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藏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海上日出 巴金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1927年1月选自《海行杂记》查看全部100个回答打药机机器德国品质 特价780 ,货到付款-已售912793台!稼福大功率打药机机器 德国品质 高端配置 原价3980元...广告 2020新款打药机,喷农药一亩地五分钟,终身质保货到付款稼福德国品质超雾机果园打药机一体机,德国进口配件...广告《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写海上日出,先写日出之前的景象。天从浅蓝转而出现红霞,慢慢扩大范围,加强亮光。接着写到日出,这里写了太阳的形状,太阳的动作,它的色彩,它的光亮;而且有层次,有变幻。 以后又写云中的太阳,太阳光照着的云,水面上的景象。最后融为一体:“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文章最后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终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简介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在家读书,过着衣食无忧的少爷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吸收潮水一般涌来的新思想。他从刘师复、克鲁泡特金、高德曼的小册子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也从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的传记中吸取过精神力量。 1920年9月,他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迈出了脱离旧家庭的第一步。1923年5月,巴金转赴上海求学,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在《文学旬刊》和《妇女杂志》发表写景抒怀的新诗30余首,成为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 1927年2月,22岁的巴金自费赴法国留学。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向大哥表明自己不能走他所期望的“扬名显亲”、“兴家立业”的道路,使大哥更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选择的道路,巴金写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作品1929年1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强烈反响,成为轰动当年文坛的一部作品。 从此,“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巴金,以不同凡响的身手闯进了文坛。《灭亡》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祖国,定居上海,开始正式地写小说。从1929年到1937年中,他创作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以炽烈的情怀表现知识青年反抗现实、献身理想的活动及其矛盾苦闷的思想感情,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不义与罪恶并展示其必然崩溃的命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的两个基本主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巴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中。1940年至1945年,他写作了“抗战三部曲”,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抗战后期,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了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怀着对新社会的热爱,转而热情描绘新人新事,朗声歌颂新的生活。 《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李大海》等,反映了朝鲜战地的斗争生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等,礼赞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美好的新生活、新人物;《华沙城的节日》、《倾吐不尽的感情》等,则记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1983年5月,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授勋仪式上称颂巴金是“大师”、“不朽作家”,是“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说:“你不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你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巴金则表示:“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日出357 浏览129682020-02-11巴金的《海上日出》全文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空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了,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巴金的《海上日出》属于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巴金的散文语言流畅、风格清朗,如行云流水。虽然《海上日出》是他年轻时的即兴之作,但也可以看出过人的观察、描写能力。作者仅用了四百多字,便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文章的层次分明,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如第二、三段写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83 浏览50362019-05-11海上日出原文巴金《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777 浏览85352017-10-05巴金的《海上日出》原文是什么?《海上日出》-巴金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主旨: 《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12 浏览1912019-10-05巴金 海上日出的全文?海上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繁星 -------------------------------------------------------------------------------- 2005年10月18日 13:07 新浪读书 连载:巴金作品精编 作者:巴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和朋友梁一起从木下走到了逗子车站。不过八点多钟,但在我却仿佛是深夜了。宽广的马路在黑暗中伸出去,似乎通到了无尽处。前面是高大的黑影,是树林,是山,也许还是疲倦的眼睛里的幻影。天覆盖下来,好像就把我们两个包在星星的网里面。 “好一天的星啊!”我不觉感动地这样说。我好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繁星了,而且夜又是这么柔和,这么静寂。我们走了这许久,却只遇见两个行人,连一辆汽车也不曾看见。 这时候正在起劲地谈着悲多汶、谈着尼采、谈着悲剧与音乐、谈着梦与醉的梁也停止了他那滔滔不绝的谈话,仰着头去看天空了。 我们默默地望着繁星,一面轻轻地下着脚步,仿佛两个人都屏了呼吸在倾听星星的私语。 “这时候仿佛就在中国。”我不觉自语似的说了。 “中国哪里会有这样安静的地方?”梁用了异样的语调回答我的话,仿佛我的话引起了他的创痛似的。我知道在中国他留下的痛苦的记忆太多了。对于他也许那远迢迢的地中海畔的法兰西,或者这太平洋上的花之岛国都会有更多的自由空气罢。 我和他在许多观点上都站在反对的地位,见面时也常常抬杠。但是我们依旧是朋友,遇在一起时依旧要谈话。这一次在他的话里我看出了另一种意思,也许和他心里所要表示的完全不同。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了。 到今天还大谈恋爱自由似乎有点陈旧了。但是现在还有为情而死的青年,也有人为了爱情不圆满而懊恼终生。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还充满了绝情卫道的圣人。梁似乎要冲破这个藩篱,可是结果他被放逐似的逃到这个岛国来了。他也许有一些错误,我可不明白,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而且他那种恋爱观在我看来就陈旧得可笑,虽然也有人以为这还是很新的。但是他有勇气的事情却是不能否认的。不过这勇气可惜被误用了。 恋爱这种事在今天很可以暂时束之高阁了。即使它和吃饭是一样的重要。但是如今饿死也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我说这种话并不是替卫道的圣人们张目,我以为跟卫道比起来,倒还是讲恋爱好些。但是在中国难道就只有这两条路吗? 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合理,不让人来触动它们,这就是卫道;不承认这个的人算是抗道。那么这条路还是很宽广的罢。说宽广也许不是。抗道的路也许是崎岖难行的。但既有路,就会有人走,而且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走了。 梁为了要呼吸比较自由的空气,到这个樱花的岛国来了。在他的观点上说,他的确得到了那样的东西,在松林中的安静生活里他们夫妇在幸福中沉醉了。我在他那所精致的小屋里亲眼看见了这一切。我若还说他过的是放逐的生活,他一定不承认。他也许有理。 但是我呢?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我所要求的自由这里不是也没有吗?离开了崎岖的道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来求暂时的安静,在一些无用的书本里消磨光阴:我这样的生活不就是放逐的生活吗? 普照大地的繁星看见了这一切,明白了这一切。它们是永远不会坠落的。 望着这样的繁星我不觉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叹息。��1935年1月在日本横滨
《海上日出》-巴金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1927年1月 选自《海行杂记》
主旨: 《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海上日出》全文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一、创作背景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二、赏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观“奇”在何处?
“奇”在它显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伟大!以上为第四段。写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1923年,离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学。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
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1933年,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944年5月,与萧珊在贵阳花溪结婚。 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1972年,妻子萧珊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日出
原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子。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我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船在动,星也在动。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繁星》是当代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7年1月15日,巴金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繁星
《繁星》
作者:巴金
【全文】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的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共计9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
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276 浏览 6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280 浏览 8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234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3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333 浏览 4 回答
196 浏览 4 回答
356 浏览 7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358 浏览 1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