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段文字修改前后的不同,事例使用与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读文章思考问题 附:题为“名与实”的原稿与修改稿(部分) 原稿: 当然,一个人的“实”并不一定在他的有生之年必定铸成“其名”,但只要他有“实”,就一定能被历史所铭记,被历史所肯定,这也是另外一种“名”——名垂千古。例如李白、杜甫都是历史所肯定的“诗仙”“诗圣”,他们的才华自然不用说,但他们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总是磕磕绊绊的,在当时,他们并不被人们,尤其是官僚们认可。但经历史的沉淀,他们最终还是被人们所肯定。这种名虽然来的不太直接,但也可以说明:“名”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 修改稿: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有真才实学,有独立建树的人,未必能在生前获得人们的赞誉,赢得应有的名声。但是只要他真正有所成就,必定在身后为人们所肯定,获得他应有的“名”。画家梵高的绘画作品和绘画风格在他生前一直为欣赏者所摒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他的“超前”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后人的理解和赞赏。可见,一个有“实”的人,即使生前寂寞,身后也会成就伟名。 思考问题: (1)观点是什么?中心论点的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段文字的中心:一个有“实”的人,即使生前寂寞,身后也会成就伟名。 原稿在中心论点的表述存在的错误:原稿中心论点中的“名”与“实”过于抽象,没有指明它们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而修改稿则具体点明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2)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作者在修改稿里要把事例换成梵高?明确:我们可以看出原稿使用了李白、杜甫为例,用他们的身后名和生前的遭遇对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名”和“仕途”联系在一起是不恰当的;况且李白在生前已经名扬四海,与中心不相吻合。所以论据的使用注意论据的正确性。另外李白和杜甫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梵高的事例则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时代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