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请给分 不给分我可不干课题:《鱼我所欲也》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A、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 B、蹴尔而与之(蹴: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2、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皆以美于徐公 D、生于忧患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只有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都有,聪明的人不会失掉罢了。 B、也不是聪明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们也会有,聪明的人一定不会失去。 C、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而且人人都有这种心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心性罢了。 D、所有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性,人人也自然都会有这种心性,有道德的人能够可能丧失这种心性罢了。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按人大版教材,不包括诗词曲,课本注明要求精读的文言文有:
初一上册4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初一下册5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前是《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后来改了)
初二上册6篇:《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初二下册5篇:《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初三上册2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要求精读,不过这是古文中的古白话文了)
初三下册6篇:《公输》、《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孙权劝学 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重要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成为治理儒家经典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的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非常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别一段时间后,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理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Ⅲ,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那里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一、文学常识:《童趣》《论语》《山市》《世说新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的作者字号、朝代、作品、评价。
二、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 驱之别院( ) 而内自省也( ) 父子相保( ) 差可拟( ) 松柏之后调也( ) 2、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连亘六七里( )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 不筑( )倏忽如拳如豆 ( ) 3、无何、未几、既而、逾时、俄而 ( ) 4、三省吾身( ) 三人行( ) 5、余忆童稚时( ) 吾日三省( ) 诲女(汝)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尊君在不( ) 三、特殊字词 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项为之强 通 意思是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一切无有 通 意思是 裁如星点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 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一词多气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必将有盗( ) ①层层指数( ) ②父子相保 ( ) ②其马将胡( ) ②鞭之数十( ) ①或千或百 ( ) ①居然城郭( ) ①大亡其财( ) ②或凭或立 ( ) ②居十日 ( ) ②亡而入胡( )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去后乃至( ) ①有善术者( ) ②其恕乎 ( ) ②家祭勿忘告乃翁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可终生行之者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有善术者(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 ①公欣然曰( ) ①见藐小之物( )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然数年恒不见( ) ②人皆吊之 ( ) ②独以跛之故(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③松柏之后凋也( ) ③温故而知新( ) ①独以跛之故( ) ①以丛草为林(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徐喷以烟( ) ②项为之强( ) ⑤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 ③开始悟为山市 4、词的活用 天雨墙坏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六、断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挑水、背水),常一人居外。 及 其 家 穿(凿)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人 有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人道(说、讲)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分章说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
一、文学常识:《童趣》《论语》《山市》《世说新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的作者字号、朝代、作品、评价。
二、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 驱之别院( ) 而内自省也( ) 父子相保( ) 差可拟( ) 松柏之后调也( ) 2、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连亘六七里( )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 不筑( )倏忽如拳如豆 ( ) 3、无何、未几、既而、逾时、俄而 ( ) 4、三省吾身( ) 三人行( ) 5、余忆童稚时( ) 吾日三省( ) 诲女(汝)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尊君在不( ) 三、特殊字词 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项为之强 通 意思是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一切无有 通 意思是 裁如星点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 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一词多气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必将有盗( ) ①层层指数( ) ②父子相保 ( ) ②其马将胡( ) ②鞭之数十( ) ①或千或百 ( ) ①居然城郭( ) ①大亡其财( ) ②或凭或立 ( ) ②居十日 ( ) ②亡而入胡( )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去后乃至( ) ①有善术者( ) ②其恕乎 ( ) ②家祭勿忘告乃翁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可终生行之者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有善术者(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 ①公欣然曰( ) ①见藐小之物( )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然数年恒不见( ) ②人皆吊之 ( ) ②独以跛之故(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③松柏之后凋也( ) ③温故而知新( ) ①独以跛之故( ) ①以丛草为林(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徐喷以烟( ) ②项为之强( ) ⑤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 ③开始悟为山市 4、词的活用 天雨墙坏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六、断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挑水、背水),常一人居外。 及 其 家 穿(凿)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人 有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人道(说、讲)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王。赤壁之战周瑜死后。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便劝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于是吕蒙便开始目不窥园的学习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比如:吕蒙。他辛勤学习了多天之后见到鲁肃,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吴下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自豪的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是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天天看书,我们也会有很大的进步。高尔基曾经讲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王。赤壁之战后,因为大家都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于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可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一员大将,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自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史学价值,就在文学上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国古文的特色。只有短短100来字,却清晰具体地记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间跨越的时间非常之久。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过秦论》贾谊《阿房宫赋》 杜牧《六国论》苏洵《原道》韩愈
329 浏览 3 回答
336 浏览 6 回答
344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5 回答
116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6 回答
243 浏览 4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268 浏览 5 回答
126 浏览 4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2 回答
35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