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著名的: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1915)1823年12月22日,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七岁那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四年后,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两人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惟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 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 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1915年,将一生奉献给昆虫研究的学者法布尔逝世了,享年九十二岁,他在钟爱的昆虫的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然而他仅有的几张照片,以及他所留下的朴实优美的文字,仍能让读者们瞥见这位学者的身影:一位和蔼老者,鹤发童颜,目光敏锐而纯真,一副法国南部乡间的朴素打扮,头戴宽边遮阳帽,脖系方巾,手里握着他的宝贝捕虫网;不用开口,他嘴边常挂着的舒心微笑,就仿佛已经在邀请您进入他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原著书名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绝大部分完成于荒石园。1878年第一卷发行,此后大约每三年发行一卷。 原著内容如其名,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昆虫的研究记录。作者数十年间,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直接在野地里实地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种类繁多的昆虫进行观察,或者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培养,生动详尽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详细确切的笔记。 但《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惟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这是一般学术文章中所没有的,但却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不同于许多文学作品的是,《昆虫记》不是作家笔下创造出来的世界,所叙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某种昆虫习性的细枝末节。 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恰到好处的描绘,令读者融入了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在描写中使用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时而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法布尔之所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除了《昆虫记》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罗万象的内容之外,优美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想必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作品中的理性成分体现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研究中,反复试验,并考证多方资料,对主流学术观点敢于质疑,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竭尽自己之所能对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和补充,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不轻易下定论,同时表明自己的怀疑态度与自身的局限。他在观察昆虫之余抒发感想时,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自大,机械化社会的野蛮,话语间时常讥讽人类僵硬不化的成见,并谨慎地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的思索。 这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不仅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上,甚至还反映在作者的研究与思考中。从行文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着装来形容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来象征昆虫求偶交配的过程,再到对它们在自然界所做贡献的歌颂,作者的情感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此外,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清贫乐道的乡间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这正符合了“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而作者在研究与思考过程中,使用野外实验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活着的昆虫,悉心观察生命,这与解剖分类相比,本身就带上了感性的色彩。他在许多观察之后的想法也无不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 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作者由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而产生了对生命的好奇,于是在观察中认真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这继而又支撑了学者一心探求真相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法布尔是个博物学家,“非专业”的昆虫学家;其文学手法也不能超越当时所有卓越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用文学的笔调让昆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却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独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都是有局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承认,将科学研究成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历史上并非只有法布尔一人。