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丧葬过程中于死者的灵堂上点长明灯,是民间风俗。把油灯当做死者的灵魂之所,如果油灯保持不灭,那么死者的灵魂就可以保持完整,进而顺利的转世轮回。
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
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外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扩展资料:
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社会时期,人死后像动物一样,无人问津;在氏族公社时期,活人不忍心看见逝者身体腐坏,便为逝者盖上柴草,埋于野外,这其实就是最早时期的土葬。
当人类开始相信有灵魂的存在后,便添加了随葬品的应用。继而,柴草换成了棺材,随葬品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等级制度存在后,人们开始有了宗教信仰。
丧葬仪式便开始分为三六九等,厚葬之风开始盛行,奴隶主利用宗教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厚葬,甚至把奴隶作为殉葬品埋葬。
天子、诸侯、大夫、士、百姓、奴隶,在殓、殡、祭上,都有等级的区分;民俗理念的出现,人们对丧葬文化又添加了许多神话色彩,奈何桥、望乡台、孟婆汤、恶狗村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丧葬主要包括停尸仪式、报丧仪式、吊唁仪式、入殓仪式、丧服习俗、出丧择日仪式、哭丧仪式、下葬仪式、做七习俗、招魂送魂习俗、下葬择日这十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其重要的意义,都是一门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