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运用科技方法和手段来探知灾害成因,建立更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多数自然灾害有着特定的成因和发生机制,弄清灾害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如干旱、洪涝与太平洋反常洋流、天文潮汛期等有关。借助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学界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灾害预测方法,为防灾减灾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
2、要应用先进技术全天候观察地球,察觉灾害先兆。
灾害预测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预测灾害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为了观测天气变化,人来发明了气象卫星;为了预警海啸,人类在海底放置传感器,建立应急通信站。如今,物联网技术将给人类认识世界、跟踪世界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3、要科学减灾,不打无准备之仗。
科学能够帮助预测灾害,同样能够帮助减轻灾害破坏的程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能够研制更为先进的应急设备,提高民众的生存能力。分析人士能够根据以往灾害的历史数据,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急预案,使人们尽可能远离灾害造成的伤害;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当积极借助新技术和新成果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根据预测预警提前准备防灾物资,并开展防灾演练等。
4、要破除封建迷信,防范天灾变人祸。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脆弱。灾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政府应当成为防灾减灾中的“稳定器”和“定心骨”,向公众及时传递真实的信息、理性的声音,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5、要利用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社会,防患于未然。
远在古代,人们学会了利用水利设施减少水患。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貌、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加强大。如建立三峡大坝以来,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显著减少;南水北调工程也为北方抗击旱情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国外,新西兰、日本等地震高发国家的高层建筑已采用先进抗震技术,抗震能力可高达9级。人类还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标准、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灾害高发地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