的技巧,说“这个词是正确的”;阅读,即阅读白色,是一种背诵技巧,要求严格,即所谓的“千斤话白四两唱”;
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