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盈利组织战略管理会计初探2. 供应链成本及其核算3.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4. 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机制研究5. 企业环境会计研究6. 公司并购绩效研究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研究8.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9. 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研究10. 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研究11.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对策初探12. 公允价值在我国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3. 事务所合并与审计质量1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财富效应研究15. 公司避税与会计信息质量16. 公司避税与盈余管理17. 市场势力与并购财富效应18. 企业信用管理分析19. 企业商业模式分析20.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21. 企业发展阶段与融资策略分析22. 企业税收筹划分析23. 会计计量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24. 公允价值与经济周期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26. 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27. 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28.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批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9.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企业为例3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与对策31. 款五级分类与现金流量关系研究32.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治理信息披露研究33. 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特殊性研究34. 股权分置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案例分析35. 股权贷分置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36. 经理人控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37.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38. 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39. 产品市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40. 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分析41. 公司治理影响会计报告质量吗?42. 公司高管的政治背景与会计报告质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43. 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互补还是替代?44. 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差异分析45. 公司高管的政治关系与税收优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46. 企业盈余管理和审计质量关系研究47.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48. 审计声誉机制研究49.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审计研究50.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学分析51. 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创新理念及其影响52. 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53.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施途径分析54. 公共财政下会计管理模式研究与分析55.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探析56.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分析57. 基于审计风险的审计收费研究58. 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59. 内部审计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有效行分析60. 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61.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62. 企业现金及流量管理问题研究63.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64. 公允价值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65. 关于谨慎性会计原则研究66. 关于人力资源产权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67.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68. 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比较研究69.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对策70. 企业信用管理政策问题研究71. EVA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72. 企业并购后整合之问题及对策研究73.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研究74.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75. 资产减值问题研究76. 商誉会计问题研究77.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观研究78. 预计负债问题研究79. 关联方会计问题研究80.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问题研究81.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平衡问题研究82. 期权会计研究83. 公司价值创造理论与实务84.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85. 财务管理目标新探86.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87. 公司盈余管理策略研究88. 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探讨89.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价值研究90.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的应用分析91. 作业成本法在服务业的应用分析92. 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93. 预算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运用研究94.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论与实际运用分析95. 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96. 价值链会计:构建与风险管理97.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98.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管理99.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构建及相关问题100. 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101. 医院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102.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问题研究10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研究104.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问题研究105.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106. 国有企业经理人期权激励问题研究107. 风险企业的财务问题研究108. 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研究109.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10.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111.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11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11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114.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115.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演变研究116. 上市公司分部报告研究117.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118.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研究119. 分析程序的应用研究会计论文提纲注意事项:一、编写提纲的步骤:(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二、毕业论文提纲的拟定如何落笔拟定毕业论文提纲呢?首先要把握拟定毕业论文提纲的原则,为此要掌握如下四个方面:(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1.