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距离 柯歆蕾 时光的流逝,从来都是以它的不易觉察而著称,距离的长短,从来也都被时光标上深深浅浅的记号,落在回忆的不同层次里。 翻阅以前的照片,经常会产生一种物是人非的距离感。时间横亘在照片与现实之间,那么令人感叹,却无力挽回,无法靠近。而原本的感情也不由自主地随着时间的稀释,渐渐地被冲得很淡很淡。 上学时,前后桌四个很好很好的同学,每天一起开着无关轻重的玩笑,每天一起争论题目到面红耳赤,每天一起为中考做着努力,相互鼓励直到中考的前一秒。劳技课上四人合作的风筝、航模被认认真真地署上每个人的名字,就像四个人的友谊,能通过一只风筝、一架航模飞机,永远联系在一起一样。还记得当时虔诚的模样,坚信着我们的友谊会随着飞机一起飞翔。 可现在不在同一个班级了,甚至都不在同一个教学楼了。各自开始了另一段友谊,平静地学会适应了座位前后没有熟悉的身影和声音。那天碰到昔日的同桌,先是兴奋地同她打招呼,随即发现了她旁边那张我不认识的好奇的脸,继而又意识到我的身边也有同样一张迷茫的脸。是啊,都慢慢有了各自的新朋友,对各自目前新生活的了解也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空白。还能聊些什么呢?除了基本的寒暄,彼此的共同话题变得越来越少,面对友谊,我们已无力回天,只能落寞地各自走掉。面对身边朋友的询问,回答一句以前的同学,就简单地敷衍掉。可是,那明明不是普通的同学啊,那明明是以前最好的朋友啊,那明明是许诺一起要永远好下去的人啊。 也许人的一生就像一条直线,可延伸的长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在不同的位置会遇见不同的直线,然后产生短暂的交点,交汇的过程纵然美丽,但是我们却不能永远停滞在那里,我们只能不舍地分离,继续延伸远去,只能保存那份快乐在回忆里成为下一个旅程的勇气。而之间的距离,却随着时间越远,越令人触目惊心。 心灵上的距离感,或许不是那么直接,却是那么的明显,中间的空白,只能用无限的祝福和挥之不去的落寞来填满。也许,对待距离,我们更应学会释然。也许,时光的沉淀过后,中间的空白,还会添上回忆的珍贵与美丽。 于是开始学会不再惧怕距离,学会接受新的距离。因为只有出现距离,人生才会有前进!我只愿永远用美丽的眼光去看待距离! 评点 生活中,我们经常祝愿: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我们不否认有这样的友谊。但在纷繁的生活中,更多的友谊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淡褪,尽管当初的感情轰轰烈烈。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作者以细腻而略带伤感的笔触如实地记下了这段历程。但作者毕竟还是理智而豁达的:人的一生就像一条直线,在不同的位置会遇见不同的直线,然后产生短暂的交点,交汇的过程纵然美丽,但我们只能不舍地分离,继续延伸远去……也许,时光的沉淀过后,中间的空白,还会添上回忆的珍贵与美丽。这份修为与见识,确实值得同龄人借鉴。 [佳作放送二] 无悔的距离 李书静 谁念西风独自凉,潇潇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纳兰容若的回忆词,词中斑斓若星河,但最让人沉沦的是意境中的距离,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距离。 卢氏曾经是降临于容若生活的女子,与纳兰共度三年。由此他记得很多与她的事。那年春日,她为纳兰掖好被子,他在醺然中静静看她,默默感动,但那时他自觉是不够爱她的,起码在这爱中间一直横亘着他的初恋情人:谢娘的影子,落在纳兰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那段少年的情,压得他心意沉沉,却不知负了身边人。纳兰心有别恋,她当真不知晓吗?她知,只是不说,不去和他的回忆争,幻想着有一天归来,他只属于自己。可惜,终究等不到,在为纳兰生下孩子时因受寒去世了。不,她等到了,纳兰在她离开的那一瞬间就明白了,少年的轻狂早已逝去,她才是他生死契阔、执子之手的人。 一切这样清楚,但却有了无法弥补的距离。时间如水,中间仿佛有河。纳兰过不去,车水穿梭,你,转眼湮没在人潮中。 纳兰回首,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之后才知是销魂蚀骨的不寻常。满目山河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只是当时沉溺于过去旧情的容若不曾思量过,直到,这温婉的女子因为替他生子而香消玉殒,他才恍悟亏欠她多少,她也早已进驻他的心,这样的纠缠,早已超越生死,却永远无法让卢氏知晓。这是她永远要不到的结局,这是一个美丽而有缺憾的距离。 盛衰开谢,悲欢离合,纳兰和卢氏也无法躲开。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初见,不用惋惜,不会落泪,更不要后悔,但却是永远无法抵达的距离。死亡,是人世最大的恐惧和距离。但它并没有使容若和卢氏分开,反而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她一生的愿望,只是没想到是用生离死别换来的。生前,她可以与他近在咫尺,却不能两心相依,仿佛是隔了天涯的距离,走了,却烙在他的心里。死别,化去了她的身影,可他们之间再没有任何阻隔,隔了生死的距离,却跨越了心的距离。 距离,一个让人忧愁、悲伤、执著的名词,温暖了、唤醒了人们冰封的情感,珍惜眼前人,执著该执著的,放弃该放弃的,缩短心灵的距离,待到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无悔! 评点 这是一曲充满古典情蕴的爱情礼赞。纳兰抛不开初恋情人,忽视了身边的至爱,而当至爱之人离去时,一切都不可挽回。“谁念西风独自凉,潇潇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这又能怎么样呢?一切皆因“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世相对时咫尺天涯,阴阳相隔时人间天上若咫尺,“隔了生死的距离,却跨越了无悔的距离”。这种人世的大痛不亲身经历谁能体会。尘世中的人,珍惜眼前人,执著该执著的,放弃该放弃的吧,这样的话,我们才无悔。
当一个人关上心灵的门,就出现了最远的距离。
