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嘞个去”、“神马都是浮云”、“给力”这些流行语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而这些流行语在反映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也体现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最近,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的“语言文化调研小组”分别对一百名大学生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流行语体现大学生 幽默智慧和创新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校园流行语有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甚至是外来语。其中,一些来源于影视作品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经典的流行词汇。如,“I服了U”出自《大话西游》,主要表现对一个人非常无奈与不屑;“小强”这个蟑螂的代名词则出自《唐伯虎点秋香》;还有“我走先”、“我靠”这种不少周星驰式的表达也是学生们爱说的;“我拿什么拯救你?……”出自《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而大学生们则喜欢把这句话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高等数学”,“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八百米测试”等等,其中不乏一种无奈下的幽默与智慧。 来源于外语的流行语也不少,如“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party”、“倒”、“晕”、“汗”等均出自英语和日语。另外,因为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时代应用的主体,因此来源于网络的流行语也大幅增加。如,“我嘞个去”、“你妹”、“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有木有”等,都是大学生使用率很高的流行语。又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蜗居”、“hold住”等这些由网络上很受关注的事件引起的流行语,也被大学生们广泛使用。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 学习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校园流行语不仅是大学生幽默的体现,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调查中,“点名帮我答到”这一流行语的出现频率为50%,稳居第一位。大二学生刘天告诉笔者,“点名帮我答到”这句话他们经常说,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同学平时因为自己有别的事情,或者是不喜欢某个老师讲课而不去听。“我就不太喜欢某些老师的授课方式,所以我经常不去上他的课。还有我的一个同学,他自己在外面做兼职,所以很少有时间来上课。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点名帮我答到'。”刘天说。 笔者还发现,“翘课”(就是本来有课而不去上的意思)这一词汇,因为常跟“点名帮我答到”联系起来,所以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达到45%。另外,和学习有关的,像“裸考”(没有进行任何复习就参加考试)、“挂科”(考试没通过)这两个经常发生在少数不努力的学生身上的词汇,以及“蹭课”(本来没有这门课,却愿意去上)出现的频率,则分别占到了总体的20%和10%。 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考研”、“就业”、“出国”、“新东方”、“雅思”、“托福”、“蜗居”、“北漂”、“裸婚”等是大四学生常挂在嘴边的流行语。一名即将毕业的经管专业学生告诉笔者:面对着各种就业压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去向问题,“考研”、“就业”、“出国”这三种主流趋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四学生之间的流行语言;而“雅思”、“托福”、“新东方”是这三种主流毕业去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流行词汇;同时,大学生在即将走向社会的同时,住房、户口、婚姻等问题也迎面而来,因此初出茅庐的他们在没有积蓄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蜗居”、“北漂”、“裸婚”等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些反映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流行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负面流行语走红校园 折射大学生心理困惑 不管是自创还是吸收,校园流行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新异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体现出“始作俑者”一定的文化基础,更为校园文化的丰富增添了一抹亮色!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演变在体现大学生思路敏捷、标新立异等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比如“你妹”,“我靠”,以及“折翼的天使”(一般形容一些令人讨厌的人,在自己的情感世界受到打击后,转而去摧残别人)等一些不雅的流行语,虽然能够很形象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但从社会文明和语言学发展的角度上讲,于主观和客观都是不能长久存在的。又如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率甚高的“我晕”、“烦”、“什么世道”等,已成为大学生情绪发泄的标准用语。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如今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呵护后走进大学校园,面对集体生活一时难以适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坦言,在学校里面对从未经历过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以及今后就业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些大学生难免会感到苦闷,而这些负面的流行语,其实是他们目前心态的真实写照。 