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有: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传统家族文化研究、闽南传统家族的结构、功能与社会变迁研究、闽南家族经济活动方式研究、闽台家族社会比较研究、两岸连氏研究等。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海文献整理与研究、闽海人物年谱编撰、闽南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明清涉台诗文研究、林语堂研究等。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方言研究、闽南方言口传文学研究、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闽南方言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民间信仰文献整理与研究、闽南民间信仰的缘起及其流变研究、闽南民间信仰与各历史时期民众社会心理研究、闽台宗教文化与民间习俗比较研究等。闽南民间艺术方向,主要开展闽南民间舞蹈研究、闽南民间音乐研究、闽南民间美术研究、闽南戏曲研究等。 (图册资料来源 ) 截至2012年12月,闽南文化研究院共有研究人员50人,其中荣誉教授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4人,博士30人,研究力量雄厚。高级职称人员占总数的;50岁以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50%,45岁以下人员占总数的,研究人员学科背景为中国语言文学的有25人,为历史学的有17人,为宗教民俗学的有2人,为艺术学的有1人,为经济学的有1人,学科结构与基地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其中,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陈支平教授,学术骨干为邓文金教授、王建红副教授;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陈庆元教授,学术骨干为肖庆伟教授、张桂兴教授和陈煜斓教授;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马重奇教授,学术骨干为张嘉星研究馆员、杨秀明教授、施榆生副教授;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林国平教授,学术骨干为郑镛教授、张晓松教授;闽南民间艺术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郑玉玲教授,学术骨干为郭立红教授、周淑真副教授。 学术与研究团队 【闽南民间信仰研究所科研团队】林国平教授、郑镛教授、张晓松教授、段凌平副教授、马海燕讲师、钟建华讲师、罗臻辉助教、蔡惠茹讲师 【闽南方言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马重奇教授、施榆生副教授、张嘉星研究馆员、杨秀明教授、林颂育讲师、吴晓芳副教授、吴文文副教授 【东南海疆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1、闽海文献研究室陈庆元教授、萧庆伟教授、胡金望教授、汤漳平教授、邓文金教授、张则桐副教授、陈良武副教授、吕贤平讲师、胡明贵副教授、苏惠苹讲师、覃寿伟副教授2、林语堂研究室张桂兴教授、陈煜斓副教授、李少丹教授、向忆秋副教授、何时瑜副教授、李弢讲师 【闽南家族文化研究所科研团队】陈支平教授、王建红副教授、刘云副教授、郭联志教授、姬康讲师、潘茹红讲师、郑榕讲师、程群副教授、安拴虎编审、丁联副教授、朱均灵讲师、毛丽副教授、李毅婷讲师、施沛琳副教授 学术委员分会 主任委员:陈支平副主任委员:肖庆伟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马重奇、邓文金、王日根、王建红、杨彦杰、陈庆元、林国平、郑镛、张桂兴、胡金望、施榆生秘书:邓文金(兼) “十一五”期间,闽南文化研究院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7项,其中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65项,出版学术专著38部,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31篇,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10项。同时,自2007以来,先后主办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10余次。 2014年“弘扬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优秀传统,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4年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历时一年多时间编纂而成《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两套丛书,汇集了两岸专家学者智慧,填补了闽南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闽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闽台文化交流》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闽台文化研究的重要刊物,该刊物从2006年创刊至2012年已连续出版32期,刊发文章1000余篇,还与台湾东吴大学、中兴大学、真理大学、逢甲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等十几家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交流。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一)
我热爱闽南文化,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它也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她就像一颗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闽南文化一点也不出名,只不过古人在闽南地区留下了非物质遗产,但自从我看了那次的梨园戏,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那一次,学生记者团组织参加了观梨园戏的活动,我欣赏到了《陈三五娘》中的《赏花》,这让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员们的动作时多么的眼花缭乱,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叹这春天的美好,却又哀叹着花易落得季节。欣赏了《赏花》我才真正明白,闽南文化不是什么古人留下的非物质遗产,它还有更广阔的天空,之所以有这些演员在艰苦中磨练,才能为闽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园戏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也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须要好的技术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则线就会乱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调非常的优美,它利用各种民间乐器演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每次听到南音我都会被这美妙的音乐久久陶醉。
我把参加闽南文化的活动告诉好朋友,她也不禁赞叹闽南话,还说闽南文化是一颗星永远闪烁着光芒,永不熄灭。在我的课余时间里我也经常了解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节目和有关书籍。
闽南文化永远是那样的灿烂,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弘扬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灭。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二)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是我五六岁时就来到了厦门,也有六七年了,在这里我过了许多闽南地区的节日,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闽南文化博大精神,我们应该将闽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三)
我的家乡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聚集区。她有众多的文化古迹,独特的闽南语。作为新闽南人的我,一直深受熏陶,不久将来,我会是闽南文化的传承者——这是我的新梦,更是我的心梦。