然而,《昆虫记》以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极大的影响与声誉。 《昆虫记》并非刻意写就,而是作者自得其乐地观察与写作的成果。这便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但却无时无刻地反映出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一如其朴实清贫,但宁静美好的乡间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 《昆虫记》原著问世以来,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汉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到了九十年代末,中国读书界再度掀起“法布尔热”,出现了多种《昆虫记》的摘译本、缩编本,甚至全译本。中国的:胡经甫(1896-1972)原名宗权,笔名胡烈。原籍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20年赴美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返国后历任清华学校生物学讲师,江苏昆虫局技师,南京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系客座教授。曾受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动物图谱编委会委员等。 生平致力于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昆虫名录》、《无脊椎动物》、《中国水生昆虫》等。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韩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周尧男,汉族,l9l2年6月8日生于浙江鄞县。意大利皇家拿波里大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名誉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名誉所长。陕甘宁青新五省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总顾问。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先后创办昆虫趣味会、天则昆虫研究所、天则出版社,主编《趣味的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中国之昆虫》、《昆虫分类学报》、《动物世界》等学术刊物。著有昆虫学等论文、专著200余种,重要的有《中国昆虫学史》、《中国盾蚧志》、《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等,主编《中国蝶类志》、《农业昆虫学基础》等。张广学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回族,山东定陶人,1921年1月31日生。张先生1946年2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46年2月——1951年元月在四川遂宁棉场、北京农业部华北棉产改进处任技佐,1948年2月与当时的北平研究院朱弘复先生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2月调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现动物所),从事棉虫学、昆虫生物学和蚜虫分类学的研究。5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20多册、科普文章及小册子33篇,编写科教影、视剧本和任科学顾问10部。发现并记述蚜虫8个新属、211个新种、新亚种,对蚜虫种型的演化提出了创见,首次报道61种蚜虫的核型、2种蚜虫的C-带带型,并分析了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对我国蚜虫系统分类做出突出贡献。工作中能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如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一般可增产50%,当归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亩增效益千元,该项目具创新性,在国际属领先地位。获得各种成果奖10多项。钦俊德男,汉族。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Entomologia Sinica(中国昆虫科学,英文刊)主编。 1916年4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1年进燕京大学研究院主修实验动物学。1947年赴荷兰,进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攻读昆虫生理学,1950年毕业获理科博土学位。1950一1951年任美国明尼达大学荣誉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理事长,《昆虫学报》主编。1979-1980年任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昆虫系访问教授。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钦俊德是我国昆虫生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拓人之一。从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及合并以后的动物研究所创办昆虫生理研究室,并主持该室工作达三十年之久。在五十年代曾应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聘请讲授昆虫生理学课程。业务专长为昆虫食性营养及卵期生物学的研究。早在四十年代末开始研究昆虫与植物间的生理关系,曾数次总结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昆虫在寄主植物选择时的行为反应、营养需要和代谢适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提出链索反应的观点。五十年代对飞蝗食料植物及蝗卵发育与抗逆机制的研究,曾为飞蝗的预测预报和根治蝗灾提供理论依据。其后,从事于七星瓢虫和赤眼蜂食性、营养的研究;旨在为将来大规模利用此类害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奠定基础。主要著作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的鸣声》等;有关蝗卵的研究、棉铃虫、粘虫、七星瓢虫食性营养的科学论文50多篇。曾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陆宝麟男,生于191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蚊虫分类学、生物学和防治的研究,着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八卷·双翅目·蚊科(上卷)》、《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九卷。双翅目·蚁科(下卷)》、 《蚊虫综合防治》等专著,主编(医学昆虫学》等著作。尹文英女,生于192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科学(英文版Entomologia Sinica)》编辑委员会委员。 尹先生致力于原尾目的系统分类研究,通过比较精子学和内部各器官的亚显微结构等,将原尾目提升为与昆虫纲并行的原尾纲,同时对原尾纲的分类系统作了重大改进。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动物志·原尾纲》等。
