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疯狂原始人》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叙事
[摘 要] 2013年美国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上映后票房收入颇丰,且好评不断。影片不仅带给了受众新奇逼真的3D视觉体验,激发了观众对远古生活的怀旧情怀,更重要的是史前时空设置的生态叙事方法表达平等生存的渴望,既跨时空地映衬现代条件下人类生存的多重生态关系,又多角度地引发人们对于现代生存困境的思考。电影试图用一种生态整体观统筹故事发展,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铺设叙事过程,这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动画电影;生态叙事;生态整体观;时空建构
[Abstract] 2013 American animated film "The Croods" after the release of the box office revenues and and continue to praise. Film not only gives the audience the novelty realistic 3D visual experience, inspire the audience nostalgia for ancient life, more important is the ecological narrative methods prehistoric temporal expression of the desire to set equal survival, both across time and spac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human condition multipl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the addition angle sparked the modern survival Rattrap. Film trying a story co-ordinate the overall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laying the narrative process, which is China's animation film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 certain enlightenment.
[Keyword] animated films; ecological narrative; ecological overall concept; temporal Construction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严肃地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发展问题。动画电影作为影响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叙事中逐步涉及生态文明思考的多个层面。作为特殊的电影形式,动画电影在生态文化传播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卡通化的表现形式、拟人化的角色设置、自由的叙事时空创建都让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更加生动灵活。生态叙事是生态学和叙事学的融合发展,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观察、诠释和处理现实问题,并在叙事过程中渗透生态整体观。动画电影发展中结合生态叙事,探索用全新的生态视角引导人们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疯狂原始人》在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环境设置等方面渗透出鲜明的生态意识,所以从生态叙事的角度探析该影片中的深层内涵对引导观众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一、叙事时空建构的生态回归
在动画电影叙事中,叙事时空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时间、环境背景,还参与故事层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动画电影依据自身的艺术表现特点,弹性地塑造和拓展时空呈现。动画故事本身的非真实性赋予动画故事时空表现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动画电影中的叙事时空与社会历史、现实存在并非仅是还原对照式的呈现,它是在现实基础上根据叙事内容进行的合理想象。①动画电影正是在对这种合理想象的自由表现中传达现实世界构建的理想。
龙迪勇先生认为,在叙事中空间构建是基于作者特定的心理来源,而创作心理所具有的空间特性使作者能够在其作品中灵活表现其想象中的思想倾向性。②影片《疯狂原始人》在其叙事时空构建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生态回归态势。这种生态回归不仅表现在森林、大地、湖泊、山脉等非生命的存在和宠物狗、巨猫、老鼠等普通森林动物中,而且表现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存在——人类身上。森林中花木和动物拟人化的表达与人类兽化特征的表现在动画中趋于融合,统一形成动画电影空间建构的组成部分。人与其他各种生物既是叙事空间的一部分,也是叙事对象本身。《疯狂原始人》不同于以往动画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的动物性表现,电影中的原始人和其他动物种群在自然系统中是平等存在的。