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3041d3ebd7fa2ab006ecdd9290469bc5a8f56d67.jpg)
整理了一下,关于松萝茶由来传说及历史记载如下:由来传说: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香火极盛,有大小僧众四十余人。让福寺同其他各地名寺不一样,它的门前不是端坐两只石狮子,而是露天摆了两只大水缸。这两只缸,还不知是哪年哪月摆的。由于年代久远,缸里绿萍长得逗人,水的颜色也绿如翡翠。苏杭一带官员、财主、商人经常朝山进香,看到这两只缸里的绿萍,都喷喷称赞不已。有一年,一个外地香客在庙前看到这两只水缸,不停地打量,足足端详了一两个时辰。尔后,径直走进庙堂,对老和尚鞠了个躬,说:“方丈,鄙人看到贵寺有对宝贝,愿以重金购买。万望方丈割爱方便。”老和尚一听,觉得很奇怪:自己庙里哪有这么值钱的宝贝?便问:“檀越所说,不知指啥?”香客说:“就是庙门前那对水缸。”“啊!”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说,“是的,是的,年代久远,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难得可贵。阿弥陀佛,难得可贵。”当下,两人便议定价为三百两黄金。三日后,由香客带人来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人偷去,就吩咐全庙大小僧人一齐动手,将满缸绿水倒尽,洗刷干净,搬藏到庙内。三天后,香客来了。一看到被洗刷干净的两只缸,连连摇头叹惜:“可惜啊,可惜啊!宝气已净,没用啦!”老和尚不想自己反而帮了个倒忙,十分后悔,只得合掌念着:“阿弥陀佛。”老和尚正在懊悔之中,已经走出庙门的香客又回转身来,对老和尚说:“老方丈,你不要急,宝气还在你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棵,便能长出一种神奇的茶叶。它呀,‘三盏能解干杯醉’啊!”老和尚听了喜形于色,连连作揖说:“谢檀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来,老和尚便在那里种上茶棵,果然,长成一片与众不同的茶园来。老和尚便把它作为让福寺的香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两百年后,至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到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凡是到寺里来的人,方丈都赐赠一包松萝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二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者研碎吞服,二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伤寒痢疾的流行。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一时声名大噪,蜚声天下。古书记载: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记述。明代谢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冒襄《岕茶汇抄》云:“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地处产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纪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之句,赞誉松萝茶品质。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在《秋灯丛话》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北人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歧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有十余年矣。’医者曰:‘疾将作,凡医不能治也。’候其归,尾之北上,将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医者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然后而返。”《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盅,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末拦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日即愈。”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休宁县志》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琅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名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名松萝,司牧无以应,徒使市肆伪售”。沉船事件:清乾隆十年(1745年),哥德堡号装载着700吨茶叶、瓷器中国货品,历时8个月远航,商船在即将到达离哥德堡港时,船头触礁随即沉没,370吨茶叶共2000多只茶箱浸没海底。 1984年,“哥德堡号”船被打捞上岸,从船中清理出被泥淖封埋了240年的一批瓷器和370吨乾隆时期的茶叶;令人吃惊的是,茶叶色味尚存,泡饮居然还有淡淡的香味。经专家考证,这些茶叶为清乾隆时期中国出口的松萝茶。另外你也可以去买包【王光熙】松萝茶来感受下,对写论文也应该有帮助的吧!
2008年4月16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状元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张灯结彩,从各地赶来的群众冒着霏霏细雨,前来参加由休宁县举办的2008中国黄山休宁有机茶交易会暨“百年松萝回娘家,休宁绿茶进京沪”的茶交会活动。
这是该县举办的第六届有机茶交易会,但和以往五届茶交会不同的是,这一届茶交会不仅得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还请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状元阁进行为期三天的展览,正是这个镇馆之宝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让本届茶交会增添了不少光彩。
2008中国黄山休宁有机茶交易会开幕式
那么这个“镇馆之宝”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上来的茶样,就产自于二百余年前的休宁县,它当时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松萝茶”。
说起这松萝茶,可能现在很多朋友并没有听说过。毕竟作为中国的国饮,名茶不要太多,比如,福建岩茶、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安溪铁等,那为什么是松萝茶随哥德堡号在大西洋海底沉睡二百余年后重现天日,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什么它被请到休宁县博物馆后,能够牵动几乎全县的心,都想一睹它最初的模样?