昆仑山隧道贯通、风火山隧道贯通、羊八井隧道贯通…… 三岔河特大桥竣工、清水河特大桥竣工、楚玛尔河特大桥竣工…… 铺架挺进唐古拉、越岭攻坚取得突破…… 在他的指挥下,一项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攻克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青藏铁路已完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优良率达到95%以上,涌现出160 多项优质样板工程。他也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畅想火车跃上世界“第三极”的壮美未来,卢春房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填下这样一首《临江仙》:� �青藏高原鼓角喧,“三大难题”攻坚。开隧铺路建桥涵。 借得汗血马,跨跃风火山。 早年深信蜀道艰,今叹太白识短。 “黑鹰”望唐愁攀援。 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 � 况成明,决战风火山 �在风火山隧道,有一位十分幽默的指挥长,他这样谦虚地介绍自己:“我是‘没情况’的‘况’,‘一事无成’的‘成’,‘不明不白’的明。”况成明,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神情里既有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诙谐,又透着筑路者特有的阳刚之气。每次在工地采访,总见他两腮胡须,满身泥土。 2001年,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出后,时年40岁的况成明主动请缨,志愿到被称作“生命禁区”的风火山参加隧道建设。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被列为青藏线5 个科研试验段之一,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 个,外联科研项目18个,是青藏线科研项目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冻土隧道,被列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在这一地区修建隧道将面临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 风火山隧道炸出第一炮后,炸出的几乎全是晶莹坚硬的冰碴子,含土量仅有百分之十五左右。况成明尝试着让施工人员喷射混凝土,没有成功。高原冻土施工关键在控制温度,温度低了,混凝土无法凝固,温度高了,围岩又会遇热融化,造成洞壁滑塌。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 况成明带领科技人员昼夜蹲在掌子面上进行实地观察,吃住在隧道,掌握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在高原受强烈紫外线照射,他的眼睛患上了严重角膜炎,双眼红肿得像熟透的桃子,实在睁不开,施工人员就向他口述现场情况,他边听边琢磨。经过反复试验和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终于找到了快速封闭围岩的最佳温度参数。�为了解决冻土围岩热融滑塌和衬砌混凝土需保温养生的矛盾,况成明大胆决策,投资数百万元,与石家庄铁道学院共同研制了两台大型隧道空调机组,把洞内的温度控制在±5 ℃以内,既防止了冻土隧道因热融而导致塌方的可能,又解决了因洞内温度低、混凝土不能正常养生的质量隐患。 青藏高原风火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该地区空气中氧含量不足海平面的50%,比人类生存所需氧气的最低极限值还低千帕,对参建者的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2001年,青藏铁路建设初期,各施工单位虽然都为职工定做了背负式氧气瓶。高原空气稀薄,隧道深处缺氧严重。背负式氧气瓶虽然可以缓解施工缺氧,但增加了职工负担,氧气瓶的容量也不能完全满足施工人员对氧气的需求。这种供氧方式还有待改进。 况成明深感修建青藏铁路,决不能再走传统供氧的老路。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保障职工健康就是保障生产力,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况成明在隧道施工前夜不能寐,苦苦寻求新的更为实用的供氧办法。 2001年7 月的一天,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到风火山推销小型制氧机。况成明劈头就问:“多大的?”“只能供一个人使用。”“有没有更大的?有没有能给整个隧道施工人员供氧的?”“没有,全世界都没有。”况成明心里琢磨:原理都一样,小的能生产出来,大的为啥就不行呢?他立即找来项目总工程师任少强和党委书记陈文珍商量,三人一拍即合,他们大胆地提出在风火山建立制氧站的创意。 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刘应书教授的重视和支持。况成明调集二十名科技精英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的专家,组成现场科技攻关组,夜以继日,反复论证,精心制订设计方案。他们结合隧道施工需氧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压吸附,高原低气压直接解吸的变压吸附制氧工艺和“隧道掌子面弥散供氧和氧吧车供氧的新方法”。经过二百余次试验,三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在风火山正式投入使用。 制氧站每台每小时可产氧气24立方米,保证职工每天可以吸氧2 小时。同时,每天可以向风火山隧道进行24小时弥漫式供氧。他们在在洞内安装了移动式氧吧车,较好地解决了隧道施工人员的缺氧难题,并保证了职工生活用氧,使施工环境相当于下降了1000米的高度,有效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这项“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供氧系统研制与应用”科技成果,填补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 上场之初,他率领先遣小组,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4 次顶风冒雪徒步考察风火山地区36公里的施工线路,对每一处地型和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次,他从野外回到驻地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想喝水,水杯就放在桌上,可却心发慌、手发抖,试了几次,近在咫尺的水杯怎么也拿不到手。