作为原始穴居人小伊一家,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动物一样保持着野性,影片中关于小伊一家略带野蛮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力量的展现都流露出动物的原始本性。如果说电影中的小伊一家满足了观众对于原始人的想象,那么少年盖却是一束来自现实社会的阳光。小伊一家足于媲美原始动物的跳跃和奔跑能力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反映,少年盖的各种创造性思想则深深地投射出现代文明的影子。森林奇特斑斓的动物、植物形象成为这个史前时空独特的标记。原始社会的食物链融入对原始人生存状态的表现中,生态整体观在时空构建中的表现绝非不切实际地表现为原始人类对于动物的无条件关爱,而是表现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在地壳巨变的环境背景中,原始人类和生活在这一时空中的动物都为谋求生存作出自身的努力。电影中人类与皮带猴、鹦鹉虎、鳄犬等动物心灵相通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电影旨在引导观众用理解的态度去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明晰作为生态系统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而表达对自然生态生命体的责任。动画电影正是通过这种平等的潜在预设及理想的生存、状态的展现引发观众对生态环境及自身生存的自觉思考。
龙迪勇先生认为,在叙述研究中“特定的空间都是某一类人物性格的空间性表征物”③。作为传统家长代表的“瓜哥”,居住在近乎封闭式的黑暗洞穴中,这种封闭式的居所暗示了影片开始时原始人一家过于保守的生存方式,并借此突出主人公小伊的另类叛逆的性格,由此引出叙事中的主要矛盾。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美丽世界,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新世界的各种想象和对大团圆的期盼,也通过这样的空间设置,喻示人物性格突破性的新发展。因此,动画电影中的空间构建不仅是一系列故事事件发生的场所,更是创作者用来表征人物形象的“空间意向”,对于电影整体思想的传达意义重大。
动画电影叙事多表现为幻想故事,受众在观影的同时已经接受了影片的假定性和幻想性,这让动画电影能够更自由灵活地运用弹性的时间。时间的弹性表现在动画电影中是可以根据叙事的需要来安排叙事时间的长度,在现实时间和奇幻世界中的时间中,依据叙事需要自由切换,实现影片的表现目的。《疯狂原始人》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的家庭故事,但在这个时空中,人类、长毛象、皮带猴、小鳄犬、鹦鹉虎、香蕉等生物同时并存。因为影片表现的并不是现实存在的一段历史时空中的故事,所以影片为实现小伊一家历险的叙事目的,可以自由设置生活在这个时空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正是这种表现方式使动画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设置相互交融,鲜明地传达出影片的主题思想。《疯狂原始人》中小伊一家通过历险找到了适合生存的美丽新家园,在家园毁灭之后发现了美丽新世界,这里有蔚蓝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成群的海鸟、还有如同家庭成员一样的皮带猴和巨猫等奇幻动物。故事的时空设置是石器时代,表现生存在那个时代的原始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空间设置不止作为绚丽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带有极强的隐喻色彩。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对自然毁灭式的开发利用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恶化发展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影片以原始人小伊一家寻找新家园的历险为主线,故事的开始和解决分别设置在迥异的两个空间内。被破坏的家园不仅让我们联想到在工业文明冲击中遭到破坏的现代自然生态。历险隐喻了人类重建新家园要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直观地表现为历险中人类对于动物从纯食物的定位向伙伴朋友的转变。生态学表明,自然永远隐匿着无限多的奥秘,从而永远握有惩罚人类的无上权力。①影片中岩层运动对小伊洞穴家园的破坏鲜明地传达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影片这样的空间表现也旨在唤起观众对自然的敬畏。不管是人类还是自然生物都是共生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人类的生存发展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秩序,这是人类追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电影最后的新家园的出现向观众展现了家园的美好愿景,并启发观众:人类作为能动性的、创造性的种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待动物和自然环境亦负有多重生态责任和义务。人类对于新的绿色生存空间的建设需要经历考验并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叙事主题中的多重生态关系
当代动画电影的发展正不断充蕴着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思考,有时会以动物叙事的方式,通过动物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整体、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多重化处理,极度挥洒着这种思考的情状,受众也在这视觉冲击、想象的视界及快乐体验拓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建立着生态观。
