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的很多很多,重点是审对题并从你背的古诗词里找到符合立意的来用,下面推荐几个比较好用的:
1、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工匠精神,慢生活等主题。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2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中的赛跑》。好评如潮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位默默无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故宫男神”王师傅,耗费200多天的时间,只为修好一个文物表。他们耐住了寂寞,沉下心,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地修复一件件国宝。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依旧呼唤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适用主题:拒绝诱惑、坚持信念,爱国精神等主题。语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晚年王夫之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他坚守旧朝遗臣的身份,拒不接受清朝的接济,他的回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现了他崇高的气节。示例:如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进行深造的学子选择回归祖国的怀抱,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他们婉拒的是更丰厚的待遇,但收获的是一颗爱国心。
3、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
适用主题:适用于青春的时光悄然而逝,勿虚度光阴等作文立意,比如2011年安徽卷《时间在流逝》。原句语出自杜牧的《汴河阻冻》,以冰底之水比喻浮生,说此事人不知,意在言人生匆匆而过,难以察觉。《南方人物周刊》在年度总结中写道:“有的人在这一年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也有的人一如既往地平淡活过,杜牧有诗云:‘浮生却似水底冰,日夜东流人不知。’我们希望能在时间冰封之前,记录时代洪流下的那些暗涌。”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
适用主题:摒弃贪念,知足常乐的作文立意。语出曾国藩《家书》:“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特质/欲望,欲望越多,则快乐越少,苦恼随之而来;欲望少了,得到的利益可能也不如他人,但心却是快乐的。天地之大,我们总要有闲逸淡泊之心才可知其广阔;当我们汲汲于利欲,眼界、胸怀自然也被局限,又谈何多得?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
适用主题:关于读书方法、戒除浮躁、减少功利心、提倡深阅读等作文立意。例如2016全国卷II《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虽然完成了大量阅读任务,可实际上,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这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重视甚至不会品味文本的语言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只求囫囵吞枣地整体感知,而忽视了对语言的揣摩品味。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作文纸条APP,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用的很多很多,重点是审对题并从你背的古诗词里找到符合立意的来用,下面推荐几个比较好用的:1、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工匠精神,慢生活等主题。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2年福建卷《运动中的赛跑和人生中的赛跑》。
好评如潮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位默默无闻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故宫男神”王师傅,耗费200多天的时间,只为修好一个文物表。
他们耐住了寂寞,沉下心,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地修复一件件国宝。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依旧呼唤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适用主题:拒绝诱惑、坚持信念,爱国精神等主题。
语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晚年王夫之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他坚守旧朝遗臣的身份,拒不接受清朝的接济,他的回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表现了他崇高的气节。示例:如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进行深造的学子选择回归祖国的怀抱,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他们婉拒的是更丰厚的待遇,但收获的是一颗爱国心。3、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杜牧 适用主题:适用于青春的时光悄然而逝,勿虚度光阴等作文立意,比如2011年安徽卷《时间在流逝》。原句语出自杜牧的《汴河阻冻》,以冰底之水比喻浮生,说此事人不知,意在言人生匆匆而过,难以察觉。
《南方人物周刊》在年度总结中写道:“有的人在这一年经历了人生重大变故,也有的人一如既往地平淡活过,杜牧有诗云:‘浮生却似水底冰,日夜东流人不知。’我们希望能在时间冰封之前,记录时代洪流下的那些暗涌。”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曾国藩适用主题:摒弃贪念,知足常乐的作文立意。
语出曾国藩《家书》:“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特质/欲望,欲望越多,则快乐越少,苦恼随之而来;欲望少了,得到的利益可能也不如他人,但心却是快乐的。天地之大,我们总要有闲逸淡泊之心才可知其广阔;当我们汲汲于利欲,眼界、胸怀自然也被局限,又谈何多得?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 适用主题:关于读书方法、戒除浮躁、减少功利心、提倡深阅读等作文立意。例如2016全国卷II《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虽然完成了大量阅读任务,可实际上,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这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重视甚至不会品味文本的语言有很大关系。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只求囫囵吞枣地整体感知,而忽视了对语言的揣摩品味。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作文纸条APP,希望对你有帮助(●'◡'●)。
坚守善良的本性(56分)
“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善良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漫长的传承之途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坚守善良的本性,便是坚守为人的道德准线。
本着“佛救苍生于水火乃天性”的原则,老僧两次被蝎子刺伤,仍毫不犹豫地把它从急流中救起,这既是对佛家施救本能的最好展示,也是对博爱胸襟的极力褒扬。
坚守善良的本性,不因危急艰险的形势而退缩。
马路上,一妇女因遭遇车祸而昏迷,路过的刁娜和丈夫立刻停车相助。路过的人怕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施手把伤者抬到路边。刁娜和丈夫便义无反顾地护在伤者身前指挥车辆绕行。天色渐暗,一辆飞驰的轿车不慎撞倒了刁娜,致使她双腿严重骨折。刁娜却为自己拯救了另一个生命而欣慰。
车辆无情人有情!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刁娜依然坚守着善的本性,在车水马龙中上演生死相助的大爱传奇。
坚守善良的本性,不因金钱与安逸的侵蚀而褪色。
一、单一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
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第四步,准确立意。 例1: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明确话题。
在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抓关键词。
欣赏他人、欣赏自己,尽量不要将“欣赏”换成其他词。 第三步:理清关系。
要注意分析“欣赏他人”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名牌学校”,也就意味着“当自己比他人出色的时候”;而同样,“欣赏自己”的前提条件是“自己毕业自三四流学校”,也就是说“当自己不如他人的时候”。这个关系理清楚了,对于我们准确立意十分关键。
第四步:准确立意。结合上述的分析,再整理一下语言,可以立意为:人在高处时,我们需要欣赏他人;人在低处时,我们需要欣赏自己。
也可以从两句中任选一句来立意。 例2:2010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步:明确话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美,人生的意义 第二步:抓关键词。
光明和阴影 第三步:弄清喻意、理清关系。光明和阴影应该是喻体,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本体。
“光明”当指人生中的鲜花、掌声、顺境、功成名就,生活平静幸福、爱情甜美、友情真挚、家庭和谐等一切令人兴奋欣喜的事件与方面;“阴影”当指人生中的挫折、磨难、低谷、逆境、厄运、不幸等令人颓废、消极、痛苦的事件和方面。“光明”“阴影”之间的关系必须阐释清楚,二者是共生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相反相成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甚至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人生。 第四步:准确立意。
综合上述分析,本材料可以立意为: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都要去经历,这样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有魅力。 同类练习: 1、中国长安集团的总裁,在接受《东方之子》采访的时候说,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曾经的成功。
做企业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但第二次却不容易,第三第四次更难,原因是不能归零。正如一部电视剧有句道白:“生活就是不断的重新再来。”
但重新开始,一切归零,对于成功者尤其不易。 对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请写一篇文章来表达。
