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书法审美特质的主体性思考》获中国书协主办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济南)2007年1月,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2006年度学术研究奖;(济南)2008年11月,《当代草书创作的晚明艺术格调问题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当代草书论坛获奖论文(全国共5篇);(邯郸)2009年4月,《当代隶书创作心理问题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创作论坛获奖论文(全国共5篇);(洛阳)2007年8月,《甲申后傅山书法艺术风格转向问题论考》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山西省文联主办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傅山书法学术研讨会三等奖;(太原)2008年11月,《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获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济南)2009年7月,获山东省政府第二届泰山文艺奖艺术理论三等奖;(济南)2011年3月,《当代书法审美心理问题初探》获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和《中国书法》杂志联合主办“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优秀论文。(北京)2011年10月,《社会变迁视界下的晚明书风嬗变问题研究》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奖。(淄博) 2007年5月,《独抒性灵与晚明书派》入选随园书社主办第二届“性灵派”书法作品展暨学术研讨活动;(南京)2007年11月,《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文人书法问题研究》入选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新文人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石家庄)2007年11月,《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入选《书法导报》社主办“弘羲杯”首届《书法导报》当代书法论坛;(郑州)2007年12月,《独抒性灵与晚明书派》入选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第四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活动论文集;(北京)2008年11月,《从徐渭的独抒性灵到王铎的复古宣言》入选随园书社主办第三届“性灵派”书法作品展暨学术研讨活动;(荆州)2009年4月,《诗意书法与文学精神》入选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淄博)2009年7月,《心理剧变与创造力的实现——从晚明书家心理变化看书法心理学的当代性意义》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郑州)2009年10月,《综合之美与艺术圆融——现代刻字艺术基本美学特征刍议》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刻字研究会联合主办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无锡)2009年10月,《艺术自觉与魏晋风流——《平复帖》诞生的文化与美学背景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考析》入选《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海)2010年3月,《“五绝书家”与后人眼中的“虞世南”概念》入选浙江“虞世南与唐代书法”论坛。(慈溪)2010年9月,《康有为书法艺术思想新论》入选广东第三界岭南书法论坛。(广州)2010年11月,《当代楷书创作心理问题研究》入选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和河北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邢台)2011年9月,《王羲之书法的符号性意义与当代书法的“伪二王”问题研究》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论坛”。(杭州)2011年12月,《兼收并蓄,组合推动——西泠印社影响浙江书风问题八论》入选“浙江书风”学术论坛。(杭州)2012年3月,《大艺术视野中的徐渭草书艺术精神初探》入选兰亭国际书法学术研讨会。(绍兴) 《该给书法展赛热降降温了》,《齐鲁晚报》2004年12月4日“书画前沿”版;《才自内发,学以外成——记靳新和他的书法艺术》,《东方烟草报》2006年4月总第1896期;《甲申后傅山书法艺术风格转向问题论考》,《淄博书画》2007年第3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形成的发生学意义和当代性阐释》,《淄博书画》2007年第4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入清后的发展情况》,《中华现代教育》2007年第7期;《书法审美特质的主体性思考》,《书法导报》2007年第41、42期连载;《浅议为什么要进行书法审美》,《时代文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2期;《大通的境界——孔孚山水诗及其书艺略论》,《山东文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书法》2008年第1期;《经史论书有道义,神采风骨自琅琅——李宗玮先生书品和人品》,《洛阳日报》2009年7月总第13260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董其昌》,《书法导报》2009年第19期;《王铎“复古”的意义》,《书法导报》2009年11月第45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形成的发生学意义和当代性阐释》,《中国书法学报》2009年3月第138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北京书法》第83、84、85期连载;《综合之美与艺术圆融——现代刻字艺术基本美学特征刍议》,《领导科学报·东方书画》第155、156、157三期连载;《当代草书创作的晚明艺术格调问题研究》,《书法》2010年第9期;《钟灵毓秀得天趣,萧散简远脱俗尘——王宠<西苑诗卷>赏析》,《青少年书法》2010年第9期;《康有为书法艺术思想新论》,《书镜》2010年第2期;《深厚华滋,隐有内美——青年书法家仇志红其人其书》,《山东侨报》2011年1月总第955期;《“五绝书家”与后人眼中的“虞世南概念”》,《书法导报》2011年5月11日第19期;《文学精神——苏东坡的书文双绝和技道两进》,《书法导报》2011年6月15日第24期;《震颤着向历史发威的艺术巨人——徐文长及其书法艺术略论》,《书法导报》2011年8月10日第32期;《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