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是找到的部分材料,希望有帮助一、理论来源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 Ellis)在美国创立的,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同时也采取了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曾经是一位开业多年的精神分析家,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感到不满足,就从经典精神分析转到新弗洛伊德学派,后又转向行为主义学派,在治疗中他又逐渐采取了更加主动及指导性的方法。同时他又受斯多葛派哲学, 尤其是埃皮克特图斯的影响,逐渐于1951 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疗理论和方法——理性情绪疗法(RET),也被称为ABC理论。 二、理论依据1.人性观理性情绪疗法是基于一项假设,即人生来同时就具有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的思考的潜能。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以及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守旧、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善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成长的倾向。理性情绪疗法把人们常犯的错误视为正常现象,试着协助当事人接受自己是一个会不断犯错误的人,并能更和平地与自己相处。艾里斯(1979)列出理性情绪疗法的一些重要假定如下:(1)人就是人,他们天生有着某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限制或界限,他们可能对这些限制和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2)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3)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的目的是要生活在一种比较幸福的状态中,人们可能还会选择其它的目标,但生物学因素预定了他们的目标是朝向生存和幸福。(4)幸福——享乐主义是一种正当的选择,但是,长期目标比短期目标是一种更聪明、更理性的选择。(5)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强大的生物和社会方面的力量, 但人类对于所经历的那些强大压力也能进行抵抗。同时他们还有一种强大的自由意志因素,使他们能够进行控制。(6)RET采取一种存在主义立场,即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 并对他们的世界采取一种现象学的和主观主义的观点。(7)人们出生后,内在就具有某些矛盾冲突倾向。他们一方面具有一种合乎理性与追求满足的强烈倾向,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往往会被吸引到非理性的行动方面去,从而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8)人类天生的最强烈的倾向之一是要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9)一切正常人都会思想、感觉和行动。他们的思想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同理,情感也要影响思想和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会影响思想及感情。(10)RET坚信,所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不是起源于某些事情和经历,而是起源于人们对这些事情与经历的看法。艾里斯认为,人会自我谈话(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ng)以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当他们有单纯的偏好(simple preferences)(渴求爱、赞同、成功的欲望)时,会误认这些是十分火急的需求,因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困扰。艾里斯也认为人有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天生倾向,但又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碍了成长。理论正如我们所知,理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主张是:情绪的困扰(不同于悲伤、懊悔,和挫折感)大部分是非理性思考下的产物。非理性的性质来自于要求,这个世界应该、最好,以及必须要如何等。从理性情绪疗法的观点看,许多治疗者只注重过去的历史和事件,仿佛只要改变当事人的童年,任何问题就能解决。另有一些治疗者过度强求当事人去认清、表达和抒发其感觉;有些治疗者则要求当事人在此时此刻重新再去体验早期的事件和感觉。艾里斯认为,这些作法都不太有效,因为情绪的结果不会仅仅因为感觉被强化突显及表达出来后而消失;而应该是当事人与治疗者应一起辩论那些引发负面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并努力将不实际、不成熟、命令式和绝对式的思考方式转成实际、成熟、合乎逻辑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才能导致对生活的情境有较适当的情绪反应。A-B-C人格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A是既存的事实、事件或一个人的行为或态度。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评价。C是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或一个人的反应,此等反应可能适当或不适当。A(缘起事件)并不能导致C(情绪的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是B导致了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离婚后感到沮丧,这不是离婚本身引起沮丧反应的,而是这个人对于失败、被拒绝或失去配偶所持的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拒绝与失败的信念(在B点)才是导致沮丧(在C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离婚这一实际事件(在A点)。因此,人要为自己制造的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任。理性行为治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情绪困扰是如何产生的?乃是一个人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暗示那些不合逻辑的语句所造成的,例如,“我应为离婚而受责备”、“我是可怜的失败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我是个没价值的人”。艾里斯反复地指出:人怎么想就会有怎样的感觉。困扰情绪反应如沮丧和焦虑,是自我挫败信念引起的,而这些信念是学习来的以及根据自创的非理性想法而产生的。因此,不必因离婚而沮丧、严责自己或惩罚自己,可以用一个理性的和有实证基础的结论来取代:我感到很遗憾,我们的婚姻没有维系好,我们离婚了。我曾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我们的婚姻失败并不意味着我在生活中是个失败者。不断责备我自己和让我自己完全承担分手的责任是愚蠢的。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最终的效果会是减轻沮丧和自我责备的感觉。3.