导语: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如若无情,心灵间的距离恐怕连光年都无法丈量。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谈最遥远的距离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天文学家说,无边的宇宙,是最遥远的距离;社会学家说,生离与死别,是最遥远的距离;心理学家说,对面不相识,是最遥远的距离。
宇宙是浩瀚无边的,但是只要肯去探索,宇宙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古人说天圆地自方,那只是窥得地球的一隅;哥白尼的日心说告诉人们地球是圆的,宇宙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虽然宇宙还在不断扩大、无边无际,但是人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就在宇宙当中,宇宙并不遥远。
离别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只要学会牵挂,离别的距离就不会遥远。就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不管是坟墓还是海峡,离别的距离,就是这头到那头的距离。牵挂的人就在心底,不论千山万水。离别阻隔不了我们的牵挂,离别并不遥远。
孤独是无处诉说的,但是只要懂得豁达,孤独的距离就不会遥远。“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是孤独的,可是他并不停留在“心事谁人知”的怨艾中,而是吟咏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篇。不是眼前的人不懂你的心思,把心思说出来,总会有人倾听。孤独,其实并不遥远。
那么什么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呢?其实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远近的区别,遥远的只是人心。
浩渺的宇宙,深邃的空间,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宇宙是遥远的。然而,每个人都曾有过遨游太空的梦想,于是,阿波罗11号载着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第一步,从此,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所以,宇宙从来不曾遥远。
痛苦的离别,长久的思念,让人难以释怀,所以离别是遥远的。然而,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仍然带着那不改的乡音,这样的生离又怎么会遥远;不必上穷碧落下黄泉,只需举杯邀影共此月,虽是死别,遑论遥远。相聚之后才会有离别,离别之后才会有重逢。所以,离别从来不曾遥远。
对面不相识,心事无人知,让人无所适从,所以孤独是遥远的。然而,“有什么比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与上帝沟通更有意思呢?”鲁宾逊就是这样在孤岛生活了十年,心有所依,所以他并不孤独。用心去交流,你就会发现远方关心你的眼睛。打开心扉,不愁别人不懂你的心思。所以,孤独从来不曾遥远。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没有什么最遥远的距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是用脚走出来的,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距离就近在咫尺。
拿到这个题目,我想了很久很久。没人知道最遥远的距离有多远。曾记得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在我看来,距离的远近决定于个人的感情。当你想得到某物却无法得到时,当你失去某物却无法挽回时,你才会知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含义,你才能体会得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悲哀。
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可会有一万个答案。但是无论他的答案是什么,所回答的必定是他渴望的。也正是由于这段距离,给予了人们走向成功的动力,正是由于哥伦布的渴望,使得欧美大陆间漫长的距离被征服,正是阿姆斯特朗的渴望,使得地月间那一线的距离被串联。在中考临近的日子里,在申奥临近的日子里,大大小小的计时牌都在提示着我们距离越来越近。它为什么会给我们压力,给我们动力,给我们那满怀的激情,不是这段距离,不是我们心急,而是我们对距离背后那成功的渴望。
老人们坐在摇椅上,把着草扇,唏嘘着当年的岁月,那是对青春的渴望。病人们卧在床榻中,捧着热茶,承接着明媚的阳光,那是对健康的渴望。我们坐在这教室里,捧着课本,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和自己的目标减少距离。
我们的答案都不相同,却各有各的道理。古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爱情。近有“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情。而对现在的我来说,最远的距离是当一名生物学家。这是我从小的梦,并一直没有放弃。谈到这我不免要感叹几句:人们总是随着见识的广泛而修改自己的目标,因为觉得自己达不到那段距离。小时候人人都想当科学家,人人都想上清华北大,但又有几个人坚持到底?其实本没有最远的距离,不要自己吓唬自己,目标很近也很远,但是我坚信它很近。
在距离的路上,铺满了勤奋的砖。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有充沛的体力,有灵活的头脑,还有用不尽的汗水,磨不灭的毅力。最远的距离,可能……只在你的脚下!
