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递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例】有3个人A、B、C,A是B的亲哥哥,B是C的亲哥哥,则根据常识可知,A也是C的亲哥哥,如果推广到N个人也是同样的结论,这就是生活中的传递关系。而传递性在离散数学中是关系的一个重要性质,可以用关系去理解它。关系的传递性定义: 设R为集合A中的一个关系,若有x,y,z∈A 都满足:如果xRy,yRz,则必有xRz. 则成关系R为传递关系比如定义在整数集Z的大于关系,易知如果有X>Y,Y>Z,则必有X>Y>Z。其实,对于你的例子我不大理解,因为你说的“5R25,25R125中的R为平方关系”中25和125就不满足平方关系。不过既然你都那么给例子,我就分析一下,5X5=25,25X5=125,显然5X5X5才等于125,也就是说X5这种关系不满足传递性,同样的,可以证平方关系和立方关系都没有传递性。【注:证明一个命题为假,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了】其次,你问的是怎么理解传递性,所以我写了上面的话来回复。最后,我希望亲你给个好评呀,最好能加加分,因为这是我在百度知道上的第一个回答。~~~~~~~~~~~~~~~~~~~~~~~~~~~~~~~~~~~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传递性: aRb & bRc => aRc
所以1没问题,3也没矛盾,实际上3是没有,1只有1R1,1R1=>1R1这样的平凡情形。
而2:1R2,2R3如果有传递性,需要有1R3,可是<1,3>不在R2中。
关系的传递性的定义是:若aRb,bRc,则一定有aRc,只要有一个反例则不满足传递性。
根据题意,我们知道R中1->2,2->1成立,但是1->1却并不成立,所以不满足传递性。
传递性(包括自反,对称也一样)的满足并不是只有一个特例满足就行的,他必须让所有的元素都满足条件,不能有一个反例。
自反的关系
亦称“具有反身性的关系”。对于类K中一个确定的关系R来说,若类K中任意的个体和它自身都具有关系R,则称关系R在类K中为自反的关系。若类K中没有一个个体和它自己具有关系R,则称关系R在类K中为反自反的关系。若类K中有的个体和它自己具有关系R,而有的个体和它自己不具有关系R,则称关系R在类K中为非自反的关系。
R1不传递,R2传递的.是否传递要检查每个序偶,比如R1中,先看,看R1中是否有以2作为第一元素的序偶,这里有,则应该有,在R1中是有的;再看第二个序偶,看关系中是否有以1作为第一元素的序偶,则应该有,在R1中是有的;检查完所有的序偶,发现一旦有和这样的序偶,就一定找到这样的序偶,那关系就传递了.如果有但没有这样的序偶,那以为第一序偶的情况,算满足传递.如R2中,只有以1作为第二元素的序偶,也有以2作为第一元素的序偶,那也算满足传递.R2满足a,b b,c 也算传递
107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6 回答
358 浏览 5 回答
262 浏览 4 回答
159 浏览 6 回答
204 浏览 5 回答
240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303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348 浏览 6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5 回答
326 浏览 6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346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3 回答
147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176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2 回答
138 浏览 3 回答
259 浏览 4 回答
16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