针对这些负面流行语走红校园的现象,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李燕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成长性,高校教师必须接受“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文化载体”这一事实,并尽力探寻流行语产生的心理机制,既不能一味吹捧大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全面封杀。李燕还认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在自身认知、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会自身调节,并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流行,通过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语来繁荣校园文化。(
楼主您好:您应该是需要四年的(99~02),可我只找到三年的(00~02),不一定很好,请您参考:2002网络流行语第一类:字母简称。这类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为交流的方便,把网络聊天、论坛中常用词语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的缩略语,最常用的有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和妹妹,而PLMM则代表了漂亮妹妹,BB的意思就相对复杂些了,既可以表示宝贝、小孩、情人,也可以表示拜拜。在平时让人觉得酸酸的哥哥妹妹,此时用GG和MM代替,立刻就会拉近聊友之间的距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简化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QQ代表的是OICQ(中文网络寻呼机,一种中文聊天的软件),PMP是拍马屁,NQS表示你去死,至于NND、TMD、TNND等国骂和京骂,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随着ICQ(网络寻呼机)的普及,不同国家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交流,由英语产生的缩略语也时兴起来。可别小看了它们,它们可是网络交流中的“世界语”呢。像BTW是英语bytheway的首字母缩略词,是“顺便说一句”的意思,而HAGO、HHOK和MYOB分别是“haveagoodone(祝过得愉快)”、“ha,ha,onlykidding(开个玩笑罢了)”和“mindyourownbusiness(不关你的事)”的缩略语。在表示对某个玩笑或幽默的欣赏时,常常会用到ROFL,是“笑得在地上打滚(rollingonthefloor,laughing)”的意思。TIA(先谢了,thanksinadvance)、YHBT(你上当了,youhavebeentrolled)和YHL(你输了,youhavelost)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第二类:谐音词语。这类词语是根据网络中一些常用词语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手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斑竹”即版主,就是BBS论坛的管理维护者;“竹页”则表示网站的主页。顾名思义, “菌男”和“霉女”在网络中则表示俊男和美女了,“伊妹儿”、“幽香”、“馨香”算是Email、邮箱和信箱的网上昵称,“烘焙鸡”则是英文Homepage的谐音,即个人主页,“酒屋”和“酒吧”则是代表了操作系统WIN95和WIN98。“恐龙”和“青蛙”是这类词语中最为流行的词了,青蛙表示网络中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是样子有点对不住观众的女性的统称,而青蛙和恐龙见面的后果,一般都是“见光死”。 第三类:新兴词语。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聊天室、BBS(电子公告牌)等新的交流方式,这类词语就是伴随着这些交流方式派生出来的。“灌水”、“造砖”、“拍砖”、“东东”、“楼上”、“楼下”、“坛子”都是在BBS中常见的词语,“灌水”是指在论坛上发一些不足50字节的帖子,而“造砖”则是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了,如果在某论坛上大家持不同意见,必然要引起争论,而这种争论,就叫做“拍砖”。这些贴出来的文章叫做“东东”,“东东”也可以泛指一切东西。“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 第四类:数字语言。这类语言是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经常用到的,以简洁的数字表示发言者的思想。886和88最常用到,表示再见,55555表示伤心地哭,562059487是“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其它的如526(我饿了)、687(对不起)、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如果有人对你说286,那就是要告诉你,你的反应真慢,跟286机器一样。 第五类:符号语言。网络交流中,一般来说,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所以网民用各种抽象化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_^表示高兴,^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和:-)表示微笑,很多网虫每次发言都会带上这个符号,表示他此刻正微笑着聊天,而:(和:-(则表示生气。———>是最近才开始在个别地区流行的符号语言,代表丘比特神箭,这不失为向意中人表露心迹的好办法。 以上这些词语基本囊括了目前网络中流行的各类词语,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特殊语言,那么你在网络上,一定可以更加得心应手^_^。2001年★想当皇帝怕罗嗦,想当官怕事多。想吃饭怕刷锅,真想揍你一顿,怕惹祸。 ★如果有钱也是一种错,那我情愿一错再错。 ★偷一个人的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听君一席话,省我十本书。200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要给流行语本身下定义,简直有太多的比喻。流行语有时就像"大话西游"的流传一样,有时则好似流行感冒一般,往往这边刚有动作,那边厢已是口水一片了。