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你先把要求你的具体要求讲清楚,才好帮助你。但有一条是不变的,要先弄明白《论语》文本本身的能指、所指,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要尽量贴近文本的本义。
可以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很好写
一、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二、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忠恕”既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又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化。“忠恕之道”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忠”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是达到“仁”的最高精神境界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是“亲民”、“明明德”、“至善”,是大学之道 ,又表现为“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当代价值:1、“忠恕之道”是人类的普遍伦理,是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共同道德规范人类的共同伦理是维系与稳定人类社会生活、不同群体交往关系、调解不同集团矛盾关系的主要道德规范和重要思想原则,是维持人类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伦理基础。孔子与儒家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都包含普遍伦理的品格,它反映了人类理性自觉,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要求。2、“忠恕之道”是争取人类永久和平、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真理“忠恕之道”,思想基础是人类普遍之爱,是解决人类争端、争取持久和平的共同思想前提与普遍伦理。儒家学说的现世主义、普世主义,是全人类争取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真理。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孝的现代意义孝道的内涵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孝有三等:最上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其次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2、侍疾:任何人都是要衰老的,人老了病就多,这是自然规律。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在给父母生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要特别进行精心的照顾。3、立身扬名,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就是给父母带来荣誉,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4、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如果绝嗣,像孝敬父母、扬名显亲、祭祀祖先这样的事就无人做了,故没有子孙是最大的不孝。5、谏诤: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能盲目顺从。6、善终: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现代意义:1、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道德修养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礼,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学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所谓“行”,即习惯化了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由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学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可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礼和道德的关系密切,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六、孔子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有教无类。孔子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智愚 ,长幼,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秉性,分门设科,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其次是育才,在了解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他不同的教诲。三、教学相长。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四、全面教育。孔子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全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要多才多艺。而且,孔子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要从教人做人开始。五、一视同仁。在孔子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他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亲疏厚薄之分。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重利轻义”(或者先利后义)的思想,孔子认识到了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另外,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有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讲到了“见利思义”“见利忘义”,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足是和足兵体现了公里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进行选择。在这种对立形势下,孔子讲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同时,孔子的义利观又是以大利大义为旨向的。我们也不难发现,重利轻义是适合我们现在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突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也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中,不是折中,而是公正、适当、合乎道,遵循道。什么是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合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叫做道。什么是庸?就是不易,或者说不变。而不是平庸、不冒尖。世界永远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这种不变的特性就是庸,所以说是天下之定理。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站在世界的角度,自然永远是合乎客观规律(道)的,这就是中庸。站在“我”的角度,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并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中庸。做事符合天下正道,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平和的心态,考虑周全的方法来处理,强调自我批评,坚持以诚修身,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做该做的事情。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对身边所有人的关系都要符合礼仪,拥有知、仁、勇三德。永远保持真诚。有机会的时候能做出大的贡献,而在没有机会的无道之时又能自保。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请结合《论语》中的信道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学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护短亦不造假,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等。