最遥远的距离,是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隔着一堵厚厚的心墙。——题记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航海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在海洋里看不见海岸,找不到归途的方向。”攀登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山顶到山脚的距离,因为这一路的攀登是艰辛困苦的。”,面对亲人的别离,有人会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永别。”但是,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间的距离,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古今往来,有多少像这样的例子。你看,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就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免成为穷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不同情可怜之人。当孔乙己偷盗别人财物而被追打时,周围群众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时又指手画脚地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入木三分的人际形态便划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如果当时的人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怜悯之心,多几句关怀安慰的言语去关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来无故的离开人世。孔乙己和周围群众的距离便是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道划开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距离。
2008年的那场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的石块压在受难者的身上,我们国人的心如刀绞,解放军展示也义不容辞的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帮助无数受难群众脱离苦海。此刻,人们血溶于水,用团结友爱的力量铸就钢铁般的长城,距离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语不再是障碍,只因你我心连心。
说到这里,我便想高声的赞扬那驻扎在灾情第一线的解放军和志愿者,是他们挽救了一条条可爱的生命,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勇气缓解了灾情。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们。最亲近的距离,莫过于灾难下人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条划不开的隔膜,是一道隐形的线条,是一根连接爱心、同情心和友爱之心的绳索。让我们打破这遥远的距离,用双手送给他人温暖,用行动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善的情感!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
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庄子所变成的这只蝴蝶,只是一个劲儿地飞来飞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子。它玩得正起劲,忽然醒了。庄子一看自己还躺在床上,这才明白原来那只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庄子。可是庄子忽而又感觉到这未必对:自己或许本来就是一只蝴蝶!是做梦,梦中才变成庄子的!接而又想,这恐怕是错了:自己明明是庄子,刚刚肯定是在做梦!就这样,庄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想来想去,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庄子还蝴蝶。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人与蝴蝶本是毫无瓜葛的两样事物,它们看上去相差甚远。但在庄周心里,物我之间,已经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万物即我,我即万物”。这样,遥不可及的两件事物通过心与心的交通,最终划上等号了。而就连庄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了。其实在这时,庄周与蝴蝶之间毫无差别,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存在了。
有人说:“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说:“都不是!”倘若你心系宇宙,无垠的宇宙就在你心里;倘若你心系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边,哪还有什么距离可言呢?抑或你能够理解一个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会明白的,又怎能成为最遥远的距离?我觉得: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心与心的隔阂。