如此而已,流行语不过是大家口边的"江湖黑话"而已。你不会不知道"小鸡过马路",你也应该晓得"痛并快乐着"、"CXO""你是宝贝吗"、"美女作家"等一大堆的词头以及切口,否则有何脸面在网络上厮混?不如自行了断,断猫掐线,一股脑儿撞显示器去!所谓十大,无非是个说法,总结得如何,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在这个海样的网络,看到了些微的日出与帆船就足够了,哪想得到要去看整个的海面呢?要是不服,尽管来拍黑砖,抡棍子上阵,要不就来炸版得了。你,为什么不忏悔?本年度,北大"怪才"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后,文化圈内轰动。其后,有人发表《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一语成为广为人知的"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以及网络圈中流传开来。最常见的"网络审判"与"网络掐架"是这样开始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则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而调配而成的。"你,为什么不忏悔?"勾兑着流行与文化的样板,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游走,它所指称已经成为一种笑话或者嘲弄--你,为什么不忏悔?--宛如张飞叫阵的一声"呔!哪里走?"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这样一句流行语,经过了白岩松"大虾"的一番引用,借助《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出版与畅销流传开来。俨然已经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语言之一。在最强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雅虎的搜索中有4960个网页与"痛并快乐着"相关。与它相关的新闻与消息都是《和上海男人一起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领导者们》、《相亲:痛并快乐着》、《新浪上市:痛并快乐着》、《单亲母亲:痛并快乐着》、《彩电降价:痛并快乐着》、《建筑师: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的收藏家》、《饥饿疗法:痛并快乐着减肥》、《辣不怕:痛并快乐着》、《痛并快乐着任父职》、《彩电企业:痛并快乐着》、《欧洲杯:痛并快乐着看球》等等。什么都变得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套用,2000年,所有的媒介都要为白岩松烧一柱高香,感谢他让愚钝者更加愚钝,无知者更加无知。我是网虫,我怕谁?网络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你"笑傲江湖",任你"野兽凶猛"。年前收拾"金王之争"的网络"文本贴士"《我是网虫我怕谁》让这个网虫自况的口号"流毒"下来。"我是网虫我怕谁",跟流氓面对警察抄起板砖一样,"我是流氓我怕谁?"--网虫是大爷,他谁也不怕,在黑夜的网络上,狰狞面露,险象环生,板砖飞舞,夜色温柔,网虫无忌--如此魔力,顿让人感觉在游走旧日江湖。死都不怕,还怕生?……一切豁出去了!……正是"我是网虫我怕谁"的最好解释。小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小鸡过马路》是一篇本年度网络风行的文字,它的命题简单得要命:鸡为什么要过马路?众多网友"借题发挥"的创作,使那一个简单的命题显示出了惊人的"黑色幽默"---唐僧说:所以说做鸡要跟做妖一样,要有勇敢的心,有了勇敢的心,就不再是鸡,是妖鸡。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海明威:为了死,在大雨中。孔子:未知人,焉知鸡。欧阳修: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王朔:无知的鸡无畏。安德鲁.葛洛夫:只有偏执鸡才能生存!张楚:劳动的季节里,轧马路的鸡是可耻的。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小鸡,为什么过马路"不过借重的是它的"话题意识"而已,在这样的语境中,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场--你爱说什么是什么?你爱糟蹋谁是谁?你爱褒贬谁是谁……能不流行乎?你,想当美女作家吗?本年度风云人物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走俏的时候,北京记者李方放了一炮《你是美女吗?去当作家吧》,从而引发了"美女作家"的种种争执和讨论。其后加入论坛的则有棉棉、周洁茹等人。美女=作家?先是美女,后来成为作家,还是先是作家,再装扮成美女?美女与作家的因果、先后、逻辑、充分、必要、必要充分条件弄得媒介以及网络一塌糊涂,于是两派阵营分立,立场鲜明--大众以及网络界人士呢,也正好可以乘机趟趟混水,想爱想骂,想哭想闹,悉听尊便。"美女作家",不过是借来说事而已!无知者,为什么无畏?王朔借着《无知者无畏》的畅销还是把一个新词推销了给了大众:无知者无畏。它的意思无非是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是死是活豁出去了。这样一种"低姿态"的谦辞,跟王朔一贯制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一样让你爱狠交加--人家就是一傻子,你跟他计较什么呢?--王朔以这种损己不利人的办法还是胜了大众一把。于是,网络流传的"三盲记者、IT人"(文盲、法盲兼科盲)有了对手"三无记者、IT人"。所谓"三无记者",就是"无知者无畏,兼无耻之记者"。以此自况或者骂人,能不"帅"呆?你,宝贝了吗?对卫慧旧作《上海宝贝》,媒体曾经评论,文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美女作家懂得些玛格丽特.杜拉斯、亨利.米勒,就敢跳上舞台做脱衣秀,她们将最终自羞不已。尽管卫慧有着极其勇敢的姿态,2000年以来各式各样的批评最终还是敲响了她的丧钟。但是"宝贝"的话题却遗留了下来。宝贝,而且是上海的,蛊惑力是蛮强大的。或许这样的宝贝至少等同于"坐过台"、"有外型粗犷的外国男朋友"、"经常出入于别墅、饭店与豪宅"之类。对年轻的学弟学妹,对想入行的鸡MM鸭GG,不流行才怪呢?你,QQ了吗?QQ,ICQ或者OICQ的简称,一种网络时代的寻呼机,在年轻的网民中使用程度最高。早些时候,上网的人都相互问对方的"伊妹儿",现在的说法是,你有QQ吗?我们QQ上说事情好了。最新的说法是网络"三无人员"变成了"四无人员"--即没有呼机、手机、商务通,也没有QQ。"你,QQ了吗?"显然是一种时尚的说法,因为不时尚或者对流行感冒的人是绝对会抗拒QQ的。这样一个问句,这样一种流行,显然是在科技的基础上狂奔的结果。今年,你C某O了吗?对于在网络公司谋生的GG、JJ、DD、MM来说,今年最流行的文句肯定是:"你,CXO了吗?"网络的发展着实令人始料不及。1998年是门户年,门户网站风行一时,出尽风头。