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求学时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装懂,欺世盗名。人际交往:以诚相待,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以信相交,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一旦欺朋友,朋友也不会信任自己,便会破坏了大家的友谊。以道义相交,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以平等相交,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营商: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不做假帐等。为政: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道”,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君子义以为质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2、君子礼以行之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希望有用…………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E智网为您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孔子以仁为中心思想,不管在家侍奉父母,还是入朝对待同僚,总是以仁为基础,并加以延伸扩大,使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仁的芬芳。
而可以让我终身奉行的仁,并不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无法下决定,是以广大的胸襟用仁德来对待万物。有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大家都喝得不省人事,突然灯熄了,一名大臣竟伺机想非礼楚王的宠妃,而宠妃也很机智拉下了他的官帽并大声叫喊,楚王的反应却是先叫大家都把帽子丢到地上,再把灯点起,楚王不因小过而杀人之仁,使那位原本应死的大臣感激涕零。
几年后,秦国来攻打楚国,楚国的军队全军覆没,正当楚王于存亡危急之秋,一名大将不顾危险地杀进重围,英勇地将他救了出来,在犒赏之际,楚王好奇他的忠诚,,他才流泪答说:“我就是那位非礼大王妃子的臣子,因为大王的仁,我才可以继续活着,所以一直在找机会报答。”楚王无心地行仁,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而在他濒死之时,那人也奋不顾身的报答,这可以见证人所带的益处。
仁,让我们待人处世圆融美满;仁,让周围的人感受温馨和平;仁,让这社会弭平暴戾之气,使每个脚落都升起美好的旗帜。而仁是可以互相影响、传递的。当我们以仁对待别人,仁就似弹力球般滚回你身旁,可以感受的温暖也是芬芳而持久的。
只要别人都秉持着仁,这社会将不会再有犯罪;只要大家接近仁、喜爱仁,那在人与人之间就会绽放美德的鲜花,先从我自己做起,“仁”就是我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希望长大我也能与孔子一样,做一名传播“仁” 的园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第一篇 说起君子,我似乎听到了李白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笑声,那潇洒豪放正是为人君子 的品格,不虚伪,不掩饰。
说起君子,我似乎看到了李密【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侍奉祖母的情 形,令人情不自禁,禽兽尚知礼仪, 知恩报答,人岂可丧德?这就是君子 纯正之风。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周敦颐的那 种对绿色事物向往之心,也有李白的 那种潇洒气节,更有李密的那份孝心 ,可是否持之以恒了呢?众人眼中的君子要【额前能跑马 】。
的确,为人应大度,这正是当代 社会为人处世之法。然而,在18岁青 年我的眼中,为人君子做这些往往不 够。
还需要一份对人,对生活……的 敬畏之情。对人心存敬畏之情,才能 找到心灵的根,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 蝶。
另外还应保持一份对【绿色】的 追求之心,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顽 强的颜色,也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世 界有了【绿】才盎然。在当代,人们的心中只有名利, 地位,为了满足这些不惜一切手段, 虚伪地面对生活,可是他们的脑海中 可否记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呢 ?这不是新时代文明的人的作为,更 不是君子的行为。
21世纪是祖国崛起于东方的时代 ,21世纪是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 ,而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正是为 人君子的气节。90后的我们是祖国未 来的骄子,是明天的太阳,在我们内 心深处要时刻保持君子的品质,并要 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对生活充满 绿色的憧憬,让自己的生活之绿永保 盎然,让自己的生活之绿永保活力, 才能跻身于众。
再说起眼中的君子,面前浮现了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壮志豪情;闪现了范仲 淹的【不以物善,不以己悲】的人生 感慨;也展现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举 。他们是君子,是了不起的人。
但是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人似乎销声匿迹了 。在我眼中的君子最重要的是要【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篇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
在仁学研究史上,关于"仁"的诠释主要出现过五种形式,即本体之仁:意味着"仁"是一种超越的,绝对的,无任何限制的终极存在,它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据和宇宙人生的价值根基;境界之仁:即彰显出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相融的至东境界;人文之仁:"仁"体现对人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护;生态之仁:展现人类世界与其他生命世界以及自然世界之间的本然和谐状态;贯通之仁:"仁"蕴涵着贯通天地万物,贯通物与我,贯通人与我的重要内涵。
这五种诠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也为诠释古代哲学范畴提供了宝贵经验。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虽然涉及的对象包括了礼义忠恕勇孝恭敬等广泛的领域,但是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以“仁”为其学说的根本之道,是比较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什麽是“仁”呢? 一.至道无形 对于“仁”,孔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给出过若干不同的答案。
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对樊迟说“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学者多以训诂和语义的角度去推敲。
例如,以“二人”解释仁为亲亲之义。《说文解字》解做:“仁,亲也,从人从二。”
但是现在有的从出土古字中读到“上人”(人字边在上,二字在下面),乃谓仁指上等人之间的爱。以此类推,莫衷一是。
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揣测的空间(或曰做学问的空间)。也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孔子对“仁”的概念含糊不清。
通常认为,“仁者爱人”是对“仁”最贴切的表述。可是后来孟子接着讲到“亲亲”和“爱民”的爱有差等,成为理学定论。
以至后世又引申到公德私德、亲情法制等等的争论,甚有人得出结论来说孔子要对社会腐败负责云云。 其实上述种种,都只是从文字上面去求证“仁”的含义。
包括从训诂、考古、中西文化制度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也都是从文字上去考证和推断。儒家文献浩如烟海,我们有没有可能直接上承孔子本人的“仁”的境界?这是本文想要提出来探讨的。
大有深意的是,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子在对 “仁”的范畴做过上述的反复表述以后,又对弟子们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又对子贡说“予欲无言。”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什麽意思?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感叹夫子之道难以穷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是为什麽呢? 这是很微妙的。