文人书法研究》,《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2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晚明书坛的孑然对立》,《书法赏评》2011年第3期;《张瑞图书法艺术成就刍议》,《书法导报》2011年10月5日第40期;《略论现代书法心理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书法报》2011年11月2日第42期;《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娄以忠先生书法作品赏析》,《联合日报》2011年11月24日总第4708期;《略论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书法报》2011年12月21日第49期;《忠臣烈士的书法概念和艺术境界——略论黄道周及其书法》,《书法导报》2012年1月25日第4期;《淡然无极,众美从之——略论于茂阳先生的书法与书法教育思想》,《领导科学报》2012年2月29日第1353期;《浓墨重彩,大气磅礴——张培明人物画赏析》,《齐鲁晚报》2012年3月26日;《浓墨重彩,大气磅礴——张培明人物画赏析》,《济南日报》2012年3月28日第A20版;《苏东坡书法的三个境界》,《书法导报》2012年3月21日第12期。
历届教师中有突出成就者赵梦朱:多幅花鸟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国家级美术馆收藏,《赵梦朱画集》出版。王盛烈:《八女投江》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耕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百年英烈》(与赵宝平、张晖合作)、《萧绰像》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家乡的孩子》、《耕者》、《阅读》、《海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王盛烈画集》出版。钟质夫:《北国松泉图》(与季观之、晏少翔、郭西河合作)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钟质夫画集》、《牡丹》出版。季观之:《北国松泉图》(与钟质夫、晏少翔、郭西河合作)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季观之山水画谱》出版。晏少翔:《北国松泉图》(与钟质夫、季观之、郭西河合作)、《施耐庵肖像》、《采梅图》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施耐庵著水浒》、《莺莺听琴图》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晏少翔画集》、《荣宝斋画谱第五十一集》出版。孙恩同:《英纳河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山水画教程》、《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国山水画课徒教程》、《中国山水画写生与手稿》出版。王绪阳:《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漠北之战》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中华血泪》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武松口大血战》被上海龙华烈士 纪念馆收藏,《我要读书》(与贲庆余合作)获国家美展一等奖,《童工》(与贲庆余、路坦、陶治安、周立合作)获国家级美展一等奖,《中流砥柱》获国家级美 展金奖,《小米加步枪》获国家级美展银奖,《中国画人物画家——王绪阳》出版。许勇:《白求恩在中国》(与许荣初、顾连塘、王义胜合作)获国家级美展金奖,《出发前》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戚继光平倭图》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长平之战》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动物速写》、《女性人体美与造型艺术》、《马与艺术》、《许勇画集》出版。陈忠义:《陈忠义国画海景》、《陈忠义国画集》、《水的画法》、《梅、兰、竹、菊教材》、《梅、兰、竹、菊画法》出版。杜连仁:《岭上青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草原儿子》获全国连环画美展三等奖、《谁之罪》获全国连环画美展二等奖。栾永让:《老船》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专著《心源造化·栾永让》、《谈速写艺术》、《栾永让写生作品集》等出版。王义胜:《白求恩在中国》(与许荣初、许勇、顾连塘合作)获国家级美展金奖,《王义胜工笔人物画教程》、《写意仕女画》出版。孙文勃:《长白山月》获第八届全国美展铜奖,《范画经典》(全四册)出版。孙智谱:《幽竹情趣》获国家级美展铜奖,《工笔设色花鸟画谱》、《美术之路》(工笔花鸟部分)、《工笔白描花鸟画谱》出版。刘东瀛:《清秋》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虞美人》被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收藏,《中国花鸟画创意》、《中国工笔画精品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家教学画稿——工笔花鸟》出版。李永宽:《滴水穿石》获“日中国际书道展”大奖,《山水画分类技法——树木山石篇》出版。王占鳌:《观音图》获世界华人艺术家金奖。李连仲:《索传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鲁迅与闺土》被日本国家博物馆收藏,《家乡人》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水墨人物小品——名家手稿》出版。李仲录:《题竹林寺——唐人诗意》被台湾彰化艺术中心收藏,《迎春》被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美术之路》(工笔人物部分)、《古诗意画创作》、《李仲录文学作品插图集》出版。李荣光:《血沃关东》获国家级美展银奖,《李荣光花鸟画选》、《写意荷花技法》、《写意牡丹技法》、《写意猛禽画法》、《写意鹰画法》、《写意鸳鸯画法》、《美术之路》(写意花鸟部分)出版。马书林:《向天歌》获全国第三届青年美展三等奖,《弄春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京剧人物》获国家级美展银奖,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马书林画集》出版。李巍:《白宫村》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文化部二等奖,《松鼠》被皇陵博物馆收藏,《李巍画集》、《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家教学画稿——写意花鸟》出版。2008年十四幅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赵奇:《爬满青藤的木屋》参加现代题材全国连环画邀请展,获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嘎达梅林》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牌奖;《可爱的中国》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 获铜牌奖。