1999年是电子商务年,只有沾了"B"的边就火得不得了。B2B,B2C,C2C一时间"泛滥成灾"。2000年是上市年,时常听到的是某某公司CEO如何了得,CTO技术如何的高超--许多CXO的名称甚是让你眼花缭乱: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IO:首席信息官。CGO:首席沟通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推广官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年代,"小姐"的称呼已经为人所不齿,因为小姐已经等同于"服务行业人员"的代名词。CXO也有这样的遭遇,现在你称人家:你在公司是C什么O了?结果肯定是:你才是CXO呢!于是一番白眼!双方晕倒!你,谈了诺贝尔文学奖吗?本年度,瑞典文学院的一声号令,把诺贝尔文学奖和话题大奖一并授予了旅法华人作家高行健。与此同时带给中文文化圈和网络圈的则是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无尽的颂扬或咒骂。于是,在网络上谈论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为了一种时髦:要不就大大夸高一把,中国终于有人可以冲顶了;要不就唧唧歪歪两句,诺贝尔文学奖关中国屁事呀?高不过是个边缘的作者,他算个老几?聪明人则显然已经将这些抛之脑后,而开始谈论诺贝尔奖的机制以及高的作品可以卖多少钱之类的话题。
这个问题有长期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网络用语的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
此次禁令针对的不只是“人艰不拆”等缺乏文化内涵的网络语言,还包括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等现象,例如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尽管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举在赢得公众普遍称赞的同时,也招致一些非议。有人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自我净化,无须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东西,更有甚者称这一规定是对网络文化的扼杀。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以其轻松活泼的风格得到许多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肩负着标准使用汉语的使命,传统媒体虽然在语言风格上可以多接些“地气”,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跟风追捧一些缺少文化内涵,甚至是十分粗俗的网络用语,更何况这些用语在网络上也存在着很大争议。
对一些晦涩生硬的网络用语说“不”,并不意味着对网络文化的否定与扼杀。网络文化应当成为多元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非文化价值的破坏者,不应干扰和误导人们对文化常识的认知。因此,网络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不断地剔除糟粕。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不仅热衷于使用网络词汇,还挖空心思篡改和曲解传统成语,生硬地造出“晋善晋美”“咳不容缓”和“骑乐无穷”等诸多奇怪的用语。这些另类用语看似有创意,实则是为了出奇、夺人眼球,以便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长此以往,汉语的正确使用会遭受威胁,会给公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知识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除规范性考虑外,还应看到,语言文字也是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前提,就是对文化心怀敬意,严谨优雅地使用语言文字,而生造词句、追风恶搞是对汉语使用习惯及其标准的破坏,是对汉语审美的破坏。因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格广播电视节目语言文字的用法和含义,是完全必要的。期待在文化传播界人士的倡导和带动下,把这些外在规则变为内在自律,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规范使用汉语语言,进而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起到辐射和提升效应。
果不其然,像春笋一样,一些网络新词儿终于从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嘴里蹦出来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于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有些不情愿,怯怯然又欣欣然地从现实的死海中登上网络,那叫一个新鲜,一个激动。没想到无论到哪儿都能听取“呵呵”一片,这是什么叫声?当时自然摸不着头脑,没多久,听多了看多了,也便会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纳闷了,哪有这么笑的,听着疹人。到后来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这短短一声“呵呵”里面的别有深意,意思丰富着呢。
滴——相当于“的”,一般用在句尾,说起来娇贵十足又有点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架势。但我觉得刚听那阵还好,说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说“滴”还让人觉得过得去,至于男生,也“滴”“滴”“滴”的,听着发腻,似乎没吃饱,可怜得像要饭的似的。
晕——多数时候单说这一个字儿,听起来真是让人顿生怜惜。但如今,有时加个前缀,“我晕”,有时在后面加个字进一步加强效果,“晕死”“晕倒”等。自然说不出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但是总能意会出那么点儿意思。在现实生活里,也早已“晕”成一片。身边晕乎着的人不在少数,就连自己有时也会不禁溜出个“晕死”,以表示什么什么的。
汗——当初也不明白,怎么大家正说着话老蹦出个“汗”呢?虽然不懂,但还是不失其乐地跟着“汗”。当有人问及意思,便用“连个‘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饰自己对“汗”并不知意,更指明了对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干脆被你吓出一身冷汗啦!其实哪至于呢,不就是随便聊聊吗?可人家不管,总之非要显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么尴尬的场合,我的口中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汗”来。