不合理信念理性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思维方式和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理念给他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此使自己的心理臻于健康。(1)不合理的信念包括:第一,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第二,对他人的不合理信念(如:对不好的人应给予惩罚);第三,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信念(如:已注定的事无法改变)。(2)不合理信念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应该”、“必须”。其不合理在于,人们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获得成功,既是某件事取得了成功,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而一旦这样的现实出现,持有此类信念的人就会受不了,因而产生情绪上和行为上的障碍,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了他不合理、走极端的思维方式。第二,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以某件具体事件,某一言行证明自己进行整体的评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专制主义。人们在对自己的绝对化要求中常常会走极端,认为自己某一件事情上办的不好,未获得成功,就是自己一无是处,只说明只是这件事上办不好。因此,人们应当就自己的某一行为的表现而进行评价,不能因一件事而否定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他人也常有某种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对他人持有绝对化要求,就会发现他人的言行总是与自己作对,因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如“愤怒、怨恨、压抑”等。第三,槽糕至极论(awflizing)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非常可怕,槽糕至极,灾难性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焦虑、悲观、压抑、犹豫等不良情绪。将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艾里斯认为,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心理倾向,即要坚持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都能得到满足,期望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生活中某些向往和要求的确如意地实现了,这种积极的记忆强化了我们的“全能幻觉”,使我们认为我们一定能比所有的人幸福,一定比其他人更成功,应当与他人不一样。当我们一旦遇到挫折和逆境时,我们就无法接受,认为这些不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不良的情绪。三、治疗过程及运用的技术1.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1)心理诊断阶段通常在第一次来访中进行。当取得来访者的信赖后,咨询者要探讨来访者的诱因。根据ABCDE 模式找出它的不合理信念。他叙述的问题可能看上去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但涉及的不合理信念数量很少,可能只有几种不合理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下的反应而已。(2)领悟阶段此阶段是治疗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让来访者了解此疗法的知识,使其对合理性情绪疗法的原理及实施有思想准备。领悟的不同层次:A、要向来访者指出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指出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B、向来访者解释不合理信念是在过去经验中习得的,并通过思维、行为多次重复而一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C、帮助来访者认识引起并使自身症状持续的原因,即找出不合理信念(最重要的领悟)。D、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从前未加分析的某些观念并非真理,未经验实,不符合逻辑,为下一步合理信念的取代做准备。(3)修通阶段治疗者要使用逻辑的、经验证实的方法与不合理观念进行论辩,其辩论方式可参考如下:A、质疑式:直接质询当事人他这种信念是否有足够的事实证据;B、价值式:质询当事人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如:一旦考不好,就可以整天愁眉苦脸,放弃继续努力吗?C、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如果考试没有进前5名,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就那么可怕吗?D、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考试成绩不像你预期的那样,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E、夸张式:故意夸大当事人的信念,使当事人看到它的不合理之处。如:是不是广而告之说你考试未达到预期成绩,以至于天就要塌下来,提醒别人小心呢?(4)建立新的合理观念阶段在通过上述阶段,使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后,干预者要帮助对方及时发展新的合理的观念,并且在发现合理观念后要及时的巩固,可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效果,以使其能更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2.治疗技术理性情绪治疗法实践工作者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加进一些有力的认知方法,这是由本疗法的理论依据决定的。治疗过程中常采用一些认知、情绪和行为技术,具体有以下几种:(1)驳斥非理性信念 对于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反省能力的人十分有效。要求治疗者大胆地、毫不客气地对来访者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可采用不断深入地提问方式质疑。(2)改变自我暗示内容 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不明确的语意是扭曲思考的原因之一。当事人可以学习用较喜欢来取代必须、最好,和应该。他们可以学习说“可能不太方便,如果……”来代替“那绝对很可怕,如果……”。常使用无助和自我责备语言的当事人,可以学习使用新的自我暗示。借着以“非绝对性偏好”来取代应该和必须。通过改变语言形态和做新的自我暗示,当事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结果他们往往也会开始有不同的感受。(3)幽默的使用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幽默是理性行为治疗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艾里斯本人就使用许多的幽默技术去对抗使当事人陷入困境的夸张想法。理性情绪疗法指出,情绪困扰常由于自己过于严肃,以至于对生活中的事件失去了欣赏与幽默感。咨询员会使用幽默感来协助当事人对抗他们过于严肃的一面,并协助他们驳斥生活中的必须哲学。