《可爱的中国》参加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获三等奖。《靖宇不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参加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获绘画一等奖。《啊·长城》获第二届连环画报金环奖。《希望—山坳上的小学》参加纪念“讲话”50周年全国美展,获铜牌奖。《往时》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获佳作奖。《京张铁路·詹天佑和修筑它的人们》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抗战》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获铜牌奖。《父亲的胡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被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推荐委员会评为“世纪之星”。赵宝平:《百年英烈》(与王盛烈、张晖合作)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打回老家去》(与王真真合作)获国家级美展银奖,《海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悠悠叶尔芜河》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书》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雨霁山水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赵宝平素描集》、《赵宝平速写集》、《赵宝平书道作品集》、《赵宝平书法作品集》、《赵宝平水墨人物作品集》、《赵宝平水墨山水作品集》、《心游——赵宝平艺术实践2006》出版。 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晏阳:《两个画家》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笨耗子故事》获首届中日韩插图大赛大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全景画《赤壁之战》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牌、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全景画《济南战役》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牌、首届全国壁画大展优秀作品奖,全景画《莱芜战役》、《三大战役》获首届全国壁画大展优秀作品奖,全景画《淮海战役》获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全景画《井冈山斗争》获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展奖,中国画《太行晨牧》获第八届全国教师美展优秀作品奖,油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油画《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黄洋界纪念馆收藏。专著《晏阳人物画作品集》出版。韩敬伟:《社火》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古塬逢春》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山鸣谷应》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铜牌奖,《和平天使》获全国首届中国画展·深圳特展大奖,《山乡的和音》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 银奖,《归路》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展”铜奖,《山妹子》获加拿大首届“枫叶奖”国际书画大展 银奖,《家庭》获全国首届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 二等奖,《社火系列之二》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三等奖,《信天游》获“东方怀”(国际)中国画大奖赛 三等奖,《乡音》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山谷》获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出版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授讲堂DVD六部》。出版专著:《中国画的意与色》;《中国绘画质地表现》。出版专集:《韩敬伟画集》;《韩敬伟作品集》;《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名家韩敬伟作品及技法》;《国画写意山水绘画手稿》,《韩敬伟山水扇面精品》;《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韩敬伟》。发表论文 13篇。1996年编入中国美协百名(国版油雕)《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1998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张晖:《驼峰上的爱》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马占山》获国家级美展银奖,《百年英烈》(与王盛烈、赵宝平合作)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速写教程》出版。陈苏平:《黄河》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素描风景》(与齐鸣合著)、《从写生开始》出版。刘建华:《秋雨》(与王盛烈合作)获国家级美展银奖。李岩:《静响》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化黄幻绿》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九九重阳》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铜奖,《归鸿》获中华杯国画大奖赛铜奖,《他们·组画之1》中国美术馆收藏,《牧誓》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韩大为:《辽西的秋天》广州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提名奖,《创作素描》出版,草书作品获第二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铜奖。