心与心的隔阂,并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间的不理解。比方说: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人,你能够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却不能理解你的心,这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两个人没有丝毫的共同语言(或者说两个人刚认识,对对方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两个人就算面对面的站着,心中也充满着冷漠。假如这两个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说心灵逐渐相通),距离也就逐渐缩短。最后,距离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实,自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距离就在你的心中。
当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狱。蔡邕知道这次幸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宝贵的焦尾琴,弹了起来。蔡文姬从琴声中听到了父亲有死难当头,伤恸五内,五脏欲裂。蔡邕事先并未告知文姬其死难,但凭借着父女之间特有的心灵感应,她还是听出来了。她们之间没有距离,心灵相通,所以没有什么秘密瞒得住。
总之,距离是具有可变性的。没有最遥远的距离,只有心与心的隔阂。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物与心的距离。只要心灵相通,距离自然也就消失了。
站在大海这头,望着遥遥无际的海面,寻找海的另一头,好遥远的距离;立在大陆的彼岸,眺望着它的雄姿,好遥远的距离;坐在父母的对面,瞅着他们憔悴的面庞,与父母相互思忖着各自的心思,中间树起一道无形的冷墙,也许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吧…
从呀呀学语到满腹经纶,身边最亲的人,同时对子女花费最大心思的人只有父母。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就有了一堵冷墙,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于是最亲的人便从最近的生活距离跨越到了最遥远的心灵距离。从无话不谈似朋友的亲近到无话可谈似陌生人的遥远,这一切竟是那么遥远。
也是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心灵之间就好像两个人孤寂地站在一望无涯,波涛汹涌的大海两岸,无法沟通,遥不可及;也似身在异乡流浪魄落的游子,在大陆彼岸望着它不能回归时的无助。
这最遥远的距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希望见到的。它让亲情不可以流露。每个子女都希望与父母回到那些无话不谈的时刻,如此的话我们就努力自主的缩短这段距离,用心灵,用沟通缩短“最遥远的亲子距离”…
看过周星驰电影的人都知应该道,在他的《大话西游》里有那么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在谢霆锋的《情癫大圣》中却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我看时才十一二岁,并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经过了这些年,心智渐渐成熟了,也只不过能稍微理解一点点。
我认为,他们说的应该是心灵的距离。
有些人,我们一年难得见一次面,而我却感觉到十分满足。而有些人,我们天天见面,然而却形同陌路。古人有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只要心在一起,人是否在一起其实是不重要的,所以相比之下《大话西游》里的那段话,我更加认同,我觉得这句话不仅仅用在爱情上,对于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就好比一个球队,如果大家的心不在一起,那便无法发挥出最完美的实力,就会被对方轻易的战胜。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现实中的距离。而现实中的距离是不一定的,只有更遥远,没有最遥远,我们无法定义从某处到某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至少,以现在人类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更有一些人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句感慨。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许只是对两人之间那深深的隔阂的一举轻叹,又或许是对那浩瀚无际的宇宙的一声惊叹。然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它到底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呢?我不知道,我想也没人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或许有人觉得是心灵的距离,又或者是现实的距离,我个人觉得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只是一个称呼,一个形容词而已。它仅仅只代表人们对距离遥远的一声感慨,仅此而已。
有理性的人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类目前可观测的宇宙边境的两段,它拥有一-个令人头晕目眩的庞大数字,约930亿光年。也有文艺的人说,生和死中这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无论是前者,浩瀚广袤的宇宙全貌,还是后者,神秘的生命谜团,都令我们对这些无法深入理解的事物深深着迷。
把无知变成已知,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科学家,乃至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无知”和“已知”,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却拥有着最遥远的距离。