先拟标题;2.写出总论点;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第三,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知识经济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作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革命将给人类带来全面和深远的影响,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企业、个人都将受其影响,经济活动、传统观念、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面临着改进与创新的现实问题,会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 (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经济下会计模式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1·事项理论的不足。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主要参考文献: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 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4 [美]井尻雄士若,娄尔行译h三式钉记的结构和原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5 george sorter: an "event,"approach to acconting theory, 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1969由于字数要求,其中知识点的论述还需要你自己完全展开,格式用几号字打印,你问你导师,导师都有自己的要求的,封面要到你们学校论文网下载。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微调”。第三,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知识经济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作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革命将给人类带来全面和深远的影响,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企业、个人都将受其影响,经济活动、传统观念、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面临着改进与创新的现实问题,会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摘要】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已经研究成熟的理论观点的合乎逻辑的构思,是财务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概括,也是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本文从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出发,通过和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对比,提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财务管理 理论结构 一、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又可称为理论构成、理论框架、理论体系,是已经研究成熟的理论观点的合乎逻辑的构思,是财务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概括。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王化成教授(2000)的观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可以这样设置: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是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结构。以下简要分析几个要素: 1、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主要观点有:财务本质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目标起点论、环境起点论等,尚无共识。笔者认为王化成教授提出的环境起点论是合理的,因为从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等其他要素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财模式,财务管理总是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 2、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析 多年来学者们提出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利润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还有人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是多元的和具体的。近年来在我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汪平教授(2002)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截止到目前财务理论中最为合理(正确)的理财目标函数。通过这一目标函数,可以将理财行为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价值是一个前瞻性质的概念,它反映的不是企业现有资产的历史价值或帐面价值,不是企业现有的财务结构,而是企业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风险的大小。 3、财务管理的假设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实践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未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述的财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现有财务管理假设主要有: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理性理财假设、资金市场假设等。 共同的认识是财务管理的假设并非一个而是一组,但对其组成持有不同看法。 二、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财学界普遍认为,1958年美国米勒教授和莫格迪莱尼教授关于资本结构无关论的研究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理财学的诞生。从那以后,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大体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有效市场理论 说明的是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即证券价格能否有效地反映全部的相关信息。有效市场理论给财务管理活动带来了很多启示,如既然价格的过去变动对价格将来的变动趋势没有影响,就不应该根据股票价格的历史变化决定投资或融资;既然市场价格是准确和可靠的,对企业状况的人为粉饰也就不会长久地抬高企业的价值等。 2、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给出了关于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衡量办法,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可由构成该组合的各项资产的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数衡量,而风险则可由各项资产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方差和协方差衡量。
Abstract: As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enterprises changes,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financial relations, or the specific issues of economic phenomenon,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o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An economic business was recognized as whether or not there are matters affecting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results have a certain impact, but will also affect 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enterprises current and future loss of judgemen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matters as a potential direc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s continued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ultimate result of a corresponding loss of the enterprises in trouble, leading to the liquidation, merger or bankruptcy of a few cases. Or a matter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or enterprises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matters of accounting and the disclosure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o make a specific norms, but some still exist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paper on the matter or how to confirm that disclosure of research, made their own proposals for timely disclosure or the risk of the situation, increase their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y或有事项Or matters预计负债Projected liabilities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ies或有资产Or have assets