油画、素描作品获第六届山艺术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孙悦:《烟花烫》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并被收藏,《泳之一》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并被收藏。《古画临摹实技》、《名家绘画手稿》、《千姿鸡冠花》、《花卉与花卉装饰画-工笔花鸟》出版。赵斌:《藏北风情》(合作)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宋画临摹·实技Ⅱ》、《宋画临摹》、《古画临摹·三友百禽图》出版。王 岚:《古画临摹实技——花鸟篇·人物篇·游春图》、《工笔人物画教程》出版。张 船:《视觉日记之一》获得“第七次亚洲美术大展”(韩国)特选奖,《金婚纪念》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天台上的盆景》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杨振凯:《走过湘西》获“美苑杯”全国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研究生本专科生美术作品二等奖,《思》获韩国第七届《亚细亚美术大展》特选奖,《夏日》、《蕉林》获第一届中国中青年美术教师优秀绘画.设计作品展优秀奖,《写意竹》出版。杨 柳:《李老师和王老师》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女人街上的太阳伞》入选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全国中国画创新作品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步行街上的太阳伞》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往事》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都市晨曲》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古画 临摹 实技》出版。刘大钧: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周易古经白话解》(英文版)、《易经全译》(法文版)等多部易学专著,校点整理85万字的易学巨著《周易折中》,主编《大易集成》、《大易集要》、《大易集述》、《大易集义》、《大易集说》、《大易集奥》、《元典哲蕴》、《大易集释》、《儒学释蕴》、《简帛考论》、《象数易学研究》(一、二、三辑)等10多部论文集。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系列片《中华周易》学术总顾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主要专著《周易概论》在齐鲁书社与巴蜀书社都连续再版,印数超过10万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是建国后第一位倡导并开展象数易学研究的学者。姜澄清:《古文笔法》、《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书法文化纵谈》、《中国书法思想史》、《艺术生态论纲》、《中国色彩论》、《中国人的色彩观》、《文人.文化.文人画》、《姜澄清散文集》出版。章祖安:《古书句读数例述例述辩》、《古书记言标点易误举例》、《论“兴”》、《周易占筮学》、《曲解、引伸、附会、丰富、杂乱——易学发展评述》、《周易.需卦》解 析、《潘天寿画上的题识》、《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陆维钊书法论》、《学印自述》、《章祖安书法集》等著作、论文出版发表。徐炽:《中国古代书法经典.行书卷》、《徐炽书法集》、《学书指要》、《徐炽书法艺术》。储 云:出版大型画册《储云作品集》(绘画卷、书法卷)、《储云章草古诗十九首》、《储云书画选集》、《储云扇面集》及光盘实录等作品集十余种。丛文俊:发表书法研究文章150余篇,出版《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等学术专著9部,以及《丰草堂题跋书法》等书法作品集3部。1997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00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文代会代表,2002年获中国书法首届“兰亭奖”理论奖,2009年获中国书法第三届“兰亭奖”教育一等奖,三次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长白山文艺奖”,先后被专业刊物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家”、“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刘彦湖:1981年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赛三等奖。1991年篆刻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篆刻作品展。1993年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1995年篆刻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获二等奖。1998年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获一等奖,书法作品参加巴黎中国书法大展。1999年书法作品参加赴日本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展,书法作品参加99《中国书法年展》。1999—2000年书法作品应邀参加《世纪之门·当代中国艺术大展》。出版《当代大写意篆刻家作品集》、《当代篆刻家作品集·刘彦湖卷》论文《当代中年篆刻家八人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中涵泳的线条意味》(中国篆刻)、《中国人的宇宙关念及其迹化篆刻、文字、建筑》(中国篆刻)。金鉴才:发表有“艺术的觉醒和基础的危机”、“再论艺术的觉醒和基础的危机”、“赵孟頫书法论”、“文徵明书法论”等多篇学术论文,编著有《梅》、《竹》、《兰》、《菊》技法画谱和《金鉴才(诗书画印)作品集》。孙 民:专著《东坡赋译著》、《古代风谷诗画》、《华夏节令风谷文化》、《聊斋志异精读》等多部。主编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卷》、《两汉史传文》、《唐宋词精读》(获辽宁省教育学院教材一等奖)等。发表有“东坡乐府诗三首编年”(获全国教育学院文科论文一等奖)等40余篇论文。马新宇:“试论北朝墓志题铭的文化蕴涵及书体的装饰性问题”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图说中国书法》出版。王大公:草书作品荣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三等奖、草书作品荣获2009首届(常熟)“江南文化节·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草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行书作品入选 “我与经典”行书艺术展、行书作品入选“福文化”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专著《王大公现代书法》出版。刘元飞:1999年作品入展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1年作品入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书法作品展。第二届行草大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和小品展。2003年作品入展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年作品入展西冷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书法大展。2006年作品入展西冷印社第二届国际艺术节楹联书法展、手卷书法展、扇面书法展。《中国当代美术家——刘元飞》出版。