在这一个月里,他多次因高原反应和疲劳过度昏倒在工地,每次一苏醒,他就马上拔下针头赶往工地,继续研究施工方案。由于对施工管段情况了如指掌,他主持制定的风火山隧道、北麓河厚层地下冰路基试验段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北京专家的审查会上顺利通过并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作为指挥长的况成明,既要指挥隧道施工,又要组织科技攻关,因为缺氧和过度劳累,他曾两次晕倒在工地。为解决科技攻关中的难题,他频繁地在青藏高原和北京之间穿梭。山上缺氧难熬,到了山下,由于氧气突然增多,又会出现低平原不适应症,从而醉氧。因为醉氧,他曾不止一次在飞机和火车上昏睡不醒。因长期疲劳作战,他的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他从上山后体重下降了20公斤,血压严重失常,始终处于55-80毫米汞柱,经常要靠吸氧、打点滴和大剂量吃药支撑。原本敦实的身体,变得风一吹就要倒。 2002年8 月,他的妻子得知他身体不好,从陕西咸阳专程到工地探望,没想到因焦急和高原反应自己却病倒在格尔木市。况成明知道后,只匆匆下山和妻子见了一面,然后委托在格尔木的同志帮助照看,第二天又满怀愧疚地匆匆赶回工地。家中70多岁的老父亲因病住院,非常想念他,但因施工任务紧,他未能满足老人在病中想看他一眼的愿望。他一再叮咛在家的兄妹照顾好父亲,每天晚上都从工地打电话回家,安慰年迈的父亲。� 一年来,中铁二十局和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含土冰层热融控制与喷护、冻土防水隔热、冻土地质开挖与喷护的温度调节与控制、高寒条件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沙石料预热及保温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方面的重大科研难题,使风火山隧道自2001年10月开工至2002年10月贯通的一年时间里,未发生一起塌方和安全质量事故,其成功突破高原冻土施工难题,被中国工程院等权威单位评为2002年全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况成明也因表现突出,被铁道部授予“火车头奖章”。 鉴于况成明的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2003年6 月,我将他的先进事迹以内参形式反映到中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出批示,要求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学习况成明同志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关心群众、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青藏铁路工地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余绍水,可可西里“儒将” 中铁十二局青藏铁路指挥长余绍水被称作“儒将”,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有着渊博的学识,而且还具有“铁道兵”的刚毅和果敢,他带领全体青藏线职工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重难点施工任务。� 他们局承建的青藏铁路工程地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山延亘,路与天齐。 青藏铁路清水河冻土试验段是青藏铁路试验内容最多、里程最长的高温冻土试验段。为减小高温冻土的危害,设计单位在可可西里边缘设计了全线最长的特大桥和最密集的桥梁群,桥梁总数36座,总延长达公里,其中清水河特大桥绵延公里。如何控制桥梁桩基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预防高温冻土对构造物稳定性的危害,使构造物保持长久稳定,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建设者面前。�余绍水几乎找遍了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专著,无数次地请教冻土专家,他认识到,桩基施工必须努力避免对冻土层注入新的热源。他们经过反复实验,找到了在桩基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冻土层产生热扰动的有效方法:在离工地较远的荒芜地带打井,存储施工用水与远离线路中心的冻土层进行热交换,将水温降到摄氏3 度以下,再进行混凝土拌合。同时撑起遮阳篷、安装鼓风机,降低原材料温度。�余绍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建工程、抓环保,他都不允许留下任何一点瑕疵和遗憾。他指挥修建的桥梁群和路基工程,堪称精美的工艺品。2002年7 月,他发现大桥工地一个刚拆去模型的盖梁出现皲裂,有可能留下质量隐患,当即脱口而出“炸掉它!”陪同他的现场负责人说:“在高原上喘口气都很困难,一粒沙、一颗石子都来之不易,炸掉多可惜呀!”看着他们一脸疲倦和乞求的眼神,余绍水思想也很矛盾,但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高原铁路,他硬起心肠说:“这件事情绝不能马虎,我们要的是响当当的国优!”目前,中铁十二局已完工程优良率达到98%,2 个试验段被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如何在施工中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又一难题。 “修建青藏铁路是百年大计,而搞好高原环保则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这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指挥长可谓深怀内秀,满腹经纶。他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出发,潜心钻研高原铁路施工和高原环保的客观规律,提出“边施工边恢复”的科学施工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小切口微创手术”。其程序极其精密和严紧:开工前,通过摄像、照相,准确地做好工地及周边地貌的记录工作,划定最小的施工限界;施工中,职工们小心翼翼地将植被连根平铲,码起来养护好;施工后,按照事先记录的地貌特征恢复植被。 一次检查工地,他发现有一块锅盖大小的稀疏草皮没移走,推土机就开始作业了。余绍水立即下令停机。工地负责人说,那块草皮是施工人员工作疏忽,移植时被遗漏的。余绍水一听就来气了:“你知道不知道,这块草皮的形成要成千上万年,比我们身上的皮肤还珍贵,你必须亲自给我移走,而且要确保成活!”那位负责人不敢怠慢,将草皮移植到指定地点,每天浇水,直到那片绿色生命成活。 在路基施工中实行“小切口微创手术”,是余绍水的一大发明。