偶——刚上网那会儿,听着你“偶”来我“偶”去,着实有些恼人。后来在电视上听到有台湾老百姓也说“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话吧。可现在土话怎么也越传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语了呢?现在有不少同学,话说得好好的,便在语句中有意无意地夹杂些土话,以显示自己语言的幽默。说土洋结合的普通话竟成为一种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学同学聊天,没说几句就开始偶偶偶了,我听不下去,说:“你别偶!”人家当即理直气壮地回了句:“偶偏要偶!”当时,我怎一个“汗”字了得!
这年头的流行新词儿真让人“汗”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词句很有趣,但是带给我们的可是厉害兼备啊!
我三年级时,班里流行说网络用语,因此我们的语文成绩是一塌糊涂啊。就比如看拼音写汉字这一题和改写句子这两题来说吧。第一个词的拼音拼的是什么可我们大部分人都写成了神马,吧怎么写成了肿么......唉,这可恶的网络用语。
上课时,网络用语还停在嘴巴里。老师一上课,网络用语便又流行开了,老师问我们:“你们知不知道没有一切困难能难倒我们这个句子给它换个说法是什么?”我们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说道:“神马都是浮云!”老师愣了一会,生气的说道:“你们都给我抄五篇课文,觉得自己考得还不够差是不是?还敢用网络用语来说话,想争取下次都抱个鸭蛋回去么?”我们的脸红了起来,都纷纷低下了头。
放学了,回到家后,弟弟心情十分难过,我赶紧走过去问:“弟弟你肿么了?”弟弟望了望我,心情仿佛像渐渐回升了一般。过了一会儿,他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好奇地问:“老弟,你肿么了?肿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呢?”老弟笑的更开心了,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你讲的网络用语实在是太好笑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虾米?”原来是网络用语让弟弟开心起来啊。但是转念一想网络用语还是少用为好啊,不然我们的国宝——汉语就要糟蹋在我们的手上了啊。
网络用语利病兼具,带给我们幽默,平时有些网络用语也很好,比如——886。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被人们所熟知,有的是自创的、也有的是谐音,而许多常见的“网络用语”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杯具等频繁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不得不说网络的强大。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在小学生作文中,许多老师担心学生常用网络用语写作文,而把最原始、通用的写作语言忘了。我觉得:老师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写文章又不是写网络小说,没必要把网络用语写入作文,除非某个学生写网络小说。
我个人认为如今的作文引入网络用语并非不可取,适当的融入一些网络用语,会使全文富有现代感。记得以前读书时写作文,都用一些老师平常教的或课外书看来的词语,经过一些朗读、手写后用在作文里,根本没有同学写什么“给力”、“杯具”等谐音词语,再说了那时也没出现这些词。虽说运用网络用语会使整篇作文产生现代感,但是这没什么意义,说不定过多的网络用语出现在作文里,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学生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对外界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上网了,这不免就会看到这些网络用语,看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写进作文,使得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几个常用语句,基本上全是网络用语。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每个学生的作文里都是数不胜数的网络用语,那老师看了会作何感想?如果我是改作文的老师,作文40分我给这学生25分,因为这学生全文没几个常用词语,自然打分就低了。学生将网络用语运用在作文里,用一点可以,若没看几行就看到网络用语,那这就不叫作文乐,而是叫网络小说,干脆去直接写网络小说吧!网络用语的产生,实际上只是用来消遣的一种产物,并非看后用在作文里,若把网络用语全塞到作文里,就不好了。一味的运用网络用语在作文中,会逐步使学生的词汇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是词语的词语,最终使整篇作文走向“烂”的边缘。
如果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写网络用语化的作文,那他或许会在所有的作文里运用网络用语,包括书信,这是绝对的,因为这学生已经习惯了,一写作文就用网络用语。所以说现在的中小学生写作文,我认为应该少用网络用语,多用常规用语、少用网络词汇,多用语文课或课外书所学的用语,这样才能使全文清楚、规范。不至于让许多老师看不懂。
希望以后在学生的作文里,尽可能少的出现网络用语,许多学生知道这是网络用语、也知道什么意思,但对于像小学生而言,用在他们这年龄段的作文里不合适。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应该是用一些充满童趣的语句,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写作特点、也和年龄相符,用过多网络用语反而觉得老气横秋。什么年龄都有它独特的语言、词汇,如果你放弃了你这年龄段应运用的词汇和语句,去用与年龄不符的词汇和句子,一则别扭、二则毫无生气,那整个作文虽然看似成熟,实则了无生趣。
网络用语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为好,否则用不好会弄巧成拙。
关于网络语言写进作文,青少年学生、家长、老师各有说法,意见不一。时髦、有趣、新鲜、个性,一些青少年觉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以标示青少年这个群体特殊性,这也使得网络用语在学生群体中有了生长的土壤。
“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可以不受束缚,张扬个性,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许多初中生、高中生对于网络语言乐此不疲,“起初是带着好玩有趣的心理,说着说着就成了一种习惯,不自然地就会应用在平常的作文里,觉得这样写起来方便”。也有些同学表示中肯的看法。