(4)假设最坏的可能帮助对方从不合理方式走出来,并且不总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对方认识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而从内心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才是真正的祸根。(5)认知家庭作业可采用布置作业形式,把治疗的进展带回到日常生活中,一种是固定格式的作业,让其找出A和C,然后是B,做D做辩护,最后填E辩护效果。另一种自由格式作业,完全由当事人合理的自我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6)理性心像 这种技术是心理练习,目的是建立新的情绪形态。当事人想象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及表现行为,他们也可能想象自己发生一件最糟糕的事情,想象自己面对这些情境时会产生不安和烦躁,然后集中精神去体验此时的感受,接着再将这些感觉改变为适应的感觉。一旦他们能够改变不安的感觉为适当的感觉反应之后,他们就有较佳的机会去改变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7)角色扮演 在这种技术进行时,让当事人与干预者互换角色,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让当事人扮演干预者进行反驳和质问。根据镜子的作用,当事人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自己建立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8)羞恶攻击练习 艾里斯(1988)已经发展出许多练习方法来协助人们祛除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合理的羞耻情形。这种练习的主要重点在于,当其他人都清楚表示不赞同当事人时,对方仍能不感到丝毫的羞耻。这个方法包含情绪与行为两个要素,当事人可能会有家庭作业——冒险去做些原本担心别人的想法而不敢去做的事,但并不鼓励尝试那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事;对于社会习俗小小的违反,往往是克服羞耻的有效方法。当事人进行这些家庭作业之后,可能会发现别人并不如自己想象地那么在乎他们的行为,于是不再感到羞耻或没面子,并不断地进行这些练习直到了解自己的羞耻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于是便能以自然的方式表现行为。 四、理性情绪治疗法适用领域及对象理性行为治疗法已广泛地用于处理焦虑、敌意、性格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沮丧、性、爱、婚姻问题、儿童教养和青少年问题以及社会性交往技能训练和自我管理(Ellis,1979b)。艾里斯不认为所有的当事人都能通过逻辑分析和重建人生观而得到帮助,因为有些人的才智不足以跟上严格的理性分析;有些人过于脱离现实;有些人太老缺乏弹性;有些人固执己见反对逻辑,以致不能接受理性分析;有些人是长期的逃避者,或是坚持找魔术般的方法以解决问题的懒惰者;有些人就是不照理性行为治疗法所要求的去做;有些人似乎喜欢维持着他们的不幸,拒绝作任何小小的改变。理性行为治疗法应用的主要领域包括:个别治疗、团体治疗短期治疗、婚姻治疗。艾里斯(1994)提到:大部分的个别当事人,每周会面一次,一共治疗五至五十次。艾里斯主张,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应继续个别及团体治疗一年以上,这样他们可以练习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五、理性情绪疗法的评价RET从五十年代创立至今,在心理治疗界已有了相当大的影响。RET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妇女、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也被应用于学校咨询、婚姻、恋爱、家庭治疗以及医院和健康咨询等各个不同领域。这是由其独特的优越性决定的。第一,RET 揭示了非理性信念、不合理的思维在导致人们心理困扰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确有大量的来访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与非理性观念有关。在每一个有情绪困扰的来访者身上都能发现与此有关的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仅仅通过转变非理性信念,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第二,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强调综合与折衷的治疗实践。许多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技术都可用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进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此外,理性情绪疗法也使用其他学派的技术,特别是行为学派的治疗法。虽然理性情绪疗法仍有其他优点,但我想再提的是:教导当事人一些方法,使他们可以继续自我治疗,而不再需要治疗者的直接处理。第二,RET 费时少,收效快,其理论浅显易懂,方法可行,不会让人有神秘莫测之感。RET的ABC理论能讲得出实实在在的东西,其治疗过程也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被心理咨询者理解和接受,尤其是RET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大众自己可以通过做家庭作业、合理的自我分析练习等来转变非理性信念。当然,某些心理困扰严重者需要咨询员的帮助才行。RET 强调咨询员要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同时更要发挥患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高咨询效果都是明显的。但是,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RET在操作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自身的许多不足,第一,在如何界定理性思维的问题上,艾里斯的表述显得有些含混不清,不尽人意。艾里斯将不合理思维界定为“绝对的”,而把合理思维界定为“非绝对的”,认为所有的心理失调都是从相似的不合理思维中派生出来的。但是,什么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合理思维?什么是相对意义上的合理思维?这是很难分得清的。第二,RET把一切困扰都视为非理性信念的结果,这是有点偏颇的。因为事实上情绪困扰并非仅仅与认知有关,有学者常提出质疑,有情绪障碍的是否有像RET所认为的那些绝对化的思维信念,因此。RET显得有些夸大了认知的作用。而且,认知的方法在治疗中起了多大作用是不很清楚的。另外,RET常使用驳斥、辩论、对抗,这是RET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但使用不当就容易使来访者接受不了,使人产生某种被侵犯的感觉。第三,理性情绪治疗法并不倾听当事人的历史,不鼓励他们详述长而悲伤的故事;此外,也不运用潜意识动力、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移情关系等方法。虽然一些理性情绪疗法的实践工作者强调建立默契,以及双方的合作关系,但是艾里斯认为个人的温暖、为当事人所喜欢、对当事人表示兴趣或关切等因素,并不是有效治疗的要件。我们很难想像没有同理心、了解、与关怀的情况下,有效的治疗能够出现。第四,RET 对咨询员的要求比较高,RET的基本原理是理性与逻辑,要求咨询员的价值观念应谈是健康积极的,并要有人格、知识、技能、知觉与判断等多种因素来保证,同对不强迫来访者接受,否则就会伤害来访者,不利于来访者自主性的发挥最后。同其他许多心理疗法一样,对于RET治疗的理论、方法也有争议 。在理论方面主要争论的问题有ABC理论多来自现象学的东西,是否可以被科学地证实?一切心理困扰都是产生于非理性信念的结果吗?在治疗方法方面,对其提出的质疑是太强调人的理性方面了。可以肯定, 任何有情绪及行为障碍的人必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观念, 而且这些观念必定对他们的情绪及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消除非理性观念,建立新的理性观念,肯定会减轻或消除其心理障碍。另外,在咨询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能找到明确的不合理信念根源。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着RET 在更大范围的运用。【参考文献】[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 Gerald Corey 著,石林、程俊玲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5]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6]李鸣.合理情绪疗法(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
