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辛的古典主义悲剧《费德尔》作为“三一律”的典型之作,偏离了它的神话原型,费德尔的心理结构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体,尽管如此,《费德尔》依旧与古同质。关键词:拉辛 《费德尔》 原型偏离 心理分析 与古同质让•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最重要的悲剧家,他的创作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舅妈收养。拉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人生中有几件影响其创作的事情:一是修道院詹森派教土的培养,教他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对古代西方文化有精深的理解;二是莫里哀剧团排演了他的最初的剧本《德巴依特》、《亚历山大》,使他掌握舞台剧的创作经验;三是他的才情受到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赏识,曾任国王的史官和私人秘书,经常出入宫廷,使他对贵族宫廷生活得以实地观察,也为他赢得了国王的保护。《安德洛玛克》(1667)和《费德尔》(1667)两部古典主义悲剧的巅峰之作奠定了拉辛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在君主专制强盛的法国更是风行,产生了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等著名作家。古典主义反映在文学上,最主要的特征是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者将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他们采用古代文学的体制和题材,以古代人物折射时代生活的图景,也迎合了当时仿古崇古的审美趣味。他们创作的古典主义戏剧在体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恪守“三一律”,即“三整一律”,指时间一律、地点一律、情节一律,也就是说,剧情只能在24小时内完成,事件要发生在同一地点,全剧只能有一条线索。古典主义的这些清规戒律给创作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但是它毕竟契合了法国人讲究艺术集中、结构匀称的审美需求。即使这样,三一律在某些方面仍然成为创作的桎梏,如何“带着镣铐跳舞”是古典主义戏剧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拉辛表现出了天才的创作智慧,在他人束手无策之处,创造性地使剧情于简洁中见丰富,在单向的剧情发展中大波迭起,因此,他的悲剧成为三一律的典范之作。《费德尔》是拉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辛古典主义悲剧的成熟之作。在该剧中,拉辛从古希腊神话吸取材料,将古希腊悲剧的逆转、苦难成分和法国悲剧的奇情因素结合起来,赋予了神话原型从古希腊穿梭到十七世纪所表现出来的新的人文内涵,深刻分析了费德尔乱伦情欲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人类成长道路中“从希腊到巴黎”的与古同质。一、 神话原型的偏离《费德尔》的故事源自古希腊希波吕托斯的神话传说。希波吕托斯是雅典国王忒修斯的儿子, 他追逐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为能够与女神有非凡交往而自豪,从而拒绝与其他女性交往,甚至藐视爱神阿弗洛狄忒。这使爱神十分恼怒,于是她让继母费德尔疯狂地爱上希波吕托斯,却被其拒绝。费德尔蒙羞自杀,留下遗书诬陷希波吕托斯对她不轨。忒修斯看到遗书气急败坏,放逐希波吕托斯,并用海神的诅咒处死了他。在拉辛的悲剧《费德尔》中,爱神与狩猎女神的形象不再出现,希波吕托斯也不再是追逐女猎神的寡情的年轻猎手,他爱上了家族世仇的妹妹阿丽西。费德尔在得到忒修斯的死讯后向王子表白了爱情,却遭到他的拒绝,这让她羞愧难当。然而国王的死讯只是讹传,当费德尔得知国王与王子将一同回来的时候,保全名誉的私欲使她接受乳母的计谋诬陷王子对她图谋不轨。在这个过程中,费德尔也曾犹豫过,理智多次催促她坦白隐情,但是当忒修斯把儿子爱恋阿丽西的事实告诉她,费德尔完全丧失了理智。妒火中烧的她沉默着任由希波吕托斯被海神的巨马蹂躏肆虐。