这是因为,松萝茶是徽州绿茶的始祖,不仅为古徽州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输出立下了汗马功劳,还见证了明清两朝的文化发展以及中经贸往来的历史。
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内的哥德堡号货品展
松萝茶诞生之前,徽州(歙县、黟县、绩溪、婺源、休宁、祁门)一府六县也产茶,但没有一种可以走出徽州大山,响耀全国的名茶。
这对崛起于明弘治年间的徽商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是从外地贩运茶叶增加了成本投入,二是不利于徽州本土茶叶的产地化发展。
为何这么说?
因为徽州没有名茶,所产的茶叶或在本土内部消化,或用作赋税缴纳,即使有徽商携带徽茶或北上出居庸关将茶叶贩运到,或西入到川蜀和进行茶马交易,但这种长途贩运贸易的商业,不仅路上的不确定风险很高,而且贸易的周期还长,根本形成不了有力的竞争力,而没有了资本投入,想要在本土实现茶叶产业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正是这样的现状,明朝弘治以后,很多徽州人都开始着手研制属于徽州人自己的级名茶,然后依托两京徽州籍的推广,以及徽商搭建的遍布全国的销售 络,实现徽茶质的飞跃。
明朝徽州府下辖六县,歙县、黟县、祁门、婺源、休宁、绩溪
松萝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研制了出来,而研制出松萝茶的人,是一位名叫大方的。
大明隆庆初年,居住在休宁县海阳镇松萝山的大方,用产于休宁县万安镇琅源山上的鲜茶,通过炒青技术改良了制茶方式,研制出了一种新茶,其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用烧开的山泉冲泡后香气弥漫,茶汤透明,入口后唇齿甘甜,因为制茶地为松萝山,大方将此茶取名“松萝茶”。
邑之镇山曰松萝,以多松名,茶未有也。远麓为榔源,近种茶株,山僧偶得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茗松萝,司牧无以应,徒使市恣赝售,非东坡所谓河阳豕哉?—《李乔岱纂修·(万历)休宁县志·卷三(物产·茶)》
松萝茶投放市场以后,一时间名声大作,不仅带动了周边茶叶的价格飞涨,还促进了徽州地区制茶方式的改良,带动了徽州茶叶的发展。
炒青制茶
当这种全新的炒茶方式在徽州地区蔓延开来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名为“松萝”的仿制炒茶,由此,徽茶逐渐形成了以松萝山为核心,以徽州六县为生产,以“松萝”为地域品牌的茶叶新贵,成为和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齐名的茶界第三大名茶,改写了大明朝的茶叶市场格局,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若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于颉颃。—-《茶疏》
松萝茶的问世,改变的不仅是徽州茶商的经营策略,还有徽州本土的农业发展。
徽州茶商以松萝茶为基础,以资本投入徽州本土的茶园来打造产茶,用茶号加茶庄的经营占据主要市场,以茶行的方式拓展外部市场,这样既能降低长途贩运的风险,又能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由此,茶叶也就成为徽商称霸商界的行业之一(另外三大行业:盐、木、典当,茶叶在徽商经营的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二位)。
歙(代指徽州)之,业盐而外唯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丰,其茶统名松萝。—《橙阳散志》
徽州古道,徽商长途贩运的生命线
那么,徽州茶商借助松萝茶,其商业规模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城,徽州茶商控制了茶叶市场定价权,成为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一股资本力量;而在城,徽州茶商们还不断推出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以满足人们饮茶的需求。
隆庆中,歙人(徽州人,因徽州府在歙县,所以用歙借指徽州)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歙事闲谭·卷一一》
万历癸丑年(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新都人(即徽州,徽州古称新都)开一茶坊于钞库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今开者数处。—-《续金陵琐事·茶坊》
茶叶贸易的繁荣,了茶文化的诞生
当然,人们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
