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京乐‧禁烟近》 周邦彦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 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 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 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 想如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 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 这是一首客行在外,睹春景而生幽情,思念闺中恋人的长调。全篇含蓄委婉、极尽铺写。 上阕写寒食节近,正是春深时光,客居异乡,触景情伤。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是写:寒食节就要到来,一片暮春景色,目光所及,手足所触,尽是繁花与绿叶相掩映,浮动的芳香借着清风扑面袭人。「禁烟」指寒食节,在农历清明的前一或二日;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故寒食亦称「禁火」或「禁烟」。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第一句中「泥花」的「泥」字,在此解作濡湿;「泥花」就是花瓣纷纷沾衣随人的样子,也正是春日将暮的时候。怎奈正身在羁旅,客行在外,不能邀友携伴享受春光,听任它在眼前虚度。 「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意指:放眼看如射箭飞出一样的平波浩渺无际,微风下日光流动,黄云低垂。「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一任江水滔滔向远处流去,夹带着我的无限柔情和万点相思的清泪。 下阕写托江流传讯,忆往日思念闺中情人。开始几句紧与上阕结尾处相衔。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似乎是在叮咛流向远方的茫茫江水:流到淮水下游,经过当年和伊人相遇的绣阁之下,你一定要稍作停留,情意恳切地向她述说我春日在外零丁作客的情味。 下面几句是向江水倾诉,还是自怨自艾,包含着深深的忏悔:「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嗟叹当年没有按时赴约误了相会的佳期,此后便孤身只影奔走天涯,独自打发走桃李灿烂的春天。想现在,楼中伊人已将含情带怨的话语写满绣笺,临水远盼从水中映出的脸庞一定是愁态万种、别有一般妩媚风情。句中「桃李」常用来比喻容貌姣美,但在这里可引申为灿烂的春天──美好的青春时期。 结尾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别具匠心,借助想象将急切地盼望重聚的恋情,作了进一步表露:怎么样才能借助神鸟青鸾的帮助,飞回伊人身边,相对的定是被缠绵情思折磨得不堪憔悴的容颜。「青鸾」是指神话中在王母身边司职传讯的神鸟。 全词写布局结构层次分明,先写景、事,紧接着便抒慨写情。而写恋情无须浓词艳句,写相思不见猥亵昵狎,前后呼应,曲尽其妙。真可谓鬼斧神工,锦衣天成。 十分详细 谢了! 周邦彦 - 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 ***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据记载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因此由诸生擢为太学正,任教太学。到宋徽宗时,周邦彦升为徽猷阁待制,并提举大晟府。徽宗时期是他作品最多的时期,大部份都带有他华美、轻狂的特质。长期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 周邦彦的词,由于他本身博览群书的缘故,常融入其他诗词的精华,此外在音律韵脚上也相当和谐,据知是他在音乐上也颇有才华的因素。由下面这首广为人知的《少年游》,就能大致了解他的风格。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 到他中年以后,由于长期浮沉州县,郁郁不得志,词风也由缜密典丽变为沉郁顿挫,写出的词作浑厚沉雄,一如杜少陵诗。王国维比之于「词中老杜」,夏敬观号其为「词中之圣」,细检其《兰陵王》《瑞鹤仙》《六丑》《瑞龙吟》《浪淘沙慢》著作,奇崛雄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殆非虚誉。 图片参考: 图片参考: 图片参考: 浣溪沙 图片参考: 历史散步 周邦彦是北宋末年的大词家(西元1056~1121年),距今天大约九百年。 他出生在风光明媚的杭州,年少时行为放荡,犯错常不知检点自己, 因此乡里的人大多不喜欢他。虽然如此,他却有一项兴趣,就是看书, 没事时就找书看,所以儒释道各类的书, 他都涉猎过。年岁稍长,对糊涂的年少生活也有一番悔悟, 于是前往京城,到太学求学,准备为下半生谋个好官位。 不久把大作<汴都赋>呈现给皇帝,得到皇帝的赏识, 提拔他为<太学正>,相当于今天学校里的训导长, 世事真的难以预料,想当初在乡里是个行为令人侧目的少年, 如今却担任起管理学生行为的太学正来。 周邦彦的心中不免另有一番滋味。 当上学正后,常有积极作为,但在仕途上并没有得意的成果, 长期在州县间担任小官职。