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
引导语: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对公共安全的含义可以从法学理论和管理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公共安全观 ,需要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一、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都需要公共安全。公共安全 ,对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 ,这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不可想像。因而维护公共安全 ,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公共安全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法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法学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专家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什么是公共安全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二章对其含义没有做出法条性法定限定 ,也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 ,但在我国刑法教科书及有关论文中对其限定进行了探讨。法学理论界对公共安全的含义主要有四种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 。第二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限定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第四种观点认为 ,所谓公共安全 ,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 ,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 。
从管理理论分析 ,对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的专家认为 ,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所组成。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超出传统的军事和国防范畴 ,而囊括了人民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互联网络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科学技术保密、矿产资源保护、国际贸易畅通、货币金融稳定、公众心理稳定等方面。目前 ,按门类划分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 ,如地震、滑坡、崩岸、塌陷、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如暴雨、洪涝、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雾凇、雨凇、寒潮、沙尘暴潮、海浪、海啸、海滩等。二是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 ,流行病、职业病、突发病、中毒等;动物防疫安全 ,如各类传染病、流行病、突发病、中毒等;水生物防疫安全、如鱼、虾、蟹、贝等。三是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 ,如打、砸、抢、盗、杀、烧、炸、绑架、毒x等;社会动乱 ,如动乱、非法集会游行、非法宗教活动等;社会灾难 ,如火灾等。四是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 ,如赤潮、海岸带侵蚀、
海水入侵、海水污染、渔业生态失衡、海岸工程毁坏等;自然生态安全 ,如动植物群及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作物与树林病虫灾、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五是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雾、放射性危害等。六是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 ,如爆炸、各类事故等;金融安全 ,如信贷、外汇、股市等;交通运输安全 ,如铁路 ,公路、航空、海运、管道、索道、重要桥梁等;能源安全 ,如煤、油、电、气、水、火、热等。七是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八是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 ,如电视台、电台、通讯等重要信息枢纽等;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九是文化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等。十是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动乱、国家分裂、政治斗争等。还有国防因素 ,包括外敌入侵、主权危害等 。
上述两个方面对公共安全内含的考察分析 ,前者是力求从法学理论角度对公共安全的概念含义给予科学的界定;后者试图从管理实践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给予科学的归类。我认为 ,无论是从法学理论还是从管理理论来考察分析公共安全的含义 ,从总体方向和基本观点上都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互为补充的。从多侧面、多层次来分析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 ,有利于我们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安全的科学含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现代公共安全的含义 ,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研究的复杂的系统和体系。
二、近几年来 ,国内外各界对公共安全越来越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感到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 望新周刊》2004 年第 8 期指出 ,刚刚从“非典”中缓过神儿来的人们 ,现在正不安地关注“禽流感”的蔓延 ,耳边还不时传来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开县特大井喷事故导致数百人死亡;元宵节密云县在看花灯时有37 人被踩死;吉林市中百商厦和浙江海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 ,死亡分别为53 人和40 人。我们似乎在进入一个越发不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大用对《 望新闻周刊》说 ,这些现象似乎是孤立的 ,但它们共同预示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 ,尤其是我国的公共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民革中央副主席、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指出 ,2003 年特大事故上升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 ,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 人至29 人特大事故115 起 ,死亡1 732 人;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14 起 ,死亡830 人。公共安全领域重特大事故出现上升态势。仅2004 年1 月1 日到2 月15 日 ,全国就发生27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中26 起发生在公共安全领域。
上述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的发生 ,有其国际社会的共性原因 ,也有我国转型期的特殊原因。从根本上说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现代 ,社会的这种基本特征越来越鲜明 ,在各个领域的反映越来越突出。一方面 ,从“人”来看 ,人口数量猛增 ,密度加大。社会的发展进步 ,城乡人员流动、交往的广度与频率大大增加 ,社会关系已成为无数的、更趋错综复杂的网络。另一方面 ,从“物”来看 ,社会的共同物质生产活动内容大大扩展 ,其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不仅大量增多 ,而且不断更新换代 ,科学技术迅速普及、显著提高 ,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在生产与经济活动社会化、现代化步伐突飞猛进、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各种人为的、意外的、物质的、自然的因素极易诱发与导致危害公共安全案件的发生 ,而且其后果也日趋严重。在现今条件下发生的火灾、水患、车祸、空难、沉船、爆炸、中毒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大大超过以往的危害程度 ,极易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 ,其核心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必然把我国社会导入良性发展轨道之中 ,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 ,由于旧的观念、规范和制度被打破 ,而新的观念、规范和制度。
尚未完全建立 ,或者虽然已经建立但尚不完善 ,致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衡和无序的状态 ,体现在社会领域 ,就是犯罪的增长和越轨行为的增加。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 ,与犯罪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的增长起刺激作用。到2020 年我国人均 GDP将从1 000 美元提高到3 000 美元~4 000 美元。根据国际经验 ,在这期间利益将重新分配 ,新旧观念相互碰撞 ,社会结构将发生剧烈变动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对人民生命安全将构成极大的隐患。近年来 ,我国犯罪形势向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刑事案件年均上升幅度为 %,刑事案件的总量每年均达300 万起以上 ,各类刑事案件死亡年均近七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 400 亿元;经济型犯罪涉案金额平均每年都在 800 亿元以上 ,违法犯罪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 ,而且走向国际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 ,核工业的发展 ,给犯罪分子、跨国犯罪分子和极端分子提供了最现代的作案手段 ,公共安全的威胁不再局限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境内。“九·一一”事件的爆发 ,引起了全世界对恐怖事件的警觉。有关专家指出 ,防范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入侵、恐怖事件的发生 ,应成为我国公共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纷繁复杂 ,危害程度各有差异 ,但这些事件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有的研究者对此做了考察和分析 。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 ,可作如下概括:
