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彩陶器,通常简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白色黏土作胎,用含铜、铁、钻、镒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又在釉里加入很多的铅灰做助熔剂,经过约800 °C高温的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 多种色彩,人们称为“唐三彩”。其实,它是一种多彩陶器,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 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有两种以上颜色的, 则称为三彩。单彩的釉陶,在汉代已出现,主要有绿色、黄色两种,称低温釉陶,唐三彩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三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它作为助熔剂(铅氧化物),可降低釉料 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使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 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另外,铅还能使釉面光亮度增加,使色彩更加美丽。唐三彩主要见于作随葬的明器(又作“冥器”,专用作死人的陪葬之物,非实用之物)。唐代盛行厚葬,唐朝廷曾多次 颁发过关于不同等级官员死后随葬相应 数量的明器规定,故三彩陶器可能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唐三彩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唐墓出土的数量最多,江苏扬州、山西和甘肃两省的唐代墓葬中也有出土。唐三彩产地主 要在长安与洛阳。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巩县发现一处三彩窑址,见到三彩器 钵,但未见到三彩陶塑。2005年7月,考古人员对巩义县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发 掘,清理出6座唐三彩窑炉和大量唐三彩器皿残片、半成品以及烧窑器具,再现了唐三彩制作工艺流程。1999年1月,有报刊报道在西安市西郊发现唐三彩窑址。这一重要窑址的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有民间收藏者的一份功劳。最初是两位民间收藏者在那儿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偶然拣拾到几十件唐三彩残片,后来西安《收藏》杂志予以报道,引起了陕西省文物局、考古所的重视。1999年5月起,考古专家在那儿开始发掘,终于找到了四座唐三彩窑址和大量的素烧坯、唐三彩碎片,以及各种陶范模具等器物。辽三彩海棠口牡丹纹盘 三彩陶器用作明器,除了是生活用器之外,更多的是一些陶塑,如动物俑和人物俑等,还有亭台楼阁的建筑物、家具等。人物俑有武士俑、天王俑、文官俑、 男女俑等。唐三彩品种比唐代任何手工业艺术部门的产品都丰满,可见说是包 罗万象,包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有影响。宋代以后的各 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大部分是在唐三彩 陶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着色剂基本上和唐三彩一样,仍是铜、铁、钻、镒四 种。宋代有“宋三彩”,辽代的“辽三彩”也 是唐三彩的后裔。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唐三彩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在它的 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称“奈良 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