小时候,妈妈一直用闽南语教我说话。小学学校举行闽南歌曲比赛时,我选了《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的闽南歌曲,“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羸……”我唱得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有力,这首闽南歌曲让我获得了校一等奖!从此,我对闽南语更是深深迷恋。
妈妈希望我长大后能成为海峡两岸的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文化,()传承、弘扬闽南文化。闽南语是两岸人民沟通的桥梁,文化的根源,乡情的的共鸣!我曾无数次梦想着快快长大,我要用闽南语与台湾小朋友一起站在阿里山上放声高唱《天黑黑》、《雷公咚咚声》、《点灯人》……
“两岸人文隔海不变”,我们闽南和台湾的人民有着相同的文化和习俗,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还有相似闽南话,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延伸,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人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我将要邀请台湾朋友们登清源山,观老君岩;倚在百源清池旁,欣赏南音;坐在宽敞的剧院里,观看木偶表演,让朋友们感受闽南文化的韵味。
浩瀚的海峡永远无法阻隔两岸人的交流,正如那悠悠的闽南歌谣将在海峡上空久久地飘荡着……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闽南文化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是我五六岁时就来到了厦门,也有六七年了,在这里我过了许多闽南地区的节日,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闽南文化博大精神,我们应该将闽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
我热爱闽南文化,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它也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她就像一颗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闽南文化一点也不出名,只不过古人在闽南地区留下了非物质遗产,但自从我看了那次的梨园戏,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那一次,学生记者团组织参加了观梨园戏的活动,我欣赏到了《陈三五娘》中的《赏花》,这让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员们的动作时多么的眼花缭乱,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叹这春天的美好,却又哀叹着花易落得季节。欣赏了《赏花》我才真正明白,闽南文化不是什么古人留下的非物质遗产,它还有更广阔的天空,之所以有这些演员在艰苦中磨练,才能为闽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园戏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也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须要好的技术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则线就会乱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调非常的优美,它利用各种民间乐器演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每次听到南音我都会被这美妙的音乐久久陶醉。
我把参加闽南文化的活动告诉好朋友,她也不禁赞叹闽南话,还说闽南文化是一颗星永远闪烁着光芒,永不熄灭。在我的课余时间里我也经常了解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节目和有关书籍。
闽南文化永远是那样的灿烂,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弘扬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灭。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过去,在闽南有一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其乐无穷。”
那么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这就是茶艺。闽南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讲究茶叶、水和茶具了。茶以新为贵,而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所以称“青菜”。
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闽南人泡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为它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得很有艺术欣赏价值。
闽南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在闽南地区就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访了“茶仙”洪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洪老先生从小在厦门的“茶桌仔”(饮茶摊)边长大,年过古稀的他泡茶技艺炉火纯青。
只见他拿出了一套小巧玲珑的紫沙壶茶具,边摆放边说,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要不怎么叫“功夫茶”呢。“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洪老先生指着茶洗说,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洪老先生拿起开水对我说:“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
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只见他在茶壶里塞满了茶叶,接着就把开水冲入茶壶中,这时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然后盖上壶盖,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了,热气才不会跑掉。他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洪老先生说,泡茶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壶边斟边说:“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
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洪老先生说,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接过洪老先生递过来的茶,果然清香扑鼻。按照老先生先闻后品的指点,我深深吸了口气,顿觉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然后我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听众朋友,听了我上面的介绍,你一定会感受到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是的,这是一种茶艺,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闽南人在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带大家走进闽南地区的端午节。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特色?大家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下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闽南的中秋风俗就是那些猜字迷、烧宝塔、赛诗、博饼……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子一起吃了团圆饭后,我和姐姐手拉手迫不及待地到露台赏月。在露台上,我往天空中一望,只见天空早已暗下来了,刚刚天边还挂着的晚霞已经不知所踪,只看见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似的,羞答答的躲在一片乌云的背后怎么也不出来,这可把我急了,我心想:“中秋赏月,没有月亮怎么赏月呢,难道月亮想跟我们玩捉迷藏吗?”
