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核心价值
每个做产品的人,都会时常把 “核心价值” 挂在嘴边。很多产品新人都会认为,只要满足用户需求,不就有价值了吗。但反观目前市面上做成功的产品,强大如微信,控制了那么大流量入口,仍然十分克制,优先级最高的两个Tab仍然是聊天列表和通讯录,其余几十个功能,都收进发现和钱包中。如知乎,有流量可以做广告,有用户可以做会员体系,有服务可以做增值,如果单纯为了赚钱,那么有很多种方式,但知乎的核心价值仍然是高质量的答主和其产出的高质量内容。这么做无法体现产品的核心价值,更可能破坏核心价值。一旦高质量的答主和KOL流失,那么整个知乎社区必定崩解。反观目前知乎的发展,给优秀答主和知名机构加标注,给用提供识别优质内容的手段;给知名答主出电子书,上线付费问答值乎,开启专栏文章打赏以及付费讲座平台知乎live,另外好把精华内容制作成知乎日报,在其中添加广告,所有推出的功能和产品,都围绕高质量的答主和其内容做服务。
下图是用户体验要素的Web模型,核心价值就是战略层包含的目标,也是最底层的支撑。要设计的功能,都要围绕核心价值去拓展。
参考一下
为什么一个产品急需发现且明确核心价值?
1. 发现核心价值,能够选择综合考量下来最优的功能。一个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点也很多,能够做的功能有很多,但围绕核心价值的功能性价比最高,也最受用户认可,最有商业价值,对公司最有利。
2. 基于相同的核心价值设计的功能,逻辑统一。逻辑一致的功能可以互为补充,用户群体相似,需求相似,就好比如2仅仅是2,但2*2=4。围绕同样核心价值设计的功能能够彼此增益。而零散的成本高,吃力不讨好,让产品定位渐渐模糊,用户群体也越来越不清晰。
3. 有单一的核心价值能够让用户产生认知。想要依靠多种价值,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产品在初创阶段往往很困难。产品起初强调核心价值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个产品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如我们要聊天就想起微信,要骑单车就想起摩拜 OFO,要看新闻就想起今日头条。假如把微信、摩拜、今日头条放在一个产品里,你会怎么认知这个产品。
那么,如何找到核心价值,什么样的功能才算体现核心价值。
围绕核心价值的功能的衡量标准:离开了它,产品就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用完即走
张小龙在2016年初的公开演讲上,探讨了微信的设计理念以及它的四个核心价值点。他提到一个观点:
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是一个工具,对于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离开……
“用完即走” 的概念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你腾讯流量这么大,肯定是用户体验至上,有资本提供用完即走的服务。但我们创业型产品,当然是希望能够更多地黏住用户,提高使用频率,提高用户活跃度。
说起一个产品,很多产品就会根据指标来衡量这个产品,日活、月活、单次使用时长、打开率等各类指标。只关心概念上指标的产品经理,就会把焦点放在怎么去活跃用户、吸引用户上,产品会做得比较肤浅,更多地是在做用户运营的工作。产品经理关注的是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而用户不够活跃,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能牺牲产品围绕核心价值的逻辑一致性来完成运营目标。简单打个比方,你卖饮食并不是因为好吃美味,而是做活动,做推广,这样看起来数据好、用户多,但其他做得美味的商家会轻松把你打败。火如今年的喜茶,虽然品牌溢价高,性比价低,但产品本身真的很不错。
用完即走并不是不要粘性,而是在用户的问题之中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解决完问题后,就不要强硬地留住用户,不然反而引起用户反感,破坏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买一辆车,你到达目的地了,你会因为里面空调特别凉爽,所以一直待在里面吗?此时,你为了粘性,硬生生把用户锁在车里,用户会爽?用户还敢买你的车用你的车吗?吹空调不是车应该做的事了。
显然,张小龙提到的用完即走,是十分合理的。用户粘性,应该是围绕核心价值去做的粘性,而不是附加价值上做的粘性。产出稳定、性能好、起速快、毛病少的车,下次用户换车自然还会选择这个品牌。但用户不会单单因为一辆车的空调好而选择一辆车。搞清楚这个逻辑很重要!