Title: The Thinking on Some Questions about Issues Or Matter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changes in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enterprises,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financial relations, or the specific issues of economic phenomenon,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o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An economic business was recognized as whether or not there are matters affecting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results have a certain impact, but will also affect 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enterprises current and future loss of judgemen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s. Or matters as a potential direc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s continued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ultimate result of a corresponding loss of the enterprises in trouble, leading to the liquidation, merger or bankruptcy of a few cases. Or a matter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or enterprises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matters of accounting and the disclosure of related information to make a specific norms, but some still exist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paper is mainly on the matter or how to confirm that disclosure of research, made their own proposals for timely disclosure or the risk of the situation, increase their risk preven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Issues Or Matters ; projected liabilities or contingent liabilities or assets楼主,专业词汇找找你的教材一定会有的,复制给我我绝对给你满意答复难得做不收钱的翻译。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 根据4号公告所涉及的十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如下: 年湖南某上市公司,据分析是天一科技,为掩盖其利用募股资金和银行贷款亿元,转移账外买卖股票的事实,与其在当地的开户银行相互串通,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方式,多记存款亿元,少记贷款7100万元,造成资产、负债均不实。 2.在2003年山西省的漳泽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厂违反了国家规定,累计提取了万元的“地方电力建设基金”,计入了生产成本。2003年末,发电厂以“能源基金”名义,将上述资金金额上交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直接将此笔资金在“其他应付款”挂账,造成2003年生产成本多计了万元。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3.四川省天科股份于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623万元。 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了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全部财产。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能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该公司已被证监局立案调查,该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称:2004年 3月,公司将3000万元委托理财项目转让给成都博宏,实质是以受控证券投资账户内的1400余万元资产换取了3000万元无保障的债权,扩大了公司风险。同时,截止到2003年7月末,成都博宏仅归还100万元,涉嫌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2900万元,公司也以挪用资金罪举报前高管,根据整改公告显示该公司和对外投资失控。 年,湖北武昌鱼公司的子公司与武汉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金额共计亿元,截止2003年12月底,该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账面反映将亿元全部预付给供货方,但截止检查日,该子公司实际收到2311万元的货物,其余款项均由供货方直接或间接付给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形成大股东占用资金8376万元。 5.南京熊猫在2003年11月,为了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的真实情况,向两家有限公司开具了两张金额均为4000万元的本票,上述两家公司将上述8000万元本票直接背书转让给该上市公司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了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上述交易在一天完成。上市公司替大股东出钱归还欠款的行为,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其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上述问题。 6.天津磁卡2003年与天津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和天津某交流中心(下称“交流中心”)分别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开发公司将其评估价为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交流中心将其评估价为万元的房产与上市公司的应收款进行了等值置换。因开发商原因,上述两处房产均未取得土地证及房产产权证,造成资产置换存在风险。该上市公司年报未披露上述两项债务重组置换的万元房产未能取得房产证的情况。该公司在2005年4月29日发布《增补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其他业务利润的相关事项公告》中做了披露。 7.华菱管线这2003年进行了在建工程——连铸高效化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万元,已转固定资产(暂估)万元。而年报中只披露了当年完成投资额万元,少披露当年完成投资额万元,未披露已转入固定资产的万元,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实。 另一在建工程——以转代平工程项目,截止到2003年底在建工程项目账上未记录投资完成情况,但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该工程投资完成情况:为期初余额万元,本期完成万元,已转固定资产万元。造成会计帐目和财务报告数字不符。 昌源在1996年~2001年期间,为多家公司提供担保,取得贷款人民币亿元,港币3747万元。 2000年以来,上述公司因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经法院判决应由ST昌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该上市公司仅对应赔偿的贷款本金计提预计负债,对应赔偿的贷款利息1616万元一直未计提预计负债,造成利润不实,未计提部分占2002年当期损益的,根据其年报,该上市公司2002年利润总额微756万元,以《4号公告》所述公司应计提未提的预计负债1616万元,恰占,由此可见,当年利润为虚假数字。 9.古井贡1996年以来,未经国家税务局批准,与其全资子公司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致使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10万元,占当期损益的176%,2005年6月27日,古井贡发布公告,州古井销售公司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自行与本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造成了2002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966万元,2003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925万元。 10.吉林敖东在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担保总额为亿元,该上市公司未在年报中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法制观念淡薄。 (1)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制定和修订了不少财务法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法律条文过粗,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可行性较差。 (2)执法不严,长官意志浓厚,虽然《会计法》对财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都做出了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单位的行政领导的心中,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全然不把会计法规放在心上,虚报瞒报,随心所欲,甚至是凭感情办事,关系比法大,权大于法,甚至会计人员也无法坚持原则。 