他们总结的“分段施工、分段通行、边施工边恢复”的施工方法,被形象地称之为“小切口微创手术”。开工前,通过摄像、照相,准确地做好工地及周边地貌的记录工作。开工后,将路基分成一个个施工段,一段进行填筑施工,另一段用以施工车辆和人员通行,不准越“雷池”一寸,严防超宽埋压植被,将“创面”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集中20多台洒水车对工地喷水降尘。施工后按照事先记录的地貌恢复植被。� 2002年6 月间,在楚玛尔河大桥建设工地,聚集了上千只大腹便便的藏羚羊,如同一片流动的彩云。可眼前火热的施工场景使它们望而却步。此时正值施工黄金季节,在高原,一年的有效施工时间非常短,如果停工给它们让路,将会给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面对这些藏羚羊含着哀戚的目光,让人撕心裂肺。停还是不停?余绍水心里矛盾极了,寻着藏羚羊的足迹急匆匆奔波十多公里,由于着急和高原反应,引起脑供血不足,突然两眼出现暂时性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被司机和医生扶上汽车,回去吸了几个钟头的氧气后,挣扎着爬起来,摸索着拿起电话,果断地下达了“停工让道”的命令。 到8 月份,藏羚羊们又携儿带女返回可可西里,这时,他们接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关于再次停工为藏羚羊让道的建议。余绍水毫不犹豫地再次下令停工,前后两次总共停工十二天。之后,余绍水改进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夺回了为藏羚羊让道损失的时间,优质高速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上青藏线后,余绍水向上级领导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如无特殊情况,自己可不参加集团公司在内地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开工以来,他大部分时间吃住在海拔4600米的工地指挥部,有时干脆住进施工队的帐篷里。� 青藏铁路第一长桥清水河特大桥,桩基长度加起来有14万米,相当于十几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施工任务十分艰巨。去年7 月,桩基施工常常出现偏孔、塌孔。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几十次研讨,都没有找到原因。“我下去看看!”心急如焚的余绍水一言既出,大家愕然:直径只有 米左右、深达20多米的桩孔底部空气稀薄、超低温,桩孔随时都有滑塌的危险、一个冰块砸下去都会构成致命伤害。几位技术人员上前阻拦,都争着要下去。余绍水说:“别争了!我是指挥长,还是我上,你们放心吧。”他脱掉棉衣,背起氧气瓶,将缆绳系在腰间,一米一米地向下滑,光线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稀薄,下到地层深处,从上面滑落的石头,砸得安全帽叮当作响。再往下降,呼吸越发困难。每下降一米,死神似乎就向他走近了一步。他以坚强的毅 力,借着手电筒的光线,认真细致地观察洞底的每一点细微变化,终于发现是由于旋挖钻机偏孔是遇到孤石和冰层等原因造成的。于是,他们采用加装导向板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于长时间在高原工作,余绍水出现了四肢麻木、心脏肥大等症状,他白天带着药上工地,晚上回到驻地输液。一个多月下来,一双手被针头扎得血痕点点,每次打针,护士都是含着泪寻找进针头的位置。 在青藏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领导干部依靠科技,珍爱环境,以人为本,争创一流,顽强拼搏,哪有危险哪里上。体现了新一代领导干部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 李金城,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0年12月,38岁的铁一院兰州分院副院长李金城被任命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的第三代青藏铁路项目总设计师。在青藏铁路勘测设计阶段,在现场的7 个月里,李金城在无人区工作长达3 个月之久。 2000年8 月,初测工作进入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无人区”。9 月7 日,剩余工作量只有40多公里了,由于远离公路、交通不便、野兽侵扰和不可预测天气变化的影响等困难,只能采取非常规手段来完成。� 李金城挑选了20多个年轻小伙子,每人自备了十几个面饼和六七瓶矿泉水,9 月8 日5 点钟从唐古拉山兵站出发了。快进山时,天下起了大雨,越下越大,车开了十几公里就陷入了沼泽中,他们想方设法把车推出来时,已是中午。为选线准确,李金城带队弃车,背着沉重的测量工具,徒步走向远离公路60公里的沼泽地带勘察。� 这时,大雨变成了鹅毛大雪和冰雹。他们开始轮流背着仪器和工具徒步往工地走。下午3 点钟后,雪越下越大,50米以外已看不清人的面孔。大家只好蹲下来,背着风雪啃几口冰冷的大冰饼,喝两口结着冰花的矿泉水。到了晚上8 点钟,雪停了,天渐渐黑了,大家开始借着手电的微弱光亮干活。为了节约电池,每干完一个点儿,大家向继续前行时,都要把手电关上,在坑坑洼洼的草地和沼泽泥泞中摸黑前行。� 夜深了,大家都累得精疲力竭,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有些人快支持不住了,这时,李金城要大家一定挺住,并作出妥善安排:设导线点距离不要太远,要随时清点人数;扔掉部分食品和水,尽量减轻负担,大家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因极度缺氧和劳累,有的同志禁不住倒在泥泞的草地上就睡着了。 李金城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又有心动过速和因缺钾导致的周期性麻痹症。经过三天两夜的连续苦战,他已极度劳累,完成任务后,他下肢无力,整个人瘫坐在了地上。他用微弱的声音对队友说:“你们把仪器都放下,由我照看,这样轻松好走路。回去后,明天再叫别人来接我。”队友们死活也不干,对他说:“把你放在这里,不死也会被狼吃掉。咱们是一个整体,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于是大家硬是跌跌撞撞地抬着他向外走出了无人区,与死神擦肩而过。
犬细小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急性出血肠炎或化脓性心肌炎,其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50%。病犬的呕吐物和粪便是主要传染源。临床上表现的肠炎型常发热呕吐,腹泻带血,2日内脱水而死亡。心肌炎型常发生于幼犬,突然发病,呼吸困难,心悸亢进,突然死亡。此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综合防治。一是要搞好犬的免疫接种。一般来讲国内生产的犬细小病毒灭活疫菌都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如使用犬五联苗疫苗时,对30~90日龄的犬应注射3次,90日以上犬注射2次即可。一般间隔3~4周,每次注射2毫升。以后每半年加注1次。若用犬肝炎、肠炎二联苗时,免疫程序同前,每次注射量为1毫升。二是要注意观察和隔离,严格搞好消毒。当犬发病后,应及时对犬舍和饲具用2%~4%烧碱、1%福尔马林、过氧乙酸或5%~6%过氯酸钠反复消毒,对无治愈可能或病犬,应早扑杀或焚烧、深埋。三是对轻症病犬,应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用生理盐水补液,用碳酸氢钠液防止酸中毒,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也可用抗犬细小病毒高血免清进行治疗,每犬皮下或肌肉注射5~10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用3次。