每一个无知到已知,都带来天壤之别的变化。在1774年,一个叫做舍勒的瑞典化学家首次发现了氯气,从此以后就有了漂白剂,消毒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人类首次解开了电和磁之间的谜团,掌握了电的产生规律,于是各种电气发明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市。每一个突破无知的小进步,却可以让人类一下子进入下一个时代,这样的距离可不谓不遥远。
每一个无知到已知,都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辛苦奋斗,才能在那个领域上小小地前进一点。袁隆平爷爷,可谓是家喻户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如此荣耀的背后却是从1960一直到现在,将近六十年的不断钻研,才取得了如此的硕果。每一项发现,每一项发明都是如此堆积出来,由每一代的人们用汗水,智慧,时间堆积出来的。每一小步,相去天渊。
已知可以变成无知吗?答案是肯定的。科学证伪主意的观点是:理论可以证明是错的,但不能证实。也许明天就会有一个新的理论证明你昨天是错的呢。在很久以前,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一个哥白尼的人却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大家都不信,哥白尼也因此被烧。但在若干年以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已经成了常识。但每一个已知变成无知也不是一件坏事,它代表着人类对它的认知更加客观、真实。
无知和已知之间的轨道,看似处处交集,却又转瞬间消逝。但我们对未知的好奇、神往、恐惧....却又让我们不顾艰难,飞快地探索着。在《流浪地球》中有一段话:“当你发现了一个谜团,你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它。”
是啊,相对于第一个细胞的诞生到第一个对天空产生好奇的森林古猿的出现,与这期间那么漫长的岁月相比,破解这个谜团所用的几百年时间是这么的微小,简直可以直接约掉。
跨无知到已知的桥梁,在这段最遥远的距离之间的纽带,就是我们无休止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对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发问的人,对不了解的事物孜孜不倦探索的人。有了这样的人,遥远不再遥远,无知,终将变成已知。
思路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不一定成正比 心理距离折射出人间情感 距离的远近决定于人们的亲疏程度 距离产生美 距离可以调节人际关系 距离可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缩短距离的途径是行动 人际交往中需要有安全距离名言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远交近攻。——《战国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俄罗斯谚语 远的香,近的臭。——谚语 亲戚远来香,邻居高筑墙。——谚语 不怕千里远,只怕隔层板。——谚语 三年见一见,杀鸡又下面;一日见三见,口水喷上面。——谚语 人有厚薄,水有深浅。——谚语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谚语 人走茶凉。——谚语 亲虽亲,财帛分。——谚语 经典素材 “距离说”的启示 (距离产生美) “距离说”是意大利美学家朗吉努斯率先提出来的。其根本要义在于,观众在看戏时,要和 舞台上的演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美学效果;如果太近,就会降低这种美学效果。当然,距离太远也达不到这个效果。现在剧场里的票价视距离而定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在第一、二排的票价和最后几排的票价比在中间几排的票价低得多,就是这个缘故,中国有句民间俗语:“守着羊圈才知道羊圈骚。”也应验了这一理论。还有诸如“亲戚只可走着,不可守着”也是这个道理的再现。 古代诗词中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折射人间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存在很多说明心理距离可超越空间距离的例证。如表达爱情,李商隐的《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男主人公向难以相见的情人传递心声,尽管两人相隔遥远,可男主人公对伊人的思恋却是如此的近;元稹的《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所爱已失,两人的距离可谓远矣,然而爱之深挚专一又让这份美好的情思历历在目,思念的距离难道会是远的吗?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更让人感觉到近距离的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诸多的诗句无不证明了:在刻骨铭心的相思面前,有距即是无距。 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却恰好与“咫尺天涯”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印证了友情可以穿越时空的距离。 也有体现亲情与距离的关系的,如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虽相隔千里,却能清晰地“看见”家中的情形。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的距离反而加深了他们心中的亲情,在他们心中,有距也变成了无距。牛郎与织女天河远隔的相思故事说明距离使爱情更美好更久远。诗人对距离的感受 (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 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 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因为爱恋,在诗人心中,世上最远的距离居然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和你虽面对面心却不能相通的距离! 