转载于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将打破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并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规模,将全部企业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目前,前两个制度已经实施,后一个制度也正在制定之中。对此,我们就小企业会计制度应当明确的内容及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 1. 制度的实施范围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包 括上市公司)均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按照《暂行规定》的标准,股份有限公司中也可能有 一部分(如投资型或高科技企业)属小规模企业。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的通知”,各类金融企业都应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财政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 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财会[2001]62号)以及2002年5月20日发布的《外商投资企 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解答》,自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须执行《企业会 计制度》,其中外商投资金融企业应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并未指明其中的小企业可另行 执行。这样,《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实际上就限定在除股份有限公司、金融企业、外商投资企 业以外的小企业范围内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小企业是否必须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强 制性执行还是备选性执行? 在我国,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属于行政法规性的规范性文件,而行政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据此而论,则凡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就必须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但我们认为,对小企业实行备选性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政策是合适的,即小企业既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因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特点可以从整体上考量,只要企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了某一会计制度即可;目前许多小企业实际上已经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行备选性执行政策,这些小企业就无需转换会计制度;从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出发,也应该允许并鼓励有条件的小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如此,则符合小企业标准只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条件而已,即凡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规模必须符合小企业的标准,但并非符合小企业标准的企业就必须执行,如有条件也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当然,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小企业与内资小企业在执行会计制度上是否应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即同样实行备选性执行政策,也应予以考虑。另外,按财政部“除小企业和金融企业以外,自2003年1月1日起,新设立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告”的规定,建议对新设立的小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如同正常界定的小企业一样实行备选性执行政策。 2. 企业规模变化产生的变更调整 由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灵活性,据以判断企业规模大小的职工人数、销售额及资产总额等指标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其中职工人数、资产总额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有可能变化,因此,严格对照划分标准,许多中小企业在不同年度甚至在同一会计年度的不同时点都会发生企业规模归属的变化,年初属中型企业的,年末可能变成了小企业;年初属小企业的,年末也可能发展成中型企业。但如前所述,企业通常只能在年初先根据上一会计年度的指标数值对照标准值来判断企业规模大小并据以确定能否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年末企业规模与年初相比发生变化时,原先执行的会计制度是否需要变更调整?具体而言: (1)当年初为中型企业,年度内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小企业,则该企业年末时 是否可以按《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若可以调整,则涉及会计政策变更部分是否需要追 溯调整? (2)当年初为小企业,若年度内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则年末不论企业规模是否变化都无需调整;若年度内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年末变成了中型企业,则年末是否必须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调整? 根据“一贯性”和“可比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政策一经确定就应保持稳定,不应随意变更,这样,企业前后各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因此,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如依据相关法规的要求或由于经济环境变化,使原先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受到影响时,才使企业有理由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据此,我们认为,若原先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管企业原先的规模大小,也不论此后企业规模如何变化,都应严格限制会计制度的变更;若原先是小企业并且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到了年末企业规模已经符合中型企业标准,在当年末也不宜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变更调整,但下一会计年度必须按《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同时考虑到制度转换的规定性,建议可以规定下一年度企业无需采用追溯调整法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并进行调整。 3. 合并会计报表时不同会计制度的调整 由于界定小企业的对象强调的是法律主体,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因此,企业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可能存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情况。最常见的是母公司为大中型企业,子公司中有的属于小企业。为了控制行业风险而采取“防火墙”措施以及经营上的灵活性所需,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采用了“集团综合、法人分业”的经营模式,根据不同业务需要注册子公司,由此产生出大量的母子公司同为小企业的企业集团。由于中小企业标准的人为划分,一大批中小企业徘徊在标准的临界点周围,一些投资型公司,资产总额较大,但因职工人数少而被界定为小企业,这就有可能产生母公司为小企业、而子公司却为中型企业的企业集团。上述现象体现在会计制度的执行中,则表现为企业集团存在母子公司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情况。那么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企业集团应当如何统一会计政策?一般有以下三种观点: (1)若母公司为大中型企业,其子公司中的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该等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合并。 (2)若母子公司均为小企业,不论母公司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均以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为统一标准,对执行的会计制度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合并。 (3)若母公司为小企业,而子公司中存在非小企业(如中型企业),在母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情况下,非小企业的子公司与母公司执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一致,因此,只需对子公司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个别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即可;但在母公司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情况下,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是按照母公司会计政策对子公司中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还是按照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子公司会计政策调整母公司及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其他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二、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殊考虑 1. 