随着生态文化思想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发展,动画电影叙事中不仅越来越自觉地传达着生态整体观,同时在叙事主题的建立中亦表现对各种生态关系处理的方式。生态整体观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它表明人是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存在的物种。动画电影中创造出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奇幻世界,但这种奇幻世界的构建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关怀基础上。电影和书本一样,提供了一个虚幻和梦境的内在世界。②动画电影用卡通化的方式简化现实世界中与叙事主题关联性较弱的部分,强化突出现实世界中与叙事主题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这种基于动画电影艺术自身独特表现的选择,使动画电影在表现各种生态关系时能够建立明确的矛盾冲突,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动画电影在艺术表现中突出动物和植物以及自然环境的表现,并通过这种方式将作为主角的人类或拟人化主角融入多重关系的表现中。生态整体观强调多种生命平等共生以及在人类活动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整体观在强调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并未忽略人的发展,而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寻求人类能够更好的发展,探求持续发展的方式,它既顾及自然系统整体发展又落脚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中。①
动画电影叙事奇幻新颖,但叙事主题本身并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想象。动画电影多用一种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动画技术发展,表现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影片《疯狂原始人》获得了九分的豆瓣评分,绝非单纯基于绚丽的3D效果,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获得视觉愉悦,而且也同时更多地思考《疯狂原始人》中一系列生态关系问题。影片讲述小伊一家在旧家园毁灭之后寻找新家园的历险过程,从这一历险的叙事主题突出表现了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转变。作为成长期的少女,小伊叛逆地反抗着父亲“瓜哥”过于保守的生存方式,而少年盖这一“新新人类”的出现使小伊和“瓜哥”父女相处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可能。影片在探索家庭教育、代际关系以及作为家庭年轻一代的成长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片中作为家庭守护者的“瓜哥”胆小、保守、独断,而女儿小伊则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冒险精神,影片叙事中,父女关系从强烈冲突、分裂走向和谐。小伊一家的历险过程不仅促成小伊兄妹新一代家庭成员的成长,更重要的对于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瓜哥”的成长。影片中的“成长”不止是针对新一代家庭成员,而是伴随着所有家庭成员的成熟转变而出现的。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转变、家庭矛盾的转化通过既合乎逻辑又充满夸张奇幻的方式完成。新一代的成长伴随着对绝对父权的瓦解,最终代际关系转入更加平等的发展态势,这种对于平等的追求是多重自由生态关系的一部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应是生态整体观在实践中探索的重要命题。故事虽然发生在预设的板块强烈运动的原始石器时代,但故事反映的主题却饱含了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发展状态的关怀。动画影片之所以能引发受众对多个问题的自觉思考,深深得益于自身的卡通化艺术表现形式。动画电影不是说教,它用富有寓意和含蓄的艺术方式引发受众的自觉思考,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受众的观念意识。
多重生态关系综合表现在动画电影主题中,影片在构建人文关怀主题的同时在叙事中表现出自身鲜明的自然生态立场。动画影片叙事中多有动物形象的参与,这使动画电影的发展与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动画电影叙事主题越来越鲜明的突出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人与自然生物特别是有鲜活生命的动物关系处于重新定位的阶段。