等呀等呀,过了一会儿,月亮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一转身从乌云后跳了出来,微笑地挂在夜空中。顿时,天空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真是美极了!看着如些美景,姐姐为了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都入了迷了。
随着时间推移,夜空中的月亮越来越皎洁,它是那么的圆,那么的明亮。“太美了!”我不禁惊呼着。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听到我的呼声也走了出来,爸爸妈妈也感叹着今晚的月亮的美。妈妈突然说:“在这么好的月色中,不如你们姐弟来个赛诗会,看谁背出有关月的古诗越多,谁就是胜利者。”大家听了后一致赞同。
比赛开始了,我先发制人背了一首《静夜思》,姐姐不甘示弱地来了首《水调歌头》,而我不慌不忙地接上《鸟鸣涧》,我的话音刚落,马上迎来姐姐的《拜新月》,哼!我“孙悟空”也不是白叫的,我背起了《西江月》,背完后我得意地望着姐姐,只见姐姐呶了呶嘴一个字也背不出来,最后姐姐只好认输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开心地喊“YE,我赢了,我赢了!”
我抬头望着月亮,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皎洁,我们也在喜悦的气氛中度过这闽南的中秋。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习俗串通和宗教信仰,而闽南,更是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闽南的茶文化。
古人曾说:“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在闽南,人们一般都都喜欢品“铁观音”,“铁观音”正如青橄榄,入口略些苦涩,但这苦涩中以蕴藏着丝丝甘甜,一口下肚后,肠胃顿时清爽起来,仿佛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系列的甘甜,怎能不叫人回味无穷?
别光说茶,懂得择茶、泡茶、品茶也是极关键的,瞧,机会来了,有一回,爸爸准备去一个好朋友家泡茶,而且那朋友还是懂茶之人,我顿时兴奋得一蹦三尺高,争先恐后地说要跟去,这些天我一直在阅读有关“茶”的书籍,对那些文章早已感到倦怠,倒不如真真切切地用舌头“阅读”呢!
到了叔叔家开始泡上好的“铁观音”王叔叔就边烧开水边给我们讲述泡茶的程序。“首先,把茶叶倒入烫洗过后的茶具,用几勺沸水烫洗一下,把茶身上沾的灰尘冲刷掉。”说着,王叔叔就真的把茶叶烫洗了一遍,然后再把茶具倒满沸水,本来蜷缩的茶叶缓缓地舒展开来,仿佛刚出浴的少女。
王叔叔接着说:“斟茶也是大有讲究的”,随后他合上了茶盖,用食指轻轻抵信茶盖,并九十度翻转。“泡茶过程可以轻轻晃动茶水,使茶叶的甘冽能更好地散布开来。”
约莫这样过了三分钟,王叔叔才将茶具里的茶筛选后倒入每个人的杯中,我不由自主地闻了闻“铁观音”的清香,并抿了一小口,真是如书上所说的“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次经历让我见识到了闽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们闽南人不正如“铁观音”一般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敢爱敢拼吗?闽南人将这种茶的精髓与精神融入到自已的生活中去,无疑是中国丰富茶文化里一朵灿烂的奇葩。
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深入厦门人民的心中,在我们的校园之中,也随处可见闽南文化的所在。如:中草药园、闽南文化厅、闽南语课……走廊上,也张贴着不少内容五花八门的闽南文化简介,如:闽南俗语、闽南风俗、闽南特色……
在我们的中草药园之中,种植着成百上千种闽南常见的中草药,走进其中,拾起一片落叶,细数它那精致的纹理,看到它蕴含的闽南中草药文化的奥秘。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在这里更加全面的了解闽南中草药文化,学习闽南中草药文化的精髓所在,牢记闽南中草药的名称、功能……