《杨度佛学思想与后期思想转变》《求索》1986年第6期《从佛学到唯物史观枣杨度思想转变探源》《未定稿》1986年第7期《打破和谐枣杜维明先生儒学第三期发展驳议》《青年论坛》1986年第1期 《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读书》1987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史学》,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1988年《近人代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的三种模式》,《广州研究》1988年第2期《孙中山与梁启超历史观比较论》,《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儒学的地域化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二重取向-兼论两个地域文化群落的比较研究》,《走向未来》第三卷第四期,1988年12月 《佛教神秘主义:<大同书>的逻辑起点,《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月号《两个轴心的失落与五四文化选择》,《中国论坛》1989年5月号《知识群体的失落与传统理性的复归枣五四悖论研究》,《广州研究》1989年第6期 《知识分子改革中国的模式》,《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书生襟抱本无垠》,《读书》1991年第1期 《地域文化冲突的近代缩影-时务学堂之争再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2月号《权力凝聚的象征-湖湘书院与区域文化霸权》,《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3期 《杨度和帝王之学》,《二十一世纪》1994年2月号《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的比较观》,《中州学刊》1994年2月号《梧桐三味》,《读书》1994年第11期《宗教功能的本土化诠释-杨庆坤“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读后》,《中国书评》1994年11月号《空余高咏满江山》,《读书》1994年第4期 《我看曾国藩现象》,《二十一世纪》1994年12月号,1995年。《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知识群体类型的演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载甲午百年祭=知识出版社1995年1月版《士大夫的流产变革》,载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有关两本汉口研究著作的论评》,《中国书评》1995年月号《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方法及限度》,《二十世纪》1995年12月号,又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近代“岭南文化中心说”典型述论》,《现代与传统》(第九辑),(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思想与学术岂能如此二分:就九十年代学风质疑于朱学勤、陈少明两先生》,《中国书评》1995年7月号《构造非儒的纵横家形象》,《中国书评》1995年12月号 《“应然态民主观”的观代范本-评邓小军新著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11月号《在神秘叫魂案的背后》,《读书》1996年第8期《晚清今文经学崛起的社会史理路:读艾尔曼新著》,《二十一世纪》1996年4月号 《儒学内在批判的现实困境:余英时现代儒学论简评》,《二十一世纪》1997年4 月号《礼物交换的本土精神》,《读书》1997年第2期《西医传教士的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的结构性紧张》,《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5月号《学术空间与权力话语》,《读书》1997年第6期《唯理主义的社会改造设计和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季划刊》1997年8月号《历史记忆之鉴》,《读书》1997年第11期《基层教化的转型:乡与中国治道之变迁》,《学人》(第11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地方感”与西方医疗空间在中国的确立》《学人》(第12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想象中的真实 真实中的想象》《博览群书》1998年第1期《社会福音派与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组织基础》,《道风山汉语神学学刊》1998年春季号《论维新时代关于“习性”的构想及其意义》,《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我为什么选择了走向边缘?》《开放时代》1998年10月号《从知识/权力的互动关系看书院功能的演变:以湖湘书院为例》,《中国书院》(第二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及其蛮性遗留》,《学术思想评论》(第四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杨念群谈“儒学地域化”概念的使用》,《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日《什么是思想的原创性》,《中华读书报》1998年9月2日《知识论与历史研究》《中国书评》1998年2月号 《女人会说话吗?》,《读书》1999年第1期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与邓正来合译),载《国家与市民社会》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的困境》,《读书》1999年第2期《为中国的十八世纪立“传”》,《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2日《福柯:思想界的恐怖分子》,《好书》1999年7、8号《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的空间的转换》,《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传统到底是怎么了?》