影片《疯狂原始人》更加明确的在叙事主题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问题,它包括人与自然生物个体以及人与大自然整体的多重关系。影片中动物分为两类:可作为食物的或者是威胁生存需要逃避的。原始人的生存与自然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作为主题的一部分在叙事中完成了从对立到矛盾统一的转换。影片中“瓜哥”的生存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严格坚守所有规则的守旧者转变成了改变规则的探索者。动物从人类的对立面走入了人类的世界,动物作为“瓜哥”一家的成员同他们一起走入了阳光中的新世界。叙事主题重视表现各种生态关系的转变,展现了人类处于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并通过对理想世界的塑造展现未来世界发展的美好图景。人与大自然整体的关系在影片中也被多次设计,站在浩瀚的深蓝色夜空下,人类的渺小是不言自明的,在这种特定的情景设置下,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来的。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远离了大自然的星空,淡忘了这样的敬畏,正是这样的淡忘被技术催生出了自我的无限膨胀。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成为《疯狂原始人》等动画影片着力欲表现的主题元素。这类动画影片力图通过对各种生态关系的探索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的生存观念,构建受众的生态整体观念,深化受众生态意识。在一系列人类生存关系的表现中,影片着力于表达关于自然生态整体有机运行的思考,以及人类在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健康可持续生存方式的探索。①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电影正利用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从叙事主题设置中自觉引导生态文化的传播方向。动画影片通过叙事主题中多重关系的表现,瓦解受众关于各种生态关系的传统认识并使之重新思考生存中的各种生态问题,确定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生态立场,用生态整体观统筹人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三、影片对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启示意义
随着动画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叙事主题的拓展,动画电影的受众从传统的低龄群体扩展到一般电影观众。卡通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真人演员的表演限制并降低了因演员偏好造成的观众排斥的可能性。动画电影无论表现何种主题,多数都选择一种活泼轻松的快乐体验方式。在动画影片中现实世界中的'困难、挫折、危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来自现实世界却被动画中理想世界的阳光照耀着。这种艺术加工方式不仅是为了营造影片轻松的观影氛围,也用夸张的形式呈现面对问题的新视角。影片《疯狂原始人》中作为一家之主的“瓜哥”在面对盖这个新新人类带来的挑战时,他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符合人们面对变化的世界特别是新事物出现的一般规律。世界在不停的运动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瓜哥”的转变和成长在这个体现着普通父亲顽固性格的形象上实现,这避免了真人电影在模拟现实场景下进行使受众对号入座引起的抵触。“瓜哥”夸张的动作不只是为逗观众一笑,更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入的理解父亲这一角色。
美国动画电影多采用迪斯尼式的“为世界各地各年龄的人们带来欢乐和信息”的传统创作宗旨,而事实上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动画电影受众是多层面的受众群体。在电影的叙事题材选择上,中国的动画电影多选择对古典题材集中开发而严重忽略当下的题材开发。②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中不断翻拍相同题材的动画电影,但有缺少全新诠释视角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前进。中国动画电影叙事中缺少时代感和引起共鸣的意向表达,在受众定位中将动画电影画地为牢的限定于低龄少年儿童群体上。面对不断庞大的动画电影受众群体,电影叙事主题应当积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主题中涉及受众实际紧密相关的多重关系,并用生态整体观统筹多重关系中的矛盾发展,积极引导人类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曾经作为米高梅公司制片人的伊文·撒尔伯曾在采访中说“不赋予观众品味、方式、观点和道德,只反映观众已经拥有的。”电影不是说教,在电影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画电影叙事不能独断地自说自话并期望受众能全盘接受,而更应该在叙事中寻找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叙事模式,关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艺术加工为受众创造开阔的思维空间。优秀的动画电影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观影体验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的思考,这得益于电影叙事中多重关系表达上的艺术处理。电影《疯狂原始人》在表现家庭和成长主题中,不在作为父亲的瓜哥或者作为新生代的叛逆主体小伊的身上表现绝对的对或错,而正是这样人性化的人物塑造触及受众的共同经验而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影片中虽然有意识地传达着生态观念,但这种观念传达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片面表现。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体现人类对于他人、社会及生物圈的责任。电影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并非极端的表现为人类放弃对自然利用开发利用,而正是在这种合理开发中寻求人类更好的发展,寻求人类美丽家园的建设。