学校从闽南中草药园建立之初,就为同学们开展了闽南中草药种植兴趣小组以及闽南中草药标本制作活动,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一个走进大自然,学习闽南文化精髓,了解闽南中草药的极好的第二课堂。
园内的中草药也是数不胜数、功能各异,每一种中草药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称,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功能——
“土人参,又称参草、土高丽参,有健脾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金银花,又称金银藤、鸳鸯藤,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藤茎有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功效……”
——“青蒿,又称草蒿,有着清凉解暑、截疟的功效……”xxxx年,屠呦呦奶奶发明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所发明的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之中提炼制作,就是从闽南中草药文化之中的精髓提炼制成,而世界上的医生,就是用闽南文化产物来挽救疟疾患者的`健康。
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永存,在我们的校园中永存。我们要学习闽南文化的精髓,把闽南文化牢记心中,使闽南文化得以弘扬,永垂不朽。
走进闽南文化的殿堂,我们随着旋律优雅、婉转深情的南音走进了节目现场,一起沉浸在了解闽南文化的联想中。
节目一开始,栩栩如生的木偶戏便拉开了精彩的一幕:手指灵巧的艺术家们专心致志地扒弄着缠绕在手中那细如发丝般的丝线,生怕一个不留神,木偶的神态与表情就会错杂开来。表情生动的木偶们此刻像是拥有了灵魂,转眼间便随着艺术家们的节奏,挥动着身躯和手臂,带我们走进闽南文化的故乡,重温那一个个蕴意深刻的闽南典故。在艺术家的指挥下,木偶们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犹如一个活脱脱的演员。表演结束后,我却一直陶醉其中,难以自拔。我感叹那些艺术家竟拥有这样大的耐心,要紧紧拿捏好32条细丝,还真是不容易呢!木偶戏之所以这么受大家的欢迎,更在于它生动的动作,时而引人深思,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是闽南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在一片喧哗声中,汹涌澎湃的大海上汇聚着几十只简朴的渔船,人们穿着清爽的衣服,手持脸盆弯腰捞起波光粼粼的海水往对方的船上喷洒。一时间,人们身上都溅满了水花,浑身湿漉漉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爽朗真挚的笑容,毫无违和感。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泼水节”。不论是熟悉的亲朋好友还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大家都欢乐地大声呐喊,尽情享受来自水的“洗礼”。我想,这样的习俗不仅可以体验到节日带来的满足感,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美好的清晨,在洒满阳光暖烘烘的时刻,喝下一碗面线糊,是最惬意的时光了。面线糊是泉州著名的小吃,浓浓淡淡的稠香味,每一口似乎都有着不同的味道,突显出闽南特有的文化气息。一碗简简单单的面线糊,饱含着制作人对祖国、对家乡浓浓的情衣。淡然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闽南独特的味道也在空气中荡漾······
闽南,这个文化之都,这个神秘而含有韵味的词语,却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民俗文化。通过这个节目,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泉州闽南巨大的魅力!
