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房颤 ?房颤的危害有多大?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影响左心房的收缩和排血功能,会导致左心房增大、左心房瘀血;在我国的房颤患病率高达 1~2%, 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升高;房颤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控制,随着时间延长,很容易诱发 心衰、心肌梗塞和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极大 ,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 健康 造成了很大危害; 房颤患者比非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高 4~5 倍;发生痴呆的风险高 2 倍以上;发生心衰的可能性高 3 倍以上; 血栓 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其中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和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凝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
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而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等疾病也会发生慢性房颤,另外,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也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目前将房颤分为三类: ①阵发性房颤:可以自行终止,持续时间在48小时内; ②持续性房颤:不能自行终止,但治疗后可以终止,持续时间在 2d~7d 间; ③持久性房颤:即使治疗也不能终止。
二、房颤的药物治疗
得了房颤,很多患者非常着急和担心,总是急切地问医生,房颤能不能彻底治愈?房颤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房颤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也没有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案,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患者,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尽管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并是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适合做导管消融术,而且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目前药物治疗仍为房颤的基础治疗。
在中小城市,目前临床治疗房颤还是以药物为主,药物治疗的目标则是预防发生血栓、减慢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避免或减少复发,也就是预防血栓和控制症状,其中预防脑卒中是最为核心的任务;最终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1.恢复窦性心律 :也称为转复心律,是指恢复正常心律。房颤发作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击转复心律。 患者在转复之后,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极易反复发作,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服用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比如莫雷西嗪、胺碘酮、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等 预防房颤再次发作;但这些药物都有着较多的不良反应。 2、控制心室率 : 在休息状态下把心室率 控制在60~80 次 /min,中度活动时心室率控制在 100~110 次 /min; 控制心室率 是治疗房颤的另一种有效方法。目前研究表明,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住院次数及死亡率方面,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因此,控制心室率可能与复律一样,可作为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案。
1)心室率比较快且合并较为严重的低血压或肺水肿时,可以采用同步直流电转复的治疗; 2)心室率比较快且心悸等症状较重时,可予以静脉给药进行治疗;当房颤患者要长时间控制心室率时,可以口服药物治疗; 控制心室率的主要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以及胺碘酮等。心衰未控制的患者在 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格外谨慎,需从小剂量开始或待心衰改善以后再开始逐渐使用。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禁用洋地黄类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3)在使用药物治疗后若症状仍没有缓解应予以射频消融治疗。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 是房颤治疗最为核心的任务
房颤可引起心房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其他动脉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普通人群相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高5倍, 因此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最为核心的任务;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2/3由房颤导致的脑卒中; 因此对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则需要口服抗凝治疗 ;
1)是不是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需要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呢?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取决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临床上通常使用的是CHA2DS2-VASc评分。
该评分细则包括:C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不全(1分)、H高血压(1分)、A年龄 75岁(2分)、D糖尿病(1分)、S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或血栓栓塞性疾病(1分)、V血管性疾病(1分)、A年龄 65岁 74岁(1分)和Sc女性(1分):男性房颤患者 2分和女性房颤患者 3分,为栓塞的高危患者,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均需接受抗凝治疗; 对于 CHA2DS2-VASc评分为 1分的男性患者和2分的女性患者为栓塞的中危患者,可 考虑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也可以结合具体病情由医生和患者协商,在权衡风险/获益之后,再决定是给予抗凝治疗还是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而除女性外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栓塞低危患者,不需要抗凝治疗。
2)抗凝治疗的主要风险是什么?如何预测这种风险? 抗凝治疗的主要风险为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临床上常使用HAs-BLED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HAS-BLED 出血评分可用于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但不应妨碍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HAs-BLED评分细则包括:H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1分),A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各计1分),S卒中(1分), B出血史(1分),L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稳定(1分),E年龄>65 岁(1分),D使用容易导致出血的药物或饮酒(各计1分),累计评分 3分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但高出血风险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禁忌,而是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并积极纠正出血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戒酒),因为这类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脑卒中风险可能更高,抗凝治疗的绝对获益会更大;
3)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有哪些?
目前被证实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主要有两类: 维生素K拮抗剂(代表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 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等;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为,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应定期按医嘱门诊随访,明确有无出血事件,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否达标(INR应在:2~3);华法林治疗窗窄,而且疗效受到多种食物、药物的影响,需频繁监测INR,需要根据INR水平不断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常常给患者带来不便,很多患者为此拒绝使用或擅自停用华法林,因此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服华法林有禁忌或者没有条件定期复查INR或者容易出血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经大规模临床研究已显示了良好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抗凝效果不差于华法林,它们具有如下特点:高特异性;主要经肾脏排泄,不会引起肝脏损害,,可固定剂量服用,每日1 2次;不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也不需剂量调整;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小,,但价格较昂贵,过量使用后没有特效解毒剂,且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