我国的动画电影叙事中应从多重关系中丰满叙事主题,在叙事表达中自觉注入人文关怀和生态整体关怀,以适应和引导当今受众的接受趋向。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依靠图像传播的大众媒介,在其叙事中经过艺术处理的动物形象和自然环境逐渐从作为人类这种主人公形象的陪衬转而承载更多的生态文化意义。《疯狂原始人》中鹦鹉虎的形象有着鹦鹉的颜色、老虎的巨头猫的身体,这种组合变异的动物形象很难在真人电影中呈现。这样的视觉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塑造出角色的多重性格特征。鹦鹉虎的巨头让这个动物出现时给小伊一家带来生存的威胁,但在山洞中它却表现出了猫一样的顽皮和对人类的亲昵。这种基于现实动物形象又加入幻想的艺术构思形成的特定角色,有利于电影根据叙事需要表现人物复杂性格。正是这样全新形象的出现,使电影中的动物角色同受众产生更好的情感沟通。作为电影叙事语言要素的色彩,在承担电影中深化主题任务的同时蕴含更多的寓意。绿色和灰色的严格分割表现出鲜明的立场对立与冲突,新旧世界的转换通过渐进的探索实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不是破坏自然的始作俑者,技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但技术的利用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结语
动画影片中叙事越来越多的探索人类生存问题的多个侧面,我国的动画电影也应在叙事中探索人类在生态系统整体中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电影《疯狂原始人》主人公面临毁灭的危机,这含蓄地传达了对于现实世界发展的忧虑。自然生态的毁灭危机在影片中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影片叙事过程表现让观众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以引发观众的生态思考。动画电影的这种生存危机的设置意图改变观众在思考生态问题时置身事外的态度,影片中突出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让观众获得对世界变化的直观体验。生存还是毁灭,这种尖锐地矛盾表现让观众不得不思考我们面对的许多生态环境危机。中国的动画电影发展,在追求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动画叙事本身。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要关注动画故事本身,为叙事发展注入时代精神和生态整体观念,依靠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探索自身的前进道路。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爸妈不在家》小成本电影的美学价值
电影《爸妈不在家》 聚焦于九七金融风暴笼罩下一户普通的新加坡中产家庭。调皮的儿子家乐常常在学校惹祸,父母工作繁忙,于是请来了菲佣特丽莎照顾家庭,故事由此开始。片中,家里的每个人都背负著各自的十字架――怀孕的母亲经常在家庭与工作间分身乏术;失业的父亲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苦苦挣扎;特丽莎与小主人摩擦不断,为此伤透脑筋,同时又必须做 *** 养活故乡尚在襁褓的孩子。儿子家乐脾气暴躁、调皮捣蛋,沉迷于当时全民4D彩票热潮中。整个家庭在九七金融风暴的笼罩下悄悄发生著变化。
“小国家、小预算、小规模”,导演陈哲艺用好几个“小”形容他这部片子。然而,正是这部小得不能再小的影片,最后却“鲤鱼跃龙门”成了“大赢家”,让华语影坛众多“大片”望尘莫及。迄今为止,《爸妈不在家》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超过十九个奖项,其中包括华语电影圈最高奖项之一“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与此同时,该片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票房屡创佳绩。这一连串的奖项与票房,仿佛在大片遮蔽下的华语电影圈只手掀开了一小片瘴云,让人再次看到了华语小成本影片的新势力与曙光。
一现实主义路线
1.剧情的真实性
巴赞认为:“电影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揭示无需人的主观介入”。《爸妈不在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全片就像一棵大树,安安静静站在那里,不喧哗、不评判、不煽情。纵观华语小成本电影的代表作,不难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其重要特征。在小成本影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由导演本人创作或者参与编写的。因此,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作者鲜明特征的个人情怀。《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身兼导演与编剧二职,最初写剧本的灵感正是源于自身的童年经历。影片中家乐、父母和特丽莎等人物均是他童年回忆的投射,电影中的相关情节也都真实发生过。
陈哲艺坦言:“一个九十分钟的生活故事看似简单,却缝缝补补了近三年,一切只为体现‘真实’二字。”而源自于他本人成长轨迹的珍贵记忆更为剧本新增不少亮点。他的笔触几乎深入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详实的展现了一家四口人各自的个性与特征。《爸妈不在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导演将当时社会紧张的矛盾以家庭的方式展现。故事在半路展开,切快速而精准,丝毫不影响故事合理性,反倒更接地气。