倒是词愈写愈受世人喜爱, 加上精通音律,能自创新曲,词名愈来愈大。南宋末年有位学者陈郁称赞说: 二百年来,周邦彦的词独步文坛,不论达官贵人,学士,巿井小民, *** 等等, 都喜爱他的词。宋徽宗时成立管理乐府的官<大晟府>,任命周邦彦担任主管, 从事审订古调,讨论古音,并创设许多音律,影响后世很大。 还京乐 唐教坊曲名。《唐书》:明皇自潞州还京师,制《还京乐》曲。宋词盖借旧曲名,另翻新声也。 双调一百三字,前后段各十句,五仄韵 周邦彦 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 ◎○●◎●○○●●○◎●●◎○⊙●●○◎●○○○● 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 ●○○●●⊙○○●○○●●○⊙⊙◎●● 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如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 ○○●●○○●○○●○○●●○○⊙●●○○○○●● 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 ●●○○●⊙○○●○● 此调始自此词,应以此词为正体,若方、杨、吴、张四词之句读异同,皆变格也。谱内可平可仄,悉参下词。此词句法,多一气贯下,蝉联不断。陈、杨、方和词皆然,当是音律所寓,填者遵之。 又一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 陈允平 彩鸾去。适怨清和、锦瑟谁共理。奈春光渐老。万金难买。榆钱空费。 ●○●●●○○●●○●●●○○●●●○○●○○○● 岸草烟无际。落花满地芳尘委。翠袖里。红粉溅溅。东风吹泪。 ●●○○●●○●●○○●●●●○●○○○○○● 任鸳帏底。宝香寒。金兽慵熏绣被。依依离别意味。 ●○○●●○○○●○○●●○○●○●● 琼钗暗画心期。倩啼鹃、为催行李。黯消魂、但梦绕巫山。情牵渭水。 ○○●●○○●○○●○○●●○○●●●○○○○○● 待得归来后。灯前深诉憔悴。 ●●○○●○○○●○● 此词后段第二句三字,第三、四句皆六字,又多押一韵,与周词异。 又一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方千里 岁华惯。每到和风丽日欢再理。为妙歌新调。粲然一曲。千金轻费。 ●○●●●○○●●○●●●●○○●●○●●○○○● 记夜阑深际。更衣换酒珠玑委。怅桦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 ●●○○●○○●●○○●●●●○●●●○○○● 向笙歌底。问何人、能道平生。聚合欢娱。离别兴味。 ●○○●●○○○●○○●●○○○●●● 谁怜露浥烟笼。尽栽培、艳桃秾李。漫萦牵、空坐隔千山。情遥万水。 ○○●●○○●○○●○○●●○○○●●○○○○●● 纵有丹青笔。应难摹画憔悴。 ●●○○●○○○●○● 此亦和周词也,前结五字一句、六字一句,后段第二句七字,第三、四句皆四字,与周词异。 又一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杨泽民 春光至。欲访清歌妙舞重为理。念燕轻莺怯媚容。百斛明珠须费。 ○○●●●○○●●○●●●●○○●●○●●○○○● 算枕前盟誓。深诚密约堪凭委。意正美。娇眼又洒。梨花春泪。 ●●○○●○○●●○○●●●●○●●●○○○● 记罗帷底。向鸳鸯、灯畔相偎。共把前回。词语咏味。 ●○○●●○○○●○○●●○○○●●● 无端浪迹萍蓬。奈区区、又催行李。忍重看、小岸柳梳风。江梅鉴水。 ○○●●○○●○○●○○●●○○●●●○○○○●● 待学鹣鹣翼。从他名利荣悴。 ●●○○●○○○●○● 此和周词也,前段起句用韵,第三句四字,第四句六字,后段第二句七字,第三、四句皆四字,与周词异。 又一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吴文英 宴兰溆。促奏丝萦管裂飞繁响。似汉宫人去。夜深独语。胡沙凄咽。 ●○●●●○○●●○○●●●○○●●○●●○○○● 对雁斜玫柱。琼琼弄月临秋影。凤吹远。河汉去槎。天风吹冷。 ●●○○●○○●●○○●●●●○●●○○○○● 泛清商竟。转铜壶敲漏。瑶床二八青娥。环佩再整。 ●○○●●○○○●○○●●○○○●●● 菱歌四碧无声。变须臾、翠繁红暝。叹梨园、今调绝音希。愁深未醒。 ○○●●○○●○○●○○●●○○○●●○○○○●● 桂楫轻如翼。归霞时点清镜。 ●●○○●○○○●○● 此亦周词体,惟前段第七句不押韵,后段第三句六字,第四句四字异。 又一体双调一百三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 张炎 胜游处。多是琴樽坐石松下语。有笔床茶灶。瘦筇相引。逢花须住。 ●○●○●○○●●○●●●●○○●●○○●○○○● 正翠阴迷路。年光荏苒成孤旅。待趁燕樯。休忘了、元都前度。 ●●○○●○○●●○○●●●●○○○●○○○● 渐烟波远。怕五湖凄冷。佳人袖薄。修竹依依日暮。 ●○○●●●○○●○○●●○●○○●● 知他甚处重逢。便匆匆、带潮归去。莫因循、却误了幽期。还孤旧雨。 ○○●●○○●○○●○○●●○○●●●○○○○●● 伫立山风晚。月明摇碎江树。 ●●○○●●○○●○● 此词与周词校,前段第九句四字,结句七字,又换头句不押韵异。 参考:
格式手法时间