你先给狗吃点氧氟沙星的药看看。一般对治疗肠胃炎有效果。如果没效果,看兽医。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的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开工累计亿元。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广网北京5月2日消息青藏铁路建设部门1日向记者介绍,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 据新华社报道,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线1142公里的轨道去年已全部铺通。青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工程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将于今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为了青藏铁路早日开通运营,青藏铁路全线上万名建设者,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正在为青藏铁路建设奔波忙碌着。 专家称,青藏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加快西藏、青海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铁路运输将大大降低进出藏客运和货运的成本。 “天路”通车将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货车试运行1日全面启动。这条铁路的开通将使270万西藏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包括他们的煮饭方式。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一户牧民的帐房前,16岁的藏族姑娘群桑卓玛笑着对记者说:“等火车通了,我们家烧火做饭就可以不用牛粪了。” 在茫茫的青藏高原,寒冷的冬季占去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由于煤炭资源缺乏,牛粪是高原上牧民的主要燃料。然而,牛粪的长期、大量燃烧,剥夺了草原的理想肥料。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去年全线贯通,并将于今年7月1日投入试运营。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在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群众看来,这条神奇的铁路不仅能够把高原上稀缺的煤运进来,把皮货运出去,兴许有一天,世代放牧为生的牧民们,还能坐火车去看看外面,他们与世界的距离将被拉近。 52岁藏民索措是拉萨一家小饭馆的老板。他说:“铁路通车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上老伴从家门口乘火车到首都北京游一游,再到更多的地方去看一看!” 旅游业专家认为,青藏铁路沿线将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黄金旅游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藏铁路的开通将把“丝绸之路”与布达拉宫连接起来,成为中国西部新的黄金旅游热线。如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已纷纷与西藏就共同发展旅游业进行磋商。索措说:“等各国的游客都进来了,我的小饭馆一定会更红火!”据西藏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预测,2010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有望达到528.24万人,旅游产业直接收入可达58亿元。2005年,西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9.3亿元。黄弟福还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 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此外,公司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青藏铁路2006年7月试运营提供两套供氧方式2006年4月23日,据青藏铁路公司介绍,2006年7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行的列车,将为旅客提供弥散性供氧、氧气面罩供氧两套方式,尽量减轻旅客在列车内的缺氧状况。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保成介绍,根据青藏铁路沿线缺氧的情况,青藏铁路公司将尽全力在列车车厢内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车内共设置了两套供氧方式,一套是弥散性供养方式,类似“中央空调”,这将使整个车厢内的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旅客座位旁边设置的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就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另外,运营后的每趟列车内将配备一名大夫和一名护士,采取车内急救应急措施。首趟“青1”次进藏旅客列车2006年7月1日上午9时从青海格尔木火车站始发,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这是第一列发往拉萨的旅客列车,标志着青藏铁路开始全线通车运行。高原“天路”全线通车 2006年7月1日,一个注定要被写入历史的日子。这一天,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改写。1日,青藏铁路庆典“青1”和“藏2”分别从格尔木和拉萨出发,火车第一次驶上了青藏铁路。2日零时13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在经过13小时01分钟的旅行后,安全抵达格尔木。这标志着世界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2日零时31分,从格尔木开往拉萨的“青1”次列车安全抵达拉萨。从1日11时05分发车至抵达拉萨,“青1”次列车沿途经过45个车站,历时13小时26分钟。进藏和出藏列车先后启动1日7时20分,格尔木火车站。持有首趟进藏旅客列车——“青1”次列车车票的数百名旅客开始陆续登车。8时30分,旅客基本登车完毕。9时,车门关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12名记者获准登上首趟进藏列车,进行随车实时报道。