距离要适中 (距离产生的美也是相对的) 汪国真的《旅行》:“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充分说明了距离可以产生美。而他的另一首诗《山高路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则明白地告诉我们:距离是相对的。距离只有适中才会美。打个比方,坐在离湖较远的地方,看不见脏水,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台湾诗人笔下的距离 (两岸相望,距离是忧伤) 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海峡再宽,在作者眼中,它隔开的也不过是“这头”与“那头”,阻断不了的是浓密的“乡愁”。 再如洛夫的《边界望乡》:“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 ,看不见的远山能在诗人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并迎面飞来把诗人撞成“严重的内伤”,而远隔海峡“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何以如此?乡愁!是乡愁让两岸遥遥相望的远距离缩短为近距离了。心理上的近距离恰好折射出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浓浓血缘之情。 请保持车距 (距离与安全) 城市是一个具有高度同一性的精密机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各方各面都要遵守秩序,保持距离,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 如今,城市里的私家车和出租车越来越多,导致交通高度紧张,即使不堵车的时候,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也不可能很遥远。所以,开车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惕,要和前面的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是喜欢超车、追尾,结果造成严重的后果。 刘墉讲的故事 (爱需要近距离) 刘墉先生在《生生世世未了缘》这本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台北某个幼稚园的主任为了了解孩子心中的父母,特别收集了一百多幅小朋友画的有关家庭的图画,他发现画里面的父亲大多数都没有手。由此,幼稚园的主任指出:“在孩子心中,父亲是缺乏接触的人。” 刘墉先生感慨地说:“父亲真的是不太和孩子接触的吗?”他回忆自己的女儿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吐奶,他甚至急得用嘴去吸她被奶堵住而不能呼吸的鼻孔。读过刘墉先生的书的人都知道,刘墉先生和他的儿子、女儿的关系真是让人羡慕,既是父子,又是师生,又是朋友。他们之间不存在代沟,几乎无话不谈,心理距离非常近。 而我们传统的礼俗是父严母慈,父亲大多是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缺乏亲密友爱的表达爱的方式,不能和孩子打成一片。这样的后果是孩子对父亲心存畏惧,不会主动跟父亲交流,两代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远交近攻的战略 (合理运用距离,达到战略目的) “远交近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个成语来自《战国策》中的典故。 范雎(魏国人,入秦,做秦昭王的相)初到秦国时,对昭王说:“大王的国家幅员广大,战车有千辆,奋击(敢死队队员)有百万,凭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多,对付诸侯,就好像迅跑的韩卢(良犬名)追赶跛脚的兔子,霸王之业不在话下。现在您却关闭函谷关而不敢算计山东(专指韩、魏),这说明穰侯替国家谋划不忠,大王的计策也有不周之处。” 秦王说:“计策失误在哪里呢?” 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不可取。军队少了不足以伤害齐国,多了可能祸及自身。我猜想大王可能认为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全力以赴的做法不可取,而事实上盟国(秦与韩、魏当时结盟)不可信。越过别人的国家去远攻,合适吗?计谋太不周密了。” “从前齐国讨伐楚国,打败了楚军,杀了楚将,开辟了千里土地,可是到头来没有得到丝毫土地,难道是齐国不想要土地吗?不是的,而是形势不允许。诸侯们发现齐国打了胜仗后很疲弱,君臣又不团结,就乘机攻打;齐国国君遭羞辱,军队吃败仗,被天下耻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齐国伐楚在客观上有利于韩、魏。这正应了那句俗语:‘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粮食。’大王不如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国,那么即使得到尺寸土地,也是实实在在的大王的土地。现在大王舍近求远,不有点荒谬吗?” 嵇康与山涛绝交 (不同的志向使心灵产生距离)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最著名的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对荣华富贵和仕途有着本能的厌恶。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感情太过浓烈,常常难以控制自己,对与自己道不同的人傲然蔑视。朝中权贵钟会闻名造访,他“箕踞而对,不为之礼”。 他隐居山中,拒绝参政。他的好朋友山涛本来和他一起隐居,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参与了政事,并且荐他任吏部郎。