摘要 :本论文选取了两宋(北宋和南宋)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咏史词的发生和发展都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所以不同时代的咏史词在题材选择、思想主题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对于两宋咏史词发生背景和题材选择、思想主题三方面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挖掘是本论文的一个突出特点。论文可分为三章: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从“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概念界说”、“研究思路及框架“三部分对两宋咏史词的研究价值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分析。中间两章“北宋咏史词研究”和“南宋咏史词研究”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笔者在分析论述时选取了大致相同的角度,有意对照着来写。两章分别从“ 咏史词发生的背景 ”、“ 题材特色 ”、“ 主题思想 ”、“ 作家论 ”等几方面进行论述。既兼顾理论的分析和作品的赏析,又选取了代表性作家(北宋的柳永、 王安石、苏轼、周邦彦 ,南宋的 李纲、辛弃疾、吴文英) 及突出 样式作品 (北宋的“ 金陵咏史词 ”和南宋的“ 隐逸题材的咏史词 ”)进行专门的论述。笔者既注重对北宋咏史词和南宋咏史词独特性特征的把握,同时也将两宋咏史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照,所以结尾部分对于两宋咏史词的特点和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字:北宋南宋咏史词背景题材选择思想主题 正文: 关于怀古和咏史,历来文人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把它们划分为两种概念,认为它们是两类题材,而有的人则认为它们是统一起来的。施蛰存认为:“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如果在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用作比喻,那就是咏怀诗了。”因此,在我的理解来看,我认为怀古咏史是作为一个分类的。 追溯怀古咏史题材的历史,咏史诗的起源比较早,东汉班固就有《咏史》“三王德弥薄”一首流传,但是怀古咏史词的发端就比较晚,在中晚唐时才有怀古咏诗词的出现,北宋随着词的发展,怀古咏诗词才风气渐开,到南宋时达到繁荣。当然,词的蓬勃发展,少不了社会历史、经济繁荣昌盛以及政治开明和朝代更改等因素。由于南宋和北宋之间的历史变迁,两个朝代有不同的发展、社会风貌和政治文化,所以本文将从两宋咏史词发生的背景和题材选择、思想主题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系统探究,注重对北宋咏史词和南宋咏史词独特性特征的把握,同时也将两宋咏史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照。 一、咏史词发生的背景 就像诗歌与词的发展变化一样,诗歌的发展是远远早于词的发展的。像前面说到的一样,怀古咏史诗开始很早,在东汉就开始了,而怀古咏诗词却是在中晚唐才开始出现。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下片尤为精彩:“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在咸阳古道上怀思骤起,咏秦朝的衰亡事实,劝谏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衰亡的教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还称“西风”二句“寥寥八字,独有千古”。这是在唐时代最为有名的一首怀古咏怀词,但是争议很大,很多人都在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首词不是李白写的,在盛唐生活的他不会有这种成熟的词体。所以,历来公认为第一首怀古咏诗词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写的《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起风来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这首词堪称是正宗的怀古词。这是怀古咏史词的萌芽阶段。 到了北宋,怀古咏诗词就得到了很好的土壤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雨后春笋一般,迅猛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在北宋这个朝代里,词有了很长远的发展和繁荣,但是怀古咏史词的数量却不是很多。我们知道,怀古咏诗词的发展,不仅和词的雅化、文人化的过程有关,还与时代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处于乱世时衰中的文人,更加习惯将现实感受和历史感触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身连接在一起。在古今的对照中,缅怀过去、感叹身世、惋惜现世的不安稳和国家的灾难。生活在盛世的文人,一般不会有怀古咏诗类的作品的,因为他们体会不出那么情感。北宋时代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时代,文人参政意识很强。