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 烧伤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战争中常见的损伤,是由于火焰、蒸汤、热水、热油、电流、放射线、激光或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烧伤不仅是皮肤损伤,还可深达肌肉、骨骼,严重者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变化,如休克、感染等。 [诊断要点]依据外伤史及局部皮肤变化,即可做出诊断。 一度烧伤:皮肤轻度红、肿、热、疼痛,感觉过敏,表皮干燥,无水泡。 浅二度烧伤:受伤皮肤剧痛,感觉过敏,有水泡。泡皮肃脱后可见创面均匀发红、潮湿、水肿明显。 深二度烧伤:痛觉迟钝,可有或无水泡,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创面潮湿。拔毛时痛。数日后,若无感染发生,可出现网状栓塞血管。 三度烧伤: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如皮草状,蜡白、焦黄或炭化。拔毛不痛。数日后,出现树枝状栓塞血管。 [治疗要点] 一度烧伤2天~3天后痊愈,无瘢痕。 浅二度烧伤,约2周痊愈,不遗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 深二度烧伤约3周~4周愈合,有瘢痕形成。 三度烧伤,经2周~4周后,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小面积创面可由周围上皮匍行而愈合,遗留瘢痕;稍大面积者,需植皮才能愈合。感染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严重烧伤时,应对败血症的防治极为重视,可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此外对可能并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衰、褥疮及营养不良亦应积极治疗,以促进烧伤的痊愈。 烧伤后疤痕预防的重要性和预防时机 疤痕增生是烧伤病人创面愈合后严重后遗症,主要由于创面本身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所致。据统计,疤痕增生的伤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占70-80%;有色人种和疤痕体质的人,都有发生疤痕过度增生的倾向;化学烧伤、凝固汽油烧伤,常产生严重疤痕;烧伤越深(深Ⅱ度以上创面),疤痕增生越明显;创面感染常会增加疤痕形成的机会和严重程度;疤痕挛缩和增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对疤痕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目前还没有防治疤痕的特效药物,但早期预防对疤痕增生和挛缩有一定效果。预防措施主要有:深度创面应防止和控制感染,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尽早进行手术植皮;创面一旦愈合,即尽早坚持用弹力绷带或弹力套加压,使用时昼夜坚持,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疤痕挛缩和增生;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减轻疤痕挛缩引起的功能障碍。目前多主张在烧伤治疗过程中即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如果病人积极配合,常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烧伤疤痕康复应注意哪些问题? 烧伤疤痕康复是现代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的疤痕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烧伤愈合质量,降低残疾率。 1、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烧伤创面刚愈合时,仍有少量分泌物和药痂,细菌容易快速繁殖,加上表皮薄嫩,结构和功能都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破溃。在此期间,可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清洗后使用抗疤痕药物等治疗。 2、避免过度磨擦和过度活动。由于疤痕表皮结构和功能不完善,表皮较易受到损害,一些不恰当的治疗可能加重损伤。在应用抗疤痕药物时,不宜过度用力按摩,也不宜过长时间按摩,这样会造成表皮与纤维板层分离形成水疱或血疱,关节部位过度活动,同样会导致表皮松动分离,起水疱。 3、下肢烧伤后,不宜过早下地活动.由于疤痕表皮薄弱,其下血管结构及功能又不完善,不能抵抗重力的内压,在站立时下肢创面会因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紫,甚至出血,这样会加重疤痕增生。一般在3个月左右下地活动比较适宜。在下地前最好使用压力套保护,这样可减轻疤痕充血。 4、水疱应及时引流,避免感染形成溃疡。新生表皮由于各种刺激,易发生松动,形成水疱,出现水疱后若不及时正确处理,往往发生感染,形成溃疡。在出现水疱后,可用络合碘消毒皮肤,用无菌剪刀剪开水疱,引出积液。一般应在水疱消退溃疡愈合后再实施抗疤痕治疗。 5、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疤痕增生,防止挛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特效方法能完全阻止烧伤后疤痕增生,疤痕防治仍然以综合治疗为主。 6、早期预防,持之以恒。烧伤疤痕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增生期持续的时间从3个月至2年不等,大多数在半年左右。但由于多种原因,如溃疡、疼痛、没有耐心或方法不当等,某些患者常常不能坚持疤痕康复治疗,引起疤痕增生与挛缩。 7、正确把握手术整形时机,防止残疾。对于功能部位的疤痕挛缩,如手部疤痕、眼部疤痕、颌颈部疤痕,在疤痕稳定后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儿童,更应早治疗,可适当提前整形。否则,可引起关节、骨骼发育异常及血管神经短缩,导致残疾。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整形美容科 贺全勇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