两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理想相背离了,嵇康愤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示从此以后与山涛一刀两断。 祢衡与孔融的忘年交 (年龄不是友谊的距离)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年已五十,盛名满天下的时候,祢衡年未二十,两人却相交为友,友情生死不渝。孔融深爱祢衡的才学,多次向曹操举荐他。两人性情相投,共同反对曹操的专制政策,不畏强暴,嬉笑怒骂。后来,曹操借故杀害了孔融,祢衡当众怒骂曹操,曹操借刀杀人,把祢衡也杀害了。 意林故事 一例由“猫”引起的显卡故障 有一天,我的原本漂亮的屏幕,一下子变成了一张“麻婆脸”,出现了严重的花屏现象。看着这“色彩斑斓”的显示画面,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显示器出问题了!我急忙对它进行了一番调整:消磁、调整刷新频率、色彩……一一试过,可一点也没用。没法,作为菜鸟的我只能重新开机,可当我又一次启动机器后,发现一切正常,毫无花屏现象。以防万一,我又玩了近两小时的游戏,还是如此,我一阵窃喜,原来是虚惊一场。于是我又一次驱猫上网,可不久花屏现象就又出现了! 这是为什么?开机这么长时间,显示器显示的图像都正常,说明我的显示器和显卡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只要上网,不久就会……难道是这只小猫的问题?!哎,死马当作活马医,试试看。我花了N分钟小心翼翼地把我的这只小猫重装了一遍,可一上网,结果还是花屏没商量。 无奈之下,我拔下显卡,仔细地研究了一番,没有什么发现。于是我又随手把显卡插进插槽,开机上网想再试一次,或许会有奇迹发生。奇迹真的发生了,这次我一连上了三个小时的网,竟没花屏。 问题解决了,兴奋之余,我也很纳闷其中的原因,就又打开机箱,这时我才发现,刚才我把显卡从原来靠近猫的那根插槽移到了另一根离猫较远的插槽中。我把显卡插回原处,故障又出现了。这时我明白了,原来我的这只小猫工作时会在周围产生一个电磁场,而原先我的显卡离猫太近,受到磁场干扰产生花屏,刚才后来把它从小猫身边移开,就不再受其干扰,也就不再产生花屏了。想到这里,我急忙把显卡拔出,插入了离猫较远的那根插槽中,果然一切又正常了,我总算又可以上网了。 这次小小的故障给了我生活的启迪:真是距离产生美啊! 师生之间的距离 某小学老师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时,一个学生突然对她说:“老师,在学校里,你太严厉了,我们见了你简直就像老鼠见了猫,躲都来不及。老师,我们今后平等相处好不好?”孩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使她惊奇,也很有启发。随即答道:“好的,不过你说说老师哪些方面没有平等相处?”“你有时发脾气就骂(批评)我们,罚我们扫地、抄作业,是不可以的。”孩子的话使她内心起了很大的震动。 在平时的教育中,她一再告诫学生要有爱心,要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不要打架骂人,但自己却违反了。尽管有时看到学生不听话,忍不住骂上几句,甚至体罚一下,认为无可非议;可在学生看来,就是打人骂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于“师道尊严”,他们只能默默地忍受。此时她豁然明白她的课堂如一潭死水的原因了,是她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是她冰冷的面孔浇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自从那次谈话后,她很少出现大声责问或体罚学生的情况;耐心说服、和风细雨、转移情绪的做法大大增加。当时她曾和学生约法三章:老师一定做到平等相处,但你们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无理取闹;放学回家合理安排学习和看电视的时间,做到两不误;老师的正确要求必须服从,违反了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约定,相互监督,如果老师随便批评人或要求错误,你们可以马上提出,老师一定立刻纠正,反之也一样。这样做的后果不言而喻。孩子们更加喜欢她,师生之间的距离明显缩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刺猬的距离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抱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隔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这样,它们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们也和这两只刺猬一样,我们和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发生着有关距离的故事。过近的距离让我们有时候难免受伤害,过远的距离又会让我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 祸与福的距离 南方某座城市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奖活动。有一位电工下了早班,骑车正巧路过摸奖点时,车胎突然没气了。他只好懊丧地推着车子准备在附近找一个修车处补胎。然而周围许多摸奖的人所制造的气氛吸引着他。他也抱着试运气的心理掏出十块钱,买了五张彩券。偏偏没想到的是:一等奖就在这五张中。这次摸奖规则是:首期摸奖设一等奖四个,每个一等奖能得到一万块钱现金。另外还设了一个特等奖。等整个活动结束后,由四个一等奖得主当场摇号码,每人摇五次,看谁的积分最高。 结果这位电工和一个姑娘两人并列29分。按照规定他们还要再摇一次,最后决出轿车的主人。这时台下有人开始对着他俩喊:算了,不摇了!一家十万。他俩认为合适,于是达成了口头协议。然而摸奖处的工作人员却说:摇奖还是要摇,我们只认一个人的签名。至于怎么分,那是你们的事。等到再次摇奖的积分出来,电工输了。 姑娘欣喜若狂地领下了车钥匙。电工对她说,事先讲好的,你要给我十万。姑娘心想,我从哪儿再搞十万给他。于是转脸否认道:你凭什么!她睬都没睬他,雇了个司机准备把车开回家。