1日11时05分,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青1”次列车启程前往拉萨。7分钟后——1日11时12分,从拉萨开往兰州的青藏铁路“藏2”次旅客列车也缓缓启动,驶离拉萨火车站1号站台,列车上有700多名乘客。目送着汽笛声中缓缓远去的列车,专程赶来参加通车庆祝大会的藏北那曲牧民嘎央说:“从骑马、坐汽车到乘火车,祖辈们千年的梦想,没想到在我这一代竟成了现实!”高原景色美不胜收1日12时40分,首趟进藏“青1”次列车穿过昆仑山隧道;13时20分,过清水河特大桥。记者在现场看到,清水河特大桥四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大桥一眼难见尽头。列车到来时,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索南达杰保护站的文嘎、嘎玛等几名巡山队员向列车行注目礼。此后,“青1”次列车先后经过玉珠峰、不冻泉、楚玛尔河、五道梁、日阿尺曲、沱沱河、通天河、雁石坪、布强格等车站……宛如一条长龙穿行在茫茫高原上,打破了亘古荒原的宁静。列车一路南行。窗外时而下雨,时而飘雪,时而有彩虹出现。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青藏高原“十里不同天”的天气。雪山连绵不绝,高原上特有的景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占领”了不少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列车创造铁路史上新纪录出藏的“藏2”次列车也是一路“过关闯将”,直向北行。1日14时51分,经过310多公里的行驶,列车通过藏北重镇那曲火车站。1日17时35分,“藏2”次旅客列车缓缓通过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车站。这是旅客列车首次通过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1日17时38分,列车以84公里的时速,平稳地穿越海拔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车上700多人有幸成为第一批搭乘旅客列车经过世界铁路最高点和抵达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的旅客。藏族旅客扎巴旺达说:“唐古拉这个连动物都难以生存的地方,火车能通过,真是奇迹。”乘客周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站在了世界铁路的最高点,感到无比自豪。”1日18时05分,首趟进藏的“青1”次和首次出藏的列车“藏2”次成功在布强格车站“擦肩而过”。人们一片欢呼,因为,这意味着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经历了旅客列车的完全检验。西藏不再没有铁路和火车“擦肩”之后,两列火车在接受过检验的铁路上各自奔向自己的目的地。1日19时31分,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顺利通过长江源头第一桥——沱沱河长江源特大桥和沱沱河车站。20时23分许,列车到达风火山隧道。20时46分,列车通过楚玛尔河车站。21时45分,抵达清水河特大桥。22时20分,过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1日21时18分,“青1”次列车驶过那曲站,穿越藏北高原,直奔拉萨。拉萨城里,礼炮声声,烟花绽放,人们对列车翘首以待……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西藏自治区结束了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这必将为西部大开发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青藏铁路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将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将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7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将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来到风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对联所吸引:“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严寒、缺氧。来自陕西咸阳的中铁二十局300多名建设者,参加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攻坚战。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同时,中铁二十局还给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吸氧装备,并提供抗缺氧药物,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吸上足够的氧气。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虽然这里施工条件最恶劣,职工高原病发病率却是全线最低。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产生的弃碴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弃碴含土量约为15%至20%,隧道地质结构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为了确保了施工质量,中铁二十局投资52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一流的隧道施工设备,在洞内实现了有轨运输,建起了高压蒸汽锅炉、暖风机站和洞内保温、降温系统,解决了洞内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2002年10月19日,风火山隧道—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经过建设者们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今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破土动工,这个车站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建成后将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届时,它将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我国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从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格尔木市向南行进约30余公里,就来到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高原铺架基地—地处海拔3050米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之初,这里还是黄沙漫舞、人迹罕至、一片凄凉。