2、“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多则名言审题立意 这类材料有两则以上名言出现,两则名言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我们要用求异法。
例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求同法:这三句名言,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收集材料。
由此我们可以从收集材料的重要性角度立意。一般这类材料与单一名言材料比较相似,审题难度不大,不做赘述。
例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按照单一名言的审题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再运用求异法。
第一步:明确话题:这两则材料讨论的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还是要向他人问路的问题。路应该是一个比喻。
第二步:弄清喻意:路应该指的是人生之路,问路应该指的是听取他人的建议。 第三步:求异法。
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首先我们抓住其中一则进行立意,这样就可以有两个角度:1、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2、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少走弯路。接着,我们还可以抓住二者的不同之处,从对比中得到启发。
这两则材料,对于人生道路,一个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一个强调要虚心求教,二者孰对孰非?应该说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了。因此,可以有第3个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同类练习: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谥号“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自号少陵野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孟浩然(689~740) , 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维(701-761),字摩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岑参(cén cān) (约715—770)唐代诗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 贾岛 (779~843) 唐代诗人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
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之一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求一篇关于诗歌的作文有的速度啊50[ 标签:诗歌,作文,速度 ] 有的速度急需!!! o(∩_∩)o ↘ 回答:6 人气:37 解决时间:2008-10-05 17:01 满意答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就是以诗歌的方式开始的,诗歌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五千多年。从西周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开始,诗歌就伴随历史朝我们一路走来。
翻开诗歌发展史,不难发现,诗歌从兴盛到变化发展至今,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时期。诗歌的地位从“文学中的文学”一落千丈,跌入低谷。
高考拒绝,其他的各种有关语文考试排斥,媒体副刊冷眼对待,诗歌刊物的迷茫不知如何选择方向,受到冷淡,依然坚持的诗歌刊物所剩无几。诗歌到了该拯救还是消亡的关键时刻,诗歌兴旺,匹夫有责。
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 诗歌的命运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这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的。尤其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探索发展的一个机会。
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排斥诗歌还是我们的阅读视野真的不需要诗歌?回答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歌,否则从我们的小学一年级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到高中课本,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精选了那么多范文,学生们学习了那么多格律诗和现代诗,既然无用武之地,这些诗还有必要存在吗?没有运用又何必学习它呢?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写作。中国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诗歌的国度,诗歌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有想像力和表情性,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和韵律感,为什么不让那些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学生,在考场上创作诗歌呢?拒绝诗歌,这不仅违背了中国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还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着实令人遗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是荷马史诗,也是诗歌。中西方的诗都讲究一个韵,而韵,就是一种和谐的节奏或音乐感。
中西方文化虽不同,但发展脉络是一致的,如同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一样,都有个大致相似的阶段。诗歌以外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都是后来衍生出来又逐渐发展壮大的。
人类诗歌精神走过古代的纯洁,和代变革的发展,从束缚走向更加舒服的空间,一直到步入现代的虚无和迷失。在西方很多国家的选拔考试中,诗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并没有像我国的高考那样,全面拒绝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学”,诗歌是文学最基础的叙述方式,也是最纯洁的叙述方式。高考是改变中国人命运的考试,第一大考排斥诗歌,诗歌又怎能再登大雅之堂。
作诗歌出众的考生,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绝对不亚于写其他文体的学生,写诗歌同样可以检验一名考生的语文水平,既然如此,为何不让考生写诗呢?诗歌写作是学生流露他们真情实感、舒展他们才华的一个可行途径,不应该简单拒绝。 就考生而言,写作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真情实感是其本意,恰好诗歌也不例外。
缘何要把诗歌除外呢?不同的考生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他选择表达作文主题的方式不尽相同。某些作文题目在考生看来,诗歌更能表达这个作文主题呢?例如今年的有个高考题目叫《提篮春光看妈妈》,如果允许写诗歌,应该有不少学生写出令人同样感动的作文出来。
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是考生心灵迸发出的自由火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任由驰骋。是考生创造和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
高考作文简单地拒绝诗歌,等于拒绝了一些考生在诗歌方面的特长,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无疑是一种损失。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歌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利于考核和选拔人才。
有很多人认为诗歌的评判自由度很大,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允许学生写诗会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困难,显然如此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令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的。
评分的标准和方法,是人研究与制定出来的。语文阅卷队伍不能评判,难道社会各界就无鉴赏诗歌的高手?而高考作文评分所带来的困难,也应在摸索实践中解决克服。
有人说诗歌的自由度很宽泛,那你可以适当画一个圈,比如写14行诗,要有意境等等的硬性指标。况且,这些阅卷老师多数都是来自语文教学中的精英,自己也学过,而且还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过诗歌,也有如何评分的标准。
如此简单地拒绝诗歌,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教学也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既然高考拒绝写诗,势必对平常诗歌的教学就有些轻视,也就草草地带着学生“欣赏”一番走过场,把诗歌教学当成形式。如此恶性循环,对于我国诗歌的再度繁荣发展是很不利的。
但愿今后的高考作文能够取消体裁的限制,给考生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怎么教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那么要怎么样更好地教学呢?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需要做不少的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0个,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一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
2.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6.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
7.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
8.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育才中学教学实践为例
9.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及解决策略
11.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12.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策略
13.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
14.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