情感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情感的心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一:《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 摘 要: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 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 关键词:成长 情感 心理学 爱自己 正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大二就结束了,从一个懵懵懂懂,涉世未深的阳光男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已有一些情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小伙子,一路走来,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感慨颇多;特别是这学期听过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对自身情感、心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肤浅到深刻,有了一个质变的过程。 不知怎么地,慢慢地感觉到上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些动人心扉的歌曲,那些生动幽默的动画,总能紧紧抓住我的眼睛,我渐渐地,渐渐地,融入到了这一门课程之中,享受着张老师给我带来的心灵的洗礼。张老师总是能够从一些具体事件讲起,然后,讲到人的情感,剖析出其中的情感世界,还原出事物的本质,让我们有了一个清清楚楚的认识,有些很残酷,却很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情感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与其挣脱,不如接受,去好好享受。 我认为,首先我们就得好好去爱自己,因为只有爱自己,才会懂得去好好的爱这个世界。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爱就像是深埋心中的种子,随时会开出蓬勃的花朵,芬芳他人。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永远,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里。从小我们被 教育 着要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却没有人教会我们要爱自己。 闲聊时听闻某某学校一个男生为情自杀,唏嘘叹息之余不禁有些惆怅。正是花样年华,轻轻一跃,却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赌上生命,他为了所谓爱情的奋不顾身换来的是如此结局,试问该情何以堪?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一时的冲动而误了自己的生命,爱需要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爱,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爱就在你身边,爱就在你的心中。亲情,友情,爱情,他们无不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你的爸妈,你的朋友,你的爱人,他们都在你背后关心你,支持你,爱着你。 人贵为万物之长,似乎又很脆弱,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情感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可是人生中总有些黑暗需要我们自己独自撑过,这些时候没有扶助的双手,没有关心的话语,没有可依靠的肩膀,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毕淑敏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孤本。所以她大声的宣告“我很重要”。是的,我也想说,我很重要。对于父母,我是他们存在于世界上的独特的生命的延续;对于朋友,我是他们相知相惜倾心相交的人;对于恋人,我是他于茫茫人海中苦苦找寻的唯一......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还不够我们学着爱自己么?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迷恋自己夸赞自己,而是真心的喜爱自己,善待自己。哪怕自己并不优秀,毕竟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呢?学会爱自己,为自己的勇敢,为自己的坚强,为自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甚至是失败,爱自己,只因自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随性而为,而是要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陪伴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随风枯荣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爱自己,是是要让我们学会相信自己,永不放弃自己。即使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月华也没有星光的时候,在独立支撑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能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朵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自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强的走过一个又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 爱自己,这并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自于一种夜郎自大的自负与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的宫殿;也可以让我们在与黑暗的搏斗中,学会自己顶风冒雪高歌前行;让我们在即使一无所有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晴空下拥抱自己,鼓励自己勇敢的向前走。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有一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给我们的生命,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应该想想后果,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古代孝道说,父母在不远游,不去危险的地方。