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简史 》 读后感 周邦涛 《化学简史》是英格兰著名化学家、化学史家柏廷顿所著。他在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誉满全球,曾担任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并因在化学史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科学史方面的最高荣誉——萨顿奖。这本书由胡作玄先生翻译并于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以传记方式分十六章叙述了从古埃及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内容丰富,取材详实,从古老的炼金术到19世纪的化合价理论,再到20世纪的周期律及原子结构,均有所涵盖,为化学史提供了一个简明而权威的综述,以利于读者对化学史产生整体的印象。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认为这个“史”不应仅仅包括人类社会史,还应包括自然史,如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矿物史等等。具体到高中教学,应该与相应学科进行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学史。 对于高中教学,科学史可以打破文理隔阂,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让文科对自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对目前严格分科的教育体制来说,这个基本功能格外的突出。 在西方19世纪中叶,就开始提倡科学史教育。当时就提出科学史教育是融合学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1904年,法国数学家郎之万首先积极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他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我国化学家丁旭贤于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讲授化学史,并著有《化学史通考》,化学史家张子高于二三十年代在东南大学也开设过化学史课程。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他还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通过学习《化学简史》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了解化学史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一起共读这本书,分享读书心得,为我校化学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 化学史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化学现象的认识史,它揭示了整个化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揭示化学思想的发展和演进的历史,研究化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需要成百上千年的努力才能取得富有意义的进步。它包含着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观念,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71页科学史话——《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中就讲述了发现并探索苯的艰辛历程。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发现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剩余的一种油状液体,长期无人问津,他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一种液体,将其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1834年,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该液体并命名为“苯”。后来,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1866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于梦中突见一蛇,盘盘焉自食其尾,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提出了六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教材中指出,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善于独立思考,平时总是冥思苦想有关原子、分子以及结构等问题,才会梦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至少要引导学生一起读一读,交流交流所思所感。 据统计,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两本必修和六本选修中《科学史话》和具有科学史话性质的内容共计63处。 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查阅资料进行拓展。如讲授硝酸的性质的时候,引入玻尔用王水溶解诺贝尔奖章,使之免于纳粹军阀毒手的故事等。 同时,在介绍科学史实的时候,相应科学家的生平也应适当涉及。据统计,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家共74名。 其中除科学家国籍背景外,很少提及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个性背景的描述,这就使得科学家的形象很单调,不丰满,不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适当查阅资料加以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科学史教育。如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研究放射性元素,发现了钋和镭,为癌症的放射性疗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己也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病去世等,由此对居里夫人的生平、杰出贡献和奉献精神等进行详细介绍,以丰富人物特点。 在这仅有的74名化学家中,中国国籍的化学家仅2名。一位是在选修二《化学与技术》第17页科学史话中提到的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另一位是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第32页资料卡片《味精的发明》中提到的我国化工学家吴蕴初。而在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第15页图1-15中虽提及我国化学家首次用氨基酸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高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人工合成蛋白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未提及化学家的名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进行深入介绍。1958年,我国生物化学家王应睐及其团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教学中,酌情拓展一些真实生动的化学史实,特别是中国化学家们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们好像进入化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氛围之中,怀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兴奋感,同前辈们一起在化学世界里探索和遨游。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利用好化学史素材,首先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即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其次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将化学史相关内容贯穿整个课堂。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查阅有关化学史资料,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展示和讨论,使学生在“做中学”,丰富课堂形式。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史知识,除了教材中所提供的的素材,还应浏览相关书籍、报刊,从大量的知识中删繁就简,提取有效信息,增加对相关知识素材的积累。只有丰富了自身知识,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利用化学史资料进行教学,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总之,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开发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之成长为真正优秀的化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