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 根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 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通常,谨慎性原则需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来实现。合理的会计估计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和相关的前提,滥用会计估计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就是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但对小企业而言,由于会计基础相对薄弱,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对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资产减值额等会计估计不但不能准确把握,还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因此,为防止小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应特别关注该原则的适度运用问题。我们建议,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取消八项减值准备,允许小企业对资产减值采取直接转销法核算;不计提和确认预计负债;若存在较大的减值和预计负债,则采用报表附注披露形式替代。 2. 会计处理与税收制度的协调 不少小企业提出,为了简化小企业的会计处理,避免繁琐的纳税调整,小企业会计制度应与现行税法一致,凡涉及税务方面的事项,会计处理完全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执行。纳税调整真的能避免吗?不是的。毕竟财务会计与税法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对象是不同的。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情况要考虑。 (1)对于永久性差异,设想通过设置“税后支出”和“税后收益”之类的科目直接列支税法不允 许税前抵扣的费用支出项目或直接确认税法允许免税的收入是不合适的,这并不能消除会计收 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因为对于税法允许税前列支但限定列支标准的费用支出项目,如业务招 待费、宣传费等,在发生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全部或有多少份额可以税前列支,直到年度终了才 能确定。因此,发生时就不能直接计入”税后支出”科目,即使当月计入了,下月可能又要部 分转回,年度内始终处于变数之中,人为增加会计程序,使得主观愿望想简化、客观结果却复 杂化。而对于一些如凭证手续等与税法规定不符的收入和费用支出项目,企业执行中往往与税 法规定存在偏差,在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时仍存在纳税调整事项。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税收政 策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关的标准、内容等都可能发生变化,隶属的税务主管部门不同(国税或 地税)、地区不同,税收政策标准也不完全一样,并且每年都会有政策变动或调整,因此,企 业事先要做到完全按税法规定一致执行是不可能的,不论怎样,纳税调整项目始终存在。 (2)对于时间性差异,在应付税款法下,设想通过设置“税后支出”和“税后收益”科目达到会 计处理与税法规定完全一致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对于会计上快于税法规定的时间或速度确认的 费用支出项目(如开办费),到后期会计上实际已无需确认或确认的费用支出金额小于税法允 许税前抵扣的金额,因此,纳税调整仍不可避免。在纳税影响法下,则是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负债的确认与跨期摊配程序予以解决。 如此看来,试图找一条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相一致的捷径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协调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关系方面,无需考虑也不可能消除或减少永久性差异,只有尽可能减少(但不能消除)时间性差异并简化时间性差异的会计程序才是明智选择。 所谓尽可能减少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如:(1)取消八项减值准备和预计负债,实行资产报损和预计负债经税务部门批准后据实入账的方法,则消除了该时间性差异。(2)对于开办费的摊销期限,除一次性摊销法外,可以增加与税法规定一致即分五年摊销的备选方法,由小企业视情况自行择定。(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原先的行业会计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都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大多数小企业偏向于采用税法规定允许的标准,以避免纳税调整;《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由企业根据相关因素自行确定。《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与《企业会计制度》保持一致,即仅作原则性规定,使小企业具有能按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进行备选的余地。当然,为了防止小企业利用折旧政策调整账面利润,也可以对折旧年限作出具体规定,但应尽可能与税收制度保持一致。(4)在收入确认方面,《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税收法规存在不一致,若《小企业会计制度》能予以考虑,即可减少因收入确认时间不一致产生的时间性差异。 至于简化时间性差异的会计程序,就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可以不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两种备选的模式,取消纳税影响法,则仅采用应付税款法处理。 3. 会计科目的简化与一致性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满足企业对各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要求。根据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仅仅是职工人数较少、年销售额较小或资产总额较小,这并不意味着小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大中型企业有本质区别。如一个小企业也可能存在投资关系,甚至存在子公司,因而就需要长期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来核算该投资的事项。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中小企业标准的人为划分,加之企业的发展及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许多中小企业会出现规模大小的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对小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总的原则应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框架内,能与其保持一致的尽可能一致,确需简化或取消的,也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因规模大小变化需变更适用会计制度时调整会计科目的困难,以及便于合并会计报表时不同会计政策的统一调整。 为此建议:(1)取消小企业一般不可能发生和发生频度极少的交易或事项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如“待转资产价值”、“已归还投资”、“应付债券”、“委托贷款”、“未确认融资费用”等;(2)取消小企业因简化或改变会计程序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如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涉及的八个科目以及“预计负债”、“递延税款”等科目;(3)合并一些小企业没有必要划分过细的交易或事项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如将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合并设“营业费用”科目核算,不单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等;(4)保留小企业可能发生的与大中型企业同性质的交易或事项所对应的会计科目 4.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备选性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到底是否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就目前小企业执行情况看,大部分不具备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会计基础,很多小企业到了年末编制该表也只是为了应付审计或呈报,有些企业则依赖会计师事务所代为编制,因而使该表的数字实际上具有统计的性质。从小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看,由于使用者较少,而对该表提供的信息予以关注的则更少,实际上现金流量表成了摆设而已。再从企业内部管理者角度看,一般都非常重视现金流量信息,但提供这一信息的现金流量表并非与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现金流量表一致,企业往往根据内部管理上需要分内部核算单位、按不同业务来源和去向编制现金流量日报表或资金流量月报,而这些报表会透视出企业的许多商业秘密,因此,企业不愿对外披露。可见,小企业按现行会计制度编制现金流量表不仅操作上存在困难,在实际功效上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倾向于采取备选性政策,即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
139 浏览 4 回答
211 浏览 4 回答
239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6 回答
181 浏览 4 回答
134 浏览 5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4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315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4 回答
80 浏览 1 回答
24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