遵纪守法。保持身心健康。 然后就是实现自我,让自己变得出色。 爱情也是一种责任,因为爱从来就是和责任相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弗兰西斯卡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了爱情,虽然她和罗伯特只有四天,但她一生都爱着罗伯特,牵挂着他,思恋着他,每分每秒都不曾离开过他,这是一种单纯真挚的至爱,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但爱如果离开了责任也就失去了魅力。选择了婚姻,就要承担起婚姻的义务与责任。即使婚姻是囚笼,但没有到自己非得冲破它的时候,就应该继续做一个痛苦而幸福的“囚徒”。很多中年离婚的男女,打着“爱情自由” 的幌子,不断追求新鲜刺激与肉欲放纵,其本质依然是欲望的“囚徒”而非婚姻的囚徒,可是“有好的婚姻,但其中并无极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 文化 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及爱情生活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提高。在婚姻面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遇。正是在这种婚姻爱情语境下,一些婚外恋人为自己狡辩,认为现实的环境与风气迫使自己“被婚外恋”。“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的。”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可否定少数婚外恋的人有自己充足正当的理由,但从人性最原始、最本质来说,大多数婚外恋的人都是肉欲的奴隶。在燃烧自己身体的时候,连自己的理性与灵魂也一起烧掉了。 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如果说他爱别人,那一定是谎言。爱外物胜过爱自己,但那是真的爱吗?通过学习张老师讲的《情感心理学》这门课,以及自己体验和感受,我认为那样的爱背后隐藏的是自私,是冠以为对方好的名义满足自己控制欲,目的是要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并且还说我是为你好,我爱你。但是内心呢?内心期待的是对方给予自己同样甚至是更高的回报。总是在比较两人之间究竟谁爱谁更多,谁付出的更多。当对方无法满足,给予不了的时候,便觉得失落,甚至抓狂。其实爱自己的意思是能够自我满足,接纳真实的自我哪怕不完美、不够可爱、不那么温柔。爱正如慈善一样,当你拥有更多的时候你才能给予更多,而这个拥有来自于我们充实的内心,丰富的体验,满怀希望的人生和真实真正的“大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给予,等待对方回报之后自己再付出。只有这样的爱自己才能用真正的爱感染对方,温暖对方,进而让两人的相处相得益彰。爱的目的不是占有,而是自由。我承认离开是一个选择,一个人生态度,倘若因为明白而离开那么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相反只是为了逃避或者用离开来忘却,那么真正的问题并没有面对和解决,在将来的生活中这些未被解决的事还将如影随形。正面的信息真的很有力量,好好的爱自己,安守本分,活在当下,我们自然会觉得爱与被爱同时存在。 有一句很流传很广的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我认为生命还是要放在首位的,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白谈。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珍爱自己的生命。 爱自己,才会懂得怎样更好地去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 2、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二:《浅谈大学生情绪情感和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 人际交往 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三、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 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 方法 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 其它 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 总结 经验 、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 体育运动 、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 日记 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情感的心理论文篇三:《浅谈 儿童 心理情感的构建平台》 【摘 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知活动的发展,而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发展上。因此,认识和了解儿童的情感体验,可以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文章 通过分析儿童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家庭、学习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平台。 【关键词】儿童心理;情感;平台;构建 一、儿童情感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教育的普及和重视,很多教师和家长意识到情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情感和情绪从来都不是应该被忽略或者轻视的,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龄越小,情感的影响越大,因此,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对儿童今后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作用。 首先,情感对儿童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发生具有激发和刺激作用。对于很多儿童来说,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受情感和情绪的控制与影响,情感让他们去做或者不去做这样那样的事情,比如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他们就会积极地区做任何事情,而在情绪不满的情感体验下,则会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不积极。当一个儿童认可或者喜欢一位教师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听老师的话,对老师教的知识也能容易的吸收,而当儿童对一个教师具有排斥心理的时候,则老师说的就不愿意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老师讲的知识也掌握不好。儿童所谓凭兴趣做事,高兴不高兴、愿不愿意就是情感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其次,情感可以帮助儿童组织构建心理活动。