15.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6.高中语文教师文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分析
17.高中语文教学应开拓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18.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9.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特征及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20.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21.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分析
22.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
2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
25.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26.浅议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28.美国高中的“选课指导”及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对策
29.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30.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实验区的调查研究
31.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
32.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3.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4.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重视四个策略
35.我国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36.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37.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3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39.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问题研究
40.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41.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42.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4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六大困惑
44.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45.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46.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变化的历史研究(1949-2000年)
47.谈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48.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49.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
50.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5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52.基于高考试卷分析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5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评价方案构想
54.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55.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56.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57.探析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59.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之我见
60.微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62.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63.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
64.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
65.关于高中语文口语训练教学的一种构想
6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
6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
68.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69.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70.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71.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
72.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7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评价
75.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76.高中语文教育评价概述(上)
77.高中语文阅读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78.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策略
7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80.浅析当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和设计改革策略
81.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82.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83.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84.从教材讲授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与高考脱节现象
85.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措施探讨
8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估工具与使用策略
88.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89.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90.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91.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讨
92.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
93.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误区
94.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
95.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96.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97.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中彰显语文魅力的思路探索
98.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反思
99.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现状及思考
100.浅议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题目二
1、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探析
2、中学语文“任务诱导”教学模式研究
3、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4、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中学文学教育
5、语境与中学作文教学
6、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7、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
8、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的变迁
9、多元取向下的迷惘与坚守
10、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比较研究
11、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指引》与内地《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教研
12、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建构摭谈 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13、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
14、感悟式学习是生成和建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5、近二十年语文中考命题发展研究
16、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17、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研究
18、在新课标指导下培养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9、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
20、中学作文主体情感趋动的探析
21、职业高中写作课程的反思
22、叙事学与中学小说教学内容的构建初探
23、中学语文教师教育信念的个案研究
24、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
25、论绿色作文教学