导演陈哲艺这样形容自己对电影剧情的观点:“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a戏剧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线,连线,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线,去集中,去聚焦。”电影中,家庭本身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著所有的秘密与隔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是伤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雇主还是佣人,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每个人又是他人问题的旁观者。乍一看似乎没有矛盾产生的因素,但是却处处藏着矛盾。在视角的切换间,观众也仿佛拥有了上帝的功能,我们看不到大起大落的情绪,一切都唯有真实。
2.生活流表达
以简短的对白和大量的生活流表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与活动,是陈哲艺特殊的表达方式。《爸妈不在家》中出现的台词甚少,是陈哲艺觉得“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讲白,对白通常都是烂的。所以我会少对白。我也常问自己,真的需要拍那么清楚吗?观众真的不懂吗?”巨集观来看,一家人的情感不管是爱是恨,通常不会直说,这种内敛的“传统”大抵是多数华人家庭的通病。陈哲艺正抓住了这一特殊情感表达方式,使得电影中这种有意为之的帮人物“留白”,更好传递了“不评判,只讲述”的电影气质。
3.原生态质感
《爸妈不在家》的摄影根据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全片交叉使用手持与固定镜头,有张有弛。但是由于影片家庭题材所限,摄影的表现力与风格化较其他小成本电影克制许多。但是却丝毫没有减弱故事的感染力。摄影中处处都透露著呼吸感与空气感,极具质感。影片中常用短焦广角镜头,将人物“扯远”,制造距离感。如妈妈与女佣特丽莎因为一个菸头产生矛盾。画面中一远一近两个人,特丽莎在构图中显得渺小,衬托出人物的无助,两人主仆的地位一目了然。
二三种元素的守恒
用平实而富有个性的镜头语言和更贴近生活的故事元素去挖掘最真实的人性。在《爸妈不在家》中,每个镜头都潜藏着三样东西,陈哲艺称之为“shape形状 、energy能量、tension张力”。《爸妈不在家》情节的展开,靠的不是戏剧中起承转合,而是靠“形状”的转变,“能量”的大小,“张力”的扩充套件。
1.形状的产生与转变
在《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shape形状指的是:人物的造型、画面的构图、声音的资讯。在影片中,支撑一场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不一定是对白,而是形状的变化。当影片中的一个“形状”开始趋于稳定,其内在包涵的元素渐渐就会发生变化,不是靠画面,就是靠声音。这种“变化守恒定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这种形状上的变化最典型的要数特丽莎给家乐洗澡的一场戏,整场戏共由两个总计116秒的长镜头完成。戏中镜头跟随两个人移动,两个人由相互隔阂至放下芥蒂,对白几乎没帮上什么忙,反倒是画面与声音的改变,结合演员生活流的表演,为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做了说明。根据形状的转变,整场戏也散发出一种欲说还羞的独特美感。
2.能量与张力的相互守恒
《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能量energy与张力tension是相互守恒的。能量指的是人物情绪的变化与延伸,根据镜头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张力指的人物关系的改变、情节上的转折。影片中的能量在于一场戏中人物情绪的产生与转变,进而具象成为每一个镜头的能量。一旦一场戏的趋于平缓,张力就随之进来,张力的扩充套件便成为能量。而每一场戏的结束,就是要在长镜头的时间和能量消失之前,将其剪掉,接入下一个富有张力的画面。
在“扫墓”那场戏中一家四口离开墓地的时候汽车发动故障,父亲与女佣特丽莎相互交换驾驶汽车的位置,张力开始扩充套件。推车的人由一开始的女佣与家乐变为父亲与家乐,而占据戏中驾驶主导地位的人也由父亲变成女佣特丽莎。整场戏的人物位置关系与情绪一直在变化,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汽车成功发动,升华了整场戏的情感。在“能量”消失前,随即接上因为怀孕而没能帮忙的母亲撑伞张望的镜头,为前一个镜头中升华的情绪注入新的张力,母亲内心复杂情感的转变,也由此成为镜头中新的能量,支撑影片向下行进。这一连串的“能量守恒”让人拍案叫绝,同时展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力。
结语:
华语小成本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数十余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点,在华语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载誉无数。
本篇以《爸妈不在家》为例,分析与研究了小成本电影在创作特征与美学价值中的共性;由此可见,虽然在市场、地域、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华语小成本电影依旧可以涌现出许多佳作,为华语电影作出重要贡献。
<<<下页带来更多的
109 浏览 4 回答
268 浏览 3 回答
264 浏览 4 回答
273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5 回答
232 浏览 4 回答
178 浏览 5 回答
201 浏览 6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4 回答
305 浏览 4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137 浏览 3 回答