儿童认知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情感情绪的影响较大,很多心理学家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做了研究,表明情感和情绪对其心理活动的作用,比如利用一些刺激与激励手法去帮助儿童掌握一些教难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儿童的情感表现在兴奋和恐惧两种情绪之间;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而消极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则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开发;即使同一种情绪在不同的强度下,对儿同的影响效果也不同,过低和过强的情感体验都不如适中强度的情感体验。总之,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同一情感的不同强度都对儿童的认知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最后,情感以及情绪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人的个性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婴幼儿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人的一生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一是在儿童时期接触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中,儿童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事并以此产生情感体验,比如,有一个儿童由于家长做生意而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甚至连参加家长会都是委托亲戚来的;而另一位儿童的爸爸妈妈从他一出生就学习和研究儿童成长方面的知识,并且懂得如何处理儿童的一些心理情感问题,因此,这两个儿童在以后的上学以及为人处事方面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前面的一个有点自闭,不爱与学生交流,而后一个自信、乐观。因此,儿童情感体验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以及家长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二、构建儿童心理情感的主要平台 (一)家庭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基础 家庭教育 是终身性的,家庭对儿童心理情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一是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长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克制情绪,给儿童温暖和幸福的环境。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会对家长的一些 言行举止 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除此之外,家长要适当地与儿童进行交流沟通,对孩子讲述的事情要有耐心、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挫折要鼓励克服,在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使儿童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学会与其他的人进行交往。 (二)学校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主体 学校为儿童提供了健康发展的主要平台,尤其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为此教师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努力。首先,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要有实施心理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儿童发展的意识。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需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引导教育,比如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再次,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情感,对学生能够付出真挚的情感,对每一位学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下课,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变化。最后,尊重儿童的尊严和人格,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一些事物难以判断对错,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让儿童了解过失的原因,教会他们如何改正错误,慎重使用惩罚 措施 。 (三)社会平台:儿童心理情感构建的保障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受到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重视,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儿童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发达的网络科技以及多媒体的普及,对很多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应该净化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社会”。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特点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2] 解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例述[J].心理科学,2001 (05). [3] 邵宇曦.家庭生活与儿童心理健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 [4] 郑毅.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J].少年儿童研究,1995 (01). 猜你喜欢: 1. 浅析心理学的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3.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 大学大一心理健康课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最初的印象》是奥斯丁21岁写成的第一部小说,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傲慢与偏见》,可以考虑一下。另外还有《埃莉诺与玛丽安》,《诺桑觉寺》,【《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另外《简·奥斯汀信件集》也可以参考【求采纳O(∩_∩)O】
186 浏览 5 回答
122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4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5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4 回答
252 浏览 3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313 浏览 4 回答
257 浏览 2 回答
238 浏览 10 回答
8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