当希波吕托斯的死讯传来,费德尔又痛不欲生,喝下美狄亚毒药并承认诬陷的事实。最后,由忒修斯这个无知而勇敢的英雄来结束整个悲剧,“我会忘了历史的恩怨,把她(阿丽西)作为自己的孩子”。希腊神话是整个欧洲文学艺术的土壤,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品中,尤其是悲剧作品中,神话原型随处可见,拉辛特别善于从神话中吸取营养,神话原型构成了他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但是,拉辛不是对原型忠实地照搬和复制,而是偏离了原来的神话形象,将原来的神话情节进行了某种改编,将原来的原型人物进行了一些增减,并赋予给人物新的性格因素,从而使悲剧不仅具有由古传承的崇高感,还蕴涵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心理因素,从而使悲剧在表现人性方面更具有价值。《费德尔》就是这种典型。对照《费德尔》与它的神话原型,我们不难发现有三处偏离:爱神阿弗洛狄忒的缺席、女猎神阿尔忒弥斯的置换、费德尔自杀的变质。在神话原型中,悲剧是爱神因为不满希波吕托斯对她的蔑视而一手操纵的,她用情欲控制费德尔,并产生了巨大的毁灭性。在《费德尔》一剧中,拉辛似乎并没否认爱神 的存在和影响,剧中女主角一再宣称:“天上的诸神可以为我作证,他们点燃我的欲火,使我血液沸腾。他们为了赢得这残酷的光荣,不惜诱惑一个懦弱的灵魂。” 她指责爱神说:“刁钻的维纳斯啊!我心里乱成一团!你真是残忍之极,非同一般。” 但是,《费德尔》的爱神维纳斯和神话原型中的爱神阿弗洛狄忒本质上是不同的。在《费德尔》中,爱神不再作为具体的形体出现,不是悲剧中的具体人物,她只是作为一种普遍力量与个别的主体相结合,神性因素,即爱或情欲,已成为个别主体的某些精神和灵魂,成为个别人物本身固有的内在因素。费德尔之所以把自己的情欲归诸爱神的支配,一是神话传统的因素作用,二是她无法控制自己那乱伦的、不洁的欲火的托词。因此,《费德尔》中悲剧的内涵发生了转移,它的悲剧性不是爱神复仇而造成的,而是乱伦的激情造成的。这乱伦的激情是一种人类个体无法控制的摧毁性力量,于是在费德尔的潜意识中,她自然将这一力量归结在爱神名下。这样一来费德尔就成了一个正受情欲煎熬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不再是爱神用以复仇的可怕工具,爱或情欲已经不是神性元素,而是人类本身固有的内在因素。另一位女神阿尔忒弥斯也在拉辛的剧作中消失了,在神话原型中,她是希波吕托斯追逐的对象,她的消失代表着希波吕托斯的精神追求的消失,其实,希波吕托斯的精神追求只是发生了转换,因为在《费德尔》一剧中她被另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阿丽西置换了。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阿尔忒弥斯是一位猎神、月神和处女神,她的形象是一个身穿猎装、背负箭筒的年轻女猎手,因此她象征着纯洁、奔放和野性的力量。在希波吕托斯的神话中,他学会了狩猎之后就终日与猎神在森林中追逐野兽,因为有了这种追求,他甚至嘲笑阿弗洛狄忒,藐视爱情。在他身上,有一种神话时代的英雄情结,他所崇拜和追求的是野性的勇猛的力量,而不是爱情,他不受情欲支配。而在悲剧《费德尔》中,希波吕托斯的这种纯粹的寡情已经被颠覆了,尽管他追求像他父亲一样建功立业,并且性格冷峻,但是他却爱上了家族世仇的妹妹阿丽西,他一直被这种不适合的情欲关系而煎熬。在女猎神形象的被置换过程中,希波吕托斯的性格结构也发生了转换,由于阿丽西激起的费德尔的嫉妒,希波吕托斯的悲剧最终发生了。在神话原型中,费德尔蒙羞自杀,留下遗书诬陷希波吕托斯对她不轨;在《费德尔》一剧中,费德尔先诬陷希波吕托斯,然后在忏悔的情绪中喝下美狄亚毒药,并在死前解释了事情的真相。在对诬陷与自杀的分析中,不难发现:作为神话原型的费德尔直接受情欲支配,遭到拒绝蒙羞之后,便采取了毁灭性的举动,与她的情欲对象同归于尽,这种复仇式的疯狂充满了野性;在拉辛的悲剧中,费德尔除了受炽烈的情欲支配外,还受理性因素的制约,理性让她考虑了情欲以外的东西,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希波吕托斯于死地的,因为她害怕希波吕托斯将她的不洁告诉忒修斯,为了保持名誉和地位,她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她后来的自杀是因为理性的忏悔,并且因为临死前为希波吕托斯洗脱了冤屈而得到谅解。在对神话原型的重铸中,拉辛为他的悲剧注入了更多人性的因素,从而对神性进行了颠覆,使作品具有新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