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是怎么管教你的吗?如今你是不是在用类似的方法管教着自己的孩子呢?这些年我们碰到过许多父母,他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其实是受了小时候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影响。比如,小时候父母对他们极其严厉,所以现在他们不想重蹈覆辙,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父母通常是和孩子讲道理,而不是对孩子严加管教,“好好跟孩子说”成了许多父母的座右铭。不过,即便真的跟孩子“好好说”,父母的目的也是尽力让孩子认识到哪里错了。其实到底错在哪里,孩子们一般都很清楚,他们想要的只不过是逃避惩罚罢了。
跟孩子只讲道理却没有严加管教,只会助长孩子的威风,因为父母一旦把孩子当成了大人、以大人的口吻跟他们说话,孩子就会推而广之,认为在其他的事情上也应该受到这种礼遇,结果呢,孩子就一天比一天过分了。
小孩都需要管教,需要有原则的父母,惩罚他们时说到做到;孩子无法无天,父母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只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的。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那么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觉得你应该能做得更好。”
不要对孩子说一些没用的空话。比如:“你要再把篮球往墙上砸的话,我以后就不让你再碰球了”。这是空话,根本无法兑现,孩子以后当然有机会碰球,所以父母就显得很愚蠢被动了。因此,父母说话前一定要自己先掂量几分,更要说到做到,真正能教育孩子的不是说出来的话语,而是采取的实际行动。如果父母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就会记在心里。有些孩子经常跟我说,他们都知道如何逃脱惩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先掂量几分、说到做到,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就会多几分
如果大人不想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就应该首先在家里杜绝这种情况,让孩子懂事起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多使用“请”和“谢谢”这些字眼,就应该让他们首先在家里用起来。家里行得通,以后在外面才会行得通。
比如说,孩子经常出言不逊,父母在惩罚他之前可以首先给予警告。警告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机会,能让他们学会自制。
警告其实就是一种选择,相当于在告诉孩子:“你要么对我客气一点,要么就到自己房间去安静地坐着,怎么选择就看你的。”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控制权,也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如果他们受到了惩罚,也是咎由自取,而不是因为父母的“严厉”管教。再比如,孩子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父母就可以告诉他:“你把衣服(玩具)洗干净了才能穿(用),其他没洗干净的我先没收,等你学会照顾它们了再来拿。”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选择,而实际上真正掌控大局的还是父母。
这条建议来自我们的朋友克里安和菲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抽出身来,孩子嘛,自然会气得七窍生烟。记住,不要跟孩子争吵。孩子跟父母吵架,不是为了让父母顺从他的心意,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两者对孩子都是毫无益处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说“我很爱你,所以不跟你吵”,然后走开。这种方式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十分有效。
孩子犯了错误以后,父母可以问问他,他觉得应该怎么办才好,这是在给他机会好好想一想,让他自己做出抉择。孩子一旦想出了解决方案,自我感觉就会更好。假如孩子觉得难办,可以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所有的家长都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教训孩子的时候,矛盾可能会很快激化,情绪化的行为,例如大发脾气是毫无益处的;另外,家长做出某种行为,后来又因此感到愧疚,这样也是不好的,因为这样做只会助长孩子的威风,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自己竟然可以在父母身上造成如此激烈的反应,同时他还会觉得,自己不是偶尔一次做错了,而是本性很坏。相反,如果父母给孩子一个选择,同时与相应的惩罚措施挂钩,孩子一旦受到惩罚,父母就可以在他面前表现得富有同情心了。同情心能维护亲情,惩罚则给了孩子教训;情绪化则毫无用处,它只会把事情复杂化,让孩子不知所措。
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最好选择走开;如果是在车里,父母可能需要停止说话,等到回了家,平静下来,大家再好好处理问题。负面的情绪不会触发积极的行为,父母必须给自己留出时间,才能不带主观情绪地管教孩子。
不论选择何种方式,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父母的管教方式若是不能坚持,孩子就会记在心上,觉得只要把难过的那段时间熬过去就能万事大吉;相反,重复则会加深印象。不管是哪个年龄的孩子,关键的一点总是坚持不懈。
内容来源:如何管教学龄期的孩子?-Touchbox小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