在一个风调雨顺的朝代,有吃有住有穿,还有官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伤情绪。看到残垣断壁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想,或许还认为是一种不错的风景。素来认为,写怀古咏诗类作品的文人,几乎都是一些有很大抱负、关心民间疾苦和对国家有很深情结的人。北宋前期与中后期不同,前期是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但是到了后期,奸臣当道,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国家现状,很多有识的知识分子就有很多的感慨,尤其站在前朝的地方,心中的愤慨更加浓郁。在北宋怀古咏诗词不多,有代表性的词人是王安石、苏轼(苏轼真正意义算得上得怀古咏诗词,就只有一首)和北宋后期的周邦彦。这三个人在北宋历史上都是名字响当当的,王安石一心想着改革,但是改革路却困难重重、挫折多多。当然,他是一个对祖国有很深情结的人,政治上的改革也是想为祖国出一份力,但是却屡遭破败。他的《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平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借古讽今,“六朝”二句以具体生动的景物形象寄寓作者对历史盛衰的深刻思索。六朝的往事已经成为过去,他们昔日繁华的旧址上,只剩下寒烟衰草。往日的繁华一变为今日的衰败景象,不正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吗?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对宋朝的政治现实有着深深地隐忧,所以才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寄情声色的宋王朝统治者的警戒, 怀古咏史词在北宋时刚刚起步的阶段,到了南宋就到达高峰期。南宋时期,建炎南渡,把都成迁到了临安(即今杭州),就揭开了大批文人流离困顿、奔走避乱的人生序幕。同时,中原沦陷、宋金对峙的局面也进一步激发了词人的爱国热情,一向远离政治的词,开始明显诗化,激起时代的雄歌。词人们登临远眺,遥望神州,感慨无限,满腔郁愤,往往发之于借古讽今的怀古咏诗词中。与北宋的时代相比,南宋的百姓是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时代的,再加上都城的变迁,百姓随着变动,在途中是要经历无数的劫难的。文人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看到百姓到了水生火热的地步,是很愤慨的。这个时期的词人是以爱国为标榜的,主要的代表词人有李纲、辛弃疾、吴文英。值得一说的是,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怀古咏史词,多就史事或陈迹抒怀感慨,其感慨往往比较有局限,多为盛衰有时、物是人非罢了。然而,南宋的怀古咏诗词,多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交杂着作者个人的政治感慨和对时局的看法。如李纲的《六么令》: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栏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二、 题材 特色 怀古咏史词,多为登临古迹故地,引发的盛衰之感和兴亡之悲,所以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以地点为线索的古迹怀古。自秦朝建立中国史上得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它的都城咸阳,是许多文人经过此地很爱发感慨的地方,还有曾为六朝故都的金陵,三国时的赤壁大战的赤壁以及姑苏、京口等地,是众多善感多愁的文人抒发情怀的敏感地。在纷乱的宋朝,在破败的遗迹面前,更容易有感伤情绪。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南北宋没有很大的差别,都是地点的怀古咏史词,然而又有区别。 金陵怀古。金陵作为六朝的古都,历代兴废,斑斑可考,山川形胜。又有烟水迷离的秦淮河,无数韵事,惹人追思,故是历来怀古诗词中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场所。北宋的王安石写过《桂枝香》(上文有提到),是公认写金陵词最好的。北宋末年的周邦彦的《西河》,除了是写金陵怀古词的又一佳作之外,还把北宋的怀古词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准。下面细细看一下这首词: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亭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基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词先点出作为“帝王州”金陵胜地和“南朝盛世”,然后展开渲染,遗迹犹在,但已物是人非,抒发出了国家兴亡无常的感慨。细读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和周邦彦的这首词,会发现他们都只是描绘了金陵周围的景物,然后在古今的盛衰对比中,抒发历史兴亡的感慨,个人的内心情感比较多,典型的咏物抒怀。 