在经营松萝茶的过程中,徽州茶商发现,这种炒青茶如果保存不当,一旦受潮,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保证茶叶的贮,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最后选择了用罐来贮茶叶,根据储罐的材料不同,有陶罐、瓷罐、漆盒、锡罐,其中,徽州传统的锡罐密封性更好,不仅能长时间保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还能增加茶叶的附加价值,徽州茶商们脑洞大开,将锡罐成各种各样的具有艺术气息的器皿,满足市场的需求。
据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这样通过精包装起来的松萝茶,其每斤的市场价格竟高达锭银一两①;而到了乾隆年间,徽州茶商在城的茶市资本,相比于明朝时期更加雄厚。
乾隆中则茶行七家,银行业之列名捐册 者十七人。茶商字号共一百六十六家,小茶店数千。其时商业之盛,约略可考。—-《歙事闲谭·卷一一》
可以说,在市场上,徽商动足了脑筋,使得松萝茶的市场价值倍增。
当然,松萝茶在完成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在徽州茶商的操作下走向,赚取外汇,香满欧罗巴。
松萝茶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荷兰东公司的商船载着茶叶停靠在阿姆斯特丹港口,开启了中的茶叶贸易,早已誉满大明南北的松萝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出了国门。
此后,一直到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茶叶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欧洲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两个是丝绸、瓷器),在这长达百余年的中贸易活动中,松萝茶始终是茶类出口的大头,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而瑞典哥德堡号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参与了和中国的航海贸易,它建成于1738年,装备了30门大炮,排水量为833吨,隶属瑞典东公司,在该公司的三十八艘远洋商船中排名第二。
哥德堡号下水后的次年1月,即1739年1月就驶向了中国,到达广州后收购了大量的松萝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后返航,于1740年6月回到了瑞典,通过商品的转,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完成了它的之一次东远洋贸易。
哥德堡号的第二次远洋贸易,是在1741年2月至1742年7月间,这一次也不例外,满载松萝茶、丝绸、瓷器等商品并成功返航的哥德堡号,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实事求是地说,两次超体量的远洋贸易,哥德堡号不仅让它的主人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让它的股东们成为了富豪,这其中,仅松萝茶一项就已经能够让它的拥有者们挤进18世纪瑞典富豪的排行榜上。
哥德堡号模型
实际上,18世纪上半叶,经过百年时间的东经贸,饮茶也已经成为欧洲的潮流,而受到欧洲的影响,英属北美殖民地也开始盛行饮茶之风,此时的茶叶早已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货,而松萝茶也成为在欧洲及英属北美殖民地知名度更高的中国茶。
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茶叶出口的下,为了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徽州六县以松萝茶为母茶,又研制出了不同品类的绿茶,如,熙春、眉茶、贡熙、珠兰等(如今对外屯绿,内部区分品级),风靡全球。
也就是说,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徽州茶商们在经过长时间的海外贸易后,已经意识到了茶叶分层的商业价值,如果所有的徽茶都托名为松萝,其实不利于徽茶的发展,所以必须有创新,有多个品牌占据市场。
这种前瞻性的经商理念,在当时是能看出来的。
18世纪时期,由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市场占有率,能和松萝茶及其衍生绿茶相抗衡的,就只有福建产区的武夷茶,但在实际的消费者的反馈上看,无论是价格还是品牌影响度,松萝茶其实远高于武夷茶。
而属于松萝茶衍生出的熙春茶,在伦敦市场上的价格更是不低珠,所以它也被誉为“绿色珍珠”,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深受欧洲消费者欢迎。
清代茶叶出口
正是因为松萝茶的市场地位,经过前两次远洋航行尝到甜头的哥德堡号在休整了大半年后,于1743年3月再次出发,第三次驶向广州,在1744年7月抵达黄埔港,1745年1月11日启航返回欧洲,这一次,哥德堡号装载的货物比前两次的装载率多出了很多。