今天天气不错,是春游的最佳时间。正好,我们这学期的春游活动就是在今天开展的,这使我们异常高兴。
虽然这次春游的真正目的地是泉州的开元寺,但我还是更喜欢上午去过的闽南文化博物馆。
上午乘车到博物馆时,一下车,便看到了一个宏伟的建筑,那建筑上面写着“中国闽南缘博物馆”这几个大字。建筑前面的阶梯两旁各蹲着一头石狮子,仿佛两个严厉的守门人,虎视眈眈地视察着每一个过往的人;脚下踩着的那一颗铜球就如同警察的电棒,随时有可能射出。
进了博物馆,我们马上惊呆了,一幅巨大的榕树画立刻映入了同学们的眼帘。同学们惊叹的不仅是这幅画的巨大,更惊叹于这幅画的细致。画上的榕树粗大挺拔,无数根垂下的龙须栩栩如生、非常精细,使这棵榕树看起来像一位老迈年高的老人,令人肃然起敬。画中的榕树旁边有刻着:同文、同种、同根生。欣赏完榕树巨画,我们便开始了解制作这幅画的工具与制作过程。了解到制作这幅画的工具是什么之后,我们都非常地惊谔:制作这幅画时用的工具居然是火药!真不知道他们当初是怎么“炸”出这幅画的。
进了博物馆内部,真正的闽南历史之旅终于正式开始了。首先,我们先参观了古代的石器。什么刮削器啊,什么石核啊,什么砍砸器啊,虽说都是用石头打磨成的,但是导游说这些石器都非常的有用,古人在弄开或弄断东西时都需要它们的帮助。往里继续走,我们便见到了我们遐尔闻名的航海家郑成功,他高举着右手,用食指指向前方,摆出了一个很有气势的“POSE”,使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再向里边走,我们看到了许多战争时用的武器。什么土长枪啦,木雕三孔火药罐啦,双管火药短枪啦,甚至是大炮,对于我们这些玩过“穿越火线”的九零后都太落后了,于是,我们在这儿没停留多久便赶往下一地点。
后面几个地方也没什么新鲜的,除了那个放置古乐器的地方。我与乐器很少接触,对乐器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才对这里感兴趣。我数了数,一共有六个乐器,分别是三弦、二弦、独弦、木拍、洞箫还有琵琶。虽然都不认识,但它们的造形非常独特,有时间我一定去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关知识。
临近中午了,我们已在博物馆门口等候上车。我又看了一眼那宏伟的建筑,看了一眼阶梯旁的两只气势汹汹的石狮子,便跟上大队伍,匆匆而去了。
闽南文化博物馆一游已经告一段落,我衷心希望闽南文化能更加光彩,更加辉煌。
20xx年3月25日,我跟着小记者团一起去参加了一个关于闽南文化的活动。我们到了一个多功能室,里面有几位老人,看上去知识很渊博。我知道,他们是来给我们讲课的。我就说说我最喜欢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是张老师,他教了我们三首歌:《您好歌》、《老厦门,欢迎您》、《爱拼才会赢》,虽然我也会讲一点闽南话,但三首歌学下来我发现原来我要学的闽南话还多着呢!
第二位是许老师,她一边用普通话,一边用闽南话给我们讲了个闽南俗语故事,她讲的故事既能让我们懂得里面的道理,又非常好笑,我非常喜欢她讲故事。她也教了我们一首歌《月亮月光光》,好听极了!
互动时间到了,我急急忙忙跑过去采访张老师:“张老师,请问怎么才能学好闽南话呢?”别看张老师年纪有点大,讲起闽南话来很大声,这时候他轻声细语地教给了我2个小窍门,一个是天天练,一个是从简单的开始学。怎么天天练呢?每天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就可以用闽南语说,比如爸爸早上要出门上班,我就可以用闽南语跟他说“爸爸,你要去上班。”,我放学回来就可以用闽南语跟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从哪些简单的开始学呢?比如“我”,可以说“阮”,“ 他”可以说“伊”,很简单吧!张老师说了,只要认真练习,就一定能说好更多的闽南话。
采访完张老师,我又跑去采访许老师:“老师,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关于闽南文化的书呢”,还没等我问完,旁边几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在中山路新华书店里的一个专栏里能买到,童谣、故事、歌曲……都有,不过专栏不是很显眼,你可以问一下。”“谢谢老师!”我高兴地说。
后来我也壮着胆子采访了冒雨前来的林伟志爷爷和《厦门晚报》的戴记者阿姨,他们都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通过这个活动,我走近了闽南文化,通过今天的认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会传承闽南文化做贡献!
180 浏览 2 回答
249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4 回答
280 浏览 2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344 浏览 2 回答
266 浏览 5 回答
336 浏览 3 回答
324 浏览 8 回答
117 浏览 5 回答
185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