不同于北宋词人的只是慨叹历史兴废,南宋词人的金陵怀古词更多地是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如辛弃疾的《念奴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是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登楼怀古,放眼望去,一片惨败荒芜,下片提到王安石的风流伟业,暗喻自己的年老无为,此词抚今追昔,感慨悲壮。情感大气磅礴,没有北宋的那种内敛。其实,了解南宋的历史都知道,南宋时的金陵已经成为与金国对峙的前沿重镇,直到南宋灭亡,南宋遗民再经过金陵时,是别具内蕴的。 赤壁怀古。赤壁之战是周瑜成就最大的一场战争,打响了他的英名。是后来许多失志的文人义士经过此地,喜欢看着赤壁吟诉壮志的地点之一。北宋的苏轼就是这一类词的首创者,他的《念奴娇》是流传性最高的一首赤壁怀古词,同时也是他革新词风的代表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写得荡气回肠,颇有大将之风。不似前期的词满是感伤,末后的消极情调也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在词中,苏轼极力写赤壁的滔滔江山,赞美江山之美和周瑜的英雄伟业。可见,词到了苏轼的手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南宋,与苏轼有得一拼的就是辛弃疾了,同是豪放派,在写赤壁怀古词各有千秋。但是辛弃疾的词更有时代的痕迹在里面,情感是悲壮性的。如他的《霜天晓角赤壁》: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一个“迁”字就道出了悲哀,朝代变迁,敌人的紧逼,使得南宋百姓被迫流离失所,更道出了自己郁郁愤懑和英雄失路的悲哀。 南宋的题材选择要比北宋的要多,古迹咏史的词篇要更广,像京口怀古,南宋的辛弃疾、陆游和陈亮就写过,但是北宋几乎没有这样的篇章存在。除了京口之外,钱塘和姑苏也是文人多吟诵的怀古词。像姑苏怀古,南宋的吴文英的名作《八声甘州》就很有名。南北宋的怀古咏史词的题材特色就是,北宋题材较窄,没有南宋那么广和深刻。 三、 主题思想 怀古咏诗词的主题无非就两类,一是读史兴感,即在满目苍痍的古迹中去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二是托古讽今,借历史实际和古迹的过去的繁华热闹和现今的荒凉静寂对比,慨叹现实,讽刺当朝统治者。总的来看,北宋怀古咏诗词的主题思想是以第一种居多,而南宋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以词寄怀,托古讽今,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不知人善用。 北宋的王安石、苏轼、周邦彦等代表词人,面对落败的金陵和赤壁,也不过是对景自伤而已,在反思历史和慨叹英雄的伟绩中慨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北宋另一政治家范仲淹,他的咏史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也不过是借史感慨人生的短暂,无法避免白发的横生。当然,南宋也有这样的读史兴感词,但并不是主流,它的主流是托古讽今。最为有名的是,李纲的一组咏史词。因为李纲是南渡名臣,在南渡途中看到太多的令人感伤的画面以及当朝统治者的政策让他感到心寒,因此写了七篇咏史词,涉及的史事包括东汉光武帝中兴汉室、汉武帝击败匈奴、东晋淝水之战,唐太宗战胜突厥等,这些历史事迹的共同点,即是历史上中兴帝室,抵御外敌入侵,李纲是想借此激励宋高宗和南宋朝廷以及士大夫的士气,以振作人心,中兴宋室。
生平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少年游 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祐八年以前作者流寓荆州时。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发重聚的欢娱。全词于艳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上片所写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去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便春天的景色并不秾艳。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象。“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所见这般景象,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故事的要点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此即两人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点明,因为抱恨而别,他们眼中,门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说他们现已正式同居:“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这十个字,即正面风说现和日丽,桃花明艳,他们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 “不似当时”,指出眼前无忧无虑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此词上片抒幽忧无虑之情,下片写男女相契的欢好,情溢于词,韵传字外。