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教学月刊社微信公众号“教学月刊”所发布的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高考作文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关于这篇文章,有批评的,有赞扬的。
赞扬的声音,大抵是认为这孩子的功底好,有思想,文章有深度。
批评的声音,可能和屏幕前你我的感受有点像。即文章通篇有较多的哲学概念堆砌,相对晦涩。人们觉得,满分作文应当“接地气”一些。曲高和寡就失了写作的初衷,晦涩难懂之下,再好的思想也无法传播。毕竟也没几个人看不是吗?
据介绍,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同时,“教学月刊”在发布该篇作文时还附上了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的点评。
作家马伯庸称,该篇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而他认为关键之处在于“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表示,好的作文本来就该个性化表达,不是千篇一律,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严密的逻辑,也确实也存在比较晦涩的问题,“近年来,高考作文强调思辨,一般学生很难有深度的思辨。”
而知乎用户,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硕士@飞奔的马达 直言:“该篇文章中关于专业概念的引用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这样的文章拿满分对其他考生不公”,他的观点获得点赞数达万。
一千个人读书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到底评分老师怎么确定是满分作文的现在只有当事人知道。
但是第一,其中的哲学概念被指出有许多错误,说明这些语文老师并不了解哲学,哲学素养不够;第二,暴露出了高考评作文的一些弊病。那就是老师在评分时由于时间的紧迫等等原因,可能评分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