据统计,这次哥德堡号装有约370吨茶叶、100吨瓷器,以及丝绸、藤器、香料等总共约700 吨的货物,如果此次能够顺利抵达哥德堡,并全部售出的话,估计收益高达至亿瑞典银币 。
只是这次哥德堡号没有了前两次的那么幸运,1745年9月12日,当船即将驶入哥德堡港时,不幸触礁,带着一船的财富沉没大西洋海底,让那些迎接水手归来的人们目瞪口呆。
船沉了,难道也要让高达上亿的财富也一起沉没海底吗?显然不行,虽然经过抢救性打捞,挽回了哥德堡号第三次远洋航行的成本支出,还略有盈余,但相对来说,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也直接造成了瑞典对华贸易额的下降。
但这并没有关系,在,哥德堡号只是18世纪东远洋商贸的一个缩影,没有了哥德堡号,还有其他的欧洲远洋往返于亚欧航线,中国茶的香气在欧洲的空气中弥漫,它的醇芳已经让欧洲人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小小的茶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香涩的口感征服了世界,成为当时全球最畅销的商品之一。
松萝茶已经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广州十三行的茶叶贸易
汪郎说:
哥德堡号沉没后,除了当时的抢救性打捞以外,因为缺乏有效的挖掘工具,它只能在黑暗的大西洋海底无声地等待着。
到了1984年,哥德堡号的残骸被潜水员发现后,对它的打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近十年的沉船考古打捞中,当年哥德堡号装载的货物陆续被带到了地面,让人惊奇的是,在海底沉睡了二百余年的松萝茶,因为包装良好,居然没有被氧化,部分还能正常饮用,而且丝毫不影响口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松萝茶被打捞上来后,自然引发了世界的轰动,尤其是休宁县更为惊叹,因为此时的松萝茶已经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不再是徽州绿茶的地域品牌统称,只是徽州绿茶中诞生最早的一个品类,炒青茶的始祖。
这一切源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这一年,清王朝下令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徽商虽然也扎根广州,但闽籍商人依靠地缘优势和对广州十三行的控制,开始逐年提高闽茶的出口,徽茶出口的比例。
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海关关票
到了清嘉庆、道光父子的时期,朝廷再三下令严禁徽茶贩运海外,只准在国内销售,这是对松萝茶的出口又是一次打击,使得松萝茶之名逐渐在徽茶中淡化。
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打开了国门,徽茶才再次迎来了一次机会。
只是,这一次的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环境已经不能和17、18世纪相比,而松萝茶的影响力也恢复不到18世纪的情景了,徽茶也不用再借松萝之名了,但徽茶的工艺和理念始终脱离不开松萝茶,即使是现代闻名于世的黄山毛峰,其实也是在松萝茶的工艺上进行的改良,可见松萝茶对徽茶的影响之深。
尽管如此,但徽州茶商不再拘泥茶的样式,他们根据海外不同的口味和喜好,向不同的推出了不同品类的绿茶,并重新打造了一个新的徽州绿茶的地域品牌,即:屯绿②,使得徽茶再次引领世界饮品的潮流。
再次回到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上来的松萝茶茶样,为啥能激起休宁激动的心情?因为自嘉庆、道光对松萝茶出口进行限制,加上战争的影响,松萝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给人们的就只有典籍中的记录。
哥德堡号沉船茶样
松萝茶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人们相信它真的存在过,却无法品尝到它的芬香,时间其实是更好的良药,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变成假的了。
幸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的出现,让休宁的茶农欣喜不已,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茶叶,是休宁们对中国茶叶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既如此,就要恢复松萝茶,不能让它继续沉寂下去。
一个古老的茶叶品种,再一次以香涩的口感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在21世纪初期,荣获了无数大奖。
随着2008年哥德堡号沉船的松萝茶茶样在休宁进行三天的展出后,松萝茶名气再一次响彻宇内,打开了无数人尘封的记忆。
2012年1月18日,古老的松萝茶了质检的认可,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榜上的一员,拿到了已亏欠它百年,原本就属于它的荣耀!