他们觉得,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但网络语言的使用还要看环境,看场合,不要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中。很多老师反映,在日常教学中已发现这种用语网络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学生们平时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例如“orz”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网络符号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轻人思维的开阔和活跃,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这种随意的、不规范的语言使用蔓延,势必会制约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
同时,习惯成自然,这种不规范用语也会迁移到学生的作文当中,造成行文不畅。这对于正处在语言文字打基础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就难以避免这种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带来交流障碍。
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构建的话语环境里,满脑子“Q言Q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以规范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长此发展下去,这些年轻人就会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隔离一代”。这种隔离和割裂,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还会涉及到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些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学打电话时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语言,家长一般不会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网络词汇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话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张口一句闭口一句,“偶”、“稀饭”、“虾米”的,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沟通困难不说,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一些家长说,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觉得,网络上的资源很丰富,要是不利用网络就会失去很多的知识,这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左右为难,既不愿自家孩子落在时代的后头,更不想孩子深受其害,甚是无奈。
虽然学生在运用网络用语时会用引号特别标明,但这都属于不规范用语。如果只因说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作文里硬是塞着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这就忽视了用语的规范性,更给他人阅读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在享受网络用语带给我们新奇、喜悦和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分场合,重视汉语的规范性。
近年来,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纵观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流行语,像“真香”、“我酸了”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由此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态度。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顺应时代的发展脉搏,值得肯定。首先,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灵动鲜活,例如:“奥利给”、“我太难了”等词汇,都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人们的状态,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乐于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其次,网络流行词顺应了时代发展,契合时代脉搏。我们处于一个时新月异的时代,语言词汇更新发展,像“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等流行词不仅使科技进步被人们熟知,还体现了流行词更容易被广泛传播,风格诙谐、幽默的特点。
当然,网络流行语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如果人们在不同场合随意滥用流行语的话,必然导致某些不正当文化的传播,造成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缺失。
对此,我们应该区别:在公共场合或在长辈面前,我们应该注意言行,礼貌待人;而在同龄人面前,例如同学、同辈、好友之间我们可以显得更热情、开放一点,适当使用流行词可以增进情感交流。
我认为,网络流行词使用利大于弊,但前提是——要适当使用!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很流行网络语言。比如,当你回答别人你知道时,就会说:“偶知道了”还例如“偶好感动”‘你说的是撒子’之类的。
这种流行,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时还会在作文中出现。
网络语言已经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还能随口说出,连有些老人都会说了。可以说这种语言已经“红”遍了大江南北。连老外都时不时说出几句。