电工眼看着十万块钱就要泡汤了,越想越气,飞起就是一脚。顿时姑娘“哎呀”一声,脸色惨白地倒在地上。 事情的结果是:电工把姑娘的脾脏踢破了,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是姑娘的脾被切除了。电工得的那一万块钱远远不够一次摘脾的手术费,另外自己还被判了三年刑。而那姑娘得到一辆轿车,却永远失去了脾脏和健康。古人常说:因祸得福。然而世人因福得祸也是比比皆是。对于电工来讲:福与祸的距离就在这一脚。 世界上没有最遥远的距离 小时候一家四口上街,总是件吃力的事。每次,父亲都会自顾自地向前走,向前走……每次,拖着两个孩子的母亲都会死死地跟在后面,分秒也不敢停下来,像是怕大家会失散似的 …… 每次,走得连气也喘不过来的我,心里都会想:如果,爸爸肯稍稍停下来,或是 把脚步略为放慢些,那就好了…… 今天,他老了,我也大了。 在回家的路上,本来并肩而行的两个人,在不知不觉间,分开得越来越远。 究竟是时间,是思想,还是步伐把我们拉远呢? 我不知道是我走快了,还是爸爸真的把脚步放慢。 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 应用与创新 人与自然要保持合适的距离 在古代,人们因敬畏自然而与自然保持较远的距离,不能充分利用自然,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而现代人因了解自然而与自然保持较近的距离,能充分享受自然、利用自然,结果生产力发展迅速。这些足以说明距离具有叠加性,即远距离能造成更远的距离,近距离则能造成更近的距离。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角度来讲,古代人虽敬畏自然并与自然保持较远的距离,但也因此而没有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人虽了解自然并与自然保持较近的距离,但却因此而破坏自然,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 网络时代人与人距离的变化 网上聊天流行以来,全球人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可想像的近。 有一些人在网络上称兄道弟,姐妹相惜,或者扮演起虚拟情人,但是他们也许生活在不同的半球,处于决然不同的环境,或许一辈子都不能见面。网络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缩短距离的方式,建构起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在网上关系十分要好的人很可能在真实生活中相互认识,却关系冷淡、紧张,甚至互相仇恨。很多电视电影以此为素材,编出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扮演了一个很奇妙的角色,它使人的心灵摆脱了真实时空的理性约束和惯性作用,使人的心灵互相敞开,无限拉近。同时,它也给真实的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纷扰。因此,即使在网络上,也要懂得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心灵的距离有多远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她说:空间的距离——也许,是一种美。 心灵的距离——划过一道伤痕,留下永远的痛。 有人说:他和她很般配——浪漫——脱俗。 于是,他爱上了她,她成了他的女友。 他说:你是我全部的幸福。 她说:愿意成为你的幸福,但不是全部;希望你能拥有自己的天空。 他说:想看你穿婚纱的样子。 她说:那,并不是真实的我。 他说:那张照片会铭刻我们的誓约。 她说:誓言深藏在心中,照片,不过是一段苍白模糊的记忆。 情人节的前一晚,他送她一束盛开的百合。 他说:纯洁的百合为你带来一段淡粉色的梦,淡淡的幽香伴你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特别的日子。 她说:花的美,不在于她的绽放和清香,而是她的生命;死去的花,不过是一具空洞、没有灵魂的尸体。而且,我——花粉过敏。 他说:要按时吃三餐。 她说:一日三餐是旁人说的,为什么你情愿听别人的话。 他默默无语,默默地买来点心,默默地递给她。 她默默地吃了,尽管不需要。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会带你到澳洲,看那崭新的天地。 她说:要去寻觅书中的香格里拉;到没有人经过的地方,印下足迹。 他说:那很危险。 她说:站在马路上,也可能被车撞。 他说:走,去求一支签,看看我们的未来。 她说:一个故事,如果知道了结局,还会看下去吗? 他说:先去找工作,再辞职。 她说:已经递了辞职报告。现在——自由了! 他说:希望天天和你在一起。 她说:思念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期待、幻想…… 他说:我的理想,是放下工作的烦恼,与你一起,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宁静而温馨。 她说:无法忍受平淡,要去追寻与众不同的人生。 她说:我们分手吧——因为,不想每天待在家里看电视。 他说:这不是分手的理由。 她说:那么,从今天开始,分手就多了一个理由。 于是,没有第三者,也没有争吵 ——她离开了他。 他很伤心,也很困惑; 她很无奈,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坏。 她依然孤寂, 不再接受爱情,因为—— 她不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远……
176 浏览 4 回答
119 浏览 2 回答
200 浏览 2 回答
306 浏览 3 回答
210 浏览 2 回答
114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2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87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6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352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