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度”,对中国哲学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应该是不陌生的,儒家孔子讲“中庸”,道家老子指出的“反者道之动”,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度”的运用与体现。而后世学者,在继承先哲智慧的情况下,对“度”的哲学内涵也做了一定的发挥和扩充。
本次,颜小二将和大家说说明清思想家王船山对“度”的解读,在他的眼里,事物的发展存在一个“度”,过了“度”,就会发生“转变”,即“物极必反”,他还由此指出“厚极而怒报”的观点。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各类事情,预先考量“度”是十分必要,可以预防过度压制之下的强烈“反弹”,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这个道理,或许可以顺利许多事情。
我们这里说的王船山,本名是王夫之,公元1916年生,按照现在的版图算起来,他是湖南衡阳人。因为晚年在衡阳的石船山隐居,继而被后人称为船山先生,而王船山之名便由此而来。
王船山的一生,像极了是对“物极必反”的现实写照。
在“度”的拿捏之间,他的人生发生击打反转。当清兵到达湖南境内时,他召集义兵,抵抗清兵,热血沸腾保家卫国。但是飘摇的山河岂是他一己之力可以左右的?义兵抗清失败后,他又在南明桂王的政权下服务过一段时间,最后发现没有实事可做,心灰意冷之下,他又放下胸中沸腾的情绪,遁藏深山,成为一位隐士。
他曾是一名摇旗呐喊的斗士,而后,又在事态发展之下,归隐山林,或许正是人生的反转,成就了他对“度”的经典解读。
关于“度”,王船山是在讨论“日新之化”的观点时提到的。所谓“日新之化”,是王船山认为,天地的本性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天地的变化却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风和雷,与昨天的风和雷不是相同的,只是形象相同罢了。
而出现“日新之化”的原因,在王船山看来,源于对立面的事物互相渗透、且最后发展过“度”的结果。于此,王船山对“度”的解释,便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来了。
关于“度”的两面互相渗透,王船山是这么说的:
王船山这是在说,所谓“静”,也是内在含有动的存在,不是绝对的不动。在这里散开后在那里聚集,在那里散开后在这里聚集,浊让清有了形体,而清也让浊有了其妙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上面是王船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事物在“度”的“两边”变化时的样态,当逾越过“度”的时候,事物会产生变化,而正是这个“变化”,赋予了“度”两边的具体存在的具体意义。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关于“度”,王船山进一步提出了“物极必反”,这里的“极”,大抵是达到“度”的事物发展程度,王船山说:
也就是说,在王船山眼里,当“动”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静”,同理,“静”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动”。因为事物动静、也就是事物的两面变化,是无法阻止的,于此,过度压抑“动”或者“静”,一旦达到“极”,那么会非常猛烈地跨过“度”,于此就出现了所谓“厚极而怒报之”地情况。
无论是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起伏,只要留心观察过的朋友,大抵可以体会到“事物“两面性”变化是围绕一个“度”相互转化的”。而结合王船山对“度”的解读,以及其揭示的“厚极而怒报之”特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获得一些启发。
首先,大到王朝兴衰,过度繁盛之下,必有由盛转衰的“节点”;小到人生起伏,人最高光时刻过后,会迎来相对平淡甚至是“失意”的生活,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是正常现象。当我们从事物正反两面转化的角度来看人生得失的时候,可能一些难过的事情,就不会那么难过。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其次,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太多“求而不得”的情况。为什么会“求而不得”,而很多人却“不求而得”?因为强烈的“掠夺”欲望之下,我们趋于去过度作为,过度作为之下,我们会给自己埋下许多阻碍,会把许多简单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此也会离“所求”越来越远。
所以,当我们“求而不得”且无比痛苦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想想,是不是自己“作为太过”、过了度,反而让自己与所求越来越远。
由此,颜小二想告诉大家,王船山从两面性对“度”的解读,以及对过度之“厚极而怒报之”的特点揭露,很适合我们细细品味、咀嚼,因为太多的“求而不得”,问题大多处在“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