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观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
1.二级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二级景观类型从面积和斑块数两方面进行比较。经过13年的时间,有林地的面积大大增加,增加,而沼泽地和疏林地的面积大大减少,分别减少了4802hm2和1199hm2;有林地的斑块数明显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剧。从总体看,林地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在控制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沼泽地的面积减少了,疏林地减少面积,沼泽地面积的减少将间接的影响该地区的局部气候;采伐迹地减少和其他用地减少,非林业用地减少,这与当地的封山育林及改变森林经营措施是密不可分的,反映了林区森林植被恢复、景观质量提高的基本过程。见表3-9。
表 3-9 1987 年与 2000 年二级景观类型组成变化分析表
2.三级景观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变化
由表3-10、图3-5分析,红松林占总体面积的比例从1987年的增加为2000年的,斑块个数由1987年的42增加为2000年的104,说明景观中红松斑块面积增加,优势度上升;云冷杉林的面积增加到,斑块数也由15块增加到80块,落叶松也呈现相类似的变化趋势,从增加到,比例由上升为,针叶混交林面积由减少到,斑块数由162增加到239;针阔混交林的面积由增加到,斑块数由355增加到1059;柞树林的面积由减少到,斑块数由393增加到545;阔叶混交林面积由减少到,斑块数变化不大,白桦林占总体面积的比例从1987年的增加为2000年的,斑块个数由130块上升为1164块,表现为优势度上升。而杨树林的比例由减少到,斑块数由836减为370,表现为优势度下降。通过比较,从1987~2000年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水胡林,面积由减少到,其次是杨树林,面积由减少到,减少,再者是阔叶混交林,由1987年的减少到2000年的,减少,三者表现为明显的减少态势;落叶松的面积有所增加,由增加到,增加,2000年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最多是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和白桦。
表 3-10 1987 年与 2000 年三级景观类型指数对比
图 3-5 不同年份林分面积
对于分形指数,1987 年的排序是杂木林 > 混交林 > 红松林 > 白桦林 > 阔叶混交林 > 水胡林 > 杨树林 > 柞树林 > 落叶松 > 针叶林 > 云冷杉林; 2000 年的排序水胡林 > 杂木林 > 柞树林 > 白桦林 > 云冷杉林 > 红松林 > 阔叶混交林 > 杨树林 > 落叶松 > 混交林 > 针叶林,1≤MPFD≤2,值越大表明斑块边界形状越复杂。可见分形指数变化大的均是斑块及面积较小的景观类型,且小班块的边界形状更复杂。
对于斑块密度,1987 年斑块密度排序为阔叶混交林 > 落叶松 > 杨树林 > 柞树林 > 针阔混交林 > 水胡林 > 针叶混交林 > 白桦林 > 红松林 > 杂木林 > 云冷杉林; 2000 年的斑块密度排序为阔叶混交林 > 落叶松 > 白桦林 > 针阔混交林 > 柞树林 > 杨树林 > 针叶混交林 > 杂木林 > 红松林 > 云冷杉林 > 水胡林。比较两期的斑块密度排序变化不大,可见斑块密度在一定意义上揭示景观破碎化程度,斑块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空间结构特征。
( 二) 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
表 3-11,对比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情况,斑块数量由 1987 年的 8079 块增加到 2000 年的 13749 块,增加了 5670 块,最大斑块指数( LPI) 大幅降低,由 1987 年的 0. 2486 下降为2000 年的 0. 0976,斑块密度( PD) 从 1987 年的 4. 5798 上升为 2000 年的 7. 2415,这些指标均反映出该地区 2000 年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破碎度则指示着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景观多样性指数( SHDI) 由 1987 年的 0. 4904 下降到 2000 年的 0. 4175,也揭示景观的多样性下降,具体表现在有林地的面积明显增加,而由于不同的树种其变化情况不同,这在后面有所分析。景观分维数( MPFD) 和均匀度指数( SHEI) 变化不大,但总体是2000 年相对于 1987 年有所下降,说明景观在地域分布上越来越分散。
表 3-11 二级景观类型景观指数对比Table 3-11 The second landscape type index comparison in 1987 and 2000
表 3-12 分析结果表明,对比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景观情况,斑块数量呈现增加,斑块数量由 1987 年的 8916 块增加到 2000 年的 11184 块,增加了 2268 块,最大斑块指数( LPI)大幅降低,由 1987 年的 0. 2492 下降为 2000 年的 0. 07215,斑块密度从 1987 年的 4. 05 上升为 2000 年的 6. 37,这些指标均反映出该地区 2000 年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而景观的破碎度则指示着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均匀度指数表征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分配的均匀程度。Shannnon 均匀度指数( SHEI) 愈趋近于 1,就愈表明该区的各类型分布愈均匀。该地区的 Shannnon 均匀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区的类型分布不均。反映斑块周长和面积比率的景观形状指数( LSI) 以及反映景观形状复杂性的平均斑块分维数等指数均有所减少。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由 1. 79 减少到 1. 58,反映了景观多样性的下降,具体表现为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的差异有所增加。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景观格局多样性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生境,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反之,则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香农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减小,说明景观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或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表 3-12 三级景观类型景观指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