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1989年开始迫溯,我国研究者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多,提出应对厌学的措施也层出不穷。以往在厌学内涵、厌学表现行为及厌学对策上对该问题的研究都有较深的造诣。虽然已有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势不可挡的高速信息化时代必然衍生出新的现象问题。本篇论文主要是在对以有关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着重从小学生心理现象入手,进行隐性表现及同伴关系导致厌学现象的研究。更新研究的已有成果,以便使小学生厌学问题的解读更符合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人们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反应到学校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阶段也逐渐趋于低龄化,尤其是学生的厌学问题使教师感到非常棘手,也令家长和厌学者本人感到非常痛苦.厌学的积累不仅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且更加存在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厌恶性反应定势”,即是一接触学习的情境就可能无意识的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恶心等种种的不适应心理,生理反应,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退缩、选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不良特征,更有严重者会形成多种的不良行为,甚至走向辍学与犯罪。小学生厌学问题由来已久,其主要由学生的不良心理导致,促使问题的严重性,给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也带来越来越大的危害,所以研究者对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关注度逐年升高。为了有效缓解小学生厌学问题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学生自身导致厌学的心理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将个性心理因素与小学生厌学问题相结合,并为教育者提供新的解决策略的方向,为有效缓解小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丰富完善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理论。现实意义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不断深化,使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才能帮助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如果当前校园暴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和解决,不但威胁到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研究并解决校园暴力现象是未成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厌学概念界定关于对“厌学”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有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综上所述,所谓“厌学”,其实就是指学生“不愿意学习”“讨厌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心理状态及其生理和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相关文献均是以“拒绝上学”、“辍学”、“逃学”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逃学”来表达一种客观行为,并对“选学”背后的成因加以分析。小学生厌学不仅仅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大量调查发现,国外小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厌学现象在国外也较为普遍,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而且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对学生辍学问题较为关注,1963年就提出了《反中途辍学运动》报告,在报告中详述了学生辍学对教育发展的危害,倡导在国内改善学生辍学状况,借助公众的力量将未完成的学业即辍学在家的学生送到学校继续学习20世纪90年代,日本舆论界掀起了关于中学生对数理课程厌学话题的讨论。该国的文部省又于近年在国内针对初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研,调研数据表明,在受调查的4966位中学生中,有52%对数理课程存在厌学情绪,该数据较之1995年所做的调查提高了5%。埃里克森通过研究指出,学生在童年时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对学生学习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国外对中小学生逃学归因的分析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德国心理学家教授罗斯特认为学生厌学的原因包括: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经验。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认为,日本学校组织与制度的落后性。比如,大班授课,单一的课程设置,激烈的应试竞争等,导致了学生的厌学。K.chriotogher及苏.白旁德(2006)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来解释学生厌学的原因,他们支出厌学是由于冲动,缺少自制力的个性以及无能为力产生的自我否定心理偏差引起的。Heery hirherly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学龄儿童无人监管等家庭原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Mashaer 和bernstregin 针对厌学学生青春期发育对独立和自主权强调特殊性的发展特点,他提出家长要通过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减少过度保护和心理敢于等措施来转化学生的厌学行为.davied heyne 在对厌学学生进行实践干预的研究中提出以认知行为治疗法(cbt)环节中学生厌学行为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出勤率,而且能提高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面对学校的诸如测试,被嘲笑,被欺负等情形。Svetlane yampobkaya 等研究者经过对厌学中学生展开早期感知,认识项目(gear up)干预后,改善了学生的厌学行为。综上所述,国外也普遍存在中小学生厌学的事实,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网作用,并且对厌学的研究都有涉及到厌学现状,厌学原因以及厌学对策等方面。而在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方面。国内外也有许多相似的角度,基本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出发。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厌学现象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往,国内呈现了许多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大量的调查结果中表明,小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秦世荣2013年对吉林省龙并市15所中小学校的2253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2253名中小学生中,厌学中小学生为497人,厌学率达到了[2].学者杨平指出,要根治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发出学生内心的积极主动意识,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需要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由家,校核社会三方合力解决学生厌学问题[3]。肖承志等则指出,应当通过净化社会文化,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方向,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兴趣,倡导家校合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方式应对学生厌学问题[4]。朱盘安提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应当从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建立高效课堂;引导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等方面进务力[5],李开学研究得出,通过提高学生自信,培养其自尊自爱的心态,实行科学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能够有效的转变学生厌学情绪6]。在对自身情况有全面的认识之后,学生会转变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制力,减少对学习的抵触感。愚乐于学,提高学习能力是学习更加高效。有研究者认为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经济,隔代管理,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程度,不良品德、过度期待及教养方式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刘卫和方双虎等研究者提出厌学学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特征。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内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问题。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文献很多,以上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角度全面的归纳,分析了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但大都是将中学阶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但实际上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日益凸显,厌学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寄希望于预防和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 小学生厌学现象判断1 学生不想学习学生表现出不想学习,认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是为了父母或其他人,自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成绩稍有下降则更不愿学习,取得更差的成绩直至恶性循环,自暴自弃。学习兴趣和动机薄弱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对学习丧失信心,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何程度的学习任务,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改变和提高。2 学习兴趣的转移从兴趣的转移对象上来看,厌学的孩子大多迷恋上网、游戏。有的本来对学习有产生过一定兴趣的学生会由于沾染上网络游戏后,逐渐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从黄色书刊影像中填补内心的空虚作为慰藉,他们轻者精神萎靡,重者打架斗段。二 学习情绪负面,态度消极1性格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教育者给予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在上小学后的学习行为表现有深远影响。其中和学生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迹象会造成明显的性格倾向性和人格差异性,不喜欢交际、胆小、依靠、轻易情绪沮丧的孩子容易出现逃学、偷窃、早恋,甚至抽烟、酗酒、吸毒、迷恋暴力等严重不良行为。若不及时止损,对其学习行为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性格忧郁、自卑、孤独的孩子也伴随很大的消极负面情绪。对教育者提出的学习要求,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往往故意抵触对立,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糟。家长和教师试图与孩子谈心,希望获得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存在厌学消极态度的孩子会表现出桀骜不驯,或是心不在焉。部分学生会处于口头的随即应付,并不会采取长期行动上的配合。而他们将强烈隐性或显性的消极负面情绪深埋在心底,隐藏在内心的独白类似于“读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不想学习,永远当个失败者。”拥有这样对生活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心灵受到或多或少伤害的学生,在极易出现厌学心理。2 学习的挫败感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努力的想试学习成绩提高,但一次次失败后对学习产生里消极的态度。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很努力,也曾经取得了自身看来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却不能持之以恒,后来成绩还不如他人。他们在班里的活跃度本身不高,经常被同学老师忽视。于是变得破罐子破摔。三 学习行为的被动及抗拒小学生不爱学习现象早已成为家长、教师的一大难题。即使教育者使用各种强制手段严格要求孩子,甚至强迫他们学习,但很多孩子仍然把学习当做是多余并讨厌的事,一上课就头疼,一拿书就犯困。部分学生因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极度厌恶的情绪,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被动和抗拒大致表现是这样:行为上远远偏离学习的活动,极少对学习活动投入自己的精力,不远甚至抗拒作业,不认真听讲或者想法设法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