《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9月28日《历史研究如何人类学化?》,《中华读书报》1999年9月28日《中国视野里的西方思想》《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1999年11月16《东西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枣一个问题史的追溯》,《学述思想评论》(第7辑)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卫生示范区的建立与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1期《我们时代的文化英雄》《读书》2000年第8期《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中州学刊》2001年第3期从“资治”到“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转向《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过渡期历史的另一面《读书》2002年第6期从科学话语到国家控制: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多元分析《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四期 《中国现代史学传统的变异与整合》,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开放时代》2003年六月号。《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读书》2003年7期。《防疫的空间政治学》《现代思想》(日本)2003年7期《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一种学术问题史的解读与梳理》载《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与“过渡期历史观”的构造,《史学月刊》2003年第六期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载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3:人们对世界的想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兼论京郊“巫”与“医”的近代角色之争,载孙江主编:《事件记忆 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6期。当代中国历史学何以引入中层理论,《社会观察》2004年11月。Disease Prevention,Social Mobilization and Spatial Politices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1,2004,FallThe Eatablishment of Modern Health Demonstration Zones and the Regua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Early Republican Beijing,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Number22,2004 《何谓“东亚”?——近代以来中日韩对“亚洲”想象的差异及其后果》《大东文化研究》(韩文)2005年6月《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载黄东兰主编:《身体 心性 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在近作中,杨念群提出,近代以来的各种防疫行为并不是单靠纯粹医学的眼光所能解释,它的表现形态常常与空间政治的安排方式有关。清末医疗机构呈现出逐步从慈善系统中独立分化出来的趋势,其功能运作也逐渐让位于基层社会组织。所以容易在一般人眼中造成社会自主空间逐步扩大的印象。但这样的印象解释不了何以在现代国家全能主义领导方式下,大规模的防疫行为得以相对有效地贯彻到了基层社会。我的看法是,应该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灵活看待国家与社会之间所构成的张力关系。在近代中国实现全面转型的情况下,全能主义的领导策略显然在防疫的社会动员能力上起着主体协调与支配的作用,但我们无法否认,这种社会动员如果不和基层文化传统中的若干因素相衔接并吸取其养分,就无法发挥正常的运转功能,即使在相当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如“文革”期间也是如此。现代医疗行政体系一旦与国家制度的有效运作相结合,固然可以在防疫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这种行政控制的形式在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实施时如果不能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关系网络建立起合理的联系,那么这种卫生行政的有效实施必然是有限的。2013年《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集结。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于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跌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象。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的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雳,凭空而来,而回溯历史有如雾里看花,绝非教科书所灌输的那般简单清晰。历史上称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细究起来,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虽曰国力强大,远人来朝,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思想集体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那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
274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7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8 回答
161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2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300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2 回答
134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3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128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