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导演彼得·法拉利毫无疑问是可以驾驭喜剧片的。
彼得·法拉利在指导全球爆火的绿皮书之前,曾经指导过很多部的喜剧片,编剧出身的他,很擅长写喜剧段子,而绿皮书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喜剧的段落。
一,彼得·法拉利就是以喜剧成名的。
彼得·法雷利最初的成名作之一《阿呆与阿瓜》,早在1994年上映便收获了亿美元的票房,夺得1994年度美国电影票房榜第6位,而整部影片制作成本是1600万美元,这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可以说是相当“叫座”的。
彼得法拉利的作品主要是喜剧。虽然都是喜剧,但在主题上还是有些不同。
彼得法拉利早期的作品是“庸俗电影”。它们在情节和人物上或多或少与现实生活中流行的逻辑和认知有所不同,以荒诞和夸张为特征。
二,《绿皮书》彼得·法拉利完成了喜剧的转型。
随着庸俗喜剧积累了经验,彼得·法雷利开始把喜剧融入到种族问题中间,则有了电影《绿皮书》,绿皮书非常真实。
它们既有着主题的共性交叉——情感,又有着主题的个性差异,就像《阿呆与阿瓜》和《我为玛丽狂》中的人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在《绿皮书》中,通过宣传托尼和雪莱的友谊,展现了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之间的友谊。
三,彼得·法拉利的电影拍摄手法。
从广义上讲,彼得法拉利早期电影作品具有一定的反情节特征,但又不同于典型的更注重影像表达的反情节叙事电影。
正如李先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一书中所说:剧情的强大和剧情的淡化只是相对的。一部偏向于影像建构和诗意表达的电影,绝不意味着没有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