有些人,已经连以前怎样说话都忘记了。这种网络语言也进入了考场。这样真的好吗?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标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它是何等的神圣。汉字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泉水,是不可侵犯的。
而今的网络语言,已改变了汉字,作文中的错字连篇,日常生活中,听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人们已经慢慢丢失了我们的标志与骄傲。
这种流行好吗?它值得我们放弃五千年的历史瑰宝吗?它能代替汉字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地位吗?
网络语言它不能,理智告诉我们它不能。汉字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网络语言无法改变汉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因为汉字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这种流行最多是“昙花一现”,怎能取代无穷魅力的汉语言呢?
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呢?比如:YYDS、绝绝子、凡尔赛,这些流行语90后,00后应该都懂吧!
平时你们会用这些网络用语吗?是怎么看待网络用语的?最近有一位网络流行语的带节奏高手“郭老师”被全平台封禁了,这都是因为她用张牙舞爪的动作和低俗奇怪的言语方式来博取大家关注,我认为这样的语言不能经常去用,如果以后大家都去用这类词汇来形容所有事情,那么人们有可能会越来越懒惰,传统文化的表达可能会丧失。但是人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是不需要太强表达能力的,而网络用语既然能高度概括很多东西,那么表达能力比较差的人就会使用,但并不完全是因为用了这类词语表达能力才变差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来讲流行语对人的影响,80后、90后也有一些网络用语,但是不也照样读书,照样工作了吗?当年有些流行词语现在已经很少讲了,所以YYDS这些网络用语,以后也会一样,10年、20年后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所以对表达能力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
我们不能阻止网络用词的出现在生活中,在幽默风趣的语言环境里适当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我们一定要更认真的去学习汉字,和古诗词,我们要更好的去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如:“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不断产生并快速流行。
当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借用的现象。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这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而处于社会中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或诉求,但并未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矛盾。网络自由的环境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使得这些空缺得到补充。如“顶你个肺”这旬网络流行语表示惊讶、不满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达了无奈。在汉语中,原来就有很多表示“惊讶、不满、无奈”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但是《疯狂的石头》的热播,加之齐达内在世界杯上的以头顶人,让这句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些人不再满足默默无闻的生活方式,而想要彰显自我,展示个性。这些流行语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因而异常受欢迎。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语言往往承载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在学习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其影响。一些网络流行语有益于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流行语对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具有负面影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的流行语体现了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果频繁接触这些词语,就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响。再者,严格地说,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不少错别字或语法不通的句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语言水平和能力。特别是用网络流行语与人交流,虽然形成了个体的话语风格,但会时常造成交际障碍,而且更易形成代沟。
希腊有“凡事勿过度”的思想,意指过分的放纵或节制都有损健康发展,只有取其中,才是正当的态度,才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全。所以,借用过来,希望提醒大家,对网络流行语保持一个正确而又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其糟粕的影响。
偶=我银=人素=是酱=这样虾米=什么灰常=非常杯具=悲剧餐具=惨剧油菜=油菜偶焖虾=我们仨LZ=楼主沙发=二楼的板凳=三楼的地板=四楼的JJ=姐姐GG=哥哥还有什么囧、雷、OTZ、orz、顶,这些都算是吧~很多呐~
143 浏览 4 回答
80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5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240 浏览 2 回答
154 浏览 3 回答
244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2 回答
180 浏览 7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4 回答
34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