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的宗旨,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51年夏,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在上海的一次大会上曾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从创办至今,《文史哲》的海内外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首,因而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 《文史哲》侧重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办刊风格,尊奉“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则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文史哲》的最终目标,是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 《文史哲》的第一任主编杨向奎先生曾说:《文史哲》的目标是:“(1)办好刊物,繁荣学术;(2)培养学术人才;(3)发现学术人才。”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办好《文史哲》的十分突出的目标。他又说:“刊物的编者如同伯乐,在万马奔腾中能够识别良否不是容易的,绝不能以名取稿,而要在平凡中发现珍奇。”“社会科学的刊物好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没有刊物的学校与研究机关,研究成果无处发表,得不到学术界的评价与支持,这种成果也就永远得不到检验的机会,结果会枯萎了。可以说刊物是培育学术的泥土,没有刊物,就不会有学术的繁荣。” 在《文史哲》创刊35周年之际,杨先生又发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文 ,专门谈《文史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他说:“我给《文史哲》编辑部韩凌轩同志的一封信中说,编辑是最有意义的工作,他可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对于中国的四化建设,作出直接的贡献。编辑是伯乐,千里马有待于他们的培养和发现。可以回想一下,现在在文科各方面有名的学者专家,当他们的青年时代,还在读书的时代,《文史哲》曾经是他们中间某些同志发表文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