26、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祝福》
27、高中作文训练序列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28、新课程评价标准下的作文评语研究
29、英语记叙文图式训练对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30、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31、中职语文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探究
32、优化语文课堂情境改革与实践:课程与教学整合新视点
33、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探考
34、高中生语文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实验研究
35、人教社三套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比较研究
36、建构中学文言文教学文献学知识背景初探
37、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8、论“个性化阅读”教学
39、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40、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41、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42、高中小说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4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44、中学生课外阅读常规化探索及实践
45、一体两翼: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双向培养
46、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
47、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8、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方式研究
49、广元本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50、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提高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51、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52、陇南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3、中职校商贸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5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实施研究
55、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56、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57、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设计
59、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
60、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评改策略研究
61、高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
62、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63、承德市乡镇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调查与反思
64、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65、对吕叔湘语言教育思想的再思考
66、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67、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研究
68、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研究
69、“南通乡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70、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想研究
71、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72、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73、基于案例的语文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74、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系统选编特点及教学实施研究
7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
76、中职校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77、高中高效语文作业实验研究
78、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79、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思想研究
80、“当代孔子”-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81、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初探
82、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83、作文合作学习探究
84、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85、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86、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87、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
88、职校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89、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90、论审美理论在高中文学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91、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92、《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
9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语法意识变革研究
94、《古文观止》语文教学思想研究
95、《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语文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96、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研究
97、语文教师实践性学识养成研究
98、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99、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10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名片,可以一眼让人看出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所以论文题目切记不能假大空,而要浓缩其精华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
论文阅读《在古诗诵读中融入德育内涵浅探》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德育内涵的“古诗诵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参考书》未给一席之地,众多的语文类刊物也不见这方面的片言只语;就是每年一度起着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试卷也难觅其“芳踪”,由此看来,古诗词诵读早已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了。
目前,中学生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在各科教材德育功能弱化而又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载道明理工具的语文学科,本身有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内涵且占总量20%多的“古诗词诵读”,理应成为当代中学生拓展视野、增知明理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应当肩负起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使一代新人在接受中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
一、从古诗词中感受志士仁人的崇高人格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闪耀着人格光辉的一代雄杰和感天地,泣鬼神的宏伟篇章。这些既是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又是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崇高人格的教材。
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位一生清明廉正的明代重臣,借咏石灰坚贞不屈的品性,表达了不屈服,不媚俗的节操和不畏艰险,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问焚烧若等闲。粉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读着这些通俗浅显而又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诗句,联想到他功高权重生病后连油盐、酱醋、萝卜、青菜都没有的窘境和他最终为明王朝的基业而被杀的壮举,于谦的那矢志报祖国,不怕牺牲,只求清白传世的崇高人格跃然纸上。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说到文天祥,胸中泛起的往往是自豪感和沉重的责任感的双重感喟:状元丞相,富贵不淫;民族英雄,爱国诗人;生不逢辰,外侮频频,屡战屡败,被俘遭杀。“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作述说了自己起兵抗敌四年来的艰难历程后,又以昂扬的斗志,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这一忠贞爱国的千古绝唱。读着 这浩气贯天的壮美诗句,谁不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有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而自豪呢!