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一书传儒道心印,其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不见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大道的运行,变化无方。
天地之道由一而生二、二生三、以至于无穷数的现象世界,所以至道始于无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小到一茶一饭的琐事,大到宇宙天地间的道理,无一不是道的表现形式。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
比如我们见到波浪,就知道是水。可是如果认定只有波浪才是水,就会失于偏见。
因为通过固体的冰、气体的蒸汽,都可以表现出水的不同形式。 我们寻找“仁”的含义,也是同样的。
前面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执著起来,每一个答案又都不完全。因为至道无形,如同四时行百物生,在孔子的言行上随时随地显现着仁之大道;这个实质无形无相而又显现万象的至道,是不能以特定的言语或某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完全充分地来定义和表述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仁是一个用心体悟、从而把握全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考据文理逻辑的问题。离开了这个基点,“仁者爱人”就成了无源之水。
可见,寻求“‘仁’是什麽”这个经院式(或哲学式)的答案,一开始就错了。 二.体用相济 如此说来,孔子之仁不是无法被了解了吗?很多人可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研究《论语》多年,读来都是说的别人家事。
去年三月里我重读《论语》,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便觉得有大愿心充满胸臆,不可抑止。
此中意味,恰如古人云“十字街头遇阿爷”,忍不住伸臂攥拳,手舞足蹈。从此读来每一句都是说的自家事。
明代大儒王阳明指出:“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传习录上》)什麽是“实见”?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
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什麽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辞,也不由口说,而是向心内寻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
(1)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 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
“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
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 “致良知”。这听起来好像有一点玄。
其实圣人与俗人本来没有差别,我们不见大道真理,是因为有私心障碍,虽见也不能明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后世效仿圣人的美德,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就还没有进门。虽然清心寡欲,心里还有一个我在。
直到损而又损,连我也没有了。忽然诸念销落,万籁俱寂,一点孤明,觉而不昧。
好像云破月出,就见到(不是用。
历史的大江波涛旋卷惊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飞,郑成功,戚继光,誓死守卫边疆,精忠报国;屈原,文天祥,满怀忠心为复国,泪洒热土。他们的精神继传至今,他们的崇高事迹,令人拍案惊起,感叹不已。在众多英雄人物里,有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为后人驶破汹涌滚滚的浪,那前进的道路上立即展现出万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强力的风向标,那风向的尽头,光彩夺目,波澜壮阔,要驶达那里,必须学会管理自己。这风向标指引着我们人生的目标和做人的准则,这人就是伟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爱人”。无论是友人,亲族还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诚信,本分,尊老,爱幼,这些中华美德的结晶就是“仁爱”。“仁爱”,也是“仁义”,从而“仁义”就是正义。先对人仁爱,便成仁义,成了仁义,便成正义,再之后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话简明却意深,总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说孔子其貌不扬,丑陋不堪。不错!孔子确实是如此,但是,光凭美貌论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国?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国,仁国者便仁人,循环至此,国泰民安。如论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并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费”指运用智慧带领人们谋生,使得安居乐业,百姓自然劳而不怨。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严,仪态庄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动之而惧,威而不猛。但从一面来看就像顶端的文明文化发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之说。
仁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孔子的言行举止同样遵从。心中有“仁“这一信念,做法也会遵循。在公共场合,尊重别人言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我反驳你的言论,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有关于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在街上走时,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别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汤鸡,一街人讽孔子如丧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并不驳论什么,那街人很奇怪,问孔子原因,孔子只说了一个字:“仁。”街人不解,继续问,孔子说:“仁,要在生活中运用,现在我们就是仁,以仁为本,君子为人之道,以做为本分事,宽待人,心中有知识与仁爱,就不空虚,就会宽待人,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空虚之徒,但心中要有仁爱,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听了,感到惭愧,于是马上跪下拜孔子为师,以后也成为了名士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别人,不为小事而气愤,要慷慨的容纳,大方的原谅,可以辩论别人的不同观点,但是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并不是因为衣着打扮,钱财富有,而身份高贵,反而往往这些人都没有修养,那些人对自己放纵,对别人则苛求贪利,正人君子则声张正义。这就是“君子求诛己,小人求诛人。”
《论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智慧与品德的精华。在滔滔的大江里,冲天波浪又涌起英雄儿女。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仁
仁慈、仁义。。..
仁这个字不是我们所要思考之字吗?
有人满口的仁义道德,可事实上做了吗?只是为了自己的繁华大路,可谁曾想过这个世界不仅仅有那些贪图小利之人,还有那些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记得吗?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誓不投曹操。
仁义,这不正是我们中华人们所拥有独一无二的品质吗?
我们不应该去学习一下关将军吗?
不应该心中充满仁义吗?为什么现代的人心中都缺乏仁义呢?哎。..
看我会给你gap的
81 浏览 3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198 浏览 5 回答
304 浏览 5 回答
164 浏览 2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320 浏览 7 回答
256 浏览 2 回答
339 浏览 8 回答
108 浏览 5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
314 浏览 4 回答
88 浏览 3 回答
20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