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铁一局500多名职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顶风沙、风餐露宿,打响了人与自然的搏击战和铁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攻坚战,克服重重难关,扬起了青藏铁路起步的“龙头”大旗。铺架基地从去年3月开始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钉联生产线从4月开始试生产。郭秀春说,南山口铺架基地承担着青藏铁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轨铺架任务。青藏铁路所经线路横亘“世界屋脊”,由于高寒、缺氧、低压,加之坡度大、温差大、风沙多、雷电多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和运输带来巨大困难。当前,国内生产的铺轨机、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适应能力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废气,造成环境污染。而青藏铁路设计最大坡度为千分之二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铁路铺架的一只“拦路虎”。为此,中铁一局调集了具有丰富铺架经验的专家,对国产铺轨架桥机械和内燃机车进行改造,提出了研制补氧增压设备,改造机械、机车车辆设备,预防严寒、风沙、雷电等一系列具体解决方案和措施。经改造后的铺轨架桥机和内燃机车,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业,动力性能良好,设备运转正常,环境污染极小。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铺架技术上的空白,从而为青藏铁路铺架提供了设备保障。从去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开始铺轨至今,中铁一局以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他们创造了最高日铺轨6575米、日架桥孔的记录,这一速度与平原地区铺架速度基本相当,并确保了安全与质量。 ■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清水河特大桥位于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全长公里,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特大桥,也是整个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的重点控制工程。清水河特大铁路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这里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同时这里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厚度达20多米,且含冰量高,这给修建青藏铁路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解决高原冻土区施工难题和保护好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勘察设计的专家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措施。清水河地区季节性温差明显,夏季最高温度达38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冻土区就会出现热融湖塘、暗河、冻涨球等现象。除了在地表能看到的热融湖塘外,到了夏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还会在地下20米至30米之间形成暗河;而到了冬季,热融湖塘和暗河由于气温的急剧下降,会形成突出地表的冻涨球。如果处理不好冻土问题,修筑的铁路将会变成高低不平的搓板路,留下运营隐患。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个别桥墩因天寒出现了龟纹,为了保证桥墩的质量,中铁十二局指挥部已经炸毁了三座这样的桥墩。去年10月29日,清水河特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在巨龙般逶迤而去的大桥下,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现在,铁路路轨已从这座大桥上顺利铺架通过。在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清水河铁路桥已经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从昆仑山北缘的纳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像巨人的双臂托起飞驰而来的列车。这座大桥就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大桥全长米,桥面距谷底米,是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的铁路桥。它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这里冲积地层形成的峡谷,犹如利斧将一座高山从中劈开,三岔河大桥的两端就悬架在地势陡峻的山崖之上。中铁十四局三公司承担了三岔河大桥的施工任务。类似规模大桥的施工,在内地正常工期需要两年。但这座桥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的重点控制工程,承担着为前方铺轨架梁运输物资的任务,因此大桥建设的控制工期只给了一年时间。为了保证按进完工,他们只好抓紧时间,就是寒冷的冬季也必须施工。一二月份,当地气温最低到零下30多摄氏度,桥墩混凝土浇筑首先要解决保温难题。他们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了模板内通蒸汽保温,模板外生火炉,外罩棉被、篷布的方法,硬是在冰天地中创造了一个相对温暖的小环境。经过建设者的顽强拼搏,三岔河大桥从2001年8月22日开始施工,去年8月30日如期竣工。
狗狗翻肠子也是细小 这时候的狗狗会不吃东西 然后精神不好 虽说得了细小死亡率很高 但是不要放弃对狗狗的治疗你要带它去宠物医院治疗啊 期间是要禁食禁水的我家狗狗刚买来的时候也得了这病 挂了一个礼拜的吊针 病好了所以啊 你要有信心啊 你有信心狗狗才有信心战胜病魔的
192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82 浏览 1 回答
277 浏览 7 回答
103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7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200 浏览 7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193 浏览 5 回答
166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