全词写作上用了物我交融的`手法,寄托身世遭遇之感。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整首词清新委婉,情致深厚,于凄馨幽怨之中,抒离合之情。 ●瑞龙吟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竚.因念箇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事与孤鸿去。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周邦彦词作鉴赏 本词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首写旧地重游所见所感,次写当年旧人旧事,末写抚今追昔之情,处处以今昔对衬。全词层次分明,由折盘旋,情思缠绵,艺术上颇具匠心。 篇首的写景不同凡响。梅花谢了,桃花开了,本是平常习见的事物,而词里却说“褪粉”、“试花”,造语相当别致;褪粉、试花紧相连,使人仿佛感觉到了季节时令的更替,这就巧妙而生动了。使用倒装句法,把“梅梢”和“桃树”放后面,足见作者的用心。此二句俨然天然巧成,极为精致华美。本篇开头还错落地交代了有关的一些情况。“章台”、“坊陌”,是京城繁华的街道和舞榭歌台聚集的里巷;坊陌人家“,则同时点明作者所怀念的人物的歌妓身份。”愔愔“二字极言冷清,暗示了物是人非,今夕对比之意。用燕子的”归来旧处“兼喻作者的重游故地,这是明显易见的,而用燕子的”定巢“有三叠,首叠本是写词人初临旧地所见所感,但通体只写景状物,不说人,只暗说,不明说,显得感情沉郁,有待抒发,从而为下文作了铺垫。 次叠以“黯凝竚”三字为引领,“黯凝竚”,是用滞重之笔点出思念之深,但引出的下文却是一串轻脱活跃的词句,正好相映成趣。“箇人痴小,乍窥门户”八个字相当传神,既写出了那位坊陌人当时还没有失却少女的天真活泼,又浸透着作者对她的亲昵爱怜之情。以下几句,写少女站门口招揽客人,初春余寒尚存,晓风多厉,她不得不以袖遮风,因而晨妆后鲜艳的容颜,就掩映衣袖之间了。“盈盈笑语”写出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描写人物的这几句,笔墨生动,准确传神。 第三叠“前度刘郎重到”的重点是追忆往事,对照今昔,抒发“伤离意绪”。“前度刘郎重到”用了刘义庆《幽明录》所载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故事,兼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以刘郎自喻,恰与前文“桃树”、“人家”暗相关合,亦是笔法巧妙处。以下四句写词人寻访邻里,方知自己怀念中的人物亦如仙女之踪迹渺然,“同时歌舞”而“声价如故”者,唯有“旧家秋娘”。“秋娘”,是唐代姑娘喜欢使用的名字。这里以秋娘作陪衬,就说明了作者所怀念的那位歌妓当年色艺声价之高。“吟笺赋笔”以下几句,是追怀往事的具体内容。“燕台”,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典故。当时有位洛阳女子名柳枝者,喜诗歌,解音律,能为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闻人吟李商隐《燕台》诗,惊为绝世才华,亟追询作者,知为商隐,翌日遇于巷,柳枝梳丫头双髻,抱立扇下,风障一袖,与语,约期欢会,并引出了一段神魂离合的传奇故事(见李商隐《柳枝五首》序)这两句不只是写双方相识相好的经过,而且还暗示了对方的爱才之心和与自己的知遇之感,以至于今日怀念旧情时,不能不连带想起自己过去曾经打动过她心弦的“吟笺赋笔”来。“知谁伴”三句,写如今不可再遇理想伴侣,当年名园露顶畅饮、东城闲步寻花那样的赏心乐事也就无从重现,只能深深地铭刻自己的记忆之中了。 “露饮”,是说饮宴时脱帽露顶,不拘形迹。“事与孤鸿去”借用唐人杜牧诗句,“恨如春草多,事与弧鸿去”,一笔收束往事,回到当前清醒的现实,而不露痕迹。“探春尽是伤离意绪”,这是全篇主旨。显得沉着深厚。结尾再次写景,先以“官柳”与开头的“章台”、“归骑”与开头的“归来”遥相照应,再写池塘,院落、帘栊,而“飞雨”与“风絮”之足以令人“断肠”,更增添了离愁别恨。 此词由“凝伫”而“访、寻”,由回忆而清醒,最后写归途之凄清,抒写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的慨叹,这与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354 浏览 4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316 浏览 3 回答
190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6 回答
262 浏览 11 回答
90 浏览 4 回答
113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6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47 浏览 4 回答
167 浏览 2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