一首诗有更多的读者,就会有更多的认同者。这种认同,往往是渗入人 的思想意识,甚至是可以生根的。尤其是在崇拜英雄的年龄阶段多向青少年讲述这些志士仁人和他们的光辉诗篇,让他们的胸中时时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情涛,这种德育功能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二、从古诗词中了解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
引导中学生从古典诗词中了解封建的腐朽、黑暗,既可以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和诗中人物敢于反抗压迫,敢于暴露黑暗的斗争精神从而提高他们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选自《窦娥冤》的《滚绣球》这折曲子。窦娥被张驴儿父子诬陷下毒,昏官不辩真相,颠倒善恶,打得他“肉都飞,血淋漓,”最后竟判他死刑。窦娥临刑时对自己的冤屈发出三条誓愿:颈血沾练,六月飞雪,三年抗旱。这些愿望后来都实现了,虽然违背了物理,却足以说明窦娥的冤情之深。也符合人民的愿望:冤祸定能昭雪,正义定能伸长。《滚绣球》是窦娥含冤赴刑中对天地的控诉:“天地合,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正是从自身的困难经历中,她彻底地否认了天地的神圣和公正,富人坐恶而逍遥,穷人有冤无处告。“地也,你不为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天地鬼神是封建上社会统治秩序的象征,斥责天地,就是斥责封建统治。窦娥的悲惨一生,清楚不过地暴露出封建统治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无比恨和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腐朽统治的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从古诗词中领略绮丽多姿的壮美河山
古诗词诵读里有不少描写壮美河山名胜古迹的篇章。她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中国的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学习这些诗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亲近感依恋情。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守描写西湖自然风光的著名绝句。前两句描绘了晴雨变幻中的湖光山色:阳光照耀下,湖水荡漾、波光闪耀;雨幕朦胧时,雾漫群山,云烟飘渺。后俩句湖光山色,晴姿雨态描摹中宕开笔墨,以一个新奇贴切的比喻,概括西湖山水的精神气韵:以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显得妩媚动人的西施,来比喻无论放晴还是下雨都美丽动人的西湖风景。诗人把西湖和西子天然美的资质都统一在一起,形象逼真地描摹了西湖胜景的自然多变和绝妙无双,令人联想无穷。读着这样的礼赞西湖山水的绝妙好句,我们很自然地和诗人一起,油然而生对战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从古诗词中体味真挚纯粹的人间亲情
亲情、血缘情、朋友情、同志情,是人世间价值无比的一种情愫。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已,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亲情这一维系。所遗憾的是颂扬天下最圣洁的人性美-母爱的诗作寥入晨星;所幸的是,古诗词颂读里有两首这方面的诗作。
青少年是一个呼唤理解,寻觅友情,渴望关怀的年龄阶段。利用古诗词诵读里有关颂扬情谊的诗作,既可以十他们体味人间亲情,又可以培养他们崇尚友情的道德情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意在劝慰朋友不为离别而悲哀,读了至友之情油然而生。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别开生面,显示了诗人在对待感情上表现出的一种超脱和理智的态度?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那么无论天涯、,海角千山阻断,万水隔离,而情感交流,不是如比邻一样吗?昂扬的情绪,乐观的曲调,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实在是歌颂友谊的亘古佳句!
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弥漫的烟雨弥漫的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秋意也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烟雨中,更汇聚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天色微明,友人北归,遥望远山,别绪顿生。洛阳亲友要知道我的现实境况么?请友人带去的不是竹报平安,而依然是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联系诗人已两次被贬,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中,当时交通落后,音讯不畅,与亲友今生今世极有可能不再相会的形势下,诗人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他们,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出对亲友的深情。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亲友之情。
中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严重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过时的思想教育方式,现行不尽科学的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等等。彻底改变存在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师显然是人微言轻、回天乏术。但古诗词诵读那丰富的内涵,无疑是治疗这思想问题,提升人的灵魂的良药之一。愿我们顺应素质教育的历史潮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充分利用诗词丰富的人文价值,为提升新一代的灵魂、构建“和谐语文”而尽绵薄之力。
论文《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西安市宇航中学 刘红娟
【摘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只是单一的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要走出应试的狭隘圈子,以课本为中心,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向课外拓展,以网络为辅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网络走进语文课堂,犹如教海中引进了一溪活水,学生学得主动、快乐,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
关键词:网络 课堂 创新 质量 快乐
一直认为:语文不是学出来的,因而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一旦悟出了语文的真谛,它将融入你的血液中,从此伴你生长,滋润你的生命,永不流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一直主张语文课堂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对语文的欣赏感悟。可网络的出现,使我震撼,它改变了我的语文教育观,大大地推进了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使古老的语文教学逐渐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
