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之后的文学现状是具体如下:
1、极少数作家获奖和畅销并不能代表说明整个文坛是繁荣的八九十年成名作家的新作普遍反映平平,中生代作家小众不出圈,新生代后继乏人。不要再吹捧中生代和新生代作家了,只有李娟、盛可以几个人好,大多数真的很一般,就是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而已。
有些作品连基本的功力也没有,文字无法在脑海中构成准确的画面,特别模糊的一团,好像是假装在写作,架势有了,样子学足了,乍看起来很文学,但是很虚,和上一辈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余秀华的诗歌有灵气,但也受翻译体荼毒,影响了阅读体验。
2、没有那种开宗立派、让人惊艳的作品出现了就是那些人,李白、王维、曹雪芹、鲁迅、张爱玲、古龙、海子、顾城、王小波等等,写出的那些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巨大激情、震撼颤栗、超验体验的文字,不再出现了。有趣的人几乎绝迹,作品和作家普遍都很平庸。也许是大家都忙着应付被卷,没空没力气有趣了。
笔法老练娴熟、结构考究的作品也有很多,技术是没问题的,绝对不会出现萧红《生死场》中词语杂糅、古龙写着写着把人写没了、金庸找人代笔导致情节突兀这类事故,但是不动人,不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3、写作者及其作品呈现两极分化文学期刊杂志和体制内作家完全钻进了象牙塔,不与秦塞通人烟,写作完全不考虑读者,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整得跟个莫比乌斯环一样。作家有编制工资,杂志有补贴,可以旱涝保收、心无旁骛地写作,管你爱看不看呢。
后继年轻学习者照猫画虎,以设置重重阅读障碍为荣,人家那是曲径通幽的花园,你那障碍就是纯粹是路障,除了添堵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