1.发生的突然性。这些事件会突然发生。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和地点 ,增加了难度。因此 ,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措施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2.危害的灾难性。这些事件会带来突然性的损害。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 ,而且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 ,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 ,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范围的广泛性。不少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2002 年底至2003 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 ,并波及欧美。为此 ,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 ,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 ,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4.影响的关联性。这些事件发生后会影响和波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部门、方方面面 ,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 ,往往会造成连锁反映。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 ,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 ,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 ,必 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统筹全局。
5.原因的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 ,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 ,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 ,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6.演变的隐蔽性。如1998 年的特大洪水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对植被的破坏 ,导致区域自然生态失衡。这有一个量变过程 ,具有隐蔽性。所以 ,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 ,加强科学研究 ,进行提前预防 ,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因此我们要倡导预防为主的方针。
三、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公共安全体系和公共管理系统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安全观的确立。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发展观问题的认识正逐步深化。这里想到的是 ,应把公共安全问题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思考。确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应该是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实践“五个统筹”。中国工程院士、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负责人范维唐认为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 ,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现出来 ,引起了决策层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半年多的研究 ,专家组100 多位成员达成了非常宝贵的共识: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 ,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 ,应当像对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一样 ,把重视公共安全问题作为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来认真对待。据《 望新闻周刊》报道 ,我国每年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6 500亿元人民币 ,约占 GDP总量的6 %。其中 ,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损失2 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 500 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2 000 亿元损失;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为500 亿元。近年来 ,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1990年至2002 年 ,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 %,最高时增长达 22 %。统计资料显示 ,2002 年全国共发生107 万余起道路交通事故 ,夺去了 11 万人的生命。2003 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 50 万 ,其中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 万 ,居世界第一 。在所有的工矿企业中 ,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 ,2002年因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等恶性事故死亡近7 000 人。全国平均每天发生 起一次死亡3 人~9 人的重大事故 ,每周发生 起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 ,每月发生起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有关专家指出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我国的生产安全形势在未来相当长8 (P17)的时间内仍将十分严峻 ,事故发生率仍将在高位徘徊 。
食品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据了解 ,污染与中毒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隐患 ,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威胁。2001 年卫生部收到706 起食物中毒报告 ,中毒病例 22 193 人 ,死亡 184 人 ,但专家估计实际中毒人数可能是统计数量的 10 倍以上。除有害微生物外 ,农药、兽药、生物毒素、亚硝酸盐等15 类物质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看不见的慢性污染更是防不胜防。据统计 ,我国有 8 亿人体内残留有早期使用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动物产品中所含的生长消毒引发的健康问题和兽药残留引起的抗药性 ,困扰着全球科学家。2001 年 ,有关部门在“残留物质监控计划”中 ,对规模化养殖加工企业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监测结果表明 ,多数食用动物及其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状况不容乐观 。2004 年涉及10 个地区40 家企业 ,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婴儿 229 人 ,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 人 ,共造成12 名婴儿死亡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震惊全国 。2004 年 5 月 19 日长春大学部分学生在食堂用早餐中的`炒饭后 ,139 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指甲发黑等症状 ,经化验为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 。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在短短30 秒中 ,万人死亡、16 万人受重伤 ,这就是 1976 年 7 月唐山大地震的杀伤力 ———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云”,常常使人们的生命面临猝不及防的威胁。我国是受地震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0 世纪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1/3 ,夺去了60 万人的生命 ,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1/2。我国22 个省会城市和 2/3 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均位于地震高危险区。实际上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大突发性灾害频发 ,70 %以上人口 ,80 %以上工农业和城市 ,受到各种灾害严重威胁。一次重大的自然 灾害可造成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死亡 ,千百万人受到冲击。近10 年来 ,在台风、暴雨和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中丧生的每年都有上万人 。一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 ,对资源和环境“掠夺式开发”,严重忽视了防灾减灾的战略任务 ,人为地加重了自然灾害 ,使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愈加脆弱。人祸也直接威胁着生命安全。火灾是危害最持久、最剧烈的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火灾而死伤的人数都在几千人。据公安部统计 ,2003年共发生火灾254 811起 ,残废2 497 人 ,伤3 098 人。近年来 ,火灾现象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 ,现代城市人口、建筑、生产、物资集中的特点使火灾发生更为集中;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可燃物种类增多 ,燃烧形式和物种更加复杂 ,火灾有毒气体危害问题突出;各种新能源和电器产品的使用导致火灾起因更为复杂、多样和隐蔽;高层、复杂、超高建筑的增多使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条件恶化等等。