如果来关注用户粘性的产品经理来做,甚至会把KTV、个人影院甚至娱乐方面的VR游戏等放进车里,留住用户然后投入各种广告,而不是去关注设计,打造车子。这就违反了整个产品逻辑,失去了核心价值,结果只能是没有解决到用户出行的核心需求,却因为把这么多功能塞进那么小的车内空间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朋友圈里有各种新闻、营销内容、鸡汤段子,当然能够提高用户粘性,但如果这样设计,未来朋友圈很可能就变成一个今日头条这类纯信息内容的产品,而不是社交产品。想要跟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的用户就会渐渐流失,那么整个功能就失去它原本的意义。此后,微信多了个今日头条的入口,辛苦打造的熟人社交朋友圈,就会消失。
微信现在搜索的范围很广,朋友圈、文章、公众号、小说、音乐、表情,这是搜索下的四个分类,搜索界面下还有一个 “看一看” 的入口,可以看出微信也在承载更多信息和资讯阅读的价值,但可以看出微信在这方面的节制,仍然在不破坏核心价值的上进行尝试,也把这些功能隐藏得足够深。
为了吸引用户而去做的功能,往往会产生更多问题。但为了围绕产品的核心价值,为了解决用户问题而去吸引用户的功能,将使产品获益无穷。不要短视,以产品暂时的目标为指引。
要确保产品是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你用尽各种方法将大量用户留在产品上,但并没有从实际上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他们就对你毫无价值,长远看,是不会继续留在你的产品上,从商业价值上看他们也几乎不会产生付费意愿。如过去三年大火的O2O概念,很多产品都是一补贴,用户量和活跃度就上来,补贴一没用户就大量流失。就是因为没能从实际上为用户解决问题。
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方法看似可以,但实际上很糟糕。如强迫用户看大量的新手指引,然后填写测试题。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用户体验很糟糕,用户都不愿意看指引就已经离开你的产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轻量级的指引,如使用场景下的浮层提醒,谨慎地去指引用户。
2. 方法看似可以,但可行性差。这点无须过多阐述,为了增加美观度吸引用户而增加大量动效,最后导致大量用户手机性能不足以支撑,出现卡顿、闪退等问题,那最后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3. 方法看似可以,但问题却不需要解决。如设计师会觉得老人机上的字体过大,不美观,这看似是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老人机就是为了老人而服务的,相较于老花眼而需要的大字体,美观性对于他们来讲,根本没有价值。
用超过预期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时,不仅要判断是不是真正满足了用户需求,还要判断是不是以超预期的方式满足。
假如用户原本在用产品A,那么要用户转移到我们的产品上来,不仅仅是做到比A好,而是要超预期的好。我们把超预期给用户带来的愉悦感和实际好处记为X,把用转移产品的心理成本(新产品的陌生感,尚未建立的信任感)记为Y1,把用户转移的实际成本(比如学习新产品的成本,注册、转移资料花费的时间,损失掉产品A上的积累)记为Y2。
故必须保证X > Y1 + Y2.
这样的产品看似简单,我们往往会低估了竞品的问题,以为对方的产品多么糟糕,模式不行,所以我们的产品肯定行。但问题是,竞品不好不代表你的产品能好,产品目前状况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市场不成熟,可能是用户需要被教育,还没有培养起习惯,甚至是用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解决,就是你的产品和竞品所处的行业长远看基本要死掉。所以超预期X很难估量,也很难清楚Y1和Y2的值。
所以说产品经理的工作更多是在实际摸索中展开,没有什么理论能帮助到你,只能实践出真知。在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对Y1和Y2有了大概的判断,然后判断自己产品的X要做到大于Y1和Y2行不行。很多产品经理认为好的产品只要X>0就行,但实际上至少大于Y1+Y2,不然就算市场是蓝海,你提前进入建立起一定的市场壁垒,但只要别人一进来,你就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