一、网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有极大的选择自由,而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语文学习必须广泛涉猎,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一个侧面,但在缺乏网络的条件下,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的,而借助网络,却完全可以做到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信息,探究设计。例如,我在设计《到民间去采风》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网上去寻找陕西的有关资料,学生们兴致骤增,情绪高昂,他们或自己上网,或小组合作,有的学生查到了陕西的文化名人,有的学生查到了陕西的风景名胜,并且自配解说词和图片,有的找到了陕西的民风民俗,有的研究了陕西的土特产,更有学生综合分析了陕西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理交通后,提出了更好的开发陕西的设想,并拟订了开发计划书,也有学生对比分析了家乡目前的环境污染的资料,提出了“爱我家乡”的口号,各种信息五花八门,纷沓而至。学生们将自己的发现经整理后印出来,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分享这些资料,聆听着陕西古老厚重的历史,欣赏着磅礴大气的名胜古迹,看着令人垂涎三尺的三秦美食,同学们自豪的说:“陕西真好!”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引导学生要爱我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整个语文活动达到了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我不禁深思:网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就连知识的延伸也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学生的学习时空,思维智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二、网络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赞诃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从天而降,要靠我们教师诱发。而美妙迷人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基因。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一旦产生了浓烈的感情和兴趣,必将会化作强大的求知力量,然而,因受时空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成为一个个散落的珠片,难以实现与课程的深度整合。网络的介入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便利,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实生动。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感受那份浓浓的父爱,学会感恩,我在教学中三次运用了flash, 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让学生看到了惨淡的家境,看到了那个肥胖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的蹒跚的背影,更看到了父亲攀越月台的艰难;深情哀伤的歌曲《背影》让学生感受到了成人后的儿子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对父亲深深思念,将课堂推向高潮,有的学生竟潸然泪下;最后满文军的《懂你》全班同学流着泪低声和着唱,表达对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感激,我知道学生此刻是用心在唱,他们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反思这堂课,我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学会感恩,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精彩一瞬间,定格在学生心目中的却是永恒。
三、网络提供自由交流、大胆创新的天地.
由于网络能够提供给千万个阅读者同时阅读的可能,如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段落,一句优美的句子,一个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还有许多需要传阅的资料,如果发布于网上的话,就可以让众多的同学同时,异步地阅读了。通过互连网主页上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看法中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辨证、分析,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由于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顾忌和限制,引起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从另一个侧面也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理解,领悟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通过网上的交流,把问题提出来,并且互相解答,互相论证。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而学生的思路灵活多样,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求真,寻求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不断挖掘其中的意味,达到对文字的理解与积累,这不正是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很好的表现吗?
四、学习因网络而快乐
一直以来,学生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是最不需要学的一门学科,即使半年不上课也无所谓,做语文的习题,丝毫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与喜悦。网络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的思维不再受文本中那些有限的文字限制,而是如骏马一般任意驰骋,当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让他们感慨万千,一个以笔为矛直插敌人心脏,以一介书生挑起挽救民族危亡重任的忧国忧民的鲁迅,让学生敬佩,他们感受到了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但他们也关注到了当年鲁迅和朱安的一段婚姻,对鲁迅当年的选择表露出极大的遗憾,他们认为鲁迅活在人间,他也许并不完美,这种不迷信伟人,敢于解剖的精神,追求公正的态度,正是学生通过网络世界获得的一种人文素养。当学生学习刘禹锡《陋室铭》时,一方面明白了作者既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也有仕途失意,一贬再贬的人生无奈。学习《杨修之死》时,明白曹操是一个奸雄,他心胸狭窄,忌妒贤才,但通过网络也同时感受到曹操是一个有宏才大略的人,他有远大的眼光,伟大的政治抱负,同时还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他善待重任辱骂他祖宗十八代的陈琳,他尊重关羽的选择,敬重他的忠义……学生手捧文本,但不再停留在文本,他们跨越古今中外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会儿将目光投向网络世界,遨游其中,寻找新的认识,一会儿又倾听文本的声音和作者对话交流,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学会了辨别,思考和批判。这些惊奇的发现,使学生感到了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和魅力,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网络进入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具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我们必须牢牢把住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把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缰绳,不能因网络而使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失去语文味,也不能因强调语文味而将其逐出课堂。学生要以网络为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达到拓展知识视野发展学习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性。
157 浏览 3 回答
229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3 回答
162 浏览 3 回答
260 浏览 2 回答
192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3 回答
263 浏览 4 回答
253 浏览 6 回答
172 浏览 7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29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