目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如果说火灾的发生还有一定的偶然性 ,而人与人之间的流血的冲突、社会治安事件递增是某些社会领域长期非良性运行的必然结果。正如有关专家指出 ,多年来我们用非常低的劳动成本和非常高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了 GDP的高速增长 ,而忽略了社会的均衡发展。从 SARS引起的社会性恐慌和一些重大社会安全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的
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应对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长期以来 ,民政、农业、卫生、教育、环保等几大社会发展部门受到了忽视 ,应该增加投资 ,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四、理论和事实表明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已经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自身的健全和完善 ,也需要公共管理的健全和完善。
公共安全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安全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 ,在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实践中 ,已将公共安全管理纳入视野。但遗憾的是 ,在公共管理学的教材中 ,虽然也列举了具体的管理内容 ,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法治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等 ,但却缺少公共安全管理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推进 ,应该在公共管理学教科书上补上这一章。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方面 ,有这样一些方面需要创新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要从战略高度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制度设计。有的专家做出了具体策划 ,包括 ①建立预警机制。贯彻预防为主 ,常备不懈的基本指导方针 ,改变重治轻防的实际 ,切实加强预防预警的人力、物力、财力、装备、科研的投入 ,化解各种危机和风险 ,尽可能把潜在的威胁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或阻止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发生 ,降低激烈程度和减少覆盖范围。②建立分级制度。在总结自己经验教训和广泛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 ,依据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 ,制定分级预案 ,进行分级预防和应急处理 ,依法规范和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 ,科学应对。③建立和完善应急制度。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联席协调、信息沟通和反馈、资源动员机制、交通运输保障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包括经济安全应急体制;学习、生产和工作场所安全应急体制;环境安全应急体制;公共卫生安全体制等。④建立和完善非程序化决策机制。通常 ,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和灾难后果的迅速蔓延性 ,解决和控制的最佳时机稍纵即逝。必须给最先接触的一线人员临机决断权力。⑤建立公共安全基金制度及民间援助制度。建立涉及不同公共安全类型的基金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捐赠。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农村和农民 ,是我国公共安全保障的重点之一 ,必须特别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和有专项经费给予保证 。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安全在公共管理中的强化 ,需落实到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系中。要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意识、责任和体制。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把公共安全当作大事 ,统筹全局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起责任。应该把公共安全管理当作重要工作 ,既有日常安排 ,又有应急措施。很多措施的落实并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 ,而是需要落实到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法规体系。发达国家拥有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形成了严密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仍未出台“紧急状态法”和相应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整个社会仅仅熟悉常态运行下的规则 ,遇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时 ,社会和职能部门不可避免地陷入忙乱甚至恐慌状态中。制定公共安全应急法。依法规范政府行为 ,明确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制和机制 ,规范各种制度 ,为公共安全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机构。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建立健全有关科研机构 ,可以为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长期以来 ,公共安全是一个备受忽视的冷门领域 ,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问题的暴露 ,相关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开展起来 ,清华大学于 2003 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这方面 ,需要国家组织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科学
技术的研究在诸多方面为公共安全提供支撑 ,比如风险的评估 ,灾害、事故的发生机理研究 ,针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环节的控制技术 ,生命安全的保障 ,灾害中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的分析及研究等。
五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人才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也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科学体系 ,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决策人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不同岗位的基层和一线人员。这就需要公安大学培养和培训相关人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那些有实践经验 ,敬业精神强的人才 ,发挥他们的作用。
六是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物质和财政保障体系。预防为主和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需要不同的物资储备。需要把公共安全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国财政预算中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约有50 亿元 ,一遇重大突发性事故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需要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对突发事件的准备金 ,列入财政预算 ,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捐赠为公共安全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七是建立健全社区治安和公共安全体系。面对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社区治安日益成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工作的微观基础和主要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把社区治安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基础 ,并且与社区的公共安全体系工作中突出了社区居民和当地社会组织参与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创造出一条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安全体系统一的社区治安体系和公共安全工作方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服务 ,维护社区治安 ,维护公共安全。
八是建立健全安全的教育、宣传、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应在大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社会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各类公共安全指挥系统定期进行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在高度重视专家和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 ,建设公共安全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校大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的重要作用 ,进行注册管理和定期培训 ,与专业化队伍相互补充 ,提高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