注:
①《阅世编》:徽茶之托名松萝者,于诸茶中犹称佳品。顺治初,每斤价(银)一两。
②因为徽州所产的绿茶大都在当时的休宁县屯溪古镇(前,屯溪隶属休宁)集散、输出,所以“屯溪绿茶”成为徽茶新的地域品牌,简称“屯绿”。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 ,喜欢我就请 我吧!】
休宁松萝山古茶树,图取郑建新等编著《松萝茶》
以上就是与万历癸丑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松萝茶的分享。看完熙宁癸丑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徽州茶商,指经营茶业的徽州商人。茶业为徽商经营的四大行业之一。徽州植茶始于南朝,唐代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史料可查,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0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阎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清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七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浙江乌青镇的茶叶店几乎全是徽商开设的。清朝在江西发放茶引,征收茶课的事务大部分都交由徽商办理。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犹如现在的茶叶精制厂,从农民手中收购毛茶,进行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为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贷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徽州茶商以婺源人和绩溪人为多,尤以绩溪人在上海创立的“汪裕泰”“程裕新”茶号最为著名。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它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一些中小茶商,在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徽州茶商大都家大业大,根基甚牢。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迩后遍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代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伸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王茂荫的祖父王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前后。当时英国控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开始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慢慢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以新安江运输方便,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此,祁门功夫红茶开始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发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历来茶商均是各自经营,清末吴俊德、洪其相发动建立六邑茶务总会,才有了茶商组织。30年后改为茶叶公会,但都是办理日常事务,并不研究生产经营。且徽州茶商素无外贸机构的设置,这就给外商造就机会,操纵市场,尽量压低外销茶价,有些茶栈也从旁以回收贷款等方式施加压力,迫使外销茶商就范。抗日战争开始,渠道不畅,外销阻滞,“祁红”与“屯绿’出口日渐减少,1944年,由最高收购26万担,下降到不到8万担,当时,多少茶商为之衰叹!
2008年4月16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状元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张灯结彩,从各地赶来的群众冒着霏霏细雨,前来参加由休宁县举办的2008中国黄山休宁有机茶交易会暨“百年松萝回娘家,休宁绿茶进京沪”的茶交会活动。
这是该县举办的第六届有机茶交易会,但和以往五届茶交会不同的是,这一届茶交会不仅得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还请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状元阁进行为期三天的展览,正是这个镇馆之宝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让本届茶交会增添了不少光彩。
2008中国黄山休宁有机茶交易会开幕式
那么这个“镇馆之宝”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上来的茶样,就产自于二百余年前的休宁县,它当时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松萝茶”。
说起这松萝茶,可能现在很多朋友并没有听说过。毕竟作为中国的国饮,名茶不要太多,比如,福建岩茶、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安溪铁等,那为什么是松萝茶随哥德堡号在大西洋海底沉睡二百余年后重现天日,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什么它被请到休宁县博物馆后,能够牵动几乎全县的心,都想一睹它最初的模样?
这是因为,松萝茶是徽州绿茶的始祖,不仅为古徽州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输出立下了汗马功劳,还见证了明清两朝的文化发展以及中经贸往来的历史。
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内的哥德堡号货品展
松萝茶诞生之前,徽州(歙县、黟县、绩溪、婺源、休宁、祁门)一府六县也产茶,但没有一种可以走出徽州大山,响耀全国的名茶。
这对崛起于明弘治年间的徽商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是从外地贩运茶叶增加了成本投入,二是不利于徽州本土茶叶的产地化发展。
为何这么说?
因为徽州没有名茶,所产的茶叶或在本土内部消化,或用作赋税缴纳,即使有徽商携带徽茶或北上出居庸关将茶叶贩运到,或西入到川蜀和进行茶马交易,但这种长途贩运贸易的商业,不仅路上的不确定风险很高,而且贸易的周期还长,根本形成不了有力的竞争力,而没有了资本投入,想要在本土实现茶叶产业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正是这样的现状,明朝弘治以后,很多徽州人都开始着手研制属于徽州人自己的级名茶,然后依托两京徽州籍的推广,以及徽商搭建的遍布全国的销售 络,实现徽茶质的飞跃。
明朝徽州府下辖六县,歙县、黟县、祁门、婺源、休宁、绩溪
松萝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研制了出来,而研制出松萝茶的人,是一位名叫大方的。
大明隆庆初年,居住在休宁县海阳镇松萝山的大方,用产于休宁县万安镇琅源山上的鲜茶,通过炒青技术改良了制茶方式,研制出了一种新茶,其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用烧开的山泉冲泡后香气弥漫,茶汤透明,入口后唇齿甘甜,因为制茶地为松萝山,大方将此茶取名“松萝茶”。
邑之镇山曰松萝,以多松名,茶未有也。远麓为榔源,近种茶株,山僧偶得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茶因踊贵,僧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士客索茗松萝,司牧无以应,徒使市恣赝售,非东坡所谓河阳豕哉?—《李乔岱纂修·(万历)休宁县志·卷三(物产·茶)》
松萝茶投放市场以后,一时间名声大作,不仅带动了周边茶叶的价格飞涨,还促进了徽州地区制茶方式的改良,带动了徽州茶叶的发展。
炒青制茶
当这种全新的炒茶方式在徽州地区蔓延开来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名为“松萝”的仿制炒茶,由此,徽茶逐渐形成了以松萝山为核心,以徽州六县为生产,以“松萝”为地域品牌的茶叶新贵,成为和苏州碧螺春、西湖龙井齐名的茶界第三大名茶,改写了大明朝的茶叶市场格局,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若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于颉颃。—-《茶疏》
松萝茶的问世,改变的不仅是徽州茶商的经营策略,还有徽州本土的农业发展。
徽州茶商以松萝茶为基础,以资本投入徽州本土的茶园来打造产茶,用茶号加茶庄的经营占据主要市场,以茶行的方式拓展外部市场,这样既能降低长途贩运的风险,又能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由此,茶叶也就成为徽商称霸商界的行业之一(另外三大行业:盐、木、典当,茶叶在徽商经营的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二位)。
歙(代指徽州)之,业盐而外唯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丰,其茶统名松萝。—《橙阳散志》
徽州古道,徽商长途贩运的生命线
那么,徽州茶商借助松萝茶,其商业规模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城,徽州茶商控制了茶叶市场定价权,成为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一股资本力量;而在城,徽州茶商们还不断推出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以满足人们饮茶的需求。
隆庆中,歙人(徽州人,因徽州府在歙县,所以用歙借指徽州)聚都下者已以千、万计—-《歙事闲谭·卷一一》
万历癸丑年(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新都人(即徽州,徽州古称新都)开一茶坊于钞库街,此从来未有之事,今开者数处。—-《续金陵琐事·茶坊》
茶叶贸易的繁荣,了茶文化的诞生
当然,人们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
在经营松萝茶的过程中,徽州茶商发现,这种炒青茶如果保存不当,一旦受潮,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为了保证茶叶的贮,在经过多次实验后,最后选择了用罐来贮茶叶,根据储罐的材料不同,有陶罐、瓷罐、漆盒、锡罐,其中,徽州传统的锡罐密封性更好,不仅能长时间保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还能增加茶叶的附加价值,徽州茶商们脑洞大开,将锡罐成各种各样的具有艺术气息的器皿,满足市场的需求。
据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这样通过精包装起来的松萝茶,其每斤的市场价格竟高达锭银一两①;而到了乾隆年间,徽州茶商在城的茶市资本,相比于明朝时期更加雄厚。
乾隆中则茶行七家,银行业之列名捐册 者十七人。茶商字号共一百六十六家,小茶店数千。其时商业之盛,约略可考。—-《歙事闲谭·卷一一》
可以说,在市场上,徽商动足了脑筋,使得松萝茶的市场价值倍增。
当然,松萝茶在完成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在徽州茶商的操作下走向,赚取外汇,香满欧罗巴。
松萝茶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荷兰东公司的商船载着茶叶停靠在阿姆斯特丹港口,开启了中的茶叶贸易,早已誉满大明南北的松萝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出了国门。
此后,一直到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茶叶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欧洲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两个是丝绸、瓷器),在这长达百余年的中贸易活动中,松萝茶始终是茶类出口的大头,占据着重要的比例。
而瑞典哥德堡号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参与了和中国的航海贸易,它建成于1738年,装备了30门大炮,排水量为833吨,隶属瑞典东公司,在该公司的三十八艘远洋商船中排名第二。
哥德堡号下水后的次年1月,即1739年1月就驶向了中国,到达广州后收购了大量的松萝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后返航,于1740年6月回到了瑞典,通过商品的转,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完成了它的之一次东远洋贸易。
哥德堡号的第二次远洋贸易,是在1741年2月至1742年7月间,这一次也不例外,满载松萝茶、丝绸、瓷器等商品并成功返航的哥德堡号,依旧赚得盆满钵满。
实事求是地说,两次超体量的远洋贸易,哥德堡号不仅让它的主人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让它的股东们成为了富豪,这其中,仅松萝茶一项就已经能够让它的拥有者们挤进18世纪瑞典富豪的排行榜上。
哥德堡号模型
实际上,18世纪上半叶,经过百年时间的东经贸,饮茶也已经成为欧洲的潮流,而受到欧洲的影响,英属北美殖民地也开始盛行饮茶之风,此时的茶叶早已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货,而松萝茶也成为在欧洲及英属北美殖民地知名度更高的中国茶。
而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茶叶出口的下,为了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徽州六县以松萝茶为母茶,又研制出了不同品类的绿茶,如,熙春、眉茶、贡熙、珠兰等(如今对外屯绿,内部区分品级),风靡全球。
也就是说,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徽州茶商们在经过长时间的海外贸易后,已经意识到了茶叶分层的商业价值,如果所有的徽茶都托名为松萝,其实不利于徽茶的发展,所以必须有创新,有多个品牌占据市场。
这种前瞻性的经商理念,在当时是能看出来的。
18世纪时期,由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市场占有率,能和松萝茶及其衍生绿茶相抗衡的,就只有福建产区的武夷茶,但在实际的消费者的反馈上看,无论是价格还是品牌影响度,松萝茶其实远高于武夷茶。
而属于松萝茶衍生出的熙春茶,在伦敦市场上的价格更是不低珠,所以它也被誉为“绿色珍珠”,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深受欧洲消费者欢迎。
清代茶叶出口
正是因为松萝茶的市场地位,经过前两次远洋航行尝到甜头的哥德堡号在休整了大半年后,于1743年3月再次出发,第三次驶向广州,在1744年7月抵达黄埔港,1745年1月11日启航返回欧洲,这一次,哥德堡号装载的货物比前两次的装载率多出了很多。
据统计,这次哥德堡号装有约370吨茶叶、100吨瓷器,以及丝绸、藤器、香料等总共约700 吨的货物,如果此次能够顺利抵达哥德堡,并全部售出的话,估计收益高达至亿瑞典银币 。
只是这次哥德堡号没有了前两次的那么幸运,1745年9月12日,当船即将驶入哥德堡港时,不幸触礁,带着一船的财富沉没大西洋海底,让那些迎接水手归来的人们目瞪口呆。
船沉了,难道也要让高达上亿的财富也一起沉没海底吗?显然不行,虽然经过抢救性打捞,挽回了哥德堡号第三次远洋航行的成本支出,还略有盈余,但相对来说,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也直接造成了瑞典对华贸易额的下降。
但这并没有关系,在,哥德堡号只是18世纪东远洋商贸的一个缩影,没有了哥德堡号,还有其他的欧洲远洋往返于亚欧航线,中国茶的香气在欧洲的空气中弥漫,它的醇芳已经让欧洲人沉醉其中而无法自拔,小小的茶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香涩的口感征服了世界,成为当时全球最畅销的商品之一。
松萝茶已经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广州十三行的茶叶贸易
汪郎说:
哥德堡号沉没后,除了当时的抢救性打捞以外,因为缺乏有效的挖掘工具,它只能在黑暗的大西洋海底无声地等待着。
到了1984年,哥德堡号的残骸被潜水员发现后,对它的打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近十年的沉船考古打捞中,当年哥德堡号装载的货物陆续被带到了地面,让人惊奇的是,在海底沉睡了二百余年的松萝茶,因为包装良好,居然没有被氧化,部分还能正常饮用,而且丝毫不影响口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松萝茶被打捞上来后,自然引发了世界的轰动,尤其是休宁县更为惊叹,因为此时的松萝茶已经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不再是徽州绿茶的地域品牌统称,只是徽州绿茶中诞生最早的一个品类,炒青茶的始祖。
这一切源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这一年,清王朝下令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徽商虽然也扎根广州,但闽籍商人依靠地缘优势和对广州十三行的控制,开始逐年提高闽茶的出口,徽茶出口的比例。
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海关关票
到了清嘉庆、道光父子的时期,朝廷再三下令严禁徽茶贩运海外,只准在国内销售,这是对松萝茶的出口又是一次打击,使得松萝茶之名逐渐在徽茶中淡化。
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打开了国门,徽茶才再次迎来了一次机会。
只是,这一次的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环境已经不能和17、18世纪相比,而松萝茶的影响力也恢复不到18世纪的情景了,徽茶也不用再借松萝之名了,但徽茶的工艺和理念始终脱离不开松萝茶,即使是现代闻名于世的黄山毛峰,其实也是在松萝茶的工艺上进行的改良,可见松萝茶对徽茶的影响之深。
尽管如此,但徽州茶商不再拘泥茶的样式,他们根据海外不同的口味和喜好,向不同的推出了不同品类的绿茶,并重新打造了一个新的徽州绿茶的地域品牌,即:屯绿②,使得徽茶再次引领世界饮品的潮流。
再次回到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上来的松萝茶茶样,为啥能激起休宁激动的心情?因为自嘉庆、道光对松萝茶出口进行限制,加上战争的影响,松萝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给人们的就只有典籍中的记录。
哥德堡号沉船茶样
松萝茶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人们相信它真的存在过,却无法品尝到它的芬香,时间其实是更好的良药,时间久了,也许真的就变成假的了。
幸而,哥德堡号沉船茶样的出现,让休宁的茶农欣喜不已,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茶叶,是休宁们对中国茶叶发展史的重大贡献,既如此,就要恢复松萝茶,不能让它继续沉寂下去。
一个古老的茶叶品种,再一次以香涩的口感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在21世纪初期,荣获了无数大奖。
随着2008年哥德堡号沉船的松萝茶茶样在休宁进行三天的展出后,松萝茶名气再一次响彻宇内,打开了无数人尘封的记忆。
2012年1月18日,古老的松萝茶了质检的认可,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榜上的一员,拿到了已亏欠它百年,原本就属于它的荣耀!
注:
①《阅世编》:徽茶之托名松萝者,于诸茶中犹称佳品。顺治初,每斤价(银)一两。
②因为徽州所产的绿茶大都在当时的休宁县屯溪古镇(前,屯溪隶属休宁)集散、输出,所以“屯溪绿茶”成为徽茶新的地域品牌,简称“屯绿”。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 ,喜欢我就请 我吧!】
休宁松萝山古茶树,图取郑建新等编著《松萝茶》
以上就是与明万历癸丑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松萝茶的分享。看完万历壬辰是公元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286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3 回答
81 浏览 4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360 浏览